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五篇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4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五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来看看吧或许会发现惊喜!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这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教材用表格和发言的形式,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学校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等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合同范本网 WWw.36gH.cOM)

    由于本课的综合性很强,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正常进入研究状态,需要利用学习小组展开活动。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预设过程

    一、选择营养午餐

    1、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午餐?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营养午餐”问题。

    二、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1、说说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阅读资料,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3、阅读午餐的'营养标准。

    4、小组: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三、搭配营养午餐

    1、小组:结合教材中的10种菜肴,参照营养给出的两个指标,自行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2、反馈

    四、评选营养午餐

    1、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组: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五、对饮食习惯的讨论

    对偏胖、偏瘦的同学提出建议。

    六、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的、计划 一、学生情况简析。 本班共有64名学生,女生27人,男生37人。本班共有64 。学生学习的纪律性、自觉性比上学期大有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学生的学风、班风有明显的提高。一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太感兴趣,学习还比较被动。 二、教材简单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 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 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 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五、教学进度 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课时) 四则运算 6 位置与方向 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10 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整理与复习 14 1 三角形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 统计 4  数学广角 小管家 总复习 4 1 4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具准备:主题挂图 ,多媒体 教学方法:复习、观察、讲授 教学提纲:复习——新授——练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二、新课 1、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2)出示例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出示例2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例1.2.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四则运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例题板书、课件 教学方法:新授、练习 教学提纲:复习——新授——练习——作业教学设计: 一、复习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nbs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15篇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相关的信息,祝愿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欢迎访问。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建立班级微课QQ群,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微视频发布到该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视频教学,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课视频标题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没有学会?还有什么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来再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与课本例题相似的提升题目:

    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5千米、每小时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画线段图分析题

    根据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目所求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③根据理解解决该问题。

    (2)改编题目:

    两车同时从A地向相反的方向开出3小时后相距351千米,甲车距离A地165千米,乙车距离A地多少千米?

    ①这道题与第一小题有什么关系?

    ②总结减法的意义

    ③根据减法的意义再次改编题目

    ④解决改编的两道题目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根据微课视频所学及上面3个题目的式子,自行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小结: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图1图2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出示图形:

    判断:两幅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

    原因:沿中间(这里不存在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这一练习,排除一种错误认识: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这一题的学习任务是要使学生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

    (1)这三项学习任务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第2题,发现学生中有没有独立的创意和想象力。

    (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8HM责文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

    对称轴:

    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学会解方程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

    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书上97页

    2、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独立解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独立分析及思考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反馈,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判断的能力。

    3在反馈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教学引入

    1出示例题1:A,B,C三个家庭公有图书960本,,B家的书比A家的2倍少5本,C家的书比A家多25本。三家各有图书多少本?

    2方法与要求:(1)指名同学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题。

    (3)教师巡视并指导。

    二反馈、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一)交流与思考:出示部分同学的解题过程:

    方法一:

    例如:假设A=150(本),B=1502-5

    =295(本),C=150+25=175(本)

    那么总本书是620本。这种方法对吗?

    1用列表归纳有几种假设:

    A的本数

    B的本熟

    C的本数

    总的本数

    判断

    150

    295

    175

    620

    200

    395

    225

    820

    240

    475

    265

    980

    问:通过观察与比较你可发现总本数与各家的本数之间的关系吗?

    2学生思考交流得出:(1)总本数少了,各家的本数要增多。(2)总本数多了,各家的本数要减少。

    使得各条件符合:(1)A+B+C=960

    (2)2A-5=B

    A+25=C

    方法二:

    (1)因为A,B,C三个家庭公有图书960本,所以A+B+C=960,

    (2)又因为B家的书比A家的2倍少5本,C家的书比A家多25本,所以2A-5=B,A+25=C

    (3)利用前两个条件组合代入:

    A+2A-5+A+25=960

    得出A=235,B=465,C=260

    3小结:交流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出示例题2:甲、乙两种管子共25根。接起来刚好铺完下水道(接头处长度忽略不计)。已知甲种管长5米,乙种管长8米,下水道的长度为155米。每种管子各用了多少根?

    1学生独立读题、思考并解题。

    2全班交流,反馈理清条件与思路。

    3交流:A+B=25

    5A+8B=155

    解题:甲管为15根,乙管为10根。

    三巩固练习:

    1书本102页练习与应用1:

    2书本103页练习与应用2: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过程。

    2学生观察并思考,判断解题方法的可行?

    1学生例举几种假设。

    2观察思考各数量间的关系。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并反馈。

    学生交流,反馈。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得出策略与思路。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交流反馈。

    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反馈。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利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

    2、从算出的答案中探寻规律,得出后面题目的结果。

    3、通过改小数的方法,寻找规律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规律的探寻。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探索规律

    1、计算器计算组题的前三题。

    1.89;2.889;3.8889

    得出整数部分看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是几。

    小数部分看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是(几减一)个8,再写一个9,小数部分的个数与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的个数相等。

    2、第二组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比较结果。

    1、改写成小数。

    1-0.1-0.02-0.003-...0.000000009

    1-0.9-0.08-0.007-...0.000000001

    2、观察发现对应数的相差数

    0.9比0.1大0.8;0.08比0.02大0.06;等

    3、将比较的相差数相加,就是整个算式的相差数。

    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为0.87654321

    第二个算式的结果为0.012345679

    找出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规律。

    发现后面的小数都比前面的小数(小数点后)多一位,且末尾数字大一。

    发现后面的小数都比前面的小数(小数点后)多一位,且末尾数字小一。

    根据规律得到两个算式的结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判断方法,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好坏。学生应掌握本节中诸多抽象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这个阶段学生思维仍属于直观具体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2.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经掌握本章前2节的所有内容。即:理解了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过程

    备注

    一、问题引入

    1.写出8、10、15的因数,你发现什么?

    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通过对因数的复习从而引出探究的主题

    2.每个小组写出1-10这10个数的因数人人都写,看哪个组写得快,写完互检查让学生通过经历找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找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活动

    1.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若你来分类,你将怎样分。

    小组讨论,先想后说,小组边分边说,然后交流、汇报

    通过分析、交流,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出示标准分法

    为何这样分,每类数有什么特征

    征?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形成基本思路

    3.概括概念

    第二类这样的叫素数,第三类这些数叫合数。

    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

    先想后讨论

    让学生层次清楚、逐步深入的探索并发现素数和合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思维拓展

    1说明什么?

    自然数不但增加,可能归为哪一类,有没有第四类出现?

    按因数的个数可把自然数怎样划分?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从直观--抽象,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感受问题猜想验证满足成功动机,提供展示平台。

    5.练习。教学书本试一试

    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1、2、3、4、5、

    6、7、8、9、10、自行完成,

    说明判断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

    三、游戏体验

    把全班从1开始编号,根据学号反应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

    你发现了什么?

    听清内容,认真观察

    汇报交流通过游戏,让学生加深偶数、奇数、素数、合数等概念的印象,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小结(学习效果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过程经历给出相应的总结让学生结合教学过程,总结探究中的得失,验证的方法

    五、自我介绍

    根据自己的编号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越多越好。

    如;我是偶数,同时也是素数,能根据我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让学生自主思索,自主探究,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概念

    六、游戏下课

    动脑筋出教室(根据学号)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请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同学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因数的写出过程中,发现它的区别,从而给他们下定义。引出素数的概念。

    学生自主探索。

    素数的概念要搞清楚。

    而且要让学生从正反两面来判断概念。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64页(指名读第2段)。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P.66页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2.完成P.72页做一做第1、2题。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1620xx

    20

    6.练习十七第3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六节第2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31246060

    (7、4、1)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1日=()小时

    1小时=()分1分=()秒

    讨论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8时22时30分5时13分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早晨3:20下午2:2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报生写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单元检测

    目的:系统回顾查漏补缺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全过程,掌握画正字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统计观念,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导入激趣

    谈话:眨眼间,同学们就快九岁了,体重肯定比上学期又重了一些。想再看看上学期体检时自己的体重吗?

    课件出示:20xx年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体重记录表(包括学生的姓名与体重的千克数)。学生的体重分别是:30、25、25、35、35、25、22、46、29、49、28、26、21、27、42、25、26、32、25、32、37、23、26、26、26、26、30、26、26、25、29、32、27、27、24、26、23、30、28、27、32、27、26、25、36、23、44、36。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找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和其他同学比一比。

    导入:如果要知道我们班体重比较重的同学有几位,比较轻的有几位,就要用分段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然后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20xx年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月

    体重(千克)

    20~23

    24~26

    27~29

    30~39

    40~49

    人数

    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并说明选择这一方法的理由。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

    引导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教师先示范,然后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报数,另一人画正字整理数据,共同完成统计表。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地填写表格(如填写制表时间等)。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的体重在哪一段。

    提问: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标准体重吗?

    出示8~9岁儿童体重标准数据:24~26千克。

    提问:根据8~9岁儿童的标准体重,你认为我们班同学体重的整体情况怎么样?由此,你能想到些什么?

    再问:你的体重符合标准体重吗?如果和标准体重相差较大,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谈话:加强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重慢慢达到标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就是四年级女同学1分仰卧起坐的成绩,你们会用刚才的方法整理数据吗?继续两人合作,完成统计。

    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

    谈话:同学们也上四年级了,请估计一下自己1分能做几个仰卧起坐?(学生估计)回去做一做,请爸爸妈妈帮助数一数。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1997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面是20xx年4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污染指数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播放短片《你知道吗?》详见教材第73~74页)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深圳市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属于哪个级别?哪些城市属于轻度污染?

    提问:如果要统计这47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你认为应按什么标准进行分段统计?可以分几段进行统计?学生回答后,出示统计表,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数据整理。

    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

    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

    谈话:老师也很关注深圳的空气质量,前几天特地在市环保局的网页上搜集到一些数据,(出示数据:深圳市20xx年4月份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包括日期、污染指数两个项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数分别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20xx年4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

    年月

    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天数

    讨论:从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略)

    评析

    贺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首先,通过统计本班学生的体重,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同学的体重在20~50千克之间,要想知道体重比较重和比较轻的同学有几位,就要分段统计,产生分段整理数据的需求,经历统计的过程;接着,分段整理统计1分仰卧起坐的个数,再一次让学生经历了分段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应结合数据特点进行分段;之后,从深圳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入,分段整理20xx年4月30日全国4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讨论深圳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后,分段整理20xx年4月深圳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并通过分析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空气质量级别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安排,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需要和学习统计的价值,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两人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统计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具准备:

    三角板(若干把)、直线、射线和线段及其特点的纸条(3张)、小扇子(3把)、表格纸(12张)、三色卡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照相吗?老师带来了几张相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好吗?(课件演示三胞胎照片)照片看完了,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

    师:他们虽然外表长得很相似,但在个性和言行举止上可能存在着不同。在数学的殿堂里,也有许多事物是相似。其中就有三个兄弟,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究新知

    1、讲解直线、射线特点

    师:好,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直观图),原来它们的名字叫做: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大家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回答)

    大家再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张贴线段特点的纸条)

    师:那射线有什么特点?直线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P35,到书中去找一找,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后汇报,师张贴射线和直线特点的纸条。)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一个词无限,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谁能说说你对无限的理解?

    2、三者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一点)问:这条直线上有射线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两点)问:这条直线上有线段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但是这三兄弟发生了争吵,它们都想当大哥。请三个同学分别来饰演直线、射线和线段并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大家来评一评:看谁有资格当大哥。

    (2)学生表演小话剧

    直线:我是直线。我可以两端无限延长,你们可以吗?大哥当然应该我来当了。

    射线:我是射线。你,你可是一个端点都没有。我不但有一个端点,我还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呢!我是大哥。

    线段:我是线段。吵什么吵,你才一个端点,我可是有两个端点的,大哥不是我当,难道是你们?

    (3)小组合作填表格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三兄弟的理由,那到底谁更有资格当大哥呢?现在小组合作把你们台面上的表格完成了,看看谁是大哥。

    名称

    图形

    长度

    端点

    关系

    直线

    线段

    射线

    (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长汇报他们的发现并陈述理由。)

    结论:直线当大哥,因为线段和射线可以看成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三兄弟分清楚,你们有信心吗?

    1、(课件演示,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下面哪些是直线、线段或射线?

    2、书P36做一做2

    四、继续探究

    1、小竞赛引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小竞赛--在1分钟之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得多,开始!(书P36做一做1)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多少条?(生回答)如果给你无限多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多少条?

    (在有色卡纸上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象什么?)

    师:那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些射线的例子呢?

    2、角的认识

    (1)师:(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画射线)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藏有三兄弟的一个神秘的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师:(课件演示从图中抽取出一个角)原来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角,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请大家打开书第36页看一看,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

    (2)学生汇报。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回答后,课件播放)

    师: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还要给角编上号,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字母。(请学生编号)

    师: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与以前学的哪个符号相似?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继续巩固新知

    师:下面,老师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你们到底认不认识角?

    1、(课件播放,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书P39、2(学生在书中描画,再请学生在黑板上描画。)

    3、找生活中的角。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藏着角?请同学们带着三角板出来找一找。

    (小组合作找完汇报后,师课件演示其他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平时大家要注意观察、注意发现,做个有心人,好吗?

    六、游戏应用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四则谜语,你们想猜吗?每组一题,请一组来选题。(课件演示出谜题)

    无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打一图形的名称。

    (每个组答对就在攀登图上攀一格,游戏后统计出谁是优胜组)

    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哪个组攀登的最快?鼓掌表扬一下,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也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你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好吗?

    七、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朋友?(出示课题)

    2、质疑: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

    八、课后作业

    师:原来在数学的殿堂里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再来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好吗?

    (课件演示想象题)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展开你的想象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并用一句话来表达图画的意思。

    九、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有始有终。线段:两个端点、有限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有始无终。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无始无终。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相交不相交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相交,实际不相交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延长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相交吗?延长后,相交了吗?(没有)再延长,相

    交吗?(没有)无限延长,相交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摘苹果。(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5、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相交作品的同学离开。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0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整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是这节课知识建构的正迁移,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扩充对数的认识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组织学习时,要以回忆整数的大小比较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小数的意义也是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的一个判断来源,要加以重视,特别是联系实际,如几点几元,几点几米等实际数据的比较,更应该联系其现实意义展开学习,增加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培养数感。

    教学目标

    1.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进行排序。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类比推理能力,渗透比较的思想,并初步认识到小数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整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一、学习准备

    1.小数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14.50元,54.30米,12.6千克

    师:你能分别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吗?

    学情预设:14.50元表示14元5角;54.3米表示54米30厘米;12.6千克表示12千克600克

    2.整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自行车商店

    师:周末的时候,老师带了5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368元,请问老师带的钱购买吗?(够)说说你的想法。(500368)

    师:对了,500368所以购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情预设: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准备环节设计这两项内容的复习,有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同时组织学习时,老师应以平和的语态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情境问题提出

    多媒体展示:买钢笔的情境图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师:老师又买了一些用品,这时,还剩下14.80元,我打算再买一只钢笔,发现钢笔

    的价格是13.50元,老师带的钱够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80○13.50)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跟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准备环节的延续情境,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买卖关系中提出问题,显得自然,且具有现实意义。

    2.解决问题

    师:根据你的经验,能说说对于小数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搬到小数上,但整数毕竟跟小数有所不同,因此比较的方法也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里旨在引导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猜测。

    师:用你们刚才的猜测,试着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14.8013.50)

    师:你还能联系实际去比较吗?(14元8角大于13元5角)

    师:谁还能举出一些小数来。

    (学生举数,教师板书之)

    师:请你们任选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比较出谁大谁小,还要跟同桌说说你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再通过证明去验证猜测,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小数进行比较大小,整个环节不仅可以落实学生对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建构,还让学生体验了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方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自己举出小数进行比较,更具开放性,学生情感的体验也是较好的。

    3.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上届艺术节独唱比赛得分情况

    师:艺术节快到了,在去年的艺术节上,我们学校的同学表现非常棒,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总决赛中的得分情况。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8.72分

    9.20分

    9.85分

    9.25分

    师:你能帮老师给他们排出名次吗?谁得了第一名?

