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十五篇
  •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0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十五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忽略重点内容,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或许能帮助您解决一些疑惑,请您收藏此页面以备查询需要!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1)小组内部分类交流确定一下你认为最合理的分类方案:观察这些图形,根据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将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知识教学点:

    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足智多谋。

    能力训练点:

    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难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一、情景导入,确定探究主题

    1、玩牌优秀

    2、复习课文内容,确定探究主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学生上台演示并板书。

    (3)请学生提问题,确定主题: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二、探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探究?

    三、展示学习成果,综合训练提高

    1、学生自由汇报学习探究成果

    (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齐威王洋洋得意。

    (4)孙膑善于观察。

    2、相机性进行朗读训练。

    3、创设情境,选择性的练说。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话用写信的形式写下来。

    2、查阅有关孙膑的资料,写一份孙膑的小传。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认识估算的意义,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认识的不足;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体现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行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拥有与人交流的权利,也能在交流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行置疑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内容简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有关线段、角,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既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则着重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至于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射线、直线的特性。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和角,通过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伴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以达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的功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三、说学生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毛线,引出线的三兄弟

    2. 复习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

    3.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量法

    4.画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放手让学生用线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简单特征。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线,按直的、曲的分成两类,巧妙的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认识直的一类线。

    (二)认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1.观察激光笔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2.学生动手画射线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三)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1.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2.学生动手画

    3.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4.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5.讨论: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6.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7.创造三兄弟的肢体语言

    【设计意图】: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四)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1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泼、全面地发展。

    情感化的阅读,在读中感悟形象、激发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表达能力。

    3、任选文中某一人物,读中感受到该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2、难点:用自己的话简介人物。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常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古代赛马的故事。)

    2、出示课题:田忌赛马

    二、新课学习。

    重要问题: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比赛的?结果怎样?

    2、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解疑

    课件逐步出示:

    ②给课文分段。

    ③生字、新词学习。

    3、深读课文。

    过渡:出示“人物志”卡片。(只有对人物相当熟悉,才能制做出一张好的人物卡片。)

    ①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人物的言行和神态,让人物在你的脑海中活起来。

    ②选你认为最能使人物活起来的一段话,四人小组,分角色对话练习。

    ③汇报读。学生评议(活了没有?)

    “我仿佛看到……”

    三、总结谈话,激发兴趣。

    (另外两位人物,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他们制做一张更好看的“人物志”卡片。我们古代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他们的事迹,给他们也做一张“人物志”卡片。)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整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男女生人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调查的?

    生1:问各年级的老师。

    生2:问以前的同学。

    2、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调查结果呢? 生上台展示。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数据的?

    生1:我是用的单式的统计表和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生2:我是用复式统计表。

    师:跟大家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你真用心,懂得学以致用!

    3、 师:老师也收集了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第五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性别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女生

    师:(指课件)除了用统计表来描述这些数据,还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画(横轴),再画(纵轴),接着画出直条标明数据,还要注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分的练习卡,拿好了,听清要求:同桌合作分工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对。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4、评一评

    生上台展示作品。

    (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上下放)

    师:好,先停下手中的笔(停顿片刻,环视教室),我们先来看看这组同学画的统计图。这是一张男生人数的统计图(师指着标题),谁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好在哪?

    生:每个年级的间隔相等;每个直条的宽度相同;有标明数据;还有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你对他的评价满意吗?

    师:点评得很到位,真像个小老师。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画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怎样? 师:嗯,很完整。

    师:老师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四年级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还可以怎么看。

    生:直条上的数据。直条的长短。

    师:哦,先看看上面男生的数据,再看看下面女生的数据。

    先看看上面男生的直条,再看看下面女生的直条。

    师:三年级呢?五年级呢?六年级呢?

    二、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发现要比较一个年级的男女生人数,都是先看看上面的男生人数,再看看下面的女生的人数。总是这样上看看下看看,你觉得怎样。

    生:很麻烦。

    师:嗯,老师也有同感。谁能设计出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呢?

