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0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搜罗了多种“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相关信息。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 对学生反应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请不要错过本文收藏以便查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85= 204= 36= 244= 946=
48= 273= 78= 25+7= 25+9=
67= 30-6= 95= 488= 77-7=
182= 567= 67-30= 546= 3054=
50-26+49= 38+42-33= 23+36+27=
□+□=□ □□=□
□□=□ □□=□
38读作( ),表示( )个( )连加。
546=(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在○里填上或=。
8、在每两个点之间都画一条线段,
可以画( )条。
9、△△△△△△
△△△△△△△△△△
⑴第一行添上(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⑵从第二行拿( )个摆到第一行,两行的△个数就同样多。
1、2个8相乘,积是16。
1、( )是平均分。
①○○○ ○○○○
②○○ ○○ ○○
③○○ ○○○ ○○○
2、
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小朋友连一连。
1、用18米长的绳子做9条同样长的跳绳,每条长多少米?
2、
(1)做了多少面红旗?
(2)做了多少面绿旗?
3、我和3个同学做花朵,每人做了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
4、妈妈买了15个苹果,小红每天吃2个,一个星期能吃完吗?
2、9的3倍是( ),4个5相加的和是( )。
5、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6、一把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 )个是直角。
8、联系生活实际,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9、有三个班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班进行一场,一共要比赛( )场。
10、用2、4、6三个数可以写出的两位数分别是:()。
11、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12、在○里填上“+”、“-”、“×”或“”、“=”。
2、用2、6、0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有( )个。
3、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大约还剩( )元。
4、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 )。
5、4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拥抱一次,共要拥抱( )次。
3×4= 6×7= 85-32= 3+7=
8×8= 31-2= 5×2= 7×8=
26+6= 1×9= 3×5= 8+41=
90-47= 59+26= 63-28=
37+46-54= 81-32-27= 42-34+57=
(1)5个6相加,积是多少? (2)9的3倍是多少?
(3)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
1、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并写出它各部分的名称。
2、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人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数的.延伸和扩展。因为1000和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亲自操作数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
2、在巩固“个”“十”“百”等计数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感受大数的意义。
3、准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过程方法:
1、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与态度:
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实践探究法、问题情境法。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一根一根的数,十根十根的数,明确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为学习一千做好了铺垫。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因猜测、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质疑、探索。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互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也有所熟悉。
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2、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四、教学程序设计
关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本环节通过数数练习,明确一百以内数的顺序,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巩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一百。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准备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合作数一数本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数完之后,引导学生看一看如何摆一摆、捆一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从而引发学生对数位的探究。
3、实践操作,质疑突破:
本环节让学生实践操作,明确十个十是一百,学生在动手数数,通过摆放数位盒,一次又一次经历满十进一的数数过程,初步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而且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建立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安排写数,读数以及数的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贴近生活,应用新知:
本环节通过灯片展示校园生活中的数据,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同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五、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生:第一组摘了 28 个西瓜,第二组摘了 34 个西瓜,第三组摘了 22 个西瓜。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 、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 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生: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 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 90-58 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1 、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 、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 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第
8单元“数学广角”p99例1及练习二十三第1-2题.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师:今天王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 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课件出示:去数学广角得买门票,儿童票5角钱一张,请大家将准备好的5角钱拿出来.如果你能用这些钱币说出5角钱的一种付法,就可免费到数学广角去玩.多媒体出示1角,2角,5角三种面值的人民币).
3,学生小组合作后,展示学生不同的拿法: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 真棒!现在咱们就进数学广角.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数字宫,我们先做个摆数游戏!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
生1:我可以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
师:同学们,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那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 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a提问: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具体来说,有 4 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 2 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 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 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 “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 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教法及学法指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 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执教的班级二年级一班共有47人,二年级二班共有46人。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十四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管理组织工具,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多篇涉及“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内容,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探索新知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一、 课前游戏,感知关系。
游戏:小猴捡桃子儿歌:小猴小猴跳跳跳,一跳跳五格捡桃子。请你帮忙数一数,小猴跳了多少格?
课件从演示从5—60跳小格的过程。
师:看,这些小格就像一把尺子把小猴捡桃子的过程 的记录了下来,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把这把尺子卷起来,会变成什么呢?一起来看课件。
师:时间啊一分一秒地走过,钟表就是一把记录时间的尺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时间。
二、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 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回忆钟面上有什么?
生:(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5个大格,我们来数一数,到这边找一个大格数一数。(请2位同学说一说:“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对,知道了这些小格以后,会使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更准确,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分。
2、 认识大格和小格
仔细看,分针走1个小格是几分?(课件演示走1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结论: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
3、 认识分。
师: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那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2是?(10分)
如果让你们继续往下算下去,你们会算吗?
——学生操作(填作业纸)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拨钟练习,认识1时=60分
——教师拨钟,5分5分地拨,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出示一个12整,请同学仔细观察,现在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12时5分、12时10分、、、、、12时30分、1时。
——从12时开始一直拨到了1时,从钏面上,它们经过了多少时间?分针和时针是怎么走的?
——在这一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多少?
——课件演示,时钟从12时走到1时的经过。
现在是12时,走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时),再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时开始一直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走了1圈,1圈是60分)
——你们现在发现了什么关系?
(1时=60分)
教师板书并让学生齐读。
三、认识几时几分
1、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下面请看老师这个钟面,那么怎么认识它呢?(拨到12时,这是几时?12时,对,先看时针,刚才时针指着12,是12时,时针是用来记时的。那如果时针走过12时呢?(老师边说边拨),就是12时多,如果时针走过数字2呢?(是2时多)。
总结: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那么在认时间的时候,即要看分针也要看时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几时。
1、 认识几时几分(并写一写)
-----出示一个整时4:00,4:05, 4;30, 4:45.
逐个时间分别认一认,特别说明4:05,由于分不够两位数,我们要用0来占位。
接着出示4:30,你们认识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认的.?(时针走过数字4,就是4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是30分,合起来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成4时半。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把大家认识时间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认起时间来一定又快又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四、巩固练习
1、认一认(3个钟面)
2、拨表练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呢?请你根据老师说出的时间,在你的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课件呈现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6:30,上午上班时间7:20,上午上班时间11:45。
同桌合作,两人轮流,一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人拨出来,同桌互相检查。
2、 总结:同学们,你们今天表现真棒,其实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的安排,认识了时间,我们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理得更有趣,回家可以参照这个表格做一个我们的时间安排表。
五、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
边
边顶点
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巩固新知4.达标反馈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学生经过思考说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认识直尺和厘米部分时,引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基本能够找出直尺上面的有关数学信息,教师重点讲授: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字母c,表示的是厘米。这样的设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认识1厘米有多长,教师采取让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比一比1c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的长度,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未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接下来,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总结出: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学到这,很顺理成章的就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做题单中的测量小棒的长度,要求先估测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估测的能力。
三、 巩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道是教科书第52页例2,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第二道是测量课桌面的宽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第三道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达标反馈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算一算;看图填空;估一估、量一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部分,我还是抛出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业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直尺
单 位:c 厘米
0刻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案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在我们日常的交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1、边谈话边出示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图片,理解图意。
①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②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小东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
2、先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②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③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路?
1300+1300=2600(米)或13002=2600(米)或6504=2600(米)
3、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1、出示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出示问题,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①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先明确689千米是在671~700千米之间,找到相应的.票价为每张156元;买4张就是1564=624(元)
②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④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1、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独立观察并思考: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估计走哪条路最近。
3、算一算: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两方面结合起来。)
1、找一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与同伴说一说。
2、交通标志知多少:通过向父母长辈、交通警察请教,上网、看书查询,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优选七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编制好的教案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供必要的保障,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经过筛选汇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你有所影响!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2)、什么是角?……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知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数学王国里,蜻蜓,树叶,蝴蝶都是一家子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演示对折过程,说明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的现象,就是对称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欣赏对称美(课件出示)
(3)在实际操作中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展示剪好的衣服,这件衣服是对称的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学生发言。
你有什么办法把它剪出来吗?注意用剪刀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学生剪出小衣服之后介绍操作方法:用长方形的纸,先对折再画一画,最后剪出小衣服。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剪出其它图案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行!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是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老师展示的这些作品,它们形状不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像这样通过对折,再剪出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谁来说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指导学生在剪出的图形上画出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2题。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找,交流汇报。
3、说一说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的?
4、说一说下面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的?
5、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复习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的复习一共分为6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及综合练习。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三、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复习重、难点 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表内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复习的具体措施: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总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练习,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本册教学内容可以分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把知识串起来,确立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的搞好复习工作。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玩猜一猜、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记忆,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也可创和情境,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4、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5、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如设计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或最喜欢的学科,学生在调查中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复习了统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6、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如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加深角的认识。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米”和“厘米”的认识,如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米和厘米的实际含义。
六、复习进度安排 1、1月4日至1月11
单元复习2、1月12日至1月16
分类复习
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笔算加法和减法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复习重点、难点:
1、笔算的方法;
2、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5 □ 7 5 7 5 4 □ + □ 6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表内乘法”的复习
复习内容: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复习重点、难点:
1、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2、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教师抽查。
4、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六九()()四十二
„„
二、发展练习。
1、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2、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三、实际应用
1、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2、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3、1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准备:
图,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103页5题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二、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2)、学生小组交流。(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3)、请你画一个直角。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观察物体”的复习
复习内容: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复习目标:
1、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复习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
2、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1、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说一说
(1)、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3、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对称图形
1、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2、画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3、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拓展练习
1、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统计”的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七单元:统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复习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 复习加减两步应用题
复习内容:加减两部应用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自主检评,强化提高
(一)、列竖式计算。(1)35 + 17 + 16 =(2)80 –41 –25 =(3)67 –23 + 37 =(4)48 + 20 –50 =(5)8513-27 =
(二)列式计算 1、34加19的和再减去47得多少?
