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0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曾小红   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傅国丽 第三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陈灵芸韩燕 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第二小学  林波   9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2)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预习:(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教学过程: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3)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 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4)

    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装有冷、热、温水的水槽,媒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视频,有关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的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夏天真热,琪琪、波波、彬彬、妍妍四年好朋友约好到泳池游泳,游完水刚上岸的波波觉得浑身发冷,但准备游泳的彬彬却热气死了,你能帮他们找出原因吗?

    2、学生发言。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热与冷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哪里热,哪里冷?

    1、师:你能说说,家里哪里热、哪里冷?

    2、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里面寻找冷和热的现象。(播放体现冷、热现象视频)

    3、师:在自然界中也有冷热的现象吗?

    4、分小组讨论。

    5、师:在自然界里,冰川、沙漠、地热、喷泉冷热都不相同,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三)感觉水的冷与热

    1、师:桌子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呢?

    2、生答,师板书。

    3、分组实验,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

    4、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5、师:如果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热水里,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在温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6、请两位学生到台前试验。

    7、学生汇报感觉。

    8、师:靠手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吗?

    (四)问题延伸: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体的冷热程度?

    1、生讨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生答:温度计。

    3、师:请同学们回家尝试一下。

    2、温 度 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2、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3、学会测量空气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掌握一些科学的技能。

    4、亲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购买式样各异的温度计或气温计,课件1个。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暑假里,彬彬、波波、妍妍都去旅游里,他们回来以后一起交流旅游的感受,波波说:“我到了吐鲁番,哪里实在太热了。”彬彬说:“武汉也是很热,它是我国的三大火炉之一。”妍妍说:“我觉得海南岛也很热”。他们去的地方究竟哪个最热呢?

    2、生答。

    3、师:怎样准确知道各地的温度?

    (二)认识温度计

    1、师: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专用仪器,请你们把带来的温度计和桌面上的温度计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各自有什么作用。

    2、生观察温度计,记录观察结果。

    3、汇报发现,师板书:相同点:有刻度、有红色的液体、单位(℃)„„。

    4、师:温度计的刻度有什么用呢?每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5、生答的基础上师小结。

    6、师:温度的单位用什么表示?怎样读和写?

    7、生答的基础上师小结。

    (三)讨论:下图中哪一种测水温的方法对呢?

    1、师:出示三种测水温的的方法。

    2、学生讨论。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温度必须悬挂在被测水的中间。

    (四)拓展:温度计的量程。

    1、师:图中有三种温度计,你知道它们的最高、最低温度是什么?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2、生汇报观察结果。

    3、师:每种温度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就是温度计的量程。

    4、师:根据这些温度计的不同量程,你能说说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吗?

    5、生答。

    6、师: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用途,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温度计就不能正常工作,还很容易爆裂。

    8、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课件演示)

    9、师:你能用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测量桌面这杯冷水的温度吗?

    10、生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1、指名几位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到黑板上。

    12、师:总结、纠正。

    温度计(第2课时)

    一、测气温

    1、多媒体出示以下各个地方:教室、走廊、大楼旁、树萌下、草地上。

    1、问: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都一样吗?

    2、生:(不一样)

    3、师:你能预测出这些地方的大概是多少吗?

    4、生预测。

    5、师:究竟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呢?我们亲自去验证一下,下面我们分5个小组,约定在同一时间测量。

    6、各小组分别到以上5个地方测量气温。

    7、汇报交流。

    8、师: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9、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温度是不同的,露天的地方比较热,室内和有遮挡的地方比较凉。二、一天中的气温 师: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气温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测量教室内的一天的气温,并记录课本的表格中。生:课后测量。

    三、测体温

    1、师:我们知道不同量程的温度计用途不同,测量体温的用体温计,体温计的种类很多,有普通体温计、红外测温器、数字显示体温等。(多媒体各种体温计,介绍各自不同的特点)

    2、师:怎样测量自己的体温呢?谁来示范一下?