    (学生在练习纸上比较大小,并排序)

    学情预设:学生的排序可能会有多种方案,比如依次写一个名次,再相应的写出选手的名字;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写出选手的名字;给选手标上序号,在把序号进行排序......这里要充分鼓励学生原创的符号表示方法,赞赏学生的独创性符号。

    师: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在黑板上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帮老师排出了他们的名次,有些同学的方法非常巧妙。如果要求从大到小排列,你会排吗?你会用什么符号呢?

    学情预设:9.858.259.208.72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已经会采用或进行表示,这里让学生体会运用符号的简便性,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师:你们已经给小明、小红、小莉和小军排出了名次。(小莉第一,小军第二,小红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第三,小明第四)

    师:想一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补充,并注意引导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依次比下去,哪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和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充分感知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性认识内化为数学知识,建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逐题出示应用练习

    1.基础性应用

    (1)比价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3元○2.60元6.35米○6.53米4.732○4.790.456○0.45

    (2)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正确,错的改正过来。

    43.990.2680.374.0994.14.24.19999

    2.提高性应用

    (1)每组同学各写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看谁排的最快。

    (2)对于刚才的排序,请你思考一下,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先把几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竖排,再根据大小编上序号,最后用或排序。

    四、总结作业

    1.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你梦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想学些小数的什么知识?

    2.作业

    课题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43例3

    教学设想: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意在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想:

    1、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凸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问题的特征。

    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连除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存在着。呈现连除的数学问题情境,一是唤起学生对连除问题的回忆,二是为解释提供一定的背景,便于学生以原有的经验来解释新问题。

    2、以意义理解为突破口,打破规律教学的固有模式。

    在引导学生对连除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意欲打破以往规律教学通过验证得出,采用不完全归纳法研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除法意义入手,理解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道理,从而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扩大规律应用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把本节课中的重点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规律的应用,安排在连除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背景中,渗透在一般的除法计算中,意在突出简便运算是数学意识的重要内涵,是学生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流程:

    解决具体问题,得到研究素材--引导观察材料,初步理解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创设情境,呈现材料

    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每天喝什么饮料,呈现伊利牛奶的图片(如右),并提供问题材料:

    佳美杂货店用120元钱进了4箱伊利牛奶,每箱6盒。平均每盒牛奶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1、解决问题,积累素材。

    学生活动:解决以上问题后,反馈活动成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

    方法一:12046方法二:120(46)

    ......

    反馈后,请学生说说各种方法分别是先解决了什么问题,才解决了每包牛奶的价钱?

    引出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学生活动: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

    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

    ......

    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计算一下结果是否相等。

    2、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教师引导小结:在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046==120(46)

    1250255==1250(255)

    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怎么会与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

    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看图理解。

    3、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请学生举一些算式例子,进一步感知规律。接着请学生用一句话或者一些符号来表示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第一层次练习: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1、20001258=2000(○)

    2、500○=500(254)

    3、840(○)=840○

    第二层次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901334000258160516

    第三层次练习:算一算,比一比。

    (1)明明用3个星期写了420个毛笔字。

    (2)玲玲用35天写了560个字。

    问:谁平均每天写多得毛笔字多?

    四、课堂总结(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五篇


    是不是很多人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有些疑惑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一一解答。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设施。看完本文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参考建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1)在计算(-36×47)÷44时,首先算( )法,最后一步算( )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 )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 )个.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①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

    ②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

    (7)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8)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9)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 )℃,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

    (10)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2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用于回顾整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笔算方法。教材用情境图、统计表、文字表述三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小丽家居民楼3个单元的住户十月份用水情况的信息和数学问题。在问题下面,由小精灵聪聪提出:“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把计算方法的回顾整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改革的理念。

    课前,把第1题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呈现第1题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并互相说一说题意。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独立把统计表填完整,并解决第(2)题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注意借助学生展示方法中的笔算、口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笔算、口算式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并讨论总结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对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注意,不要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成法则,学生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第2题,完成竖式计算。用于复习商的变化规律。教材给出两个不完整的除法竖式,请学生“接着往下算”。竖式旁边小精灵明明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呈现方式新颖,思考性强。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竖式计算,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请学生先观察2个不完整的竖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第一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第二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2个0),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竖式计算。总之,由“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问题,再现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运用规律完成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商不变的规律的作用。

    接着,请学生回忆:商的变化还有哪些规律?待学生想好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表达困难,就请学生举实例说明。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水平。

    2.练习十八中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口算练习,用于练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呈现小学生抽数卡、说算式的画面,显示了用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的意图。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教学时,把数字卡片发给每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做抽卡游戏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既可以做到全员参与,又易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在组织口算练习抽卡游戏时,还可以提出“比一比”的要求,看谁算对的题最多,看哪组算对的题最多。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口算,提高口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2题,笔算练习,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教材用统计表给出陈寨村1995年、20xx年拥有家用电器的情况,请学生分别算出20xx年与1995年拥有三种家用电器台数比较的结果。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填一填”的任务,熟悉除法的笔算方法。在填写计算结果后,请学生读一读填写的结果,可以每个人小声读,也可以请两、三名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读”加深学生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第4题,口答题。用于巩固商不变的规律。教材呈现了3道口答题。第(1)、(2)两题,让学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第(3)题,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教学时,可依据(1)、(2)两题适当补充同类题,给学生增加练习机会。

    第5题,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教材用购物情境图提供了几种体育用品的单价,用文字显示了刘老师带的钱数,以及两个实际问题。在问题下面提出:“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显示了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图。教学时,先请学生解决教材上给出的问题。检查、交流后,请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一开始只呈现给学生购物画面和“刘老师带了280元钱”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再解决所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认真观察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究沏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来解决一个语言问题。请用“一边……一边……”造句。

    (由学生自由联想造句,再指名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说一说)

    教师:大家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吗?

    (板书:同时进行)

    教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效率高不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板书课题:沏茶问题)

    二、探索新知

    教学教材第104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14分钟)这个时间有点长了,万一李阿姨在家里做客的时间不长怎么办?看,小明在想什么?

    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方案,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流程图记录下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4.归纳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指派小组代表汇报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第9单元总复习

    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一”第9~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地测量角的度数,会画已知度数的角。

    2.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会画垂线。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关于图形的知识。

    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中第3、5单元的内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3)各小组汇报各自整理的知识要点。

    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并选派代表汇报。

    (4)评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2)角。

    记作:∠1

    (3)垂直与平行。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练习指导

    1.把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5° 38° 91° 89° 178° 63°

    115° 138° 19° 179° 128° 75°

    2.已知∠1=75,求∠2、∠3和∠4的度数。

    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度数的角。你会画吗?

    15° 75° 105° 150°

    4.教材第110页第3题。

    小组中议一议,在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十一”第9题。

    180°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

    360°角怎样画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画角练习,再交换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检查所画角是否正确。

    2.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0题。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1题。

    先说一说四种图形各自的特点,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学习图形与几何,要善于观察、动手操作。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根据数级正确写出多位数。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下列各数。

    六千四百五十三四千零五十三百零六

    六百七十三五千四百九十三九千零五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写法:(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没有数用零占位。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个级的数我们会写了,如果把这几个数改成万级或亿级的数该怎样写呢?

    (1)尝试练习。谁能把它记下来。

    出示:四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二六百七十三万五千七千六百万三千零二万零八十三

    (2)教师反馈学生作业情况。请学生说明是怎么写的?(先分类,然后教学无零数的基本写法)

    用数位表。讲清方法

    方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数字是几就写几。

    小结: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的写,哪一位上数字是几就写几。

    做好后一定要用读数的方法进行检查。要分级。

    2、练一练。看题目写数字

    出示:

    六百九十亿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二千七百亿零四十万八千

    一千零三十亿零七十万

    3、以103000700000过渡到中间有零数的写法。用同样方法学习有零数的数的读法。

    学生说明刚才几个数的写法。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提问:亿级的数,要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最后写哪一级?用一句话怎么说?有的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板书出多位数的写法法则:(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第2题。(写在本子上)

    2、第3题。(同桌互念互写)

    3、用1、0、5、8、3五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五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五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写数的规则怎样?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一般多位数和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

    2、让学生概括整理多位数的读数法则,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和读数规律。

    教学难点:数级开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你找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多位数?(指名说一说)

    说一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读的?你们的方法究竟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揭题多位数的读法

    (二)教学新知

    1、借助数位顺序表初读多位数。

    这是一张数位表,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

    (1)出示数位表,以下数均在数位表上。

    1出示7986,问:这是多少,在数位上是哪一级,为什么这样读?

    2把7986移到万级,问:个级上没有数怎么办?(添0)现在在哪一级,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充分说说怎么读?)

    3思考:刚才和现在两个数,在读法上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4把7986移到亿级,同时在万级上添0。谁会读这个数?

    5出示:798679860000,这个数会读吗?

    指名读(45人)全班齐读

    6(教师口头,如果个级的0换成7986,会读吗?)

    7下面两个数我们同桌互相读读看。

    放在数位表中(同时出示),86542986453048

    8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读多位数的?

    9引导学生归纳:读数的时候,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个级的读法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

    (2)用14号卡片组数读数。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离开数位表,用卡片来组数,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信封里共有四张卡片,每张卡片可以写四个数字,好像是数位表上的一级,我们用其中任意两张或三张卡片组合成一个多位数,然后把它读出来?同桌一人摆,另一人读。

    2学生操作52677051

    9418678

    △同桌练习读数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做小老师,摆数请同学们来读数。

    2、先分级,再读数。教学例2

    (1)出示数字,让学生试读,进行四位分级。

    过渡语:现在卡片也没了,怎么读数?你有什么好方法?

    8639547122047000050407000900000

    1学生短暂考虑。

    2教师示范。(明确先分级,按级显示读内容)

    读作:八亿六千三百九十五万四千七百十二

    读作:二十亿四千七百万零五十

    读作:四千零七十亿零九十万

    (2)练习

    1过渡语:利用四位分级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显示:试一试:先分级,再把数读出来。读出声音来(口头)

    4763248075002987004300300580006000

    △学生练习

    △反馈:强调分级时从右往左、四位一级

    2书面练习

    354751读作:450703读作:

    投影反馈。

    1、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按一般方法读级开头,中间有0的多位数。

    四人小组讨论:450703两个0分别在什么位置?怎样读?

    1自由轻声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读作:四十五万零七百零三

    (继续显示)450073

    450003

    4500000073

    现在这些数怎么读?

    对4500000073进行分析,说说0怎么读?

    归纳:数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4、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教学例4,。

    投影出示:5008700

    4060008000

    (学生有练习纸,在纸上分级试读)

    1指名读数。(请中下上各1)

    2引导观察0的读法。

    归纳: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5、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写下来。

    600200读作:70402400读作:

    84350000读作:2700000349读作:

    (学生有练习纸,书面完成,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投影反馈,帮助后进生正确读数)

    (三)教学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像这样的数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课后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可以一起拿出来大家来读一下。

    《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第一文库网×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

    =125×2 =10×25

    = =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 = = (×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会制作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分类整理和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分别是(多媒体展示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喜欢吗?

    二、引导探索:

    1、设置情境

    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前老师收到一位印刷厂厂长的这样一封来信:(出示)

    周老师:

    我们厂想生产一批印有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学们到底最喜欢什么,可以帮我在同学中调查一下吗?

    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最喜欢哪一位卡通人物吗?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你赞同发言小组同学的意见就请你为他们鼓掌,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很独特,有创意,而且发言也很精彩,就请你为他们热烈地鼓掌,祝贺他们;如果他们的发言你没有听明白或者疑问,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大家说好不好?

    4、引导交流:你认为这个问题应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数据比较好?请阐述你的理由,其他同学通过掌声来进行评价。

    5、师小结:①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法。②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选择整理数据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情况而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论用何种方法来整理数据,都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买东西时,你首先要了解什么?(价钱)

    老师这里有几件商品,你能估计出它们的价钱吗?

    你们留意过商品上标价的写法吗?

    为什么2元5角写成2.50元?3元整写成3.00元呢?

    这其实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成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呢?(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0份。)请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涂出面积相等的部分,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0.5=0.500.8=0.80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归纳出初始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这个结论,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生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生3: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几组材料:

    材料1:以商品价格为例,研究0.3元和0.30元相等吗?

    材料2:以长度单位为例,研究0.1米、0.10米、0.100米相等吗?

    材料3:以刚才的正方形为例,研究0.4、0.40、0.400相等吗?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探讨、研究

    师生逐步补充、完善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做一做:

    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三、应用性质。

    师: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解决些什么问题呢?自学92页例3、例4。

    1.出示例3:把小数0.70和105.0900化简。并完成做一做。

    2.出示例4: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并完成做一做。

    3.你能应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商品标价上的书写形式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0.80和0.8大小不变,计数单位也不变。()

    5、小数的性质只适用于小数,所以整数不能改写成和它相等的几位小数。()

    (二)思考题:在什么条件下,下面这几个数相等?(比一比,哪组方法想的多,想的妙。)

    550500

    五、总结回顾。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以下子就能获得完美的结论,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2、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而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是从各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学习目的,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独立自主地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分层递进这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全班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为辅,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教学。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种各层次学生都争取“递进”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能学,展示知识过程,使学生会学,并利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概念,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使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使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种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活动种学习数学,也就使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

    基于上述思想,本节课我设想:

    1、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能力。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抽象概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动机内趋

    这一环节采用全班教学,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同时设疑置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内趋力,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二)分层目标,分层施教

    分层目标有效的为教学活动定向,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为衡量教学效果提供准确的标尺。分层目标要以学生低中高三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A层目标体现于基础性,B层目标着眼于变通性,C层目标着力于发展性,为分层递进注入活力。

    (分层次教学)

    (三)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评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因而,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如下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1、基础巩固性练习

    2、变通发散性练习]

    3、综合提高性练习

    (四)分层总结,不断提高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各层次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的精神,从而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五、最后值得强调

    目标教学分层递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种重视人本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学内容,班级条件学生题点而异!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教科书第150-15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较简单的相关问题。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英或小强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启发谈话: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小人,坐左边的同学就当小强,右边的同学当小丽。

    2.当小强的同学读出小强身上写的字:小强每分走6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604=240(米)

    3.当小丽的同学读出小丽身上写的字:小丽每分走7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704=280(米)

    4.比较两个算式后复习数量关系: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我们都可以叫什么?(速度)4分钟呢?(时间)240米和280米呢?(路程)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通过两个式子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得到三个量的关系呢指名说出三个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新课

    1.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个物体单独运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果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同时的,相对的运动走来,你们想一下最后会怎样(相遇)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相遇应用题。

    2.学生实践

    第一次:学生手拿模型,从各自的桌角向对方走来,使学生初步体会相遇的概念。

    第二次:让学生再操作,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人不可能在桌子的正中间相遇,明白应该在靠近哪一边相遇。

    第三次:学生实践:不在桌子中间相遇。

    第四次:要求学生在教师喊完4分钟后的时刻相遇。让学生实践。

    第五次:发现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不平均,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速度平均,学生实践。

    第六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当小强的同学喊6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60米,依此类推。小丽也一样。

    第七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学生喊出小强和小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13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130米,依此类推。

    3.师生共同编题

    教师:我们将刚才的活动过程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老师说一句,同学说一句。

    教师板书出第一句: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

    引导学生找出这句的关键字: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相对)

    鼓励学生说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编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第四句鼓励学生说出: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问题:由学生自己自由提出:如果学生说出:他们一共行多少米?教师可说明:他一共行的米数实际就是两家的距离。

    整题编出后,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4.学生解题

    通过让同桌再合作实践一到两遍后,画出线段图并动笔解题。

    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但最好用综合。

    学生解答后,分别请两名列式不一样的同学解答。

    第一种:604+704第一种(60+70)4

    =240+280=1304.