2、6乘9的积再减去39得多少?
3、89减去43的差再加25得多少?
4、76减去43的差再减去19得多少? 5、6乘4的积,再加上35得多少?
6、81减32的差,再减23得多少?
7、68减41与19的和,差是多少?
8、78减6与8的积,所得的差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第七课时
基础知识的复习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和()都是()单位。
3、()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它有()个端点。
4、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把()对齐,都从()算起,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向()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从()退一作十再减。
5、角有()个顶点,()条边。
6、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就画成一个角。
7、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比一比。
8、三角板有()个角,其中有一个是()。
9、用()可以画直角。
10、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五角星有()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
11、角的()跟边的长短无关。
12、三角形有()个角,正方形有()个()角,长方形有()个()角。13、1米﹦()厘米
1元3角﹦()角
1元﹦()分
14、一星期有()天。15、1米=()厘米 45厘米-6厘米=()厘米 37厘米+5厘米=()厘米
23米-8米=()米 16、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这个式子读作()。
17、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6<27()<3×7
4×()<15 35>7×()
18、在算式4×7=28中,4是(),7是(),28是()。
19、先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八九()()二十四
21、小芳和小伙伴们计划两天做100颗星,昨天做了58颗,今天他们大约要做()颗。
22、一把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个是直角。
23、算得积是18的口诀有()和()。
24、在○里填上“+”、“-”、“×”或“<”、“>”、“=”。
8○6=48 36○73-37 9×7○65 2○2=4 43○6×7 18○9=9
二、判断。(5分)1、9个相加的和是13。()
2、小强身高大约是137厘米。()
3、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计算48+29,得数大约是70。()5、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1、5个3相加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A、5+5+5=15 B、5+3=8 C、5×3=15
2、用2、6、0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有()个。
A、2
B、4
C、6
3、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大约还剩()元。
A、22 B、30 C、20 4、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A、5×4 B、5×3+4 C、4×5-1 5、4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拥抱一次,共要拥抱()次。
A、3次 B、4次 C、6次
6、计算5×7应想乘法口诀()。
①七八五十六 ②五七三十五 ③五五二十五
7、有2个盘,一个盘里放了8个苹果,另
一个盘里放了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正确的列式是()。
①8×2 ②4×2
③8+4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一
.1、杨树5棵,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松树的棵树比柳树多20棵。松树多少棵?
3.燕子可以活9年,喜鹊的寿命是燕子的3倍。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
5.工人每天做3件衣服,工人一个星期共做多少件?
6.桌上有5盒酒杯,每盒装3只,一共有多少只酒杯?
7.工厂买来一批原料,用去30吨,剩下65吨,这批原料共多少吨?
8.红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蓝花比黄花多27朵,蓝花多少朵?
9、迪迪有98枚邮票,送给小强26枚,又送给小雨39枚,迪迪送出多少枚邮票?
10.菜市场有黄瓜25千克,西红柿5筐,每筐6千克。菜市场有黄瓜和西红柿多少千克?
11、小蜗牛有6只,蚂蚁是它的3倍少2只,蚂蚁有多少只?
12、梨有36箱,苹果有37箱,小货车一次能运70箱,这些梨和苹果能一次运完吗?
13、一条大毛巾38元,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14、小红家买了一箱红富士,吃了18个,还剩26个,一箱红富士原有多少个?
15、小兰买8本练习本,每本5角,一共用了多少元钱?
16、老师布置了80道口算,小新做了69道,大约还剩多少道?小明每月存4元钱,半年共存了多少钱? 同学们做纸花,红纸、白纸、黄花各6朵,共做了多少朵花?笼子里装了5只兔子,它们一共有多少只脚?小红家有2个大鱼缸和1个小鱼缸,每个大鱼缸养了6条金鱼,小鱼缸里养了3条金鱼,小红家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学校买了6袋皮球,每袋5个,共买了多少个皮球?一件衣服钉5个扣子,3件衣服需要多少颗扣子?二(1)班教室里每组有5张桌子,4组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有两个花瓶,一个花瓶里插6朵花,另一个花瓶插4朵花,两个花瓶一共插多少花?学校操场上有两排杨树,每排6棵,一共有多少棵?一支毛笔3元钱,小红买了4支,一共用了多少元钱?一张桌子4条脚,8张桌子一共有多少条脚小红买回一些玻璃珠,每5个装一袋,一共装了3袋,还剩2个,小红一共买回多少个玻璃珠?一个三角形纸片有3个角,6个三角形纸片共有多少个角?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个角,一共有几个角?
31、小明今年的7岁,妈妈比小明大21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妈妈今年几岁?爸爸呢?
32、二(3)班有女生28人,男生比女生少12人,男生有多少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3、同学们今天上午种了26棵树,下午种了19棵,昨天种了38棵,今天比昨天多种几棵?
34、长安小学原来有男教师39人,女教师25人,调走了8人,现在长安小学还有多少个教师?
35、花坛里前、后、左、右都种了8棵柳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柳树?
36、妈妈买8个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3倍,问妈妈买了多少个梨?
37、小红看一本书90页,每天看8页,看了9天,还剩多少页?
38、小花有5袋糖,每袋6粒,还多了16粒,小花一共有多少粒糖?
39、有25名男生,21名女生,两位老师,50座的车够坐吗?
40.妈妈买了4个蛋糕,每个蛋糕7元,30元钱够吗?
41、用20元钱,买2枝钢笔,钢笔每枝9元。应找回多少钱?
42、有53本课外书,分给7个组,每组6本。还剩下多少本?
43、粉笔盒里有一些粉笔,王老师、张老师、李老师和陈老师每人拿走7支,还剩5支。粉笔盒里原来有粉笔多少支?
44、牙刷每个7元,香皂每个9元。买一个香皂和5个牙刷一共要多少元?
45、小轿车有5辆,每辆限坐4人,一辆大客车限坐24 人。算一算一共能坐多少人?
46、我有35元钱,去买3支自动笔,每支9元。应找回多少钱?
47、有40个桃子,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6个桃子。还剩多少个桃子?
48、有鸡9只,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
49、张老师和7个小朋友做大红花,张老师做了8朵,小朋友每人做5朵。一共做了多少朵?
50、坐一次太空船要4元,你有20元钱,坐3次太空船。还剩下多少钱?
51、幼儿园有50位小朋友,老师买了7盒月饼,每盒7块,每人一块月饼够吗? 如果不够,还差多少?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等,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做中体验、思考,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这部分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意识。学生经历了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数学模型,
2、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学生经历了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本班有13名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有没信心。
生:有
师:老师出示事物体的一部分,你们猜猜那是什么?
(师出事物体的一部分,生猜)
师:这些图形你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的。
生:因为它们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是怎样的一样能说的更清楚些吗?
生:颜色、形状、线条都一样。
师: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左边和右边都一样,看到右边,就会想到左边,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它叫做对称图形。
师:怎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生:左右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对称图形大家想看吗?
生:想。
2、看图片,进一步加深认识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猜物游戏和欣赏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美,同时游戏和美丽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新知
1、找一找
师:刚才看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在我们身边的对称图形呢?
(生找并汇报)
师:同学们真实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出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
2、剪一剪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生:想
(生动手剪,并贴在黑板展示)
师生小结:要想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可先对折后,再其画上物体的一半,再沿画的笔迹剪下来。
3、认一认,画一画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都是对称图形
生2:他们都有一条折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可以沿这条折痕画条线,这条线就是对称轴(师板演)
师:你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画一画,并给同桌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找一找、剪一剪、认一认等环节中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和初步的认识对称轴。)
三、巩固提高,深化中心
1、练一练
书本第68页的做一做
2、折一折
书本第70页的第2题
4、画一画
书本第70页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四、回顾全课
师: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各自的总结再次呈现本课的重难点,强化了对本节课的掌握)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猜物体导入,我出示物体的一半让学生们猜物体时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问:“你是怎样猜对?”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并且也让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到对称图形。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3、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纵观本节课大部分的学生都已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比较遗憾的是在动手剪纸这一环节学生纪律比较不好,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加强怎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做到有条不紊。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一共有几天》
教材分析
《一共有几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的第二课时。本课时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学生讨论运动会、生日、放假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用圆圈代替天数,在具体操作中探索星期个数与天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填表表示其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2~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经有编制口诀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经历用7连加的过程,自己尝试编制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学过的`连加式算出得数,借助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3、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编制并掌握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播放儿歌《我的朋友在哪里》
师:同学们,刚刚动画里面的7个小朋友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而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白雪公主跟七个小矮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白雪公主打算在自己生日那天开个生日party,邀请小矮人们到时一起去玩,但是,白雪公主给小矮人们出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小矮人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愿意。
2、问题探究
师:嗯,真棒,大家都是热心的好孩子。白雪公主说,再过九个星期就是她的生日,但是小矮人们却不知道那是几天之后的事情,其中一个小矮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画出了下面这样一个表格。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知道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第一行表示有几个星期,第二行表示一共有几天。
师:嗯,很好,那现在请大家帮助小矮人们填好表格。
教师巡视,同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解。填表格并写乘法算式。
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用这些圆圈表示天数,一个星期有一天,老师用7个圆圈来表示。(拿起7个圆圈)大家看一下,这表示第一个星期,有多少天呢?生:7天。
(在黑板上贴上一串红果)
师:一排圆圈有7个,也就是1个7,那应该怎么列出乘法式子呢?生:1×7=7。
教师贴上第二排圆圈,问:两排圆圈有几个啊?