    3、点名让学生上台示范测体温。(旨在让老师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纠正,从而让学生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

    4、生测自己的体温。

    5、汇报交流,并总结得出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

    四、了解一些物体的温度

    1、多媒体图片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

    2、师:你还知道别的物体的温度吗,到网上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物体的温度。

    3、热往哪里传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

    2、通过制作简易保温瓶,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3、善于得用身边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4、通过实验活动,体会实验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二、教学准备。

    1、绿豆,不同材料的棍子,凡士林。

    2、带塑料盖的玻璃瓶、水温计、泡沫、塑料、布等材料、烧杯。

    3、铝箔纸、卡纸、盒子、小木棍。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老师下课后去倒了一杯热水,但水太热了,怎么喝?谁帮我想个办法让水凉得快一些。

    2、生答(把热水杯放进冷水杯里,会凉得快一些),生并上来示范。

    (二)水温的变化

    3、师:这种方法能不能使热水的温度降下来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了准确的知道热水水温和冷水水温,我们可以借水温计进行测量,每隔3分钟记录一下。(由老师统一计时)

    4、学生分组测量。

    5、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6、师示范把数据填在P16页的图表中,得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7、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这些曲线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继续测下去,两条曲线最终会重合在一起吗,为什么?

    8、指名学生发言,师再总结。

    (三)观察下图,想一想,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哪些物体受热?

    1、生观察、讨论,并把结果写在课本上。(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快就会完成)

    2、汇报交流。

    (四)哪颗豆子选掉下来?

    1、师:热从任何材料的物体传递的速度都一样吗?哪种材料传得快,哪种传得慢?

    2、生讨论,预测各种材料传热快慢

    3、汇报,师板书学生的预测。

    4、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究。

    5、师:示范实验的方法,并讲清注意事项。

    6、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8、师: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哪种材料传热快?

    9、生答后师小结。

    10、师:你还有别得到方法检验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吗?

    (五)调查炊具各部分的材料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炊具。

    2、讨论:这些炊具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想一想为什么?

    3、生汇报。

    4、小结:人们利用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制作了不同的用具。

    (六)保温与材料

    1、师:不同材料的保温能力一样吗?

    2、生答:不一样。

    3、师:哪些性能好,哪些性能差,我们一起来做个保温瓶看看。

    4、师:示范做法。

    5、生分组做。

    6、生观察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瓶温度变化,记录结果。(如果材料材料不够,全班若干不同材料的小组进行实验。)

    7、汇报。

    8、小结。

    (七)做“太阳能炉”

    1、师:地球上大部分的热就从太阳传过来的,我们能不能把太阳的热收集起来为我们服务呢?

    2、生答。(学生举出多种利用太阳的装置)

    3、师:好,我们一起来做个简易的“太阳能炉”玩玩,好吗?

    4、生:好。

    5、师:示范制作方法。

    6、生:分组制作太阳能炉。

    7、到操场上进行太阳能炉煮水竞赛活动。

    8、师:你想了解更多太阳能的应用,请到网上去查找更多的资料,并把你的新发现上传到论坛上,与大伙交流分享。

    4、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4、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

    热水、烧杯、小瓶、小吸管、上宽下细的玻璃水杯,气球、烧瓶、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出示两个瘪了兵兵球(一个是好的,一个有裂开一个小口)。

    2、问:这两个球还能用吗?有什么办法?

    3、生答:放进热水里。

    4、师演示。

    5、生:发现一个乒乓球鼓了起来,一个没有任何变化。

    6、问:这个乒乓球为什么重新鼓起来。

    7、大部分学生会答是热胀冷缩的原因。

    8、师追问:是什么热胀冷缩,是乒乓球本身,还是„„。

    9、生答。(乒乓球、球里面的空气)

    10、师高举另一个乒乓球问:为什么另一个乒乓球不能鼓起来呢?

    (二)会变大小的气球。

    1、师:为了寻找乒乓球不能鼓起来的原因,我们先来做一个让气球变大变小的实

    2、师演示实验方法。

    3、生分组实验。

    4、汇报。

    5、师引指导学生解释气球变大变小的原因。

    (三)热胀冷缩的现象

    1、师:生活动中有哪些是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解释原因。

    (四)网上学

    1、师:回家以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并登录论坛,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5、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

    3、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准备

    一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试管夹。冰块、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图片出示场景。

    2、师:早上波波从家里带了一块巧克力,准备中午放学的时候吃,谁知道准备拿出来吃的时候,发现巧克力熔化,为什么呢?谁告诉波波巧克力熔化的原因。

    3、学生答。

    (二)蜡块的变化

    1、师:我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巧克力一样,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呢?