    =520(米)=520(米)

    5.集体讲评

    第一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学生分别说出每一步是求什么的后,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释。

    第二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教师提问:(1)60是什么?70是什么?那么60+70又题求什么?(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他们在一分钟里共走的路程)

    (2)60+70是他们在几分钟里面走的?(1分钟)

    (3)那么在4分钟里面他们一共走了几个这样速度?(4个)

    (4)为什么要乘以4?(因为他们共走了4分钟)

    (5)通过让学生再说一遍60+70求的是什么,从而共同概括出两车的速度的总和叫做速度和。

    (6)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速度和。

    (7)在(60+70)的上面板书速度和,在4上面板书时间,270的上面板书路程。

    (8)让学生观察后,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式。

    学生说出:速度和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时间

    (9)理解4分钟到底是谁走的?

    a.小强走了几分钟?(4分钟)

    b.小丽走了几分钟?(4分钟)

    c.他们一共走了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同时出发,又同时相遇)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扩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出以下一种做法,看一看是不是正确?60+60+60+60+70+70+70+70

    并让学生指出60+60+60+60和70+70+70+70各是代表乘法算式的哪一部份?(604,704)

    四.巩固练习

    课本151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五.扩散练习(学生任选一题)

    1、课本第15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课本第153页练习三十三第3题。

    六.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教材第55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二6-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骤:

    说明虚线框中的计算步骤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8题。

    1.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3.第8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减了的要再减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1,说说你想去的地方。

    2,说说你所了解的动物园和动物。

    3,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小动物。

    1,演示进入“中国科普博览网”。

    2,指导学生用网页中的超级链接进入介绍动物的网页。

    3,找到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

    4,任务布置00找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并了解他,让你的同学也能喜欢它。

    5,反馈交流学生完成情况。

    1,学生利用网络找到一种喜爱的小动物的详细资料。

    2,学生将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向大家介绍你所喜欢的动物。

    3,

    2,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记录表。

    复习输入地址进入网络的方法。初步感知网上参观动物园的乐趣。

    1,提供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网址。

    2,任务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调查表)。

    4,提供“帮助”。

    1,组长分工,组员根据分工完成相应任务。

    2,组长记录学习记录表。

    3,组内交流获取到的信息。

    主题活动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去完成,体验,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教案《第14课参观网上动物园》,来自网!

    3,课外延伸(在课外找到更多的动物资料,让动物能更好地成为我们的朋友,并能让你身边的人也喜欢动物朋友)。

    1,组员介绍自己找到的小动物。

    2,组长交流小组的记录表。

    3,讨论从获取到的信息中有什么启发。

    4,评一评议一议。并记录在学习记录表中。

    4,评出优秀作品。

    5,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找到更多的动物。

    作品的相互交流与评价激励是是技术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练习,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锦集11篇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介绍一篇对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非常详尽的文章,如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必须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会认真地编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估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 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 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 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 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教学内容:例

    1、做一做(P50-5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5、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米尺直观图引出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四、教学准备:主题图、米尺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在学校里与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我们的课桌了。课前请同学们去测量过自己课桌的长和宽,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们测量的课桌长是多少?用米做单位是多少?(多出1米的部分用米做单位是多少?)宽是做少?用米做单位是多少米?

    2、在我们测量课桌的过程中,课桌长和宽用米做单位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测量时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们就想到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这样 我们的小数就产生了。(板书:小数的产生)

    3、刚才有的同学用分数表示、有的用小数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和分数间存在某种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要研究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借助一样工具。出示米尺。

    1、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把一米长的米尺平均分成几份?(10份),每份长多少?(1分米)2、1分米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0.1米)

    3、那这样的3份、7份是多少呢?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是多少米?

    4、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其他例子吗? 处理方法:刚才我们是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你能举出这种类似的例子吗?

    5、大家仔细观察,刚才这些分母都是10的分数,写成小数后,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小数,像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6、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7、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 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②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③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板书)

    8、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1、括号里能填几,怎么知道的? 0.1米里面有()个0.01米,0.01米里面有()个0.001米 2、0.1米里面有10个0.01米,10我们就叫0.1和0.01间的进率

    0.01米里面有10个0.001米,10我们就叫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

    3、我们就得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谁能告诉大家,这些进率之间,哪个和那个是相邻的呢?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

    2、出示练习九的第3题。谁和谁是一幅手套呢?独立思考。

    3、对口令:同桌两人,一人说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另一人说出小数。然后互调。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统计。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3.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4.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不安),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材110页8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463-175-125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280÷(7×5)

    7200÷(25×4)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方法二:330÷(5×2)

    =66÷2=330÷10

    =33(元)=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环节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680÷(2×5)

    ②390÷39×5390÷2÷5

    ③360÷(36÷2)360÷36÷2

    ④810÷18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2000÷125÷88100÷5÷81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册第16页,本写书第30页第1题。

    第二节:

    课题: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

    授课时间:2017年3月21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

    2.能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两种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乘法结合律的深入学习和讨论。

    同学们,我们近期一直在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在一起运用时,同学们就出现了混淆,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乘法结合律是(a×b)×c=a×(b×c),可见应用乘法结合律要在连乘的情况下,并且相乘的数据可以变成如1、10、100、1000等,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了。所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连乘,二是相乘时可变成容易口算的数据。

    例1:125x25x8例2:5x183x5x4

    分析:连乘,125乘8可变成1000,可以简便。分析:连乘,5x5x4=100,可以简便。

    125x25x85x183x5x4

    =(125x8)x25=(5x5x4)x1.83

    =1000x25=100x183

    =25000=18300

    例3:125x25x32例4:125x88

    分析:连乘,但直接不能简便,可以把32看成4x8分析:不是连乘,可把88写成8x11,便可简便了。

    125x25x32125x88

    =125x25x4x8=125x8x11

    =(125x8)x(25x4)=(125x8)x11

    =1000x100=1000x11

    =100000=11000

    二、乘法分配律的深入学习和讨论。

    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可见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乘加乘(乘减乘)的情况下,并且有相同因数,二是相乘时的结果容易口算(或者,相加的结果容易口算,如72+28=100)。

    例1:(125+25)×8例2:35×65+35×35

    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8,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35,并且35+65=100,

    =125×8+25×8

    =(65+35)×35

    =1000+100=100×35

    =1100=3500

    三、讨论辨析:

    704×2556×9820×5525×32×12512×15

    88×12524×205178×101-178123×18-123×3+85×123

    每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1.独立观察,思考。

    2.同桌讨论,代表汇报,集体讨论。

    3.教师小结。

    四、作业:册第17页,本第30页2、3、5、7

    第三节:

    课题:单元整理和复习

    授课时间:2017年3月22日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过的5条运算定律。

    1.请生说说是哪五条定律?

    2.试着默写字母表达式。请二生上黑板默写。

    3.集体点评并说说每条定律的含义。

    二、书第30页第4题。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1.独立完成、思考。

    2.指名汇报,集体点评。

    三、书第31页第6题。

    下面的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生独立完成。

    2.学生的理解出错的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小题上。针对问题讲解。

    3.后3个小题请生逐一说说对于错的理由。

    4.小结:不能简便的时候不能随意改变题目的运算顺序,不能随意加括号。

    乘法分配律要注意每一个数的分配。

    四、书第31页第8题。

    1.独立思考,解读已给信息。

    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有几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教师小结每种方法,并指出最简便的方法为什么简便的原因。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能运用简算思路的要运用简算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思考:书31页的思考题。

    1.独立思考。

    2.根据时间确定能否讲解。

    3.请有思路的学生引领。教师小结方法。

    六、作业。

    册第18页,本上默写5条进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师小结:我们在遇到连减的时候,要根据这几个数值的特点来正确选择运算性质。 2、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来当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在上本节课之前,已经观看了几次本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们大概有所了解,发现个别学生的纪律稍有点散漫。为了使全班同学们能够进入一个好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我并不急于先上课,而是把那些慢悠悠的,表现不佳的同学的积极性做了调动,同学们的上课精神开始集中了,但是已经占用了上课的三分钟时间。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我设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复习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探求新知部分同学们掌握较好,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原先设计的练习题未能全部完成,有些遗憾。

    纵观整堂课,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授课语言不够生动灵活,过于单调生硬,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造成提供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较少,未能达到充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效果,造成有个别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得不够深刻。

    3、课前准备不够十分充足,造成对时间分配地把握不够准确,而且练习量相对少了一些,未能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知识。

    上好一节不容易,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得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从上学期学生的'各个项目反馈来看,掌握得还是比较乐观。而小数的知识刚刚习得,为此本堂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理解求小数近似数的三种表述,如何根据要求表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及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改动。

    课堂上,将……怎样表示更恰当。学生呈现了2元,元,因为在之前的练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给物体正确标价。当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立刻引起其他学生意见,这样的表示不够合理,当以元为单位时,应该是两位小数。

    马上有学生想到改为元。我顺势板书元。看者这个数字底下学生议论纷纷,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这个怎么来的?”我们继续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

    在表达的过程,学生自己也 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同学们也明白了错误根源。此时我提出,“以元为单位,小数部分保留了几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是舍还是进,看哪一位?”这连续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也连接了“保留两位小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回顾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区分在求近似数时和1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交流中明确近似数中的0不能随意去掉。

    整堂课前奏非常顺利,学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但是总感觉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时常观察到学生懒散地坐着,思绪也肆意放飞,心不在焉。课堂节奏绵软无力。可见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2、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

    3、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近似数的连续进位问题。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课始出示: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3、深刻体会保留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4、重点比较和的区别。通过在数轴上的取值范围,使学生体会到的取值范围在~,的取值范围在~,虽然大小相等,但是精确度不一样,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学校--------老师-------

    班级--------姓名-------

    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我会预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自学内容:自学教材32页例1

    自学要求1、带着下面的问题预习。2、边学边记,记下你的困惑和疑问。

    二、我会探究(探究展示,归纳整理)

    1、自学例1,思考探索

    你测量的课桌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把1米平均100份,每份是(),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4、把1米平均1000份,每份是(),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5、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多少分别写作多少

    6、一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1/10或(0..1),两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或(),三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或()。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7、我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分别写作0.1、()、()

    三、我会运用(训练评估,,反思颖悟)

    1、填空。

    (1)3.50元表示元角

    (2)4.9中的4在什么位,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

    (3)6的计数单位是,0.9的计数单位是,0.012的计数单位是

    (4)、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4=0.29=0.235=

    3、填一填。

    整数:2厘米5角500克

    分数:()分米()元()千克

    小数:()分米()元()千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之三角形的内角和》数学教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演示:请同学到黑板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着一定有什么奥秘吧?想不想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

    师:你能画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自己试着画一画。

    (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

    生:可以画锐角三角形,也可以画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画钝角三角形。

    师:在数学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可以测量出每一个内角,然后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师:好,下面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计算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强调说明: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中心店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半落在刻度线是多少度。

    生:通过测量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都是180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生: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可以拼成同一个平角,也能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师:谁能展示一下?

    生1: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2: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3:把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的还是平角,即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看似简单的量量算算、剪剪拼拼,实际上是探索知识的实验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你在数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求和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通过剪、拼的方法也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猜、量、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及转化思想,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途径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量角,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不知道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五、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构建。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教具。

    2、学生准备:锐、直、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量角器、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出示三角形动画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各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分别闪烁三角形三个内角,并介绍: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请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要求:有两个直角。为什么不能画,问题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特殊三角形内角和

    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指名汇报。90+30+60=180

    90+45+45=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猜一猜。你们能想办法证明吗?接下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多而且富有新意。

    3、汇报交流

    请小组代表汇报方法。

    1)量:你测量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和呢?(有不同意见)

    没有统一的结果,有没有其他方法?

    2)剪―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得出结论。(学生尝试验证)

    3)折拼: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尝试验证)

    4)教师课件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为什么有的小组用测量的方法不能得到180?(误差)

    4、验证深化

    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一样)

    谁能说一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的原因?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揭示规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

    1、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设计了闯关的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兴趣。闯关成功会获得小奖章。

    第一关: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课件出示)

    第二关,提高练习,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求顶角。②求等边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

    让学生灵活应用隐含条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能力。

    2、小组合作练习,完成相应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效果检测。

    一节成功的好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学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老师要检查大家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答题卡,组长评判,集体汇报。

    (五)作业课下继续探究三角形,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3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数位顺序表: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㈠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 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 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㈡。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 看一看上的数 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 拨一拨 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 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概括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学习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

    1、我们学过的简便运算的规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24+28)5=245+285366+365=36(6+5)74+720=7(4+20)8(125+79)=8125+8793、自学课本26页例7题,试着解决下面问题(3+2)5=35+25(13+12)4=134+124335+235=35(3+2)(a+b)c=ac+bc4、通过自学你未能解决的问题有:

    《乘法分配律》问题生成揭示规律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各题.1、连线比较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4+28)58125+879638+6329(20+25)259+209245+2858(125+79)6(38+32)通过计算和比较,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一共有多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4、怎样简便怎样算。(40+8)253634+3666(75+25)23《乘法分配律》问题训练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接受自己的挑战吧!1.判断正误9965=9965+165.()1619+8419=(16+84)19()(57+140)4=57+1404()42(28+19)=4228+1942()2.在□里填入适当的数,并在括号中填入所应用的乘法运算定律:(1)25674=25□67乘法()律.(2)(□29)8=(125□)29乘法()律.(3)125(400+□)=125400+1258乘法()律.3、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①(7+8+9)10=710+810+9()②129+39=12+39()③(25+50)200=25200+50()④10163=10063+63()⑤9815=10015+215()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0+8)2532(200+3)3839+38

    3528+701257912581-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在为学生授课之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有事先充分备好教案和课件,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果您需要“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相关资料,我们已为您准备好了,建议您收藏本页和我们的网站,以便日后查阅。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

    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95°,5°()。

    (2)60°,70°,90°()。

    (3)30°,40°,50°()。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答

    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

    ⑴红花做了多少朵?

    ⑵黄花的红花一共做了多少朵?

    ⑶红花比黄花多做了多少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同时问其他学生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2、说图意并列式

    11岁

    小明:

    大6岁

    爸爸:

    大25岁

    爷爷:

    ?岁

    二、补问题,再解答。

    补充完整使应用题使其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

    校园里有月季花46盆,菊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3倍少20盆。?

    三、基本练习

    1、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种油菜和小麦总和还多4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2、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比油菜的2倍少5公顷。种油菜和小麦共多少公顷?

    3、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4、红丰农场种小麦24公顷,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大麦比小麦多种了多少公顷?

    四、编题练习

    要求学生自己编一题倍数关系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人编好后,前后4人任选一题,进行解答,再一起批改。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五第3-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情 感 目 标 :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 学 重 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 学 难 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 学 准 备:整合课件,电脑,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 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五)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六)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正确地区分。

    2.使学生能记住上面各种角的度数(或范围大小)。

    3、掌握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角和平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1.出示课题:角的种类

    2.你最熟悉哪一种角。(直角)

    A.研究直角

    (1)哪些图形里有直角?(长方形、正方形......)

    (2)找一找你现在卓子上的直角?并量一量这些直角的度数。

    得出结论:直角都是90度

    B.研究锐角:

    (1)教师用可旋转的角演示不同的角(大部分为锐角)

    学生判断这些角比90度大还是小?

    引出两种角:钝角与锐角

    (2)我们先来研究比90度小的角。

    (3)用教具摆几只比角,指出这几只角都比90度小。

    (4)你怎样理解锐角

    (可以)填空:--------叫锐角。

    (5)看教室内的钟,当几点(整点)时,分针和时针呈锐角)

    (6)判断下列角哪些是锐角:

    ○A.ABCD(图)

    ○B.75度105度60度90度89。9度

    C.研究钝角和平角

    (1)上面的判断中角A是钝角。

    教师用教具演示一只钝角

    (两边一点点从直角开始拉开,一直到平角)

    请同学说一说是不是钝角?

    (2)当教师把角拉到是平角时,请学生说一说这只角是否还是钝角?

    (是或者否)可以怎样知道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找答案(P103)

    得出结论:平角平角是几度?(180度)

    想一想,刚才我们讲到的钝角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即:

    大于--而小于--的角,才叫钝角。

    说说锐角、钝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位置关系。

    E.继续转动教具的其中一边,直至与另一边重合。

    (1)这两条边中的一条正好转动一周,我们可以称这只角为--角。

    (2)周角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几次平角,那么周角的度数是几度?

    (3)教师画一个周角,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问:周角的边有几条?(2条)为什么?

    (二)整理强化:

    1.运用教具,请学生依次说出是什么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请分别说说上述角的度数或范围。

    3.判断这些角是什么角?P561(图)

    ()()()()()

    4.说说这些角是什么角?

    15。92。89。179。

    67。100。8。125。150。

    5.给这五类角排队,你怎样排,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分类,你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找亲戚,你怎样找,请说说你的理由。

    6.P573

    7.说说下列一共有几只直角,几只锐角,几只钝角?P57

    (三)总结提高:

    角的分类

    你怎样从名称上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8=24

    5()=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22881263=872.47223=10856

    87263=()10856472=()

    2288187=()1085623=()

    3.()15=1054.=

    105()=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与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排8人,可以排多少行?