生:有14个。
师:嗯,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个7。2×7=14。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按照黑板上面的格式,填写学习单的前面两列。好,大家动手写一写。
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有那个同学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生:第一空格填21,3排圆圈就是3个7,有21个,3×7=21;4排圆圈有28个,4×7=28
师:他回答得太棒了,掌声送给他。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九排圆圈,学生回答,教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能发现这九个乘法算式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
生:乘数都有7。
师:嗯,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师:那么我们怎样快速记住这9个乘法算式呢?我们已经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么我们能不能也编出5的乘法口诀呢?对于第一条式子,1×5=5,我们可以编成“一五得五”。那么对于接下来的式子,大家自己尝试着编一下,待会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他的成果。下面大家动手试试看。
提问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7的乘法口诀。板书完毕后,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好了,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小声读几遍,待会请同学来背诵一下。
3、巩固练习
(1)对口令
游戏规则是: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口诀的前半部分,两一个同学对出后半部分。
同桌之间对口令,看谁能考倒同桌。
(2)课本练习
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一个西瓜重6(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一个汉堡重280(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 )克( )克(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9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习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香蕉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生。这个学段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喜欢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样做降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着,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利用情境图,自然、连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法的方法,教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释连加算式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教师提出:除了加法,还有一种算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乘法,先集体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将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现实情境走向符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是本课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学生从形式上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为了突破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展,小飞机的数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在汇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连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及时询问:“对你来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开事先写好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小**,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时说明乘法的意义。这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与简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而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验证、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习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个微缩课堂,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体现了加法、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儿童乐园
——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忠诚地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网络文章值得一读,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参考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案课件的准备有助于新老师有更多的自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45=0.60.125=2.5=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小数到百分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第80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12%180%=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百分数到小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80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练习二p38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深入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4个苹果、8个三角形分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找到了1/4。现在请你继续观察,还能发现其他的分数吗?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除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2.知道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主题图,理解题意。
(1)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2)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千克。
2.找规律,看看下列字母各代表什么数。
n脳5=15
n=_______
2、4、6、m、10、12
m=_______
二、课堂达标
1、省略乘号,写出下列格式。
x脳y()7脳a()1脳a()y脳3+9()2、下面例子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
㎡写作m脳2()a脳b写作ba()
1脳a写作1a()。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及建立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师:同学们吃过肯德基吗?
生:(。。。吃过。。。)
师:那你们谁能说出肯德基的字母表示?看谁平时能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手回答。
生:(一个老头,KFC)
师:非常好,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
2、师:平时有同学玩过扑克吗?你知道它们中的J、Q、K是什么意思吗?
生:(玩过。。。。代表11、12、13.。。)
师:还有,生活中我常常听见有同学说这样的话:我都讲了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N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遍)
3、师:以上这些字母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语文上的鲁迅写的小说《阿Q正传》,英语上UK是英国的简写,等等非常之多。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洁,方便,便于记忆)
4、师:比如我们以前学习的交换律a+b=b+a等,这些字母表达式,非常简明易懂的把数学中的规律给表达出来了。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领域里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数量和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
师: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23根小棒,那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依次类推,照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生:不能)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①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有几个3.
②小棒的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③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小棒的根数。
师: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小棒的根数是()()
板书: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是a3
师: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指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小数吗?指出:这里的a可以是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师: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用a表示,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表示,但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限制的。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师:听懂题目的意思了吗?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示呢?
师:课件出示,依次表示行驶50千米,74.5千米,b千米后所剩的千米数。
追问: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b能大于280的数吗?
师:小结,这里的b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但都因是不大于280的数。并且如果知道b的数值,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千米数。课件出示。
3、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指明读题,独立填表,学生填表后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怎样的数?a=10,妈妈多少岁?如果a=15呢?
4、教学例3
师: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
师:课件出示,如果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
师:板书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直接指出:具体的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把简写成。。写成4.a;或者省略乘号,写成4a.在省略乘号时,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方法。如aa既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读作a的平方。反之a的平方表示aa,那b的平方呢?mm呢?
生:。。。。
师:指出,刚才大家写出的C=4a和S=a,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一般不用其他字母替代。
师:如果a1或1a怎样简便书写?
指出,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直接写a。
三、实际应用,内化拓展
挑战一
课件出示练一练1
教师强调简写方法,学生审题,举手回答。
挑战二
课件出示练一练3
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挑战三
练习十八第一题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b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
指出:这里的a表示的是单价,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b表示的是本书,只能是整数。
挑战四
练习十八第二题
先说说题目中x,y分别表示什么路程,再独立完成填空。
挑战五
练习十八第三题
学生读题,举手填写,师生共同分析。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课大家掌握了什么?(举手回答)
2、介绍代数之父韦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闯关卡、评价卡、星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数学城堡中玩闯关游戏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出发!
师:(播放幻灯片)咦?想进数学城堡可没那么容易,打开城门是需要密码的。密码提示(1):“密码是1、2和3组成的两位数。”大家猜一猜密码是多少?
预设:
生1:12、13。
生2:21、23、31、32。
师:密码到底是多少呢?密码提示(2):“密码是组成两位数中的最小两位数。”
生:12!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答对了。送给你一颗乐思星!
(播放幻灯片)欢迎进入数学城堡来闯关!
二、探究新知:
第一关:用1、3、7、9 这四张卡片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一):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一关的题。
(2)、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要求:说出是怎样摆的。)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得一颗星!
2、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记录员负责在闯关卡上进行记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3、利用展板展示汇报:
预设:
小组一:边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用1、3、7、9这四张卡片能组成13、31、17、71、19、91、37、73、79、97、39、93这十二个数字。
小组二:我们小组也能排出十二个数字:31、79、71、37、19、73、13、39、97、17、91、93。
小组三:我们小组和那两个小组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是这样做的: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是1,然后十位上是1的数字有13、17、19,完成后十位上再换成3,能组成31、37、39,十位上是3的数字摆完后再把十位换成7,组成71、73、79,最后再把9放在十位上,可以组成91、93、97。一共组成了12个不同的数字。
师: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三个小组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对比一下,大家觉得哪个小组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第三组的方法更好,因为他们这样做就不容易遗漏,也不会重复,更节省了排列的时间。
生2:我也觉得第三组的方法好,因为他们是按顺序排列的,这样不仅没有落掉数字,也没有重复。
师:嗯,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奖励一、二组各一颗星,奖励第三组两颗星,并且请为第三组同学的精彩表现鼓掌!
4、教师小结方法: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向第三组的同学那样进行演示,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完成后十位上再换一个数,从小到大,按顺序依次排列,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关:用0、1、3、5可以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二):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
(2)、要按一定顺序,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再得一颗星!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派组员汇报。
预设:
小组一: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但十位上不能是0。然后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它们分别是:10、13、15。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3,组成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
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可真棒,他们都按顺序完成了排列,并且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顺利的闯过了第二关,为他们每个小组都加一颗星。
4、比较总结:
师:第一关和第二关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第一关能组成12个不同的两位数,而第二关却组成了9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生: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师:你的眼睛真亮,为你加一颗发现星!
三、知识运用:
1、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快速思考:用0、2、4、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
生:20、24、26、40、42、46、60、62、64。
师:大家还不快送上掌声!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按顺序完成排列,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太厉害了,送你一颗智慧星!
