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内科学课件(精品四篇)
  • 内科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01

    内科学课件(精品四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内科学课件(精品四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内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交流印象中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体会故事中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影响。

    2.放飞想象,大胆设想,根据提示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

    3.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评选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教学重点

    放飞想象,大胆设想,根据提示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

    教学难点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评选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印象中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体会故事中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影响。

    2.放飞想象,大胆设想,根据提示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还是要问你们两个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板书)【出示课件2】

    2.提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打开抽屉里的小信封,现在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现在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有什么本领?(外星人、大白、机器猫......)

    过渡:同学们刚刚说的这些信息,其实它们都来自于科幻故事。那今天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科幻世界,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2.板书课题。

    二、启发点拨,开拓思路

    1.提问:同学们喜欢科幻故事吧,咱班有没有科幻迷,勇敢地来讲一讲,那你能为大家分享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科幻作品吧!【出示课件4】

    2.学生回答(预设:海底两万里、三体、流浪地球......)

    《海底两万里》: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三体》天文学家叶文洁参与军方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叶文洁以太阳为天线,向宇宙发出地球文明的第一声啼鸣,取得了探寻外星文明的突破性进展。

    总结【出示课件5】:科幻故事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创造出来的。——刘慈欣

    3.现在知道写科幻故事有哪几点要素了吗?(板书:

    尊重科学、合理创造)

    三、思考交流,合作表达

    【出示课件6】

    1.对于未知的事物,你最想知道什么?

    2.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想通过科技来解决?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一起分享了我们最喜欢的科幻故事,其实科幻故事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写出,我们也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科幻故事,下节课我们就来创造自己的科幻故事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评选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相互分享了神奇的科幻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科幻故事吧!

    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

    1.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又有怎样的奇特经历呢?动笔写一写吧!【出示课件7】

    三、交流想象,评改作品

    1.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改。

    2.教师范文展示【出示课件8】:太阳落山了,村里的黑幕遮住了视角。夜里的风吹着古松沙沙作响,我不禁打了个寒颤,马上脱下仅有的外套紧紧地抱住了怀里的那个小家伙——恐龙蛋。不远处的时光机已发出预警,五分钟后马上起飞,梦香里的这个小家伙马上要出生了,我心里不停地嘀咕,再不走,就可能错过最后离开的机会了。可是,如果我离开了,那这个小家伙该怎么办呢?远处又传来霸王龙的狂啸,似乎嗅到了这小生命的味道。它们在夜里最擅长捕捉猎物,想到这,我的心揪得更紧了,眼前突然浮现出小时候妈妈保护我的情景,再看看陪伴了我十多天的小家伙……等下一轮探险队来了再走吧,我决定用生命守护我的新朋友!突然,只听咔的一声,蛋壳裂开了,一只巴掌大的脑袋摇晃着,好奇地瞧着我,尾巴摇摇摆摆,我仔细看看了看,发现这是一只小剑龙。突然,我猛然听到不远处传出粗重的喘息声,抬头一看,是一双巨大无比的眼睛,正冷冰冰地盯着我……

    3.【出示课件9、10、11】第一、二、三稿对比,明白文章要写具体一定要经过多次修改。

    4.总结【出示课件12】:敢于想象,才能成就伟大。儒勒凡尔纳(板书)

    5.好书推荐【出示课件13】:《三体》《流浪地球》

    三、修改佳作,激励发表

    1、分四人小组自评自赏。(教师巡视、筛选、指导)

    2、小组推荐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师生再次进行示范性评赏。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少儿报刊投稿。

    板书设计: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你是谁?从哪里来?

    尊重科学、合理创造

    敢于想象,才能成就伟大。——儒勒凡尔纳

    内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落后的工业和农业正在走向现代化。

    2、培养学生从小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从小热爱科学,好好读书,长大了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轻松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学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吗?(科幻类)

    2.文中玛琪的机器人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玛琪做地理测试,玛琪非常痛苦,但是机器人老师知道吗?(不知道,它是一台机器,只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教学生。)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下,托米的机器人老师为什么被搬走一个月?(因为历史那部分内容完全显示不出图像。)

    4.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现在让你在一个机器人老师和一个真人老师中选择一个,你更希望是哪个老师?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机器人老师的优点是可以就同一内容反复讲解,不知疲倦;而真人老师的优点是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个别辅导。缺点也各不相同……)