    2、小红和小芳同住一个院子。她们从家里出发,小芳每分钟走70米,6分钟走到学校。小红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到学校要几分钟?

    要求学生说出这类应用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先求什么?

    二、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1、改变1成为例4: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少排4人,可以排多少行?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4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四年级的总人数/每排人数=排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12*4/(12-4)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每行排的人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要想多排2行,每行应排多少人?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比一比

    ⑴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48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⑵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6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⑶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⑴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12个,1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加工3个,几天修完?

    ⑵小王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8天可以看完。如果想用6天看完,那么每天要多看多少页?

    四、加深练习

    把只列式不计算的第2题,改变一个条件成为一道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的2、3两小题。第3、4、5题。

    (如果要创设情景的话就可以用服装厂接订单,要提前交货该怎么办?)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课件9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四年级数学课件9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画线段图解应用题: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答案:(1)(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2)例1与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

    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4)将上面两个分步列式改成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5)师生共同总结.

    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入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入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三、巩固发展.

    1.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投影出示)

    (1)每只母鸡每月下25个鸡蛋,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照这样计算,3只燕子5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2.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

    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利用5、7和8三个数字自编一道连乘应用题,并用两种方法解.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4.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114×3×7和竖式计算等。将学生反馈的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5.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本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作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出诊,找出病因,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错题,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

    6.巩固性练习

    集体独立计算书本34页练一练第三题。

    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算理。

    7.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①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如(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2、我会做。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练习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李叔叔还有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想要同学们帮助解决:李叔叔要从长安到广州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活动,活动的开始时间是上午9:00,李叔叔的出发时间是上午7:00。他有下面几种坐车方式,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坐车?为什么?

    你能帮助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六、反思评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

    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下册课件优选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份“四年级下册课件”的详细信息供您参考。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本网站文章仅供参考请谨慎对待!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手拉手》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内容,这一课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态度观,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与过程:1.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使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以及乘法分配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的迁移应用。

    【教学关键】在比较归纳中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在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迁移、归纳法。

    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将整数混合运算、简算与小数的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迁移类推,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归纳得出小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也适用。

    3.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法。

    数学的教学,精讲多练是根本。因而我在新课学习后,精心设计了一部分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遵循这一主旨,我在本节课中,着重以下学法的指导:1.敢于质疑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以,在出示生活情境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2.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法。

    学习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想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怎么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们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法。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才有想法可说。因而课上我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使他们在独立思考与解决中得到逐步锻炼和成长!3.合作、交流、探究法

    有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作为前提,合作、交流、与探究在学习中更必不可少。这其中不仅培养的是一种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可以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体验多方位思考的学习观。这节课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体验探究、比较归纳,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标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中,为他们提供实现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五个大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知。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复习题:40+3×6 (15+9)×3 32×12+68×12 1.让学生感知贫困山区的学生学习条件的恶劣,从而向学生发起手拉手爱心捐赠的号召,渗透爱心教育。随机板书课题:手拉手。

    2.课件出示情境图,激发学生思考。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1.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后尝试计算解答。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解答方法,教师出示课件列举。 3.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小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4.教师出示12.8×3+7.2×3=(12.8+7.2)×3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归纳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适用。

    四、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脱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交流并指导纠正。

    五、拓展延伸,升华教育。课件出示拓展延伸问题:

    (1)学生分小组合作计算。

    (2)组间交流计算结果及从这道题中受到什么教育。

    (3)师生交流计算结果。

    (4)指名说说从中得到什么教育?(渗透环保教育)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创设研究专题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研究成果,并迁移运用,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重、难点:

    营造研究氛围,以学定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月》。

    2.上节课主要研究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研究了怎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二是研究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即舅舅和外甥在江轮上望月、谈月、想月,分别写了舅舅眼中月、诗人眼中月和外甥眼中月。)

    3.舅舅、诗人、外甥眼中月一样吗?(不一样)他们眼中的月亮到底怎样又为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4.怎么研究?大家可以提出建议。

    二、自主探索

    选择自己喜欢的眼中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研究。(分组合作研究)喜欢研究舅舅眼中月的同学在喜欢自由组合,展开研究。)

    (一)舅舅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估计学生会说舅舅眼中月很美,我想试试,试着读一读学生评价:我觉得他把舅舅眼中月亮的美读出来了,我也想像他那样读一读或者我认为他基本上读出来了,但还美中不足,我想给他示范一下既然这么美,也让老师来美一下好吗?(好)生评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月色美景,你看到了吗?出示课件(边看边读边想)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主要是出来旅行能看到如此美月心里太高兴了。))

    2.月色迷人!还有补充吗?(生:像这样的月之美景还有许许多多,我来读一篇给大家听听指名上台实物投影学生自己实物投影并介绍)

    3.真是赏心悦目。建议大家再来读一读。有一句诗叫葡萄美酒夜光杯,美的月为大家配点曲(请一生选择)(美,还它个美!)齐读。

    4.过渡:刚才这一小组汇报的舅舅眼中的月亮,其他小组呢?

    (二)外甥眼中月组织策略

    学生汇报(我们觉得外甥眼中的月亮很天真、可爱,我们也像那一组一样把它给读出来(分角色)注意偷偷地、圆圆地、月亮困了生评价直接读外甥话师评:赵丽宏的小外甥(外甥女)来了!很神奇,他好像看到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阴晴圆缺图看着这变幻而俏皮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外甥想象真丰富或月亮真是变幻莫测或外甥很天真,月亮也变得可爱了!或想到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过渡:妙!说着说着,读也出来了。那么诗人眼中月呢?

    (三)诗人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生读古诗生:我们觉得诗人眼中的月是生:上台借用实物投影谈诗师:能读出来吗?评价师点评《水调歌头》生:除了课文上,我还搜集了演示说解)

    (导语:读的时候,假如能把诗人的情感和作者的感受结合起来,那才叫丝丝入扣呢!)

    2.分角色体会朗读(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赵丽宏,女同学读外甥(配乐:春江花月夜))

    三、总结成果

    1.学生畅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此时此刻,你明白了吗?

    2.教师小结:了不起!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3.导语过渡:你们啊,个个都是小小王国维,究竟合格不合格,还得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考核吗?)

    四、拓展延伸

    1.想象选择:《望雨》

    (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________________;(愁雨)清明时节雨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霉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________________

    2.启发谈话:

    选择自己喜欢的做一做,慢慢地,相信同学们都会成为学习的研究者。

    (此课为溧阳市综合性学习研讨活动观摩课)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下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砖上藻砖石。)

    二、自由读深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深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

    (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

    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

    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

    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5、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

    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

    (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

    甜。)

    6、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

    (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樱子。真是可爱极了。)

    7、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8、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

    (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

    9、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10、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

    (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

    11、思考回答:

    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1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自然段,总结归纳段意。

    投影: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凉。13、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

    1、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

    (1)看到这田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

    (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

    (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

    (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2、归纳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本井人的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打出幻灯,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把段意串连起来归纳深文的

    主要内容。

    (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观要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恰当的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连在一起,最的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七、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设计

    外形、历史地点、大小、形状(中台井图)

    历史:古老

    清: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15井甜:吃、浇菜、洗萝卜

    井水特点凉:浸新鲜的红心李子

    联想:劳动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课后练习:

    1、比一比,组词语

    傍()吩()咐()胖()

    膀()粉()符()拌()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间,城下面画。

    乘凉(chngchng)记载(zizi)

    痴痴(zhīchīchī)嬉笑(xīx)

    3、多音字组词。

    X()pū()shuǔ()

    系铺数

    j()p)sh()

    4、仿照例子,再写出几个词语。

    干干净净白白胖胖

    碧绿碧绿一颗一颗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李子()的印痕

    ()的水井()的味道

    ()的坡度()的大萝卜

    ()的星星()的大缨子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4)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二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

    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5)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动起,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1、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同往着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广阔美丽,更是因为它的神秘,在这深邃的大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在许多呢?知道是什么动物吗?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文后了解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你是从课文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说明文的说明讲究条理,介绍是有序的。一般情况下,一段介绍一个内容。同学们可以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我列提纲的方法来概括

    1、你知道哪些说明方法?

    2、为了说明鲸的这些特点,课文主要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如“目前已知”“主要”“必须”“总是”……

    4、练习朗读。如何读出鲸的这些特点?

    这篇课文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今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对鲸的认识己经愈来愈全面课前老师已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7)

    《说茶》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课文围绕着茶这一主题,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语言浅显易懂,行文结构相似。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能自己独立、小组合作进行有个性地学习并解决共性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几天,老师成立了一间清风茶韵有限公司。(课件演示)它下设三间分公司,第一家公司是清风茶叶专卖店,第二家是清风茶具博物馆,第三家是清风茶韵超市。由于本公司刚刚成立,急需人手。这堂课我就到咱们班来招聘一些人才,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来我公司工作?

    要到我公司工作,要具备一些有关茶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说茶》。那就请同学打开书,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茶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充分地读书活动,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茶的知识,再和同学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1、2段

    1、创设情境

    首先我要招聘清风茶叶推销员,要想当一名茶叶推销员,你们说说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2、自由研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看看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读懂饮茶的好处真多这句话?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两个过渡句A。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B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

    从哪些此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

    2、合作研读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自由地选择一个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列提纲、朗读、演、说)看看作者如何把这三方面的好处写具体的。

    (2)交流点拨。

    第三自然段,收集有代表性的提纲,点评,并有既又句式说说实用价值。

    第四自然段,读或者演。

    课件出示句子,品茶的说话,别急于喝。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细细尝味,回味甘甜。这样细细品尝,乐趣无穷。

    生上台演示。师生共同抓重点词句。。

    先观茶姿,美

    再闻茶香结合理解飘逸(与花香比较)茶叶融合了大地的芬芳,山川的灵秀,雨露的润泽。

    最后尝味,味道怎样甘甜同时播放茶韵的音乐。

    师生共同品茶,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茶的世界。杯茶在手,不仅可以闻香品味,更可以悠游在茶中的无限空间,神游茶乡,心旷神怡地享受茶的独特意境。同学们,这时候,你最想说什么?

    以读代品,把这一段美美地再度一遍。

    第五自然段,就是用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长句子,我觉得挺难的谁来帮帮我?出示长句子,当年,周恩来总理曾经5次到杭州西湖龙井产地梅家坞,与国际友人一边饮茶,一边亲切交谈。(周总理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4实践招聘

    刚才大家都学得挺棒的。那谁愿意到我公司应聘推销员?有创新精神的优先。其他同学担任考官。

    (二)研读课文第3段

    1、创设情境。

    我的茶具博物馆就要开业了。真急死人了。我还缺几个导游,接下来我有招聘几个讲解员,愿意来应聘?先请同学们自由地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茶具的?再根据博物馆(课件演示),来应聘讲解员。

    2、自由研读

    3、实践招聘。

    四、总结全文,自选拓展。

    谢谢同学们加入到我公司。现在,我隆重宣布,我的公司现在开始营业。首先,我邀请各位同学到清风茶韵作业超市去选购2到3道题目,随着轻松的音乐,去把它完成。

    2作业

    设计自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教案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的语文实践氛围。整篇文章的教学把握学生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紧紧围绕招聘营业员,讲解员,然后逛超市,为学生兴趣昂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案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的融合,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作业的设计丰富多彩,有填空、造句,还有写、画、查阅等,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作业超市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业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

    四年级下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教学准备:

    课件、 卡纸、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植物,提问:你们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

    2、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每片叶子有区别吗?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一课植物写生。

    板书课题:植物写生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

    观察书中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4、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如何表现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

    四、教师示范:

    1、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的关系,线之间的变化,穿插等方法。

    a、形状特征。

    b、线条清晰流畅。

    c、突出前后遮挡,相互穿插关系。

    d、色彩鲜艳。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

    六、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9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9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1】

    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来的教育教学教学工作,可以说既紧张忙碌而又很充实。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2)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我继续努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说实在的这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增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教学前,我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自己会做题目。

    二、用心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从不同角度创设了课堂有效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

    1、创设各种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

    2、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尽快复习,以后出现相关练习时再进行复习。这项使的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下,更多掌握知识。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适当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批评和惩罚。

    三、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对不会的题目能够多理解,明白会做类似的题目,并把易错题总结分析原因,形成知识链。要求积极订正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粗心真正做到理解题目。

    四、注重后进生的辅导。

    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严格要求,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补缺补差,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的内容下进一步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时订正自己的错题。在上课的时候更关注这些学生,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有信心的情况下更好的学习数学。

    五、不足之处。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检查测验的时间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太单一化,需要更全面的组织好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更全面的组织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争取自己在教学上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2】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行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新课标的出台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钻研业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数学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能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进行认识。在教学中能自始到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灵活思维,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思维的独创性指敢于突破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达到培养独创性思维之目的。

    在教学中,我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法。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变成面,逐步扩展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使思维品质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三).让情境活化数学

    1、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交流互动。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3】

    一、让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主动地调动相关知识,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探索,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是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在这学期里,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在课余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总之,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4】

    一、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开学初,全组老师认真学习教材、大纲、教法,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定出了全期的教学计划,全组___学进度,___学要求,每位老师根据重难点以及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让每位老师上好每一堂课。

    这学期我们老师除了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外,还加强了优等生辅导。平时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趣味数学的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学中重视数学能力和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我们主要学习了《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理论。特别注重对教学模式中的5大环节认真进行解读,并间周安排好时间学习每个环节该怎样安排,时间适度,学习范本后各班都行动起来,取得良好效果。

    2.我们通过教研组的活动,真正做到了课题的实施落实到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课堂中发现的所存在的问题,课后进行查资料求证,待到___讨论时,各自发表意见,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

    3.每位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以及对533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均上了一节示范课,课后大家积极评课、议课,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进行反思、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5】

    一学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这学年,我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热爱、关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因材施教。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钻研教材,且多听取意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做到精益求精。

    本学年我任教三年级、四年级数学,我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学科计划,并落实完成各种任务。

    自从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以来,我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对学生认真负责。

    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我把热爱学生放在首位,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多给以帮助。使他们多和同学交流、互动,使其心情永远快乐。

    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但是还必须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教学上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正确运用教学规律,提高工作效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靠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才能得到。

    本学年度,我任教三、四年级数学。这个学年度我不懈努力,遇到疑难问题就去请教邵老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教学经验。我还通过上网、到中心校听其他名师或优秀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教学中去,结合学生的心里特征,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学年我在三、四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方面,有不少收益。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生活化。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爱好;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易学易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积极开展互帮互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通过积极鼓励和表扬,让优等生自愿帮助差生。在练习课时,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同学之间交换做,交换改。通过出题,做题,改题,巩固了学习的知识。

    3、正确、独立地完成作业。不管是家庭、课堂作业、单元练习卷,必须在老师批改、指导下,把错题订正对。

    4、开展适当的竞赛和“比一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精力更加集中。竞赛中,他们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通过竞赛、“比一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我从事教师工作多年,但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在教法上还有待提高。今后,我会多向有经验的、资历深的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6】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制订好教学计划,备课时,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每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每节课的重点。备课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①备教材: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系统、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②备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备教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上课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精讲多练,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体验成功等。鼓励学习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注重课堂管理,力求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

    3、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因人而异、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尽量做到及时批改、全批全改。并及时反馈错误信息,对于出错率在一半以上的题目,将详细作出分析和讲评。

    4、关注后进生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人数38人,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开小灶”。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他们家庭状况、对学习态度等,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重树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同时我还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学期努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数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提高了数学成绩。

    三、努力方向

    1、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关注后进生,给他们更多一些关心和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上等方面。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上等方面。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7】

    一学期来,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了解班级学生实际情况。

    我根据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优生不是很多,中等生却比比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等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时常注意自我调控。

    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二、认真做好备课、积极参与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

    我能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业务上,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向右经验的老师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们领导还为我们在学校的随笔网上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偶尔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点滴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大班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待进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年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三、作好复习工作

    在复习时,我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班级的差生面积较大,致使无暇顾及,导致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今后,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8】

    20xx春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四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在《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我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篇9】

    时间过的真快呀。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学期中,我担任四年级的数学课。我努力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我的教学成功离不开主任和其他老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能积极向同行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了基础,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我决心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努力工作。

    一、在教学工作中

    1、能认真备课,学生进入四年级后空间概念加强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增多了,教师如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挪入课堂,这是当今教师能力的体现。和三年级相比每一节课的课后练习量有所增加。数学活动课后也有一定量的练习,同时学生还要面对课外活动学习的压力。所以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不能存在任何死角。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备课时先想到他们。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听得懂、听的高兴。就可以保证全班学生都能获取新知。我是这学期接手这个班的,对这个班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例如有个学生他平时无论做什么都慢,就象对数学不开窍似的。开始时我对他的了解不够,他平时作业完成的也很好,可是期中考试他得了三十几分。全班有十多个学生不及格。我很意外、很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就找他谈话。他才说平时的作业都是抄别人的。通过检查我才发现他不是一般的差。书本上的知识怎么讲他都不懂。如果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描述,效果就不一样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因此备课时多备他们,视为重点内容之一。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精讲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教师讲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精练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选用的习题必须是符合学生的特点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有趣的。用少题精题使全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达到举一反三、甚至达到举一反十的作用。这些精选题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也可以进行提高练习。此时的练习使学生的家庭作业量有所减少。即达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达到对知识能准确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二、教研教改方面

    能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他们经常给我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如何抓差生如何抓不爱完成作业的学生。在这个学期的合作中使我体会到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三、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含金量: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对后进生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都做完,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尽量避免大量的重复。也可以设计为“基本题”,“技能题”“能力题”的模式。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就象前面我提到的_同学,后来我根据他又发现四年级共有近十个学生课后抄别人的作业。当时困惑了,怎么办呢?只有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习,根据实际制定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果的补。做到“有的放矢”。就这样在短短的几个月的努力。在后面的考试中这些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及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抓班级的后进生外还要兼顾班级的尖子生。在设计练习时要巧要有梯度,使他们也能吃的饱。

    五、教书育人是我的使命,在教育岗位上我一定把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全部教给学生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结束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编辑不辞辛劳地编辑了“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因为我们关心您的需求。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受到启发可以通过学生反应来体现。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How are you ? Fine,thanks.