2、第三关:唐僧师徒四人坐在椅子上。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坐法?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可以将唐僧师徒四人编上序号,分别为① ② ③ ④,其中③的位置不变,然后按顺序排列为:① ② ③ ④;① ④ ③ ②;② ① ③ ④; ② ④ ③ ①;④ ① ③ ②;④ ② ③ ①。一共有六种坐法。
四、小结,教师寄语:
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
今天我们一起在数学城堡中顺利地完成了闯关游戏,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充分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智慧和力量,老师为你们每个人的精彩表现都点个赞,你们是最棒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你仔细观察,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知识一定会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 让学生观察,回答提出的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老师接着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认识的图形,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课件出示:
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学生进行猜测。师:要知道哪一个花坛大,需要知道它们的面积。师:你们会求它们的面积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设计思路: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长形面积的时候,是怎么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数方格得到)小精灵告诉我们:教师点击出现它的话。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底、高。长方形的长、宽。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请同学们书快快数一数,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吧。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作业纸,并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个花坛一样大......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方便吗? 生:不方便。..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化成已学过图形进行计算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好,我们就按的猜想去验证吧。
(这里是我在上课前加上的,通过师生这两句对话,让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面积公式的推导: 生:用剪和拼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我们学过的图形吗?怎样转化呢?怎样剪呢?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板书:画、剪、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
(1)分组合作:利用各组的材料进行验证。教师巡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么转化的?谁来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师:还有不同的转化方法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展示学生的成果)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师: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⑴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长,宽=高)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方法。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去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平行四边形是怎么计算了吗?好,下面我们就用计算公式来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吧。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例1
出示例1(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计算时,先写出面积公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体会字母表示的代数思想)
三、分层练习, 强化应用。
?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重点难点】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实用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640字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64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摆一摆》是利用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加深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
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拼摆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角等。接下来摆基本图形的组合:用9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11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7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等。最后让二人小组合作自由拼摆,巡视时发现学生的表现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组摆的有声有色,只听一号同学说:我们来摆2个六边形看看用几根小棒?一会儿,二号:那我问你20根小棒可以摆()个五角星?看来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确实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了。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
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以便及时调整商业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教具准备:
投影仪、长方形框架、四边形卡片11张.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卡片若干张、直尺、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提问:你认识这两个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
问:谁能举例说明什么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讲桌桌面、有的文具盒的表面、黑板表面、班上的优秀作业展览栏都是长方形)
间:谁能举例说明什么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广播喇叭的正面、装一丸中药药盒的每个面,班上电视柜的表面)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
1.老师贴出一组图形,请大家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讨论)(这些图形都有四个角、都有四条边)
老师指着黑板说:像这样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现在,请同学们把黑板上的这组四边形分类.(同桌可以商量)
同学们发表看法,最后归为三类。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形有哪些特征.(拿出自己的长方形卡片)(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们怎么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
(①采取对折的方法:把长方形纸片对折使两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再对折,两条短边也重合,说明另一组对边也相等.证明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②用直尺分别测量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从而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现在,老师看看哪一位同学积极动脑,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证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长方形中的每一个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每个角分别重合了,就证明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板书: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4.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正方形卡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
讨论: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是怎样证明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踊跃发言:(①将正方形对角折一次,再折一次,四条边完全重合,说明正方形四条边相等.②用直尺测量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长度都相等,说明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③用三角板的直角测量正方形的每一个角,每个角都和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合,说明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5.认识长、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分别归纳了长、正方形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
教师同时板书,整理成表
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联系呢?
用投影片演示。
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正方形)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6.反馈练习。
①把你学具袋中的所有长方形、正方形分别摆在桌子两边.(学生互相检查摆的对不对)
②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③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④画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7.认识平行四边形.
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
老师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在黑板右上角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分类中的其它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把黑板上的其它四边形改写成平行四边形)
问:同学们平时见过平行四边形吗?请举例来说.(有一种防盗网上的图形、篱笆上的图形,有的编织图案)
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补充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投影片打出判断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2.趣味练习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几个正方形.
3.思考题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
(1)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拼的?
(2)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是怎样拼的?
4.课后练习
(1)用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用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一个大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设计说明:
本教案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中,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手段,迁移的方法进一步掌握长、正方形的特征.从长方形的变形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巩固练习中的判断题,有意提醒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
趣味练习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要有序、要仔细.
通过同学们不同意见的争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题没给直观图形,要求学生在脑中形成长方形的图象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可能感到困难,教师应适时给与指导.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80—7= 56—3= 76—12= 98—35=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教学设计
购物
教学内容:购物P28-2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书柜、书桌、椅子”的情境图。
充实背景材料:因为图书不断增加,学校准备为阅览室添置新书柜、新桌椅。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并提出问题。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买一个书柜、一套桌椅各要多少元?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桌子要多少元?买4把椅子要多少钱?买4套桌椅要多少元?用1000元可以买几个书柜、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买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椅子要多少元?”等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买4把椅子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时出现的多种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鼓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列乘法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2):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4、2、6”各表示什么意思,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小结: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对于第2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去游乐场”的情境图。根据图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太空船,50元够吗?等等。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等一步计算的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算式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2): 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请2人板演。 3、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实际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和计算的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乘火车
教学内容:P32-3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乘火车的情境,先让坐过火车的同学讲讲,硬座车厢和卧铺车厢的情景,了解每种车厢的座位情况。再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等等。
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提出的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每个问题的解法,并说说是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3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有的认为前面的站点较多,用的时间较多。有的认为前面的路转弯多火车走的较慢,用的时间会多一些,而后面的路较直,站也少,用的时间会少一些。
0×5=?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买饮料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估算。
教师结合“买饮料”的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在小组说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学生可能有不同于书上的许多想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准确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展示各种方法,只要算法正确,都应给予肯定。
方法一:24×3=72(元)
方法二: 24×3×2
72×2=144(元)
=72×2
=144(元) 方法三:24×2=48(听)
24×2×3
48×3=144(元)
=48×3
=144(元)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试一试第2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估算的方法。 3、做练一练的第1、2题。
练习五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老师记时,学生做39页第1题,集体订正时,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计算练习:
做39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请4名板演。
做41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请3名板演。
做41页第12题。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错误并改正。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39页第3题。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做第40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找规律: 第39页第5题和第40页第9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找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隐藏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学生欣赏这些算式的独特结构,得到美的体验。
三、估算练习:
1、第39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改正错题,再交流怎样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2、第40页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交流方法。学生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可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也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组合,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长城全长大约6700千米;地铁1号线全长大约30千米;珠穆朗玛峰大约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点在斐查兹海渊,深度大约为11千米。
(3)说说测量什么长度时适合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特别长、特别深、特别高……
3、猜测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同学们谁猜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三、推算联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动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手比一比。
(2)请5个同学手拉手,说说大约有多长?
(3)10个同学手拉手呢?100个同学呢?
(4)1000米有多长,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
1000个同学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是1000米。我们全校才有600多学生,还要再来300多个。说说1000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000米很长很长……)
2、通过教室的长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们的多媒体教室有多长吗?咱们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长度?感觉怎么样?
3、借助学生的活动体验,进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组汇报: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3)照这样计算,1000米要走几次?大约走多少步?
(4)走10个100米的距离和走20xx步的距离大约都是1000米。
4、以周围环境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学校出发到哪儿的距离是大约是1000米?
(2)展示长度是1000米的路线
出示图片:从学校门口到京深海鲜城的距离大约是1000米;
从学校门口到肖村的`火车道距离大约是1000米。
5、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太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它们区分开。
出示: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2)我们之前猜测1千米的长度对吗?
(3)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结:1000米也可以写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从学校门口到宋家庄地铁站口大约2()。
(2)一支铅笔大约长18()。
(3)学校的旗杆大约高7()。
(4)中国的领土从东到西最远大约长5500()。
2、计算
(1)一节地下管道的长度是20米,()节管道的长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车1站大约长500米,()站之间的距离是3千米。
3、解决问题
600米
学校足球场
350米700米400米
图书馆小明家
650米
小明从家出发,先到图书馆后再去学校,从学校出来后去过足球场之后才回家,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4、丰富知识
(1)还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光年)
(2)读一读: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时间叫“一光年”。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千米。
五、畅谈体会、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课后用步测法测量:
(1)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2)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米m厘米cm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三位数笔算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策略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树立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4.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计算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读一读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45+298=)
(二)探索新知
1.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
445+298得多少呢?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298接近300,可以看做300来口算,445+300-2=743
预设2:列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比较今天学习的竖式和昨天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学习的是连续进位)
在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加法的验算
(1)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看出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743种。那你们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呢?
独立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么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展示交流: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验算方法介绍给大家?
预设1:估算检验方法。
445接近450,298接近300,结果大约是750,都多估了,所以结果应该比750小。
预设2:笔算检验方法。
①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出结果大致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要想准确的知道计算是不是正确时,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②可以把加数445和29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743。298+445=743
可以还用原来的这个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可以把得数743减去445,看得数是不是等于298。743-445=298
可以把得数743减去298,看得数是不是等于445。743-298=445
(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不同验算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算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看看书中的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出示课件)
(2)提升总结
①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②将四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
一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
二是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正确无误,我们一定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拓展延伸
1. P38做一做
先想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并验算。教师指名板演验算过程。
让学生说说不同的验算方法。
2. 我来做小这是小明和小红做的作业,他们做的对吗?[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请你当小老师,对的请打“√”,错的打“×”并在旁边改正。
我们不但要认真计算,也要认真验算,不能直接把得数抄上去,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3.解决问题
在商店,明明要买这样的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课件范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390字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39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口诀编写的重点不是如何编出口诀内容是什么,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明白3的口诀是意义感悟口诀的变化规律,加强学生学以制用的应用能力更加的重要。
[精选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最新模板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精选课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最新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教学反思“分糖果”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三个“分一分”活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并能准确地完成记录表的填写。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小棒”的情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分,一人记录,通过多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分的过程中可以优选出合适的大数来进行分。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让学生发表见解,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优选最优分法。3、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对学生学习除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通过借助分小棒代替分糖果,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并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记录在表格内,初步学习用表格记录活动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4、平均分较大数目时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学生平均分产生错误。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比较优选最优的分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仅教给学生平均分较大数目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优选最优分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合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1.2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50.481.25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24%
1.4====140%
0.123===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27÷100=0.27
135%==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80%==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8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两先两后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的周长,主要关于车轮,钟面的认识,让沈佳峰认识到钟的秒针、分针、时针走一圈需要多少小时。
2.认识圆的面积,了解圆的面积公式,会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圆的面积。
3.初步学会用圆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来计算较复杂的关于圆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1.圆周率的认识。
2.某些题目中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计算圆有两个过程①。列式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考学生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有一个很好的记忆。②。计算过程。因为涉及到=3.14所以相对计算较为复杂所以我设计了第一题让增加学生对于的了解程度。
一、计算下列各题。
1=3.142=3=4=5=
6=7=8=9=10=
本题要求:能够熟练计算并且牢记得数。
二、例题1
用一根3.14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接口处忽略不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本题解析:用一根3.14分米长的铁丝围正方形,所以可以得到正方形的周长是3.14,边长也可得到。如果围成一个圆的话圆的周长也是3.14分米。由圆的周长公式可得2r=3.14.
