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诗经两首课件集合
  • 诗经两首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05

    诗经两首课件集合。

    编写教案课件需要老师细致地分析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好的教案课件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清晰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教案课件中可以包含各种辅助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因此,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创造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相信通过使用好的教案课件,老师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诗经两首课件 篇1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诗经两首课件 篇2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听读诗歌,联系文本深入体会《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二)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三)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诗意理解

    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导语: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样被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让学生回答他们从诗歌意境和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回答说感受到了是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失望___的情感。

    (六)技法探究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教师小结

    这首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反复吟咏,令人感觉韵味绵长。同时,这也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诗中写被追求的人(伊人)始终没有得到,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诗经两首课件 篇3

    课堂不是预设的,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讲到“比兴”手法时,因为学生不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小声议论开来。怎样解决突发奇来的问题,我结合投影的图片,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比兴”,及时解开了学生的茫然。

    整节课我只设计了一张课件,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这个教学资源。引入课文用了它,分析“关关”用了它,引导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了“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整节课学生独立回答虽仅5次,但全班学生参与度很高,在老师“生活化” 语言的引导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学习积极性也像诗文内涵一样被慢慢 “泡开”了,诗化的语言充盈着整个课堂。

    虽然本节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但我课后觉得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学,针对现代中学生对爱情的敏感,对诗中的“爱情观”引导可更深入些,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会更好。另外,《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及《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介绍也可深入一些,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诗经两首课件 篇4

    二.深入学习【90分钟】

    (一)、走近

    1、 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 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

    1.

    2.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即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3.《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全诗并试着体会里面的思想和意境。

    四、诗意理解

    ㈠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

    ㈡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情感。

    五、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刚才朗读并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图画?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河畔晚秋晨光图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4.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5.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6.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凄清 惆怅 凄恻 迷离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凄清惆怅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9.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诗经两首课件 篇5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导语设计: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 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四、品手法,诵文章。

    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运用“兴”这一表现手法。

    (教师提示: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除了“兴”的手法的运用,学生讨论文章还有什么特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另一首,《蒹葭》。

    三、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朗读课文,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蒹葭 jiān jiā 溯洄 sù huí 唏xī 湄 méi 跻 jī 坻 chí 浚 sì

    三、读课文,悟大意。

    1、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的境地。

    四、品手法,诵文章。

    1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教师为同学们出示自学指导题: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诗经两首课件 篇6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两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诗经两首课件 篇7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诗经两首课件 篇8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3)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节: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看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的还看了:

    诗经两首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经》的基本情况。

    2、分析《关雎》的内涵。

    3、掌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一.教学重难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 入【5分钟】

    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

    !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

     二.深入学习【90分钟】

    (一)、走近《关雎》——仰视:关于《诗经》(30分钟)

    1、《诗经》的基本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诗经》的形成与修订,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形成;汉代学者认为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如司马迁就采取这种说法)

    2、《诗经》的影响

    民歌中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作为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如: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走进《关雎》——透视(50分钟)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1)、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2)、同学全体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解读诗歌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3. 品味,欣赏诗歌,赏析美点。

    (1)、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

    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4)、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诵,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雎鸠鸟在沙洲鸣叫,我们仿佛又看见了采荇女在河边忙碌,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无尽的思念„„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或一处细节,将其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或几行意韵悠远的小诗,拟个题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三)、走进历史——回顾:鉴赏评析(10分钟)

    1、后妃之德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我们又似乎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条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关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还有许多扇窗等着我们去开启,我们当寤寐求之,我们当琴瑟友之!虔诚的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执著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我们当永不止步!

    三、总结【3分钟】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作 业【2分钟】

    背诵本诗。

    【诗经两首课件集合】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