    2.说出并且听懂Nice to meet you.

    二、教学重难点:

    1、How are you? Fine, thanks.以及How are you 的其他回答方式。

    2、You can call me...

    三、教具、学具:Mr.Wood的图片,收音机

    四、教学过程:

    ㈠ Warmingup

    1、Greeting

    T:Hello, boysandgirls.

    S:Hello, Miss Yun.

    T: What’s your name?

    S: My name is…

    T: Let’s learn English!

    2、Sing a song“How are you?”为学生学句型作铺垫

    ㈡ New concepts

    ⒈先教单词fine. 教师先把nine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拼读,然后出示fine让学生试读,反复带读fine一词并检查学生的发音。

    2.教师指着自己对学生说:I’m fine,today. 用表情来表示出自己今天很好(指身体).并把fine一词写在黑板上,可向学生用汉语解释fine一词意思是身体好。

    3. 教师和一个学生打招呼:Hello,…How are you ?然后指着黑板上fine 一词,启发学生回答:Fine, thanks或 I’m fine, thanks.

    4. 教师再和另一位学生重复刚才的会话.

    5. 让一个学生向老师打招呼并问候,如:

    S: Hello, Miss Yun. Howareyou?

    T: Fine ,thanks.教师接着问候学生How are you启发学生回答,同时教I’m fine, thanks. Very well. Thank you.

    6. 教师把very well.写在黑板上.解释very well意思是身体非常好.

    7. 教师带读very well ,并检查学生发音.

    8. 师生之间进行打招呼问候,如

    T: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Morning, Miss Yun. How are you?

    T: Fine, thanks . How are you?

    Ss : Very well, thank you.

    9. 同桌两人或前后两人进行会话练习.

    10.听会话录音N1,模仿语音语调.

    11.出示Mr. wood的图片,向学生自我介绍“Hello! I’m your new teacher! You can call me Mr. Wood. Nice to meet you. ”告诉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也可以说You can call me…,先生用Mr.女士用Miss。让学生用这个句型自我介绍。

    12.让学生听会话录音N2两次,第二次跟读,模仿语音语调。

    13.三人一组作对话,上教室前面表演。

    14.Do Activity book

    ㈢ Homework

    课下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个对话,用上“How are you ? Fine, thanks./Very well,thank you. Nice to meet you!”

    五、板书设计:

    Lesson 1: How are you?

    nine fine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Very well, thank you.

    六、习题(听音,填空)

    Hello, Danny!—— —— ——? ——,——.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2】

    Unit4 At the farm参考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通过农场里各种动物以及农作物的学习,从而展现了农场中缤纷多彩的生活。虽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但其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要求学生能用本单元的句型与单词进行有关农场里各种动物和各种农作物的表达。

    2、单元教学重点:单词:sheep, hen, cow, horse, goat, lamb及其复数形式的表达;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四会单词及四会句子的掌握。

    3、单元教学难点:字母组合or在单词中的发音。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农场上常见的牲畜和蔬菜,如:goat, sheep, horse, donkey, tomatoes, potatoes.2、能够运用句型,如:What are they? Are they…?How many…?询问动物和蔬菜的名称及数量等。

    3、能够根据图画,出一些农场常见的畜牲和蔬菜的名称。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音频、ppt课件,以及本单元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动物图片。

    3、教师提前在班班通上备好课,需要的素材资源收藏。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2、对于学习还不错,但是不愿或害怕发言的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动请他们表达其意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文歌、儿歌、绕口令、顺口溜、谜语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的机会。还可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

    / 9

    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A Let’s talk

    一、教学目标:

    1、听、说、认读主要语言结构:What are these? Are these...?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略回答。

    2、能够准确朗读对话。

    二、教具准备:教学ppt、单词卡片。

    三、教学重点:句型What are these? Are these…?及其简略回答。

    四、教学难点:these的发音。

    五、教学过程:  复习引题

    1、教师和学生聊一聊每个人喜爱的蔬菜。(I like…Do you like…?)

    2、教师说谜语,引导学生用Are they…?来猜猜是什么蔬菜。

    a、They are red.They look like apples, but they aren’t apples.What are they?

    b、They are tender and green.What are they?

    c、They are long and orange.Rabbits like eating them.What are they?

    d、They are round, pink and white.What are they?

    e、They are brown.French fries are made of them.What are they?

    学生猜对了,教师回答Yes,they are.并拿出相应的单词卡片请学生拼读; 如果猜错了,教师回答No, they aren’t.再请其他人猜, 直到猜对为止。 教学新课

    1、教师请学生将装有蔬菜卡片的盒子盖好放在桌子上,然后走到同学们中间,随意指着几个盒子问:Are these…?,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用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回答。如果学生回答的是No, they aren’t.教师要继续问:What are these?并引导学生用They are …回答。(教师在操作时应多问几名学生,以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教师适时板书句型框架。

    2、教师将自己带来的蔬菜卡片分别放在几个盒子里,请几个学生过来边摸边问:Are these…?或What are these?教师做出相应的回答。

    / 9

    3、学生两人一组运用黑板上的句型互相猜猜对方盒内的蔬菜。

    4、播发Let’s talk的录音,学生听录音,后跟读、模仿。

    5、分小组做对话练习。 巩固练习

    1、完成Let's play部分,操练句型:What are these? Are these…?  布置作业

    1、听第38页的Let’s talk 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板书设计

    Unit4 At the farm What are these? They’re….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A Let’s learn

    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tomato、green beans、potato、carrot以及它们的复数形式。

    2、通过说唱B部分的歌谣巩固所学单词的复数形式。

    二、教具准备:

    1、Let’s learn B部分的课件和动画、录音资源。

    2、相关的单词卡片。

    3、所学蔬菜的实物。

    4、Let’s chant的动画和音频资源。

    三、教学重点:单词:tomato、green beans、potato、carrot

    四、教学难点:potato和tomato的复数形式。

    五、教学过程:  复习引题

     请学生欣赏Let’s chant部分歌谣,教师要根据歌词适时举起相应的图片。教学新课

    / 9

    1、教师手举一个西红柿,说:I like tomatoes.Do you like tomatoes?引导学生用I like …或I don’t like…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

    2、教师再拿起一夹青豆,边说边完全呈现:Oh,it’s long and green.They are green beans.Do you like green beans? 让学生在回答中学习单词。

    3、出示土豆:Do you know it? French fries are made of it.It’s a potato.Do you like potatoes? 学生根据用I like …或I don’t like…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情况表达。

    4、请学生猜谜语:They are long and orange.Rabbits like eating them? What are they? 学习单词carrot。

    5、教师将四种蔬菜分别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说单词,请学生指出相应的实物。 巩固练习

    1、教师请学生看着书听歌谣。

    2、让学生观察歌谣中like后的蔬菜单词和Let’s learn中的单词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说出like后的名词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教师适当强调tomato和potato的复数形式拼写的变化,carrot的复数形式读音的变化。 布置作业

    1、读课文第39页并背诵 Let's chant。 板书设计

    Unit4 At the farm tomatoes、green beans、potatoes、carrots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A Let’s spell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组合or的单词发音和认读书写。

    2、能听、说、读、写 horse, fork, homework, world map四个词语。

    二、教具准备:教学ppt、单词卡片。

    三、教学重点:能听、说、读、写horse, fork, homework, world map四个词语。

    四、教学难点:正确书写horse, fork, homework, world map四个词语。

    / 9

    五、教学过程:  复习引题

    1、师生做日常口语练习:

    A: What are these?

    B: They are...A: Are these...?

    B: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2、请学生表演A部分Let’s talk的对话。 教学新课

    1、播放Read, listen and chant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

    2、让学生跟着动画学说歌谣,同时可用手打节奏。

    3、播放Read, listen and number 的录音,让学生给单词排序。

    4、听音后反复读四个单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描红,达到书写格式正确的目的。 巩固练习

    1、完成Look, listen and write部分的练习。 布置作业

    1、抄本课单词4+1模式  板书设计

    horse, fork, homework, world map or发 /ɔː/ /ɜː/

    六、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B Let’s talk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 “What are those? Are they...? How many...?”,并能在情景运用。

    2、进一步巩固名词复数及读音规则。

    3、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具准备:教学ppt、单词卡片。

    / 9

    三、教学重点:句型What are those? Are they…?How many…do you have?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名词复数及其读音规则。

    五、教学过程:  复习引题

    1、欣赏本单元歌曲。

    2、提问:What can you hear in this song? 学生说出在歌中听到的动物的单词。 教学新课

    1、教师拿起几支笔握在手中,不要露出笔尖。引导学生用Are they来猜猜是什么笔, 教师根据实际回答: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2、教师随手拿起几个笔袋:Are they pencil-boxes? 学生回答:Yes, they are.或No, they aren’t.然后教师说:They are not pencil-boxes.They are pencil-cases.3、组织学生分组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品问答

    A:Are they …? B: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教师提供资源:desks/tables pants/short

    sunglasses/glasses)

    4、学生汇报练习情况,当学生对话后,教师要接着问:How many…do you have? 引导学生答出相应的数量。

    5、打开Let’s talk部分课件,学生观看1-2遍,在情景中理解对话的语句。

    6、教师就对话内容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显示课件的插图)Are they sheep?/ goats?/ horses?/ donkeys?/hens?/ cows? How many …?

    7、跟录音朗读对话,注意模仿语音语调。

    8、小组分角色表演对话,教师巡视指导。 巩固练习

    1、启发学生替换有关动物单词,创新对话。

    A:Are they …?

    B:Yes,they are./ No, they aren’t.(They are.…)

    A:How many … do you have?

    B:I have.…  布置作业

    1、向同伴、朋友或家长了解更多的关于农场上的动物的知识。

    / 9

     板书设计

    What are those? How many horses/ hens/ ducks/do you have? Are they hens?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六、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B Let’s learn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单词:sheep,hen,cow,horse。

    2、了解单词sheep,hen,cow,horse的复数形式。

    二、教具准备:教学ppt、单词卡片。

    三、教学重点:单词:sheep,hen,cow,horse及其复数形式的表达。

    句型:What are they?和Are they…?的问答。

    四、教学难点:horse,sheep,goat的复数形式表达。

    五、教学过程:  复习引题

    1、教师提问:I love animals very much.Do you love animals? What animals do you know?

    2、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单词,一旦学生说出本课涉及到的单词,教师要及时拿出卡片,请这位同学来教大家读。 教学新课

    1、教师说:Do you know a farm? There are many animals at a farm.Let’s go and have a look教师出示Let’s learn(A)部分挂图,说:Look,it is a farm.So many animals.What can you see?

    2、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指图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 9

    3、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farm的内容,教读farm。

    4、让学生观看课件2遍,教师只点击有关单词部分,学生跟读。

    5、教师出示单词卡:sheep,hen,cow,horse,goat,lamb,让学生进行认读,教师可以将一些发音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如:ee在sheep中发[i:]ow在cow中发[au],oa在goat中发音等等,也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怎样记住每个单词。(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6、巩固单词:a、教师说单词,学生指图。

    b、教师指图,学生说单词。

    c、一个学生说任意一个单词,其他学生举起相应的图片。 巩固练习

    1、请一位同学拿一张卡片(复数形式的图片)站在前面,不让全班看到正面是什么,其他人用Are they…?来猜图片内容。猜错了,该同学要说:No,they aren’t.猜对了,说:Yes, they are.2、学生两人一组做猜卡片的游戏。 布置作业

    1、将Let’s learn部分的图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These are cows/ sheep/ horses/ hens.六、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B Read and write/Let’s check/ C Story time

    一、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运用These/Those are...写句子。

    2、能听懂录音。

    3、会唱Let’s sing 的歌曲。

    4、能听懂 Story time 的内容。

    二、教具准备:教学ppt、单词卡片。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个重点句子:“These/Those are...”的正确书写。

    四、教学难点:在四线格中的正确书写These/Those are...8 / 9

    五、教学过程:  复习引题

    1、日常口语交流。

    A: What are these/those?

    B: They are...A: Are these/those...?

    B: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2、Review:A、B两部分的词语及对话。 教学新课

    1、让学生练习运用These/Those are...练习说句子。

    2、在学生能说的基础上在让学生书写这样的句子。 巩固练习

    1、读短文并打勾。

    2、听录音并打勾。

    3、看一看并连线。

    4、唱Let’s sing 的歌曲。

    5、听录音看动画理解Story time 的内容。 布置作业

    1、唱第40页的歌曲给家长听;

    2、听录音并跟读Story time。 板书设计

    Read and write.Let’s check.六、教学反思

    / 9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3】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5. 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2.生观察(提出质疑)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类: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探究活动

    一、“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二、活动:“描述天气”

    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三.活动:“我最喜欢的天气” 1.谈话:“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拓展

    课余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并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1.交流我们收集到的天气谚语 探究活动:

    一.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谈话: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2。谈话: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二.活动:“天气谚语”

    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填写书上图表)拓展

    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探究活动 一.谈话:“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2。小组交流,记录。(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拓展 认识天气

    自学“科学在线”。介绍自学成果。板书设计

    2.多样的天气

    文学词语:细雨纷飞、春暖花开、白雪皑皑、秋高气爽。。。我喜欢的天气: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情感目标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知识目标

    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探究活动 活动:“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2。说说要计划什么?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二.活动:“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学习制作方法3。自主制作。(互相帮助完成)三.活动: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拓展

    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引入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2。说说改进的办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雨量筒”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看图自主制作。3。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二.活动:“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2。到室外实地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探究活动 一.活动:“建立小小气象站”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2。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3。分组建立气象站。二.讨论:“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1.引导讨论:“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2。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三.活动:“设计记录表” 拓展

    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板书设计 3.观测天气

    观测时间

    天气

    温度

    风向

    风力

    雨量

    典型植物变化

    4.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目标: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知识目标: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2。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汇报)3。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4.引导互相评价。(说说优点、建议)二.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3。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1。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2。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3。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什么。二.交流活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三.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

    拓展:课余时间继续观

    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影响。

    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引入

    信息发布会——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 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拓展

    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交流会——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 1.说说家乡的天气。

    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1.自学“科学在线” 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展

    调查我们生活的地区是否有酸雨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知识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 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活动 一.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

    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

    引入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拓展

    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

    引入

    课前讨论会

    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展

    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猜谜游戏 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化冰实验” 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 二。活动:“动还是静?”