解:正方形的边长为:3.144=0.785(分米)
由圆的周长公式可得:23.14r=3.14
解得:r=0.5(分米)
答:正方形的周长为0.785分米,圆的半径是0.5分米。
巩固练习
1.一个半圆的直径10分米,这个半圆的周长多少分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m,在花坛的周围摆放盆花,每隔1.57m放一盆,一共可以放几盆花?
3、一只挂钟分针的针尖在41小时内,正好走了25.12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
本题解析
首先回答: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三、例题2
一种手榴弹爆炸后,有效杀伤范围的半径是8米,有效杀伤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题很单纯的计算圆的面积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圆的面积公式s=2r。
解:炸弹爆炸的杀伤范围近似是一个圆形,杀伤半径是8米相当于这个圆形的半径
杀伤面积2r=3.14x28=200.96平方米
答:手榴弹的杀伤面积是200.96平方米
巩固练习
1.有一只羊拴在草地的木桩上,绳子的长度是4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2.沙子堆在地面上占地正好是圆形,量出它一周的长度是15.7米,那么沙子堆的底面面积是多少?
3.用一根长16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圆,接头处是0.3分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四、例题3
长12.96米的绳子,正好绕树10圈还长0.4米,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本题解析:树干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圆形,而求横截面的面积就是要求出横截面的半径,由圆的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解:这条绳子正好绕树10圈还长0.4米,所以绕数10圈用了
12.96-0.4=12.56米
所以绕一圈的长度是12.56/10=1.256米
由圆的周长公式可以得出2r=2x3.14xr=1.256米
教师1对1解得树干的半径r=0.2米
半径求出来了由圆的面积公式s=2r=3.1420.2=0.1256平方米
答:横截面的面积是0.1256平方米。
巩固练习
1.小军用一根30米长的绳子测一棵树的直径,在树干上绕了10圈多了1.74米。这棵树的直径大约多少米?
2.光明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沿着它的外沿修一圈2米宽的石子路,花坛的直径是6米,那么石子路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50.24米,在里面种两种花,种菊花的面积与茶花的面积比是2:5,这两种花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②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教材联系了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明确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以及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构建做好准备。然后质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探究如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接着学生根据转化过程归纳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规律,并进行巩固练习。
然后猜测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进行验证。
最后归纳总结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与全课总结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热门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 月度范文精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热门课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生本课《乘法竖式》,虽然只是刘老师上课,但我们生本课的老师分明就是一个互通互融的团队,通过这节课,让我们这个团队反思的问题很多。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充分揣摩。
这节课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正如宋主任所说,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出题做题,而对于孩子的思维、想象没有空间,在小研究的设计上,分明是一节乘法竖式的研究课,而我却把竖式的样子,预先画在了小研究上,这样的设计,无疑提前就把孩子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框架里面,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没有了思考的必要,所以,学生们也不必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的小研究就是一种无效的课前研究,只不过可以作为一种练习题使用罢了,正是由于教师的无端框架式的思维模式,才让孩子们没有了探究的意识,也正是由于老师的多此一举,让孩子们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是由于老师的不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离探索的脚步反而越来越远,课前小研究的简单、根本、开放成了一纸空文。
在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一起充分揣摩研究,让我们的小研究发挥出真正地实效。
原本我们在课前已经感受到了小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正,这分明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不负责。
其次,公开课必须进行事先的试讲磨课。
无论是做什么都要进行深入地研究,进行充分的提前准备,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有别人听课,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们真正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激扬起生命的乐章,每一次听课,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公开课,分明都是一次宝贵的锤炼机会,无论是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分明就是一次让更多地人来给我们评课论课的最佳时机,每一次机会都是很难得的,每一个人要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而每一个团队的发展更离不开更多的人和团队的影响和浸染,开放的心态开放的作风才会让我们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学生,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发展只有走出去,要想发展也只有不断地学习,然而,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自身的充分准备,只有自己充分的酝酿,自我的努力拔节才能得到更多雨露的支持,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成长,其它一切都是空话,而我们这次上课,正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试讲磨课,才让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才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我们应有的本色,本色没有了,何谈发展。
最后,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世界因包容而精彩,更因为开放而充满了活力,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在一线执着践行生本教育的智者,换一句话来说,每一位生本老师都可以称得上生本课堂的`专家里手,虽然我们欠缺的还很多很多,但分明我们已经初尝到了生本带给我们和学生的改变,对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来说,生本思想已经生根发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分享交流、思考探讨、用团队的力量擦亮更闪耀的光芒,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而如何发展分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前面的路也许荆棘密布,但因为有了伙伴我们将无畏无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优选
通过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最终完成了最新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对于老师们来说,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制作个人教案课件,因此大家可以开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课件了。编写优质的教案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保证。我们将持续提供相关内容,以支持大家的工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有学生姓名两个字,有学生姓名三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从(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王振方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龙滚中心学校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5人。
(2)四(1)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72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1)45是五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五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72分是四(1)班上学期期末数学总分除以全班人数所得到的。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A、(54+25+23)3B、(54+25+23)22、李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吨数687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请结合教材内容或自主开发设计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并在所教班级实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
教学目标:1、知道事情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密切关系,正确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判断能力。
3、在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合作精神。
课件出示商场大转盘,与学生同玩抽奖游戏。
师:小明要参加抽奖了,猜一猜,小明第一次可能转到什么奖?
第二次,第三次、、、、、、
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存在着各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可能性大小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实践体验、探究新知。
师:下面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摸球的实验来研究好吗?
1、实验准备:
(1) 介绍实验材料: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每个盒子中都有黄、白两种颜色的球。
(2) 电脑出示实验要求:1、摸球时眼睛不能看,每次摸完球后还要将球放回盒子,摇一摇,接着再摸。2、小组内每人摸2次球。3、各小组记录员把实验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2、各小组合作实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观察汇报。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观察一下自己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3、推理、验证、归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六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表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咦!每个盒子里都有黄球和白球,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的黄球的次数比较多呢?(学生猜测)
师:这都是你们的猜测,到底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小组共同完成并汇报)
师:看到你们盒中的球,再联系刚才摸球实验的摸球结果,你明白了什么?
师:看来,摸出这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从你们小组的盒子中再摸一次球,你觉得你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师生小结并板书:同学们,在摸球实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应用拓展。
1、转盘游戏。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结果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涂色范围大小的关系并板书出:范围大 范围小
② 师:现在老师请你设计一下,怎样往这个盒子里装球,让陈老师摸到笑脸球的可能性大、默祷哭脸球的可能性小?
③ 总结装球方法。
④ 小结:希望同学们天天笑脸多一点,笑声每天多一点。希望同学每天都生活得开心!
4、设计游园活动:同学们,元旦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来为20元旦设计一些游园活动好吗?老师为我们的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画,请同学们根据画中的要求涂颜色,这个涂色活动需要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来参加,要想把我们的活动设计好,活动前我们每个小组必须要做到:活动前各小组认真读图中要求;还要商量好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画来就可以开始了。(抢凳子游戏、钓鱼游戏、踩气球游戏、摸信封游戏、摸奖球游戏、转奖游戏)
师:现在请哪个小组来大声的汇报出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优秀?优秀表现在哪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5--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上的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老师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根据《标准》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
思想。
教材编写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加、减法计算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有讨论交流的要求或画面,例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均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的,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除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开放题,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学习计算之前都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可采用
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不能因为估算内容在考试中难以体现而不教或一带而过。要充分认识估算的作用,它是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练习中,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教材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了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应注意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5.本单元可以用10课时进行教学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备课教案》来自!/JiaoAn/ShuXueJA3/93186.html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四边形》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中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培养。本次教学内容包括教材79页例1和做一做,以及教材81页练习十七第1题。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可以初步感知四边形,但是并不能较好地抽象概括出四条边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出发,让学生自己感知四边形,接着通过讨论、举反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四边形的特征。最后再通过辨一辨、说一说、找一找、画一画、判一判等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对四边形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区分、辨认四边形,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四边形,概括四边形的特征,并能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找、说、画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交流、思考的能力,深化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到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直尺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具准备: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图形磁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看,他是谁?没错,他就是大耳朵的图图,老师非常喜欢图图,因为他最近特别爱学习。今天,图图会学什么呢?我们看一看。
教师:播放动画:《一起找找家中的图形》 教师:图图今天要学什么? 学生:回答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15分钟)
1、感知图形,引出课题。出示:图图家里图片
教师:图图和小怪会找到什么图形呢? 学生:寻找房间中的图形 教师:展示出学生找到的图形
其实在刚刚在我们找到的图形中,就有今天要学的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2、师生合作,探索特征 特征一:4条直边
教师:现在老师将我们找的图形标上序号。你觉得几号是四边形?就把号数写在练习本上。
问题1: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问题2:这些图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四边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的共同特点 质疑:只要有四条边的图形就一定是四边形吗? 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小结:四边形有四条直边 问题3:那要怎么变成四边形? 教师:课件演示 板书:四条直边
特征二:4个角
教师:这个图形也有四条直边,那它是四边形吗?