    2、生答。

    3、一块蜡块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生预测。(有以往的生活经验,应很容易猜出来)

    5、师:是不是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呢?我们亲自动物给它加热一下吧!

    6、师:示范加热方法,并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7、生分组实验。

    8、汇报观察结果。

    9、小结:蜡块加热后会变成液体,再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凝固成蜡块。

    (三)拓展:物质的三态

    1、师: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2、师:说说下列图中的物体,什么温度下是什么状态呢?

    3、师: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一共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形式,讨论一下。

    4、生:小组讨论。

    5、汇报。

    (四)水的变化

    1、师:水放入冰箱的冰冻格里一段时间,水会有什么变化?

    2、生答:冰块,你知道它的温度是多少吗?把冰块放入水中加热,你又有什么发现,这时水的温度又发生什么变化?一直加热至沸腾时,这时的水温是多少?

    3、生预测,师板书。

    4、师:我们一起动手探测水的变化,实验中,必须注意用火的安全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5、生分组实验。

    6、汇报。

    7、小结:水(冰冻)—冰(加热)—水(加热至沸腾)—水蒸气(冷却)—水。

    (五)网上学:湿衣服怎样才能干能快?

    1、师:你认为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快,请登录论坛与同学进行交流吧!

    (六)拓展:制作“糖玻璃”

    1、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改变发生变化。参考书中的方法,回家和我们父母一起来做块糖玻璃来玩玩,好吗?把你做“糖玻璃”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6、关心天气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基本特点。

    2、通过讨论和收集资料,知道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知道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4、体验到天气的多样性及天气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一个、网络教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天气,你都遇到过怎么样的天气? 生:自由发言。

    二、常见的天气现象 师:出示各种天气图片。师:这些天气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请你说说,说的时候要抓住这种天气的特点,你也可以配合动作,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像。生上台表演各种天气特点。

    师:某某同学表演得怎么样,你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三、讨论: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出色的表演真让老师佩服,这些天气中,哪种天气你最喜欢,哪种天气你不喜欢,说说你的理由,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生交流,记录。师:说说你喜欢哪种天气,把喜欢的理由说说。各组派代表交流。

    师:说一说,农民、飞行员、汽车司机等不同职业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天气? 生答:

    四、天气与生活。出示几幅图片。

    师:人们的生产活动、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你能举出一些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例子吗? 生交流,记录。汇报交流,师板书。

    师:天气的好坏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那么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生自由答。

    五、网上学。

    如果想知道更多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六、天气与动物。

    师:天气变化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蚂蚁搬家时,天气„„,蜻蜓低飞行时,天气„„,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子。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对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进行总结,并编写成天气谚语。如:蚂蚁爬高,快下雨。月围圈儿,快刮风。盐缸还潮,阴雨难逃。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谚语吗?如果知识更多的天气谚语,我们可以到网查找一下。

    7、刮风了

    教材分析:

    “刮风了”是沿海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变化的天气》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天气现象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对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培养观测天气的初步能力。

    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习得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和应用。具体的来说,是希望学生在通过了解风形成,风有利有弊,懂得科学利用风力的分析探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整堂课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怎样才能知道风的方向和强弱?)进行。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主动性、参与性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考虑问题,分析、梳理丰富的信息(怎样才能知道风的方向和强弱?等等),并在此过程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尝试着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在教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一样吗?”进一步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一些现象知道风的存在。

    2、掌握观测风的简单方法。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

    4、了解风有利有弊及人们懂得科学利用风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学生作出判断时要求其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学生了解风形成的过程与空气冷热有关。会判断风的强弱。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

    有关刮风的影片、图片、声音、风向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过有关天气的谚语吗?(出示谚语)

    2、创设情景,播放帆船模型大赛的影片,思考:参加帆船模型大赛时风向和风的强弱会影响比赛的成绩,一定要根据当时的风向和风的强弱来调整帆船。但是怎样才能知道风向和强弱呢? ⑴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⑵请学生汇报

    观看谚语和影片 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二、新课

    1、你们描述刮风时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出示图片)