    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

    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

    拓展

    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

    (第二课时)

    引入

    活动:“小小交流会” 1.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统计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 二.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

    拓展

    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引入

    “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讨论会

    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拓展

    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 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

    8.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 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 一.活动:“水到哪里了?” 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 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写字游戏”

    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拓展

    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

    (第二课时)引入

    游戏:“水不见了”

    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

    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

    拓展

    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第三课时)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引入

    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 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

    拓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猜 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8.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

    水蒸气

    9.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 自由举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引入

    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 结)

    雨的形成: 1。猜想

    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4.多次验证

    10.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究活动

    一.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展

    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

    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要求说出它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们找到的?)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3.引导互相评价。

    拓展

    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三课时)引入

    讲故事引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展

    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板书

    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鸟„„

    统计:小组共找到

    种生物,全班共找到

    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11.种茄子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3.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种植植物的各种活动。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引起学生兴趣)师事先准备好一根茄子 1.你认识它吗?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2.说说到图书室查资料的注意事项。3.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室查找资料。4.及时记录资料。

    拓展

    准备种植植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

    引 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农场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的情景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谈话:你认识这些蔬菜吗?

    探 究 活

    一.活动:“种茄子” 1.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按照课本提示将茄子的种子播进花盆的土里。3.将小手洗干净。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一.“交流分享会”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探究活动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展

    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板书设计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总数 / 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12.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能结合自己的种植实践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粮食的原因。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随着我们种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的怎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自由发言。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分析我们的记录表。

    3.分组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二。交流活动

    1.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与其他同学交流。2.分组交流我们的种植经验。3。引导思考:种子发芽需要什么? 拓展

    活动:“粘贴我们的实验记录,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种植的茄子,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生互相参观学习。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谈谈自己的种植经验。

    2.小结: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讨论:哪些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4.交流我们的文字记录。

    5.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下来,完成课本上的记录。6.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总结一致吗? 二.交流活动:“感受劳动美”

    1.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的体会,谈一谈现在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美丽的校园 1.生自由发表感想。

    2.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植物。探究活动

    一.活动:“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1.分组交流校园中适合哪些植物。2.分组制定校园种植计划。3.实地考察校园环境。4.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二.自学活动:“太空种植”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空种植的知识?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实现我们的校园绿化计划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一生:

    出芽→长叶→长出花蕾 →开花→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3.养小鸡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情感目标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1.生各抒己见。2.看图初步了解。探究活动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二.交流讨论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

    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引入(猜谜)“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虫和米” 生猜谜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拓展

    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1.分组自由讨论。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拓展

    好好饲养小鸡,并认真记录其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13.养小鸡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研究方案:

    年 月 日

    14.小动物的生长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记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2.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东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形成或加深对动物的关爱。2.能坚持对动物生长过程的长期观察。3.能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东物的艰辛联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小动物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生哪些主要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小动物是否长大了? 生互相交流饲养体会。探究活动 一.活动:“整理我们的记录”

    1.自主整理饲养记录。(根据课本提示进行整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二.活动“展示我们的成果”

    1.看课本上王佳同学的饲养日记。2.学习饲养小鸡日记的写法。

    拓展

    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饲养记录,学写饲养日记。

    (第二课时)引入

    引导谈话:“小鸡爱吃什么?” 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向同学介绍自己饲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交流科学的饲养方法。

    3.讨论:设计个性化记录表,记录影子和温度变化。4.将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自己的统计表内。探究活动

    一.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学习课本上王新叶同学的观察记录报告。2.交流我们的记录。(汇报不同的记录方式,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处)。3.互相评价。

    4.评一评哪组的观察记录更仔细,研究成果更丰富? 拓展

    整理自己的研究报告,让它更丰富

    板书设计

    14.小动物的生长

    小鸡的生长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5.毛毛虫不见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3.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几个阶段。情感目标

    1.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作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

    知识目标

    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一条毛毛虫过河,它想过诃,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它不会游泳,怎么办?过了些日子,毛毛虫自己过河了,你猜猜它用了什么办法?” 1.生自由猜想。2.生自由质疑。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1.请生提出自己的猜想。2.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提示:可以亲自观察,也可以查找资料等办法来查找答案。)3.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4.参照课本上的对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拓展

    搜集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的变化”

    1.分组交流我们找到的毛毛虫的秘密。2.看课本提供的图片,了解毛毛虫的变化。3.用自己的话解释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二.讨论活动 1.讨论:“其他昆虫叶也像蝴蝶一样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拓展

    集更多的昆虫的生长变化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课前交流会

    1.将我们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昆虫的一生”

    1.介绍一种昆虫的一生变化情况 2.互相评价。

    3.看书理解什么叫变态发育。二.讨论活动

    1.全班同学观察到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又哪些相同和不同? 拓展.根据课本提示学做昆虫标本 板书设计

    15.毛毛虫不见了

    毛毛虫 → 蝶蛹 → 蝴蝶(毛毛虫的生长变化)

    虫卵

    蝌蚪

    青蛙(变态发育)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6.我在长大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收集、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和发育。2.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收集到的证据3.能通过分析成长记录图标发现身高、体重等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挂重物活动的感受,从而体验父母的艰辛。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命的珍贵。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自从去年的生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长高了?长胖了?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能找出哪些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2.向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变化,比比谁的证据更丰富。二.交流活动

    1.分组交流我们的变化证据。

    拓展

    搜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 “设计生长记录表” 1.分组讨论:“怎样设计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选择身体生长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表格记录。3.填写我们自主设计的表格。

    4.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绘制生长变化曲线图。5.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6.我们还想设计不同的图表来记录。二.活动:“本领在增长”

    1.讨论:我们还有什么在增长呢?2.设计表格记录我们的技能发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第三课时)

    引入

    谈话:要想学会更多的本领,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提示:要仔细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注意休息和锻炼。)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人的生长过程”

    1.看图理解人的一生各阶段。2。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3。讨论: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进行比较)二.活动:“比较人、植物、动物的生长”

    1.讨论:人、动物、植物比较生长过程和变化一样吗? 2。自己设计表格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拓展

    活动:“体验妈妈的辛苦”

    坚持将一个2至3千克的重物绑在自己肚子上,体会有什么感觉?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板书设计

    16.我们在长大

    我们在长大的证据: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3。记录我们的猜想。二。活动: “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拓展

    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展

    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引入

    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

    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 1.生自由猜测。2。教师揭谜。探究活动

    一.活动 “混合”

    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察现象。2。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课本67页)

    3。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 2。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

    用实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一.活动:“分离”

    1.选择工具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4.分小组交流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二.活动

    :“海水晒盐 1.自主学习。2.交流学习心得。

    拓展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离的资料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分离溶液与溶质”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二.交流活动

    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 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拓展

    看图说说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活动:“混合”: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 分类:标准

    结果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B中的Unit3 What’s your job?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谈论人物”,主要谈论了人物的姓名、年龄和职业。

    (二)教学目标:

    听、说、读、词汇policeman, policewoman, waiter, waitress, worker, driver, cook, farmer.

    听、说、读、句型What’s your/his/her job?

    教学重点: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policeman, policewoman, waiter, waitress, worker, driver, cook, farmer.

    教学难点:

    正确听、说、读、句型What’s your/his/her job?和一些比较难读、难拼的单词。

    二、说教法

    1、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情况展开讨论。

    2、课堂上穿插一定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1 Free talk

    每一堂课的开头很重要,要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样便容易开展下面的内容。在这一部分,我先问候了几位学生,然后以他们熟悉的人为谜底,用他们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句型Who’s that boy/girl with…?作为谜面,既复习旧知,又很好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Step 2 Lead in

    紧接着,我又用游戏猜单词复习一、二单元所学的单词,最后出示字母j让学生猜,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一个生词job.在此基础上,顺势揭示课题并学习本课句型,同时运用已学过的职业单词教师、医生、护士操练句型。

    由于本课有八个单词,其中四个单词的末尾恰好都是er,根据这个特点,我将这四个单词安排在一起教学。在呈现这些新单词时我设计了不同的方法,如以方向盘引出driver,以工人帽引出worker,以图片引出farmer,以托盘和茶杯引出waiter。同时,在朗读单词的时候,相机进行了句型的操练。

    Step4. Consolidation

    在教完这四个单词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规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单词末尾也有er,以帮助学生总结语言材料中的规律并加以应用。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chant作为巩固练习。这首儿歌简单易学,读起来朗朗上口。He’s a waiter. Welcome waiter. She’s a driver. Hello, hello, driver. You’re a worker. A very good worker. I’m a farmer. A happy happy farmer.

    Step5. Presentation

    在新授另外四个单词时,我也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如自己表演女服务员让学生猜;请一胖男生戴上厨师帽,手拿单词卡cook进行教学,同时将cook与book,look进行比较,以绕口令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新知识。最后在教policeman和policewoman时,我先出示女警帽和男警帽引出police,然后请一女生和男生上来试戴,引导学生自学policeman和policewoman,同时用本课的句型进行操练。课堂气氛活泼,师生配合融洽。

    Step 6. Consolidation

    在最后的巩固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男女生的对抗赛,对抗赛分为两个环节,一是Act and guess。让学生表演某一职业,然后提问What’s my job?同组的学生猜出他(她)的职业。第二个环节是看首字母或尾字母猜单词并拼出来。这样的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起到记忆单词的作用。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 Where is ?句型。方位词和人称、物主代词

    2.学习重点单词 classroom,gym,library

    3.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动词-ing形式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词汇classroom,library,gym以及方位词。

    2.教学难点:代词和物主代词的使用

    三、教具、学具。

    1.实物:钢笔、铅笔、书、纸

    2.卡片:classroom,gym,library,Jenny,Danny,Steven.

    四、教学过程

    (一)问候

    (二)复习并引入新课

    1.用歌曲复习Where is ?句型以及方位词。

    T:(用《两只老虎》的调唱)This is a pencil,2 Where is it?2(边唱边把铅笔放在桌子上)

    S:It’s on the desk.

    T:( 把钢笔放在书下面,接着唱) This is a pen.2 Where is it? 2

    S:Under the book.

    然后用橡皮、铅笔盒练习in the pencil case

    用纸和黑板练习 on the blackboard 后边两组练习全班一起唱边问,找个学生回答。

    (三)教授新概念classroom,gym,library

    1.T:(叫一名同学起立,继续唱问全班)He is .2

    Where is he? 2

    全班:在教师里

    T:Yes,(唱),He is in the classroom(边说边把教师的卡片贴到黑板上)Say it ,please.

    3.T:Where is Steven? Do you know?

    (出示体育馆的图片)

    T:yes,he is in the gym.Say it ,please. Gym(贴卡片)

    T:The boys ask,and the girls answer.(指着图)

    B:Where is steven?

    G:He is in the gym.(变换卡片上的人物来练习)

    4.搭配练习

    在黑板上贴出卡片 book,blackboard,ball

    用Where is it 的句型让学生连线

    理解动词+ing的句子

    T:指着book卡片说,Let’s go to the……

    全班:……library

    T:Yes,very good.指着 ball,Let’s go to the……

    全班:……gym.

    T:(指着blackboard) I want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全班:Let’s go to the classroom.

    T:(拿出伍德老师的卡片)Look!Mr Wood is in the classroom

    He is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板书 writing)

    利用卡片和动作展示动词drawing,reading,playing putting并板书。

    练习:1.听录音(第五课第一部分)连线

    classroom Jenny drawing

    Danny reading

    gym kim playing

    steven putting

    library Mr.wood writing

    2.拓展练习:(准备一张张贴画)

    谈论这幅图画,可以用上的下句型和词汇。

    ①where is ?

    ②He/she/it is ing…

    ③fly,jump,swim,run,draw,write……

    结束课堂教学:

    听录音,唱歌曲(第5课第2部分)

    家庭作业:活动手册第1题,第3题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Recycle2第一课时。Readloud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a。能够完成Readaloud部分的活动,复习巩固Unit4—Unit6中所学的主要语言。

    b。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

    c。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d。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进行角色表演。

    二、教学重点:

    1.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2、难点:在语境中理解新词total、quick和情景语言Theylookhungry。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情境创设法及多媒体辅助法,坚持以话题为核心,采用任务型活动安排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热身和复习(Warm—upandRevision)

    安排chant和Let’ssing

    既复习了旧知,也操练了本课重点句型,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也是通过TPR活动让学生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Presentationandpractice。

    在歌曲中复习本单元的句型和单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引出新知,也为本课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三)readaloud。(对话处理)

    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对话能力,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采取全班小组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更好的巩固了本课时的对话内容,也为小组合作表演打下了基础。

    (四)Practice

    为了进一步巩固新知和主要句型,我采用了各种形式上的读:小组读,跟畅言读。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更好地巩固了本课时对话内容,也为小组合作表演打下了基础。

    为了更有效地巩固所学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表演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氛围中训练其语言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7】

    Unit3 Weather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表示天气的单词“cold” ,“cool” ,“warm”, “hot”,并知道与这几种天气相对应的大致温度。

    2、能听懂、会说句子“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Beijing today.”,初步了解我国几个不同城市的基本的气候特点。

    3、能听懂、会唱“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保持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优良品质。教学重、难点:

    1.新单词的听、说、认读。

    2. 能听懂、会说句子“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Beijing today.”,初步了解我国几个不同城市的基本的气候特点。3.能在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学单词和句型模拟天气预报。4.单词“weather”中字母组全“th”的发音。教具用具:1.教师准备课PPT和图片。

    2.学生准备画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课堂口语练习。

    2.学生在白纸上画几个钟表并标上时间,然后同桌合作就“时间”进行问答练习。

    二、Preview 由朋友要来中国旅游引出有关天气单词的教学,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T:Are you happy today? I’m very happy.My friend James will come to China.But he doesn’t know what clothes he should take.Can you give him some suggestions? We have to know the weather in China.三、Presentation 1.A.Let’s learn(1)教师播放一段简单的英文天气预报。学生听完后,教师说:“This is a weather report.”同时呈现单词卡片,领读“weather report.”

    (2)教师播放“Let’s learn”部分的课件,让学生观看,然后师生对话。T: Is it a weather report?

    S: Yes, it’s a weather report.T: Is it warm in Lhasa? 然后教师点击句子:It’s cool in Lhasa.拉萨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那里的天气的很凉爽,“cool”形容天气凉爽,而“warm”一词形容天气暖和。教师说:“It’s warm in Beijing.”教授新词“cool”和“warm”。(3)教师说:“It’s cold in Harbin.It’s hot in Hong Kong.”

    教师用肢体语言诠释“hot”和“cold”的意思,并领读单词。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边指边说:“Here is Beijing.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学生回答:“ It’s warm in Beijing.”,教师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Hong Kong/ Lhasa?”,学生分别回答:“It’s cold in Harbin./ It’s hot in Hong Kong./ It’s cool in Lhasa.” 2.Let’s chant.(1)教师用课件出示冬天下雪的图片,说:“Look, it’s winter now.It’s snowing.I feel cold.What should I do?”,并边说边做“冷”的动作,引导学生回答:“You should wear warm clothes.”。

    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天阳光明媚的图片,说:“Winter goes and spring comes.It is warm now.It’s warm inside.I wear clothes.What should I do?”引导学生回答:“Take off some clothes.”

    (2)教师播放两遍歌谣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唱歌谣,然后让学生分男女比赛唱歌谣。

    (3)帮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季节要穿不同的衣服。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1.练读单词

    学生分小组进行,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指着课本上相应的单词。2.学生拿出自己画笔和画纸,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图,并用天气预报的形式介绍给自己的呈桌。

    五、Summary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2.鼓励学生关心天气变化,掌握气候冷暖。

    六、Homework 1.将本节课所学的新单词抄写五遍。2.跟着录音唱三遍“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板书设计

    Unit 3 Weather

    cold

    warm

    hot

    cool Good morning.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Beijing today.教学反思:

    本课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积极地搅动了学生得积极性,本课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物品这样比较好的做到了与英语与生活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说单词“outside”和词组“be careful”。

    2.能听懂、会说、运用表示请求的句型“Can I…?”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Yes, I can.”或“No, I can’t.”