    生:可以将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同学画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愿意展示你的作品吗?(投影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个方法怎样?

    生: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你们组的画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回答。

    师:怎样的统计图可以合并在一起?

    看来表达起来有点困难,老师给你们提个醒,(回到课件)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横轴都是表示年级,纵轴都是表示人数。

    师:所以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现出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师:那刚才比较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时,不方便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男女生的直条隔得有点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可以像他这样把两个直条并列画在一起。

    师:怎么知道哪个直条表示男生,哪个直条表示女生?

    生:用颜色区分。

    师:哦,用颜色区分?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绿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

    生:用不同的条纹区分。(阴影和空白)

    师: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区分,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通常在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

    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进行统计而制作成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明名称,注明图例,间隔相等,宽度相同,直条并列,表明数据。) 师:现在你们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了吗?请大家动笔继续完善刚才的统计图,把它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展示3幅作品)

    师: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也请电脑小博士绘制了一幅新的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相同点: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 表示几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明图例。

    师:是啊,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板书:形象直观 便于比较)这正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口答) 问题:

    1、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2、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就让我们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下面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表示城填和乡村的两个制条是分开画好,还是挨着画好?

    哪年城填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某超级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 、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3)如果你是甲种饮料的厂长,看到这张统计图,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3、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梳理知识,感悟作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

    这节课,我们从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课后将你的收获整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25页,例5、6及第27页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等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并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在计算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红旗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作业

    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以下关于《大数的认识》和《角的分类》的内容,欢迎阅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1】:《大数的认识》

    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的1。

    (2)完成第8页练习一的1。

    (2。

    (4)课下调查: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哪些地方用到亿以上的数?

    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

    最高位是什么位?

    1645800 520600700

    306000092001 980350040060

    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起第()位是万位,它的计数单位是(),这个数位上的6表示();第()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这个数位上的8表示()。

    2、十万位右边一位是()位,左边一位是()位。

    3、亿位的左边一位是()位,右边一位是()位。

    4、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位数。

    5、一个数是9位数,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2】:《角的分类》

    教案结构:

    1、目标。

    2、课前需掌握的知识。

    3、资源。

    4、课前准备。

    5、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能直观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B、能直观区分这些角。

    2、情感态度目标

    A、通过折、量、比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B、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关于角的知识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二、提高性练习:

    找角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分别有什么角。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5】

    一、 说教材

    《认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86页至8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的认识。同时这一节的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以及亿以上数的认识作了铺垫。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整万数相对较大,不便以具体形象的实物进行操作,加上学生已经较多的认数经验,所以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且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课前我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大数。让学生对大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导入时,用课件出示同学们的家乡——明光市的有关数据,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在学生感受了这些大数后,通过这样的提问:“二千三百三十五、六十三万、十九亿、三千二百七十,这些数中哪些是你学过的,哪些你没有学过。那么你没有学过的这些数是多少呢?怎么写呢?”

    学起于思,通过这样设疑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便来引入第二环节的教学“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计数器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在拨数的基础上,我再趁胜追击,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例题中的三个数,并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你能很快拨出这些数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再让学生拨好后对照计数器写一写,读一读,并交流读、写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写数时只要在万级上写上多少,而个级上全部是用0补足。

    接着再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通过计数器上的数与所写的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巩固写法、读法。

    3、认识数位顺序表

    学生已经有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可以让学生直接结合计数器,自己探索写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老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们习惯采用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让学生说说: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此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此时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请学生读一读,然后将每组中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感悟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类似,只要在万级数的后面读出“万”字。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教学要善于走出“书本数学”,回归“生活数学”之中。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

    在“想想做做”第4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熟悉的教室或校园的占地面积,从而去感受天安门广场和颐和园实际占地面积的大小。最后让学生再次出示课前收集有关大数目的信息,请学生来读一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出及时评价。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说说你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足,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十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