    2、自然界的风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风力的大小也可能不同,你们是怎样观测风的?(出示风向标,带学生到室外观测风向。)

    3、我们已经知道怎样观测风向了,那怎样判断风的强弱呢?(播放刮风时的影片)。

    (1)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资料。

    (2)让学生讲出“贝贝杯帆船”比赛时怎样调整帆船。

    4、我们知道,风车转动是因为有风,但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我们进行实验,利用风车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出示实验要求)(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进行实验。(2)学生记录,汇报。

    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刮风时,烟会倾斜,树枝会摇摆,旗会飘扬,地面的树叶、纸会被刮跑,人迎风走路会感到费力„„)让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画出来。学生拿出风车、手帕来演示,汇报。(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南风是指由南到北吹的风。)

    学生到室外认真观察风向标,交流汇报。

    观看影片,播放刮风时的声音(科学家把风按强弱划分为13个等级。通常,根据一些刮风时的景象,我们可以判断风的强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画出风向的简图。分析:

    1、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因素。

    2、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空气受热上升后就会马上建构起循环流动形成风)学生讨论、汇报。

    三、拓展活动

    在海滨的白天,陆地上的空气温度高于海面上空气的温度,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想一想,这时会有风形成吗?如果有风,风应该从哪边吹来?(出示图片)

    2、你们知道人们利用风做了些什么?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害?(播放影片)(出示图片)

    3、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温一样吗?(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的争议。(3)帮助学生梳理思路。(4)查找资料验证。

    3、总结: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同学们掌握观察风的简单方法,了解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和风的利弊。以后同学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收集资料,这样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小组内交流、讨论

    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分析:

    陆地上气温较高,海面上的空气温度低,温度低的空气流向温度高的陆地上,这样就形成了风,风应该从海那边吹来。观看影片,图片。小组交流、汇报。(人们利用风行船,利用风发电„„)(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温不一样。)同学们根据实际,积极发表意见,8、下雨了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

    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

    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

    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

    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玻璃片、冰块、有关云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两个小朋友在玩水时候,贝贝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为什么雨都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呢?”,师:你能回答贝贝的问题吗?

    (二)模拟下雨

    师:为了更好回答贝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模拟下场雨。

    师:出示模拟下雨的装置。问:这个装置为什么能够模拟下雨呢。生答。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下场雨看看。生分组实验。

    师:你刚才看到下雨了吗?能简单的说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出示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与刚才学生的汇报结果比较。问:自然界的下雨过程和我们刚才模拟下雨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师:总结自然界雨水形成的过程。

    (三)云的形成 师:刚才我们发现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P53页这些资料。生阅读云的形成资料。

    师:谁来说云是怎样形成的? 生答。

    师:自然界云有哪些? 生答:

    师出示不同的云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

    (四)测雨量。师:我们知道下雨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现象,怎样知道我们这里一次或一个月或一年下了多少雨?

    师:对,通过测量我们可以较准确的知道当地的降水量。怎样测量呢? 师:测量降雨量有一种专用的仪器,叫雨量筒。师:出示雨量筒的机构图,介绍使用方法。师:雨水的利弊。

    (五)家乡的雨

    师:回去以后,我们通过顺德网上气象台调查了解顺德地区12月份的降雨量,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

    9、小小气象员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3、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

    4、能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气象知识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天气预报录像、记录表、网络教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 生:看天气预报。

    师: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天气预报的资料? 生:网上,报纸、电视„„。

    (二)了解天气预报

    师: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举例说明。

    师:看来天气预报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报天气,做一名小小的气象员,好吗?(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天气预报的资料,谁上来预报一下。师:下面请大家观看一节天气预报的录像,看看我们的天气预报与气象台的叔叔、阿姨的天气预报有什么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的天气是不同的。

    (三)学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

    师:在大家收集的天气预报资料里面,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符号。生答。

    师:这些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师:总结介绍。科学家设计了一些形象、易懂气象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你能用天气符号表示我们刚才收集天气预报的内容吗。生:尝试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并指名三位同学上台板书。师生:共同就刚才到台前板书的同学进行评价。

    (四)做小气象员

    师: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气象员每天都使用仪器收集各种天气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名气象员,我们应该收集哪些气象信息? 生讨论并结果作记录。生汇报。