    5.未来的学校是这样教学的,未来的工厂是怎样生产的呢?未来的农场又是怎样种植的呢?未来的……

    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想象,让想象插上科技的翅膀,带领我们奔向未来的世界吧。(板书:插上科学的翅膀)

    二、自由讨论,启发思路。

    1.各位小科学家们,请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去写。(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所描写的领域、范围或者方向等。

    (2)同学们,我们勾画的未来蓝图如此美好、如此神奇,那么,要怎样把这些美好详略得当地描写出来呢?(此处可作重点描写部分的探讨和简略描写部分的探讨。)

    (3)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典型事例可以体现。选择一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写下来。(注意:事件必须能够突出想象的特点。)

    三、整理思路,解析题目,自由习作。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什么内容,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先把思路整理出来。

    2.老师讲解标题的重点,给学生讲解如何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起来。

    (1)特点(学生归纳):

    ①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②翅膀:翅膀(或翼)是生物的一种飞行器官。翅膀的作用主要是飞行时提供前进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

    ③飞:字面意思是非常迅速地快跑,像飞起来一样,有风驰电掣的意思。

    (2)事例(学生思考):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就是插上先进技术飞起来。

    3.结构安排:选出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飞起来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三个事例可安排一个详写,两个略写。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未来的某某领域的神奇,事例能体现神奇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等等。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作为出发点,运用典型的事例来描写未来某个领域的形象特点,掌握刻画未来的技巧。

    六、拓展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未来神奇的画面。(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板书设计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zF133.cOM 趣祝福)

    大胆想象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缺少想象力,缺少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注意词句积累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内科学课件【篇3】

    一、导入:

    1、提问:有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说明了什么?

    2、组织交流,引导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中也同样如此。

    3、提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你能讲出几句吗?

    4、组织交流

    二、组织学生学习阅读方法

    1、组织学生阅读P216的《阅读方法介绍》,要求:用勾画圈点法将要点划下,准备与大家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3、引导:除了书上所介绍的`方法,也许你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可否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4、小结:“方法”并不深奥,人人都能掌握;“方法”要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小试牛刀,用这两种方法阅读《从小就要爱科学》。

    三、组织学生阅读《从小就要爱科学》

    1、引导:虽然掌握了阅读方法,但独立面对一篇课文,我们是否仍觉得无从下手?那么,阅读一篇文章,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呢?(引起注意思考即可,不要求学生给出严密的答案)

    2、教师明确:一篇文章,无非“文”(语言)和“质”(内容)两方面,我们既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主要意思,也要学习文章的语言、布局等方面的优点,也就是我们既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要弄清文章是“怎么样”写的。后者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提醒大家注意。

    2、学生阅读课文2遍:

    第1遍,勾画圈点:生字词、词汇;关键句;佳句;段序;生疑处……(不必面面俱到,看有没有必要;不必到处勾画圈点,要精要、有价值。)

    第2遍,生疑发问:每人提2~3个问题(提问一要有价值,二要“小、新、奇、特”。)

    3、巡视、点拨

    4、组织交流

    (说明:教师要作两手准备,以防学生做得不在点子上。如果学生提问没有价值,教师可将预先准备的问题混在学生的问题中,让大家一起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然后再一起解决问题)

    附:本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

    ②本文属于什么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应该怎么写?

    ③“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这句话说得好不好,为什么?(一是比喻精妙,二是用语严密。)

    ④“文盲”与“科盲”有什么区别?扫除“科盲”,从我做起,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自己沦为“科盲”?

    四、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所提问题整理在文后,自问自答。

    2、为自己和同学的练笔集写一篇序言。

    内科学课件【篇4】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3、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

    4、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乐于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

    1、知道什么是排序

    2、认识排序的意义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教学材料: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早晨我们上早操的之前必须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排队是怎么排的呢?

    看看这些奥运冠军,他们都是什么项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学在某某方面最强?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二、探索和调查

    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排列的练习。

    下面是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在10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你能帮忙整理一下吗?