教师:这四条直边没有围起来形成四个角。而我们找到的图形不仅有四条直边还有四个角的。
板书:四个角 教师:那要如何修改才能变成四边形。
教师:课件演示
注:如果与学生交流时,学生很轻松总结出四边形有4条直边,4个角。则最后出示两个反例,强化学生对四边形特点的认知。
教师:我们刚刚说的四条直边、四个角就是四边形的特点。板书:特点
(三)动手实践,深化感知 1.辨一辨。
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起来。看谁圈得又快又准。
学生:圈图形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圈得对不对。
学生:以打手势的方式表示。认为是四边形,就比√的手势,同时说“是”;如果不是四边形,就比×的手势,同时说“不是”。
教师:幻灯片操作。如果是四边形,该图形就会变大;如果不是四边形,该图形就会变小。
注:交流反馈时,对于形似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说说不是的理由。对其他规则图形让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如五边形等,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2.说一说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认识四边形了。
3.找一找。
教师: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大家真很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这么多四边形。
4.看一看
课件:播放音乐,出示图片
教师:没错,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各个领域都有它的身影。它时而俏皮可爱,时而高贵冷艳,美丽动人。是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它,让我们的世界缤纷灿烂。
学生:欣赏
5.画一画。教师:你们喜欢四边形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四边形。
接着请大家用你们灵巧的手在点子图上画出你最喜欢的四边形。提示:四边形的四个点要在点子图的点子上。
教师:巡视并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交流。学生:动手画图
6.判一判。
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四边形有4个直角。
()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教师:通过学习,你收获的什么? 学生:反馈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创新设计,学以致用
图图房间里,许多物品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你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你最喜欢的四边形设计出一件物品吗?可以是一本书,一盏台灯,甚至是一辆小轿车......回家动手试试吧!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四条直边 四边形的特点
四个角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0篇
本文的开头先来介绍一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部分。每一个老师都要花时间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因为教案和课件是教学技巧重要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金、利息的概念。能够运用利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利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参与储蓄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储蓄的意义、作用。
教学难点:
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收到过不少的压岁钱吧,这些压岁钱你们是怎么来安排的?
2、提问:你去过银行吗?去干什么?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
3、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储蓄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利息?(板书:利息)
2、大家想一想,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有什么关系?
3、怎么计算利息呢?
4、利率怎么计算呢?
5、出示教材96页例题,
结合前面所学,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三、课堂练习
四、拓展练习。
李老师有1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请你帮忙选一种得利息多的办法。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四)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率: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叫利率。利息=本金脳利率脳时间
本利和=本金+利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内容:练习一6~8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游戏引入:摆子连线。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一.6.
(1)出示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平移。从平移的过程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
(3)试一试,小组交流。
2、练习一.8.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怎样编号?
(3)全班汇报交流。
三、提高训练。
练习一.7.(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小组合作探究a.移一移,说一说。b.比较区别。c.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五、补充练习。(单元格自行设计)
1、先标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再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再标明平移后图形各个顶点的位置。
2、(1)赵东家在少年宫以东200m,
再往南100m处;李倩家在公园以
西的400m,再往北200m处。请在
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2)赵东从家出发,依次路线是
(12,2)
(10,3)
(9,5)
(3,4)
(4,2),你知道
他今天先后去过哪些地方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两先两后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00=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1.2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50.481.25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24%
1.4====140%
0.123===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27÷100=0.27
135%==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80%==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8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欣赏由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并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的美,会用基本的几何图形设计有规律排列的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水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展示一件衣服
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衣服上有学过平面图形。
2.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设计由这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漂亮图案。
出示课题:欣赏与设计
二、欣赏图案
1.欣赏课本上的6幅图案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图案,请看。漂亮吗?请仔细欣赏,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和你同桌说说它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用了什么颜色?
2.交流汇报
(1)由2名学生选择喜欢的图案回答。
(2)教师指定一幅图案学生回答。
师:喜欢第5幅的同学请举手。这幅图案用了什么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红色的六边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6个)在红色六边形的周围你还发现了什么?这幅图案像什么?
三、生活中的图案
师: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来自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你在哪里见过像这些一样由平面图形组成的,有漂亮颜色的图案呢?
学生回答:地板砖、衣服、广场等。
四、找规律
师:咱们学校新建的厕所还没有合适的地板瓷砖图案,校长想请全校的同学都来出谋献策。淘气已经设计了一幅,大家请看。(课件出示方格图案)
1.在这幅图案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有正方形,还有4种颜色。
2.观察这4种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第一行第5个正方形是()色,第一行第8个正方形是()色。第11个呢?
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好办法能很快算出来?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横着看图案的颜色排列规律。
②第一列第6个正方形是()色?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竖着看图案的排列规律。
3.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4.想象一下,如果继续画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画下去的图案)
五、设计图案
1.师:刚才这幅图案是淘气设计的学校厕所瓷砖图案的效果图,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想设计吗?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怎样设计?
2.设计要求
(1)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
(2)图形的形状、颜色排列要有规律;
(3)设计的图案要美观大方。
3.学生设计图案
4.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师:谁来说说他设计得怎么样?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一、展示课前调查结果,全班交流汇报
1、谁愿意把你收到的有关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及国债的相关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2、老师也收集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现行利率表(2)教育储蓄(3)国债、国库券
二、结合实例探讨方案
同学们:你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人父母者无不望子成龙。对于你们来说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习)是呀,然而未来的教育花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父母需要提前为你做准备。这节课就让我们运用储蓄的知识帮父母解决一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问题。
1、首先请大家算一算,如果从小学毕业算起你大约还有多长时间才能上大学呢?
2、为了你们能顺利的走入大学校园,如果妈妈打算给你存10000元钱,供你上大学的话,你觉得从什么时间开始存?怎样存收益比较大呢?谁愿意说一说?(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1)独立思考,试一试。
(2)合作交流,议一议。
(3)再次汇报。
3、通过同学们的发言,看得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1)什么时间开始存,存期多长时间?(2)每一次存款的本金都是多少?(3)每一次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4)如果是教育储蓄的话,你还要注意每份录取通知书只能用一次,所以你一定要掐好时间。
4、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算一算,到底怎样存收益比较大。每组的四名同学可以分别选择几种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便于对比。
预设方案:
(1)教育三年+教育三年3377.24013377.24
(2)国债三年+教育三年3557.67013557.67
(3)国债三年+国债三年3740.53013740.53
(4)教育六年3456013456
(5)国债五年+教育一年3684.68013684.68
(6)国债五年+教育一年+定期半年+活期至少3906.990至少13906.99
(7)国债三年+国债三年+定期半年+活期至少3963.740至少13963.74
5、那么,现在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根据是什么?
三、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利率3.87%,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利率5.22%,到期缴纳利息税5%。
国库券定期三年利率3.14%,到期不缴纳利息税。
李叔叔在银行存款50000元,定期三年。如果是你,这50000元你怎么存?到期后能比李叔叔多取回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初步了解了合理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适用于中等学生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第2鈥?页
4.教学目标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5.教学难点分析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师(检查课前准备):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留时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师问: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你怎样发现的?(大约8分钟)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分钟)。师问:你是如何画圆的?(指名回答)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出示: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a: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b: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c: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小结: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游戏(猜谜语):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问题一: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问题二: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问题三: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问题四: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问题五: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问题六: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3、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你眼中的圆。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r=d/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五篇
是不是很多人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有些疑惑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一一解答。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设施。看完本文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参考建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1)在计算(-36×47)÷44时,首先算( )法,最后一步算( )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 )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 )个.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①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
②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
(7)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8)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9)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 )℃,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
(10)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2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用于回顾整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笔算方法。教材用情境图、统计表、文字表述三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小丽家居民楼3个单元的住户十月份用水情况的信息和数学问题。在问题下面,由小精灵聪聪提出:“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把计算方法的回顾整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改革的理念。
课前,把第1题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呈现第1题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并互相说一说题意。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独立把统计表填完整,并解决第(2)题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注意借助学生展示方法中的笔算、口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笔算、口算式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并讨论总结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对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注意,不要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成法则,学生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第2题,完成竖式计算。用于复习商的变化规律。教材给出两个不完整的除法竖式,请学生“接着往下算”。竖式旁边小精灵明明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呈现方式新颖,思考性强。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竖式计算,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请学生先观察2个不完整的竖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第一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第二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2个0),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竖式计算。总之,由“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问题,再现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运用规律完成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商不变的规律的作用。
接着,请学生回忆:商的变化还有哪些规律?待学生想好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表达困难,就请学生举实例说明。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水平。
2.练习十八中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口算练习,用于练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呈现小学生抽数卡、说算式的画面,显示了用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的意图。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教学时,把数字卡片发给每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做抽卡游戏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既可以做到全员参与,又易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在组织口算练习抽卡游戏时,还可以提出“比一比”的要求,看谁算对的题最多,看哪组算对的题最多。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口算,提高口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2题,笔算练习,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教材用统计表给出陈寨村1995年、20xx年拥有家用电器的情况,请学生分别算出20xx年与1995年拥有三种家用电器台数比较的结果。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填一填”的任务,熟悉除法的笔算方法。在填写计算结果后,请学生读一读填写的结果,可以每个人小声读,也可以请两、三名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读”加深学生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第4题,口答题。用于巩固商不变的规律。教材呈现了3道口答题。第(1)、(2)两题,让学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第(3)题,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教学时,可依据(1)、(2)两题适当补充同类题,给学生增加练习机会。
第5题,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教材用购物情境图提供了几种体育用品的单价,用文字显示了刘老师带的钱数,以及两个实际问题。在问题下面提出:“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显示了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图。教学时,先请学生解决教材上给出的问题。检查、交流后,请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一开始只呈现给学生购物画面和“刘老师带了280元钱”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再解决所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认真观察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究沏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来解决一个语言问题。请用“一边……一边……”造句。
(由学生自由联想造句,再指名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说一说)
教师:大家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吗?