    师:坚持每天观测记录天气信息,对准确分析和预报天气十分必要。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气象站看看气象观测的仪器,尝试做一名气象员,好吗? ①看来天气的好坏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师想每天都在日历上记录天气的情况,怎么记大家帮助我想一个既方便又形象的办法吗? ②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出示记录天气的表格。

    天 气

    中雨

    大雨

    符 号

    (学生设计符号,教师巡视)

    10、奥运与天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受天气影响的情况,并能利用气候数据,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如何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

    三、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都很喜欢运动,今天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运动的影片。(播放影片)

    2、运动令人振奋,运动让人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3、你们喜欢在怎样的天气中运动?

    4、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5、请学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你知道代表体育界最高水平的比赛是什么吗?——奥运会

    2、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各届举办时间的表)

    3、为什么每届奥运会都不是在同一个月份举行的呢?

    4、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集中在几个月上?

    5、那么举办大型运动会对天气有什么要求呢?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你能找出原因吗?

    6、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有关运动与天气的资料。

    7、请学生汇报,发现不同意见,引发学生的争议。

    8、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运动项目进行与降水、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关系,这是举办大型运动会要考虑到的因素。

    三、拓展活动。1、2010年,广州将举办第二十届亚运会,作为东道主,你能根据老师找到的这些天气资料,为亚运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吗?

    (出示广州近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风速资料)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所选的时间和理由,大组间质疑、争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 举行亚运会的理由: 气温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降水量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风速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4、怎样才能知道你选的日子与广州市政府选定的日子否一致呢?请查找资料验证,如果不相同的话,请你再仔细考虑一下,你什么因素没有考虑全面?下节课再抽时间继续讨论和反思。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1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通过小制作,了解更有效地传播声音的方法。

    2、关注有关声控设备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每组一套)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4、课外小制作。

    (1)

    做个“土电话”

    工具材料:纸杯两个、棉线一段、火柴棍一根。

    制作方法:分别在纸杯底部穿一个小孔,将棉线穿入杯中,并绑上火柴棍。(2)

    两用喇筒。工具:卡纸,透明胶、剪刀。

    制作方法:作一个喇叭筒,看能不能让声音传得更远?

    5、网上学。声控设备的应用。

    1、了解声控设备原理。

    2、论坛上汇报交流。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5)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6)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你每天都吃什么食物?

    除了呼吸以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每种食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如颜色、软硬、味道、所含的营养等。

    要研究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认识食物,并对食物进行研究。

    通过出示一天食物的图片,进一步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在碰撞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一天饮食情况探究的欲望。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每天每顿都离不开食物。说说我们一天中吃过哪些食物?

    (1)按照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记录顺序:

    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可以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不是正餐时候吃的食物可以记录在其他栏目中。

    (3)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①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②吃过的零食也应该记录下来。

    ③喝的水也要记录下来。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数一数共有多少种食物。

    小组汇报统计全班一天吃的食物都有哪些,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食物,我们能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一定的影响,吃好为宜。

    中午:可适当的搭配凉的食物,但也不宜多,适中吃饱就可以了。

    1、这么多的食物,我们怎么进行分类?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食物分成哪几类?

    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给食物分类会方便我们的研究食物,依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快去试试,你吃过的食物该怎么分类呢?

    (1)按食物的来源分,食物可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植物类食物,又叫素食,包括蔬菜、水果和谷物等。

    动物类食物,又叫荤食,包括肉、蛋和水产品等。

    野生动物不要食用。

    (2)按照食物的作用分,食物可以分为主食和副食。

    主食,主要是指粮食,包括米、面、杂粮等。

    鱼、肉、蛋、菜、豆制品等称为“副食”。

    (3)按照食物的生熟分,食物可以分为熟食和生食。

    生食:指海鲜、蔬菜、水果、谷类等不经过烹饪直接生吃。

    请把食物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交流、记录、整理一天食物,发现食物非常丰富。

    研讨一:一天中,我们吃了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

    按食物来源分类:

    按照熟食和生食给常见食物分类:

    通过交流、讨论,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描绘我们一天吃了多少食物以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使用了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持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一天也要吃多样的食物

    来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