    3.能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判断不适合外出,并能就此进行对话;如果不可以外出,能给出理由。

    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继续保持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优良品质。

    2、在学习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能听、说单词“outside”和词组“be careful”。

    2.能听懂、会说、运用表示请求的句型“Can I…?”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Yes, I can.”或“No, I can’t.” 3.句子“Be careful!”的含义的使用情景。教具用具 1.教师准备PPT、录音等。2.学生准备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课堂口语练习。

    2.教师播放“A.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录音,全班学生齐唱歌谣。

    二、Preview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服装来猜一猜天气情况,复习单词“warm”, “hot”, “cool” ,“cold”。

    三、Presentation 1.A.Let’s talk

    (1)教学单词“outside”和句子“Be careful!”。

    教师问学生:“Boys and girls, are we in the classroom or out of the classroom?”,学生回答:“We are in the classroom.”教师依次请两三位学生站起来,走到教室外面,并说:“Stand up.Go out of the classroom.Go outside ,please.”教师边说边做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手势,帮助学生明白句子意思,由此引出单词“outside”。

    教师用课件出示几个危险项目的图片,如跳水、蹦极等,提醒学生在玩这些项目的时候要小心,由此引出句子“Be careful!”,帮助学生明白句子的使用情景。(2)介绍对话情景。

    (3)教师播放对话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对话。(4)教师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听完回答问题。

    What time is it? Can Mike go outside now?

    Can Mike have some soup?(5)教师播放第三次录音,全班学生分角色跟着录音对话。(6)讲解对话中的重难点知识。

    (7)学生拿出人物头饰,同桌合作练习表演对话,然后再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2.A.Let’s play

    (1)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戴头饰表演对话。(2)让学生同桌全作,结合本部分的三幅情景图,仿照示例进行替换练习,然后请几组学生来分角色表演。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教师把单词卡片shirt, T-shirt, jacket, sweater, coat, skirt, dress, jeans, short, pants贴在黑板上。

    教师发口令,如:“Put on the …!Take off the…”,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听指令做动作:听到“Put on the …”的指令就迅速拿起相应的卡片举在胸前;听到“Take off the…”的指令后立刻将卡片放回原位。

    五、Summary 1.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从细节中以现父母对自己的爱。

    六、Homework 1.用句型“Can I …?”,“Yes, you can,”,“No, you can’t.”写一段简短的对话。2.将本课时学习的生词和句子抄写五遍。3.收看全国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

    Unit 3 Weather

    Can I go outside now? No, you can’t.It’s cold outside.Have some lunch, please.Can I have some soup? Be careful!It’s very hot.教学反思:

    本课使学生学会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单词教学于句子中。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说表示城市名称的单词“London” ,“Moscow ”,“Singapore”和“Sydney”。2.能听、说单词“world”和词组“New York”。

    3.能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和“It’s… ”询问和回答天气情况。4.了解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习惯,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重点、难点:

    1.能听、说单词“world”和词组“New York”。

    2.能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和“It’s… ”询问和回答天气情况。3.所学句子在情景中的应用。4.几个重要城市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教具用具:1. 教师准备PPT、录音机。

    2. 学生准备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课堂口语练习。2.检查作业。

    二、Preview 教师出示词卡:warm, hot, cool, cold学生一起朗读单词。

    教师用词卡的形式出示不同的城市名,学生说出该城市的天气或气候状况。

    三、Presentation 1.B.Let’s learn

    (1)教师用呈现图片的形式教学五个描述天气情况的词汇,并用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和学生进行问答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生词。

    (2)教师出示世界地图,介绍一些主要城市,然后教师带学生读几遍城市名。(3)教师说表示城市名称的单词,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城市的位置。(4)教师播放本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读。

    (5)让学生根据情景图,介绍地图上各城市的天气情况,然后同桌合作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和“It’s …”进行问答练习。2.B.Let’s play

    (1)让学生同桌相互读一读本部分左边的词卡。

    (2)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词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抽词卡,和自己做示范对话。(3)学生同桌合作,用空白卡片制作词卡,抽取词卡进行对话练习,谈论天气情况。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1.将天气图标和单词组全在一起,巩固认读。2.组句游戏。如“rainy, London—It’s rainy in London.”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游戏。3.看看谁的反应快。

    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轮比赛各组派一名代表。教师说城市,学生说出相应的天气形容词。最先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为本组赢一分。

    五、Summary 1.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说说本节课的重难点。2.鼓励学生关注本地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天气和气候状况。

    六、Homework 1.完成配套练习。

    2.将本节课学习的单词、词组和句子抄写五遍。3.跟着录音读三遍“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板书设计

    Unit 3 Weather Here’s the world it’s hot and sunny in Sydney.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

    It’s hot and sunny.It’s cold and snowy in Kunming.No, it’s warm in Kunming now.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科的整合。通过不同的奖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的听录音目的是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及地道的英语口语.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对话并加以创新,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

    运用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说单词“degree”和词组“New York”,掌握句型“How about…?”的使用情景。

    2.能在情景对话中聊有关于天气的话题。

    3.了解温度与单词“warm”,“hot”,“cool”和“cold”的对应关系。

    4.能在与课文相似的语境中与他人进行对话,进一步加强谈论与天气有关话题的能力,知道陈洁和马克在对话中出现误解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能听、说单词“degree”和词组“New York”,掌握句型“How about…?”的使用情景。

    2.能在情景对话中聊有关于天气的话题。3.句型“How about…?”的使用情景。4.摄氏度和华氏度的理解和换算。教具用具:1.教师准PPT、录音、图片。

    2.学生准备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课堂口语练习。

    2.教师拿出单词“windy” ,“sunny” ,“cloudy” ,“snowy”和“rainy”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单词。

    二、Preview 教师播放世界城市天气预报的录音,并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学生根据实际内容回答:“It is…”。

    三、Presentation 1.B.Let’s talk

    (1)教学单词“degree”和词组“New York”。

    教师用课件出示天气预报图,天气预报图上显示城市名称以及各城市的气温,教师在介绍城市气温的同时引出单词“degree”,帮助学生明白其意思,并让学生在说话中灵活运用该单词。

    教师出示纽约标志性建筑性建筑,引出“New York”,并带领学生读几遍。(2)教学句型“How about…?”

    教师将几幅描述天气情况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指着第一幅图,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回答,然后指着第二幅图,问:“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this picture?”,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同样的问题问第三、四…幅图,帮助学生明白句型“How about…?”的意思和使用情景。

    (3)教师出示本部分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中的温度计,帮助学生发现温度计上有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然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这是学生理解对话的关键。(4)教师介绍对话情景。

    (5)第一次播放对话录音,学生了解对话的大致内容。

    第二次播放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对话。

    第三次播放对话录音,学生听完录音回答下面问题。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6)学生三人一组合作,戴上人物头饰练习表演对话,请几组学生上台来表演。2.B.Let’s play

    (1)让学生观察本部分的国旗,说出对应的国家名称,然后读一读国旗下面的城市名称和温度。

    (2)教师请一对学生站起来示范读对话。

    (3)学生同桌合作,根据国旗和国旗下的城市和温度做替换练习,然后教师请几对学生上讲台表演对话。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教师将单词卡片sunny, rainy, snowy, cloudy, cool, warm, hot, cold竖排贴在黑板上,再将城市名Beijing, Harbin, Lhasa, Hong Kong, Moscow, Singapore, Sydney, London, Tianjin竖排写在黑板上。一名学生说句子“It is … in…”,另一名学生根据句子内容将天气单词的卡片贴到相应城市的后面。

    五、Summary 1.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2.教育学生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

    六、Homework 1.将本节课学习的生词抄写五遍。2.跟着录音读三遍“Let’s talk”部分的对话。3.利用所学句型介绍本地的天气情况。板书设计

    Unit 3 Weather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It’s rainy.How about Beijing? Is it cold?

    No, it isn’t.It’s 26 degrees.That’s cold.It’s warm.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掌握四会单词的拼写,通过复习前面的内容掌握四会单词的拼写,注意教单词于句子中,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并开展拼单词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乐中学。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听读操练,对比字母“a”和字母组合“ar”在单词中的发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语音知识的意识。2.能听懂、会唱歌曲“Thunder”。

    3.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帮助学生根据发音规律正确读出生词。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发音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大量的听读操练,对比字母“a”和字母组合“ar”在单词中的发音。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发音规律,激发学生学习音标的兴趣。3.音标/ /和/ /的发音区分。

    教具用具:1.教师准备PPT、录音、和图片。

    2.学生准备记录笔。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课堂口语练习。

    2.教师请一两对学生上讲台表演“B.Let’s talk”部分的对话。3.让学生同桌用学过的句型相互介绍本地的天气情况。

    二、Preview 教师用课件出示天气预报,让学生回答问题。

    三、Presentation A.Let’s spell

    1.Read, listen and chant.(1)教师用展示图片的方式分别引出单词,“arm”,“car”和“card”,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在图片下面写上相应的单词,并带领学生读几遍单词。

    (2)教师用图片引出单词“tall”,“ball”和“wall”。让学生分别用句子“Tall, tall, he’s tall.”“The ball is near the wall.”操练这些单词的发音。(3)教师请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将这六个单词读几遍。

    (4)教师在字母“a”和字母组合“ar”的下面画横线,帮助学生明白字母“a”和字母组合“ar”在单词中的发音。

    (5)让学生同桌练习读单词,相互纠正错误发音。2.Read, listen and number.(1)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本部分的单词。

    (2)教师播放教学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给单词标号。(3)教师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3.Look, listen and write(1)让学生观察本部分的句子,然后教师播放两遍教学录音。播放第一遍时,学生边听音边填写缺失的单词,播放第二遍录音时,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学生在四线三格内将这三个短语抄写两遍,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B.Let’s sing

    1.教师用课件出示夏天雷阵雨的视频,帮助学生明白雷阵雨来得突然,知道打雷时“轰隆隆”的声音和下雨时“噼里啪啦”的声音,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内容。

    2.播放歌曲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唱歌曲。

    五、Summary 1.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

    2.鼓励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中注意单词的发音,要发准音、多模仿。

    六、Homework 1.听两遍歌曲“Thunder”的录音,并将歌曲唱给爸妈听。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Unit 3 Weather

    arm

    car

    card tall

    ball

    wall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大多能掌握所学内容 本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玩偶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四十分钟在高效率中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完成“Read and write”部分的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复习谈论天气的句型。2.能听懂“Let’s check”部分的录音,根据录音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并将图片与相对应的单词连接。

    3.能读懂“Story time”部分的趣味故事。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一些复习策略,培养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能完成“Read and write”部分的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复习谈论天气的句型。2.能听懂“Let’s check”部分的录音,根据录音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并将图片与相对应的单词连接。

    3.能读懂“Story time”部分的趣味故事。

    教具用具:1.教师准备课件、录音机和教学录音带。

    2.学生准备词卡。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课堂口语练习。

    2.教师播放歌曲“Thunder”的录音,全班学生唱歌曲。

    二、Preview 教师播放“A.Let’s do”的录音,学生边跟着录音读,边做相对应的动作。

    三、Presentation 1.B.Read and write(1)Read and answer 让学生观察本部分的明信片,师生就明信片上面的图片开展对话。

    让学生阅读明信片上的内容,回答明信片下面提出的问题,师生用问答的方式核对答案。(2)Look and write 让学生观察本部分第一行四线三格内的句子,并请一位学生站起读一读。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四线三格内的句子,将第二行四线三格内的句子补充完整,提醒学生在写句子时候要注意单词在四线三格内的布局。2.B.Let’s check(1)Listen and tick 让学生观察本部分的图片,说说与各个图片相对应的形容词。教师播放教学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选择与录音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教师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Look and match 让学生同桌合作,谈论图片中的天气情况。

    学生读一读图片下面描述天气的单词,并将单词与相对应的图片连线,然后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C.Story time 1.教师出示本部分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大致内容。2.教师介绍故事背景。

    3.播放教学录音,学生跟着录音读,帮助学生明白Zoom将大理的天气预报当成了大连的天气预报,这才导致了他带错了衣服,得了感冒。4.教师讲解故事中出现的重难点内容。

    5.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故事,然后请几组学生上讲台来表演故事。

    五、Summary 师生一起总结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六、Homework 1.将本单元学习的生词抄写五遍。2.预习下一单元的内容。

    板书设计

    Unit 3 Weather

    cold

    cool

    warm

    hot sunny

    windy

    cloudy

    snowy

    rainy

    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Beijing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大多能掌握所学内容 本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四十分钟在高效率中完成相应的任务。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复习序数词,以和英语中日期的表示方法。

    2. 学习掌握句式When is ____ ? ______ .

    3. 学习并掌握生词 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4. 了解怎样用英语表示新年、春节、国际劳动节、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句式When is ____ ? ______ . 以和生词 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句式 When is _____ ? ______ .进行问答。

    教学准备:

    日历、单词卡片、节日图片、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Greeting .

    教师先用How are you?等用语问好,并和同学谈论一下天气,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2.Review教师拿出日历提问:What day is it? 重点复习first , second , third, fifth , ninth , twelfth 。

    二、 New Concepts

    1.教授“When is _____ ? ______ .”

    利用日历演示:When is it ? 指着今天的日期,引导同学进行对话。

    教师:What day is it ?

    同学:_______ .

    教师:Today is _____ . When is ______ ? Today . When is _____ ? Say it please , class .

    同学:When is ______ ?

    教师:When is _____ ? Today . When is ______ ?

    同学:Today .

    教师:When is breakfast/lunch/supper ? In the _____ .

    同学:____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

    同学模仿练习

    2.介绍节日

    教师指着6月1日向同学提问,引出儿童节 Children’s Day,然后合上日历提问同学:When is Children’s Day?引导同学回答:It is June first.然后教师拿出节日图片,用条件的话也可以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同学说出节日的汉语名称,教师向同学介绍英语表示方法。如新年 New Year’s Day ,春节 Spring Festival ,劳动节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儿童节 Children’s Day ,教师节 Teacher’s Day ,国庆节 National Day 。在教一些比较长的单词的时候,可采用倒推火车的方法,如val—tival—Festival。

    Practice:

    教师提问:When is ______ (节日名称)?

    同学用英语回答出日期。

    小组练习。

    3.教授“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教师利用日历,指着今天的日期问同学:What day is today? 同学回答:Today is____. 然后分别指着昨天和明天的日期问:What day was yesterday/ is tomorrow?向同学介绍重点单词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同学跟读。

    4.利用课本和录音带

    同学跟录音带看书读。

    5. 练习

    同学分组练习,编对话。对话中要用到When is _______ ? yesterday , today ,tomorrow 等新知识,也要用到前面学过的旧知识。

    6. 扮演

    同学将他们编的对话当众扮演出来。

    三、 Class Closing :完成手册上的练习。

    和:板书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能听、说、读、写四会单词:forty,fifty,sixty,seventy,eighty, ninety并能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下列句型:

    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on my desk ?/ There are eight books .

    二、重点难点:

    how many 是固定短语。意思是“多少”,用于对可数名词数量的提问。

    there be 句型 意思是“有”,表示在某地存在(有)某物/某人。单数的 物或人,be动词用i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或人,be 动词用are。

    put ...on... 介词短语,表示“把......放在......上。”

    From...to... 介词短语,表示“从......到......”。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单词或短语,教师讲解,解决学生不会的内容,领读,并让学生书写。

    2、先提问学生学过的数字1—30 ,再学习新的数字30—100。读写数字1—100。

    3、练习第三部分。Match and colour.

    Practice.(练习)

    Ⅰ.根据句意填入适当的词,使句意完整。

    1.There _________one bird in the tree .

    2.—_________ ________ boys are there ?—There are three .

    3.—___________ are the books ? —They are on the desk .

    Ⅱ.帮单词宝宝排队。

    1. books are there on How many my des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are eight There books 3. your Is pencil th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say the numbers from Can you thirty to for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ut eight books on Let’s the eight book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 单项选择。

    ( )1. —Where are they ?—They are _____ .

    A. under the tree B. under tree C. tree

    ( )2. I can’t see the cat .It’s ______the box .

    A. on B. behind C. in front of

    ( )3. How many apples ________in the box ?

    A. is there B. are there C. there are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授课内容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Module3unit1Willyoutakeyourkite?本单元围绕打算去野餐展开会话及教学活动。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其中一个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将来时描述自己的计划。在综合操练、益智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pi icSatuedaySundaywhybecauseso等单词

    (2)能力灵活运用句型:Willyoutakeyou---tomorrow?Yes,Iwill./No,Iwon’t.