(板书:同时进行)
教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效率高不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板书课题:沏茶问题)
二、探索新知
教学教材第104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14分钟)这个时间有点长了,万一李阿姨在家里做客的时间不长怎么办?看,小明在想什么?
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方案,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流程图记录下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4.归纳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指派小组代表汇报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第9单元总复习
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一”第9~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地测量角的度数,会画已知度数的角。
2.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会画垂线。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关于图形的知识。
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中第3、5单元的内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3)各小组汇报各自整理的知识要点。
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并选派代表汇报。
(4)评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2)角。
记作:∠1
(3)垂直与平行。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练习指导
1.把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5° 38° 91° 89° 178° 63°
115° 138° 19° 179° 128° 75°
2.已知∠1=75,求∠2、∠3和∠4的度数。
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度数的角。你会画吗?
15° 75° 105° 150°
4.教材第110页第3题。
小组中议一议,在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十一”第9题。
180°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
360°角怎样画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画角练习,再交换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检查所画角是否正确。
2.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0题。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1题。
先说一说四种图形各自的特点,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学习图形与几何,要善于观察、动手操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合集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搜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资料请您查看,如果您要重复访问此网页请将它加入收藏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活动目标: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圆,正方,长方形,三角形活动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够数出来
活动难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正确数出多少种图形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5.认识球体和三角形也同样列举出一些道具,例如:乒乓球、篮球、三角尺等。让幼儿在很直观的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让幼儿自己列举出生活中都看见过哪些实物是什么图形?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球体、三角形呢?
课题10以内连加法第11周第4-5课时
活动内容:10以内连加法活动目标:1.学会连加法2.能够准确计算
活动重点:学习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活动难点:正确,快速的计算活动过程:一.口算练习
4+42+35+22+56+27+18+17+27+310+09+14+42+82+62+76+44+35+5二.新课学习
教室里有2个同学,不一会来了3个同学,又来了2个同学,现在教室里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2+3+2=(7)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1+3+4=
3+3+2=5+2+3=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3.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
四边形)(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4.学习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在教材上图画。
集体订正
反馈
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5、学习例2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类。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你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图形分类感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gh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2.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
爸、妈妈一起认识它。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线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两根小棒、两根硬纸条、一段毛线、一张圆形的纸),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样使角变大些?变小些?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设想:“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真正掌握了”,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哪个角最小吗?
(2)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剩下的这两个角谁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
(4)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3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9、例10。
【教学目标】:
1.加深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中余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口算,说出算法。
由此可见,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我们口算得又对又快,笔算时能不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题。
780÷30=
(1)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练习,指两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这两种做法对吗?
第2种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学生可以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3)教师小结:
笔算时,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题。
120÷15=
(1)这道算式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我们计算更简便吗?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试算,看看谁的方法好。
(2)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结:这两种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数15变成了整十数,这样方便我们口算出结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学们现在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了吧。先算算,看结果是多少。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指名学生说得数。
商都是16没错,余数到底是4还是40呢?
小组内讨论,验证一下。
(3)教师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变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去了几个0,余数末尾就要添上几个0。
所以840÷50=16……40。
4.巩固练习:
教材第8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教材“练习十七”第8题。
先说说对错,错在哪里?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七”第9题。
(1)学生先算出第(1)题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组内整理发现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说明: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使计算简便得多。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2)题,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七”第6、7、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6) 人教版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案 执教者:
班级: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内容:
北京课标版数学三(下)五、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角,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
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角来自实际生活里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初步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点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学习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钟面、折扇、三角尺、活动角等。
学习步骤:
课前 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600+240= 36÷7= 620-300= 840-600= 106-36= 1000-800= 840-240= 70÷9= 1450-450= 2.写成下列平面图形的名称 ( )
( )
( )
二、自主学习 预习P84例1 请你用红色找出角的顶点,用蓝色找出角的边。
三、尝试练习 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里画“ √ ” 课堂 合作探究 一、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情景引入 猜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认识物体面上的角 引导:哪位小朋友来指一指五角星5个角在哪里,三角形3个角在哪里?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提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些物体面上的角藏在哪里呢? 4.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感知角:引导学生摸一摸,戳一戳。
追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强调边是直的)
介绍角: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画上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角。
明确: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
5.画角 照样子画一个角。
6.辨角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7.找生活中的角 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地方有角呢?说一说,指一指。
(二)认识角有大小 1.折扇演示: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会变大;
把角的两边收拢,角就会变小。(先找一找折扇形成的角的边和顶点再演示)
2.活动角展示: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角。
学生尝试: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 归纳: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收拢角变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想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交流时,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以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2.想想做做2 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比的? 点拨:可以看两根针各张开了几格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
张开的小,角就小。
(四)课堂作业 1.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2.写一篇数学日记 课外 拓展延伸 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新课程标准下特殊教育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之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当前教学中的热点,它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它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就会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这种经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能更加有效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学具,帮助学生建构基本活动经验,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角是最基础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感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学习难点为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只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这就是让学生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图形和各部分名称,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教者做了如下处理:从问题情境出发,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找出“角”,指一指角,初步体会角的形状和特点;
接着联系物体面上的“角”的形状画出角,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解角的形状;
接着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引导学生摸一摸,戳一戳。直观感受角的特征,教师介绍角: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画上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角。然后教师示范画角,再次感受角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特征;
最后引导学生去辨角,加深对教的角的特征的认识。
对角有大小并直观区分角的大小这一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上主要让学生经历动态操作过程获得体验:
1.折扇演示:初步体验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会变大;
把角的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2.活动角展示: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角。
学生尝试: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并归纳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收拢角变小。
3.运用活动角来比较大小,先出示一个活动角,固定在黑板上,再请学生学生使自己的活动角比这个角大,比这个角小。这是教学中新增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先重合顶点和一条边,活动另一条边即可完成任务,直观体验对角有大小并直观区分角的大小这一难点。
4.运用钟面,顺时针拨动时针和分针到整点,来比较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大小,这也是课堂上新增的一个环节,把封闭的问题变成了开放的问题,调动了所有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增加了聋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就以上分析,显然这节课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实现了对研究主题(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的体现,也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增加学生活动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本节课是借班上课,也是第一次在聋校小学低年级段尝试体现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运用小组合作时如何既关注个体又有合作探究;
运用学具和课件的展示如何既不重复,又相互补充,使得效益最大化等等。这些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角初步认识,北京版,(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9加几
教学内容:9加几(第88、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初步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优化“凑十法”,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通过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找到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3.体会多种计算方法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凑十法”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数,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汇报。
(二)教学例1: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饮料是怎样摆放的?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盒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指名回答)(师板书出算式9+4)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指名说,然后老师归纳:(1)点数出结果。(2)从9接着数。(3)从4接着数。(4)圈一圈。(5)凑十法。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那么,哪一种方法最好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凑十法。
师:大家看9+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用加法解答的9加几的问题吗? 比如:“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2、解决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主选择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3)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算式是什么,计算时怎样想的?
四、导评
1、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2、渗透加法的交换律:
2+9= 5+9= 7+9= 8+9=
9+2= 9+5= 9+7= 9+8=
五、作业
1、摆一摆,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2、直接写得数。(“做一做”第2、3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教学设计
购物
教学内容:购物P28-2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书柜、书桌、椅子”的情境图。
充实背景材料:因为图书不断增加,学校准备为阅览室添置新书柜、新桌椅。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并提出问题。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买一个书柜、一套桌椅各要多少元?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桌子要多少元?买4把椅子要多少钱?买4套桌椅要多少元?用1000元可以买几个书柜、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买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椅子要多少元?”等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买4把椅子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时出现的多种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鼓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列乘法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2):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4、2、6”各表示什么意思,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小结: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对于第2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去游乐场”的情境图。根据图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太空船,50元够吗?等等。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等一步计算的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算式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2): 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请2人板演。 3、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实际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和计算的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乘火车
教学内容:P32-3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乘火车的情境,先让坐过火车的同学讲讲,硬座车厢和卧铺车厢的情景,了解每种车厢的座位情况。再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等等。
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提出的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每个问题的解法,并说说是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3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有的认为前面的站点较多,用的时间较多。有的认为前面的路转弯多火车走的较慢,用的时间会多一些,而后面的路较直,站也少,用的时间会少一些。
0×5=?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买饮料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估算。
教师结合“买饮料”的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在小组说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学生可能有不同于书上的许多想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准确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展示各种方法,只要算法正确,都应给予肯定。
方法一:24×3=72(元)
方法二: 24×3×2
72×2=144(元)
=72×2
=144(元) 方法三:24×2=48(听)
24×2×3
48×3=144(元)
=48×3
=144(元)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试一试第2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估算的方法。 3、做练一练的第1、2题。
练习五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老师记时,学生做39页第1题,集体订正时,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计算练习:
做39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请4名板演。
做41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请3名板演。
做41页第12题。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错误并改正。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39页第3题。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做第40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找规律: 第39页第5题和第40页第9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找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隐藏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学生欣赏这些算式的独特结构,得到美的体验。
三、估算练习:
1、第39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改正错题,再交流怎样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2、第40页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交流方法。学生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可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也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组合,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新授
1. 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盛老师买了一块橡皮,价格是8角5分,谁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呢?为什么小数点左边写0?
(6)这儿还有许多水果(出示35页图)要求:你们能读出这些标价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每人做2题)请生汇报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 刚才我们认识了商品价格,会读这些商品价格,还知道了这些商品价格的实际含义。关于商品价格还有一些小知识,老师想考考小朋友
(1)谁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写法吗?学生尝试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 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三、拓展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2篇
小编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取了题目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文章,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欢迎与您的朋友和家人分享。教师们的课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是教案课件,每份教案课件都需要认真撰写。教案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_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臵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2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用于回顾整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笔算方法。教材用情境图、统计表、文字表述三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小丽家居民楼3个单元的住户十月份用水情况的信息和数学问题。在问题下面,由小精灵聪聪提出:“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把计算方法的回顾整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改革的理念。
课前,把第1题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呈现第1题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并互相说一说题意。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独立把统计表填完整,并解决第(2)题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注意借助学生展示方法中的笔算、口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笔算、口算式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并讨论总结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对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注意,不要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成法则,学生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第2题,完成竖式计算。用于复习商的变化规律。教材给出两个不完整的除法竖式,请学生“接着往下算”。竖式旁边小精灵明明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呈现方式新颖,思考性强。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竖式计算,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请学生先观察2个不完整的竖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第一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第二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2个0),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竖式计算。总之,由“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问题,再现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运用规律完成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商不变的规律的作用。
接着,请学生回忆:商的变化还有哪些规律?待学生想好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表达困难,就请学生举实例说明。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水平。
2.练习十八中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口算练习,用于练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呈现小学生抽数卡、说算式的画面,显示了用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的意图。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教学时,把数字卡片发给每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做抽卡游戏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既可以做到全员参与,又易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在组织口算练习抽卡游戏时,还可以提出“比一比”的要求,看谁算对的题最多,看哪组算对的题最多。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口算,提高口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2题,笔算练习,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教材用统计表给出陈寨村1995年、20xx年拥有家用电器的情况,请学生分别算出20xx年与1995年拥有三种家用电器台数比较的结果。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填一填”的任务,熟悉除法的笔算方法。在填写计算结果后,请学生读一读填写的结果,可以每个人小声读,也可以请两、三名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读”加深学生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第4题,口答题。用于巩固商不变的规律。教材呈现了3道口答题。第(1)、(2)两题,让学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第(3)题,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教学时,可依据(1)、(2)两题适当补充同类题,给学生增加练习机会。
第5题,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教材用购物情境图提供了几种体育用品的单价,用文字显示了刘老师带的钱数,以及两个实际问题。在问题下面提出:“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显示了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图。教学时,先请学生解决教材上给出的问题。检查、交流后,请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一开始只呈现给学生购物画面和“刘老师带了280元钱”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再解决所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认真观察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_)平方米50000平方米=(_)公顷3平方千米=(_)公顷90000公顷=(_)平方千米
五、出示达标题
__x
六、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七、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已学习口算乘法,学生清楚了口算乘法的方法,也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打好了基础。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此为突破口来提升我的教学效益。
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特点,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2、能够感受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养成解决简单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建立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其中,第一点、第二点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计算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倍感枯燥、错误百出,但是计算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目标和方法的确定,我将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孙悟空去蟠桃园偷桃子吃的图片,告诉同学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吃了,蟠桃园有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式:45X12,重点是让学生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想想,假设蟠桃园有1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有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列算式,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145X12,从而揭示课题,既温故旧知也承接新知。
2、探索交流,建构新知。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145X12等于多少,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竖式,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怎样乘?数位怎样对齐?最后怎样书写得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要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就得到计算结果了。
3、巩固练习,促进深化。
让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以下做一做,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
134176425237
12473682
4、课堂总结,课后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为了力求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
设计如下板书。
总之,我是通过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本季节收获水果脐橙为背景,通过探索采摘的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迁移等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通过幻灯片凸显算理直观,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现在是脐橙成熟的季节,(课件)小林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采摘脐(q)橙,每小时采摘53千克,他在果园里工作了32个小时,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个小时,谁采摘的多一些?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生)那要求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53乘32)那要求张阿姨一共采摘的脐橙又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32乘1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边说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究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能估算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生答,师板书大约在两个算式的前面)那我们能根据这个估算的结果就判断小林采摘的多一些吗?(生:不行)那怎么办呢?(生)对,我们就得精确计算,(在课题后面板书的笔算)
2、那我们行动起来,先用竖式计算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请一个孩子板演),大家都完成了吗?眼神聚焦到这里,我采访一下你,你是怎样计算的?(随着孩子的回答,板书25330535332),你认为他做对了吗?你呢?真棒!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算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在13213的下面板书一个括号,)这个结果会是谁和谁的积?(生)(板书3132的积)那这儿呢?(板书下一个括号)(板书10132的积)那最后的这个结果是谁和谁的积(板书13213的积),同学们,你们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猜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每一步是谁乘谁的积,那现在大家就用你们知道的这个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开始。(巡视:找到错例,并用白板记录下来,贴在黑板右边备用)全班订正,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填空。看来大家已经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大家看看这里,这个0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这样处理的好处就在于更加简洁、方便,而且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那现在我们能比较谁摘得脐橙多一些吗?(生)和我们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样吗?(生)看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得精确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板书(1716千克>1696千克,答:我们一起来口答一遍。)教师:这个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等待学生的反应)大家既然已经认可了,学会了,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学生反映不能下课,表现出与问题要研究)不下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啊?
(三)借助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1.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请三个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学生:我早就会计算这样的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计算过程。教师:问得好,做题做事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学生:黑板上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教师:你不仅知道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老师还应该出点练习题,让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嗯,你都知道我们需要用练习来巩固新知识,真不错!教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点,刚才的错题到底错在哪了?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都值得我们来深入的研究。那我们就借助这个示意图(课件出示13个132)来进一步研究,看看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2、师:在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句口诀的结果,这几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学生带着问题在示意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第一句是二三得六,它的结果在哪儿,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两根)课件强调第二句三三得九,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三十)课件强调(那就是90)第三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3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一百)课件强调(那就是三百)第四句一二得二,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10个二)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二)课件将两个十根变成两小捆强调10个二就是二十第五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10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三十)课件将三个十小捆变成三大捆(3个一百)强调10个三十就是3个一百。第六句一一得一,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10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一百)课件将十个一大捆变成一超大捆(1个一千)强调10个一百就是一千。现在我们的示意图太乱了,我们整理一下,(课件出示)1个千、6个百、11个十、6个一,有问题吗?(课件变化10个十又是一个百,)这就是我们在两积相加的时候进的这个1(指着板书)最后出现的就是1个千、7个百、1个十、6个一,(课件出示算式13213=1716)小结: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我们利用示意图,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我们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3.研究错误的产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刚才这几个同学错在了哪里,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结:其实这些同学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大家通过一起分析,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4、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读题: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2)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要用乘法?(因为是求27个324是多少)
(3)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我怎么觉得大家这一次计算没有上一道题那么顺利呢?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连续进位),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不会忘记进位的数呢?(写小一点、记在心里)课件订正答案,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们操练起来课件出示
1.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全班练习,集体订正课件出示
2.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四)认识数量关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今天解决的几个问题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本节课接触到的五道题:每小时采摘23千克,工作了32个小时,一共采摘了多少千克?
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时,张阿姨13时一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
这里用紫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工作效率,(课件出示)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用蓝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工作时间)那黑色的部分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课件出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五)拓展延伸
1.创编题:有关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题目
(六)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今天上了一节非常舒服的数学课,之所以舒服是因为孩子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积极思考、主动举手,课堂气氛非常融洽。
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内容是新增内容。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只会解决此类问题,老师也会时不时说出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但由于书本不提,故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现在教材上明确提出常见的数量关系,其实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了解复合单位的表示方法,更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从一类数量关系中抽象、概括出其本质的属性的过程,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因此,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实例,并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比较同一类数量关系的相同点上,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切实经历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我自认为学生不仅要理解概括,而且要牢记。记住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便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有以下不足:
1.学生记不住数量关系式,会列式和应用但记不住具体的关系式。
2.学生对复合单位读、写不够熟练。在解决问题时,单位往往会写错。如:“米/秒”写成“米”,“千米/分”写成“千米”,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写法。不过这也难怪,学生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写的,刚刚接触复合单位,所以不太适应,需要慢慢适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射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主要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认识角和角的度量做铺垫,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些感性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对直线射线无限延伸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以前学过的线段图,并回忆以前接触到的线段的知识。
(二)认识直线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观看从线段的两端无线延伸得到直线,并引出直线的概念。并学习直线的特点以及直线的表示方式。
(三)认识射线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观看从线段的一端无线延伸得到射线,并引出射线的概念。并学习射线的特点以及直线的表示方式。
2、举例生活中的射线,打开手电筒,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张开你想象的翅膀。
3、师生合作,将教室窗帘拉上,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把线段一段无限延伸,得到一条射线,从而让学生理解射线与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四)观看有趣动画视频,认识加深
观看动画加深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率理解已经从概念上理解如何正确命名。
(五)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将结果填入学习表中。
(六)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通过从易到难的四道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七)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七)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