    Iwilltake---.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德育目标: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思考的意识和计划意识。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务于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方法发展能力,通过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当把他的成功看作在于他使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迈开自己的步伐。只管自己怎样教、不问学生怎样学的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他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有独立能力的学生。因此,基于以上观点结合新课标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情境,引出主题内容,通过物品展开训练,让学生自己感受英语的意思,并且还有奖品,激发学生开口的欲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单词:pi ic句型:Willyoutakeyou---tomorrow?Yes,Iwill./No,Iwon’t.

    Iwilltake---.

    难点:新单词相关语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及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个单元教材时本着两个目标:第一是立足教材拓展教学空间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记忆,贴近现实,能使学生应用于生活。

    三、说教法:

    通过任务教学,它是现在广泛提倡的英语教学法之一,通过给学生一项确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嘴、大脑,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的真实性。这种办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学内容上,从而感知并理解好所学内容;身心体验法;实际应用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肢体演示明白理解新单词,新句型的含义,初步接触与之相关的语句,在做任务、游戏竞争、自编相关对话中深化内容,拓展应用余地,丰富知识技能。

    四、教学手段:

    利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物展开口语对话,利用真实情境引出新内容。

    五、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4-6分钟)

    首先是唱英语儿歌,复习一周七天。然后用游戏,检查学生对这七天的掌握程度。

    2、巧设情景,引入新课学习新课(15-25分)

    教师非常高兴,因为明天有一个野餐,拿出准备好的包和风筝。引出句型Iwilltake---.让学生猜明天我将要带什么?(包里面的物品,有饼干,水果,蛋糕,------猜对了就分给他一些。)教师忽然提出问题:whatdayistoday?得知后很伤心,抱怨自己记性不好。引出sam也犯了个错误,咱们一起看一下。

    3.能力训练(9-12分钟)

    儿童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这些身心特征,为了配合巩固学习,我设计了三个竞争环节。

    第一轮竞赛环节:分角色读课文,男女生分,同桌,同学竞争对峙,通过这个环节即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其思考的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第二轮竞赛环节为小组表演,给给学生戴上头饰表演故事中的人物。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替换故事中的内容,评出最佳表演奖,最有创意奖,并给予奖励。这样给予了学生大量的练习空间,同学们都想获奖,课堂的气氛就会异常的热烈。

    第三轮竞赛环节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些自己经常在野餐时带的物品,让同桌猜,看谁能难倒同桌,难倒全班同学和老师。

    6、布置作业(2分钟)

    展示板书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情境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单词blackboard chalk

    2:了解名词所有格形式:Steven’s ___

    3:听懂,会回答一般疑问句 Is this your____?

    二、教学重点:

    1:单词 blackboard chalk

    2: 名词所有格形式:Steven’s ___

    三、教学难点:

    1:一般疑问句 Is this your____?

    2:this is these are

    四、教具使用:图片、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greeting

    1、Teacher: How are you ?

    Students: Fine , thank you. How are you?

    Teacher : Fine ,thanks.

    二、Review

    1、练习介绍自己的同学。

    3名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在教室内前进,教师说停时,学生介绍离自己最近的同学。如:This is ____. She is a girl . She is my friend.

    2、问答练习

    Teacher : What’s his/her name?

    Students: His / Her name is______.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3、What’s this?

    三、new concept

    1、What’s this?

    A、教师将图片贴到黑板上并将单词写在图片下面带领学生朗读。

    B、在四个单词前面加上This is a 或者This is ,让学生找出句型的不同,向学生简要介绍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别。

    C、练习句型This is a_____.并且将表示名词单数的句型发展到用These are 表示的`复数形式。要求学生注意到名词单复数的变化。

    2、Danny’s pencil

    A、将黑板上的句子:This is a blackboard.变成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blackboard? 让学生猜想句子的意思,然后讲解。

    B、学生自己试读第1、2幅图,并试着翻译。教师领读。

    C、学生自己试读第3幅图,找出与图1的不同之处,进行讲解和练习。

    This is _______’s pencil……

    Is this _______’s pencil……?

    3、作业:活动手册 1、2、3

    六、板书:Is this a blackboard? This is chalk.

    This is a school. This is a chair.

    These are pencils. This is Steven’s pencil.

    【热门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门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新课开始,我用课件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坐井观天》故事,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的范围也不同,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由低到高观察物体时,由于内容很抽象,如果让学生去想象,有一定难度。我巧妙的使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课本上静止的图片做成形象逼真的动画,给学生提供了空间形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并很快判断观察位置低——观察的范围小,观察位置高——观察的范围大。

    在由远及近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课本中A、 B两个观察点,让学生体验观察的范围:位置远----观察范围大,位置近----观察范围小后,我大胆的创设了一个C点,让学生再次感知观察点离小屋越近,观察的范围就越小,这样效果就会很理想。

    在解决试一试时,题目要求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这个问题时,我先用课件演示小明站在A点所能看到的范围,这样演示科学规范。为学生画出B点小明的观察视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练习时,课件展示一组画面,有由低到高的观察顺序,也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本课的课件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注重图像、声音、文字设计的合理性,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件中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

    四年级数学课件通用15篇


    笔者撰写了一篇有关“四年级数学课件”的文章,盼望大家都能喜爱,此文可供参阅。在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不可或缺的就是教案课件,因而需要老师自行制作。教案是完成完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正确地区分。

    2.使学生能记住上面各种角的度数(或范围大小)。

    3、掌握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角和平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1.出示课题:角的种类

    2.你最熟悉哪一种角。(直角)

    A.研究直角

    (1)哪些图形里有直角?(长方形、正方形......)

    (2)找一找你现在卓子上的直角?并量一量这些直角的度数。

    得出结论:直角都是90度

    B.研究锐角:

    (1)教师用可旋转的角演示不同的角(大部分为锐角)

    学生判断这些角比90度大还是小?

    引出两种角:钝角与锐角

    (2)我们先来研究比90度小的角。

    (3)用教具摆几只比角,指出这几只角都比90度小。

    (4)你怎样理解锐角

    (可以)填空:--------叫锐角。

    (5)看教室内的钟,当几点(整点)时,分针和时针呈锐角)

    (6)判断下列角哪些是锐角:

    ○A.ABCD(图)

    ○B.75度105度60度90度89。9度

    C.研究钝角和平角

    (1)上面的判断中角A是钝角。

    教师用教具演示一只钝角

    (两边一点点从直角开始拉开,一直到平角)

    请同学说一说是不是钝角?

    (2)当教师把角拉到是平角时,请学生说一说这只角是否还是钝角?

    (是或者否)可以怎样知道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找答案(P103)

    得出结论:平角平角是几度?(180度)

    想一想,刚才我们讲到的钝角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即:

    大于--而小于--的角,才叫钝角。

    说说锐角、钝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位置关系。

    E.继续转动教具的其中一边,直至与另一边重合。

    (1)这两条边中的一条正好转动一周,我们可以称这只角为--角。

    (2)周角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几次平角,那么周角的度数是几度?

    (3)教师画一个周角,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问:周角的边有几条?(2条)为什么?

    (二)整理强化:

    1.运用教具,请学生依次说出是什么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请分别说说上述角的度数或范围。

    3.判断这些角是什么角?P561(图)

    ()()()()()

    4.说说这些角是什么角?

    15。92。89。179。

    67。100。8。125。150。

    5.给这五类角排队,你怎样排,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分类,你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找亲戚,你怎样找,请说说你的理由。

    6.P573

    7.说说下列一共有几只直角,几只锐角,几只钝角?P57

    (三)总结提高:

    角的分类

    你怎样从名称上理解。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五)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收视率的有关报道:国内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对阅兵进行了网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时,各大视频网站“阅兵”主题视频共1381个,拿优酷网举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1296人,最高峰同时在线人数超2323500人,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习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习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习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xx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目标。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习)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习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

    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95°,5°()。

    (2)60°,70°,90°()。

    (3)30°,40°,50°()。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学生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万级

    个 级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2】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3】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1.请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

    1.相交不相交,但经过延长也是相交的

    2.不相交,且经过延长也不相交

    2.今天我们研究直线相交的情况。

    3.请画两条直线使相交,想一想二条直线相交分几种情况。

    A

    B

    (1)(2)

    4.图2中四个角相等吗?

    图1中角1是直角,是90度,那么其它三只角会是什么角呢?

    5.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试一试:

    说一说图1中--是--的垂线。(体现相互性)

    6、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二)应用实践:

    1.判断下列哪组是相互垂直。

    (体现不同的方位)

    2.从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哪一条线是垂线?

    (2)哪一条线段最长?

    (3)哪一条线段最短?

    (4)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结论1: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

    结论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1

    4.过一点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2

    5.韩家篓要修一条公路,请你帮助设计一条最近的连接公路的路:P613

    6、P6145

    (三)总结提高:

    1.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区别。

    2.会画垂线。

    (四)作业:

    作业本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5】

    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十五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忽略重点内容,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或许能帮助您解决一些疑惑,请您收藏此页面以备查询需要!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1)小组内部分类交流确定一下你认为最合理的分类方案:观察这些图形,根据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将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知识教学点:

    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足智多谋。

    能力训练点:

    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难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一、情景导入,确定探究主题

    1、玩牌优秀

    2、复习课文内容,确定探究主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学生上台演示并板书。

    (3)请学生提问题,确定主题: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二、探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探究?

    三、展示学习成果,综合训练提高

    1、学生自由汇报学习探究成果

    (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齐威王洋洋得意。

    (4)孙膑善于观察。

    2、相机性进行朗读训练。

    3、创设情境,选择性的练说。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话用写信的形式写下来。

    2、查阅有关孙膑的资料,写一份孙膑的小传。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认识估算的意义,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认识的不足;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体现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行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拥有与人交流的权利,也能在交流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行置疑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内容简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有关线段、角,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既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则着重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至于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射线、直线的特性。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和角,通过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伴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以达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的功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三、说学生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毛线,引出线的三兄弟

    2. 复习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

    3.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量法

    4.画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放手让学生用线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简单特征。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线,按直的、曲的分成两类,巧妙的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认识直的一类线。

    (二)认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1.观察激光笔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2.学生动手画射线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三)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1.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2.学生动手画

    3.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4.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5.讨论: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6.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7.创造三兄弟的肢体语言

    【设计意图】: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四)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1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泼、全面地发展。

    情感化的阅读,在读中感悟形象、激发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表达能力。

    3、任选文中某一人物,读中感受到该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2、难点:用自己的话简介人物。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常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古代赛马的故事。)

    2、出示课题:田忌赛马

    二、新课学习。

    重要问题: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比赛的?结果怎样?

    2、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解疑

    课件逐步出示:

    ②给课文分段。

    ③生字、新词学习。

    3、深读课文。

    过渡:出示“人物志”卡片。(只有对人物相当熟悉,才能制做出一张好的人物卡片。)

    ①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人物的言行和神态,让人物在你的脑海中活起来。

    ②选你认为最能使人物活起来的一段话,四人小组,分角色对话练习。

    ③汇报读。学生评议(活了没有?)

    “我仿佛看到……”

    三、总结谈话,激发兴趣。

    (另外两位人物,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他们制做一张更好看的“人物志”卡片。我们古代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他们的事迹,给他们也做一张“人物志”卡片。)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整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男女生人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调查的?

    生1:问各年级的老师。

    生2:问以前的同学。

    2、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调查结果呢? 生上台展示。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数据的?

    生1:我是用的单式的统计表和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生2:我是用复式统计表。

    师:跟大家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你真用心,懂得学以致用!

    3、 师:老师也收集了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第五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性别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女生

    师:(指课件)除了用统计表来描述这些数据,还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画(横轴),再画(纵轴),接着画出直条标明数据,还要注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分的练习卡,拿好了,听清要求:同桌合作分工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对。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4、评一评

    生上台展示作品。

    (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上下放)

    师:好,先停下手中的笔(停顿片刻,环视教室),我们先来看看这组同学画的统计图。这是一张男生人数的统计图(师指着标题),谁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好在哪?

    生:每个年级的间隔相等;每个直条的宽度相同;有标明数据;还有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你对他的评价满意吗?

    师:点评得很到位,真像个小老师。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画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怎样? 师:嗯,很完整。

    师:老师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四年级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还可以怎么看。

    生:直条上的数据。直条的长短。

    师:哦,先看看上面男生的数据,再看看下面女生的数据。

    先看看上面男生的直条,再看看下面女生的直条。

    师:三年级呢?五年级呢?六年级呢?

    二、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发现要比较一个年级的男女生人数,都是先看看上面的男生人数,再看看下面的女生的人数。总是这样上看看下看看,你觉得怎样。

    生:很麻烦。

    师:嗯,老师也有同感。谁能设计出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呢?

    生:可以将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同学画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愿意展示你的作品吗?(投影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个方法怎样?

    生: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你们组的画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回答。

    师:怎样的统计图可以合并在一起?

    看来表达起来有点困难,老师给你们提个醒,(回到课件)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横轴都是表示年级,纵轴都是表示人数。

    师:所以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现出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师:那刚才比较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时,不方便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男女生的直条隔得有点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可以像他这样把两个直条并列画在一起。

    师:怎么知道哪个直条表示男生,哪个直条表示女生?

    生:用颜色区分。

    师:哦,用颜色区分?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绿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

    生:用不同的条纹区分。(阴影和空白)

    师: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区分,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通常在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

    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进行统计而制作成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明名称,注明图例,间隔相等,宽度相同,直条并列,表明数据。) 师:现在你们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了吗?请大家动笔继续完善刚才的统计图,把它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展示3幅作品)

    师: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也请电脑小博士绘制了一幅新的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相同点: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 表示几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明图例。

    师:是啊,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板书:形象直观 便于比较)这正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口答) 问题:

    1、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2、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就让我们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下面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表示城填和乡村的两个制条是分开画好,还是挨着画好?

    哪年城填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某超级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 、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3)如果你是甲种饮料的厂长,看到这张统计图,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3、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梳理知识,感悟作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

    这节课,我们从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课后将你的收获整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25页,例5、6及第27页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等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并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在计算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红旗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作业

    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以下关于《大数的认识》和《角的分类》的内容,欢迎阅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1】:《大数的认识》

    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的1。

    (2)完成第8页练习一的1。

    (2。

    (4)课下调查: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哪些地方用到亿以上的数?

    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

    最高位是什么位?

    1645800 520600700

    306000092001 980350040060

    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起第()位是万位,它的计数单位是(),这个数位上的6表示();第()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这个数位上的8表示()。

    2、十万位右边一位是()位,左边一位是()位。

    3、亿位的左边一位是()位,右边一位是()位。

    4、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位数。

    5、一个数是9位数,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免费课件【2】:《角的分类》

    教案结构:

    1、目标。

    2、课前需掌握的知识。

    3、资源。

    4、课前准备。

    5、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能直观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B、能直观区分这些角。

    2、情感态度目标

    A、通过折、量、比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B、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关于角的知识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二、提高性练习:

    找角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分别有什么角。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5】

    一、 说教材

    《认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86页至8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的认识。同时这一节的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以及亿以上数的认识作了铺垫。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整万数相对较大,不便以具体形象的实物进行操作,加上学生已经较多的认数经验,所以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且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课前我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大数。让学生对大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导入时,用课件出示同学们的家乡——明光市的有关数据,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在学生感受了这些大数后,通过这样的提问:“二千三百三十五、六十三万、十九亿、三千二百七十,这些数中哪些是你学过的,哪些你没有学过。那么你没有学过的这些数是多少呢?怎么写呢?”

    学起于思,通过这样设疑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便来引入第二环节的教学“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计数器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在拨数的基础上,我再趁胜追击,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例题中的三个数,并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你能很快拨出这些数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再让学生拨好后对照计数器写一写,读一读,并交流读、写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写数时只要在万级上写上多少,而个级上全部是用0补足。

    接着再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通过计数器上的数与所写的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巩固写法、读法。

    3、认识数位顺序表

    学生已经有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可以让学生直接结合计数器,自己探索写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老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们习惯采用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让学生说说: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此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此时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请学生读一读,然后将每组中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感悟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类似,只要在万级数的后面读出“万”字。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教学要善于走出“书本数学”,回归“生活数学”之中。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

    在“想想做做”第4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熟悉的教室或校园的占地面积,从而去感受天安门广场和颐和园实际占地面积的大小。最后让学生再次出示课前收集有关大数目的信息,请学生来读一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出及时评价。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说说你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足,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147203.html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