    学生讨论整理数据

    认识古筝,看一看古筝上面的弦是怎样排序的

    研究不同的塑料膜,然后对它们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知道排序的含义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什么依据来整理的?看一看整理之后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好处?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

    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二、探索和调查

    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三、反思和解释

    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jK251.COm精选阅读

    小学科学课件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制定好教案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互动。这是一篇编辑用心制作的“小学科学课件”期待您的喜欢,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课件(篇1)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钱毛管”实验。先观察抽成真空的“钱毛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接着打开“钱毛管”上的开关,让空气进入“钱毛管”里,再把“钱毛管”倒立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同的,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块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注水于容器中,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小学科学课件(篇2)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资料的学习,对于小学实验课从实验的材料的选择,学生体验,能力培养,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实验材料 充分体验 创造力 多媒体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

    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2、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由于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虽然财政投入了很多,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是一项耗资很大的项目,所以会造成实验器材的不足。

    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小学科学教师的队伍是很不稳定的 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科学教师,有的老师教语文或数学,甚至很多老师是班主任,工作量都很大,还有就是有的专职教师一个下午的课是两个不同年级段的,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自己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

    4、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师生同心、共同努力,补充、完善科学实验材料。在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教师工作量又普遍偏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提早参与探究活动,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准备,避免材料的盲目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许多实验材料的准备都是人手一份的。但是也有许多实验,例如《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有的学生家里材料没有那么多,准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种活动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比较好,所以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大家就近就地分工准备。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

    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3、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疑问”的作用,“想象”的作用,“假设”的作用,都应该被充分重视。

    四、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

    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规则的讲述,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也很方便。

    总之实验教学是提高孩子 科学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附录

    [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5,(2).[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2009,(7).[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5).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心

    [5]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王桂芝 武玉福 邮编:261061 通讯地址:高新区山后徐小学

    小学科学课件(篇3)

    记得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实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我们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和学习中去。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问题答对,就及时评价说“好”、“很好”、“对”;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迷路或出现矛盾是常见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给点拨和指导,让他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科学课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灵魂就在于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科学的本质。作为新时代的科学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善于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和语言把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性交还到学生的手中,使我们的学生在更加融洽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使科学课的灵魂――探究与发现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小学科学课件(篇4)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精心筹备,海勃湾区档案管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介绍一下与会人员情况。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属及驻区各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业务人员。应邀到会参加今天开班仪式并在台上就座的领导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市档案史志局副局长、公司总经理、市xx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市档案史志局综合业务科科长区档案局主任科员。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档案局的大力协助和区政府领导的充分重视,也获得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区部分重点企业的热心支持、配合,特别是两位企业老总在百忙之中能够亲临我们办班现场,充分体现了我区企业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令我十分感激。

    会上刚才三位领导分别为我们做了开班讲话和重要发言,它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们的讲话对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寄予厚望,对于我们办好这次培训班乃至今后开展各项档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务必要深刻领会,牢记在心,并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各自的具体工作之中。

    下面我们就要进行授课了,在开课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老师。担任本次培训授课任务的是今天台上就座的刘宝桐和王岚两位老师。两位同志在我们市区档案界都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指导和授课经验,是在座全体档案人员的良师益友。我希望学习期间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按时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勤学好问,积极用心操练,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而能用,尽早成为各自单位档案业务的行家里手。

    为确保我们顺利完成这次培训任务,请大家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每天要保证按时到场,提前都把各自手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遵守课堂培训纪律,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勤。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随便请假。其次要听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安排,注意保持会场卫生清洁,轮流搞好值日,完成卫生清理、打开水等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5)

    在实验教学当中,实验步骤的正确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时,教师可以首先将操作的步骤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对整个实验有所了解。接着,教师就要一边讲解一边进行实验的操作。比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实验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制作临时的装片,准备好要用的一系列工具和实验材料,如:显微镜、稀碘液、生理盐水、清水、镊子、纱布、洋葱、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消毒牙签等,制作好临时装片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细胞结构的观察,主要是要对显微镜进行正确的操作,通过对显微镜的调节,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将细胞的结构呈现出来。通过教师的正确演示,学生能够加深对重点步骤的印象,这样当学生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有更加清晰地回想起老师的示范步骤,然后依次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获得最终的实验结果。所以在实验教学当中,教师正确的实验操作演示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来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合作学习实验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者是按照学生的意愿来自由地组合,这样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在开展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完成实验,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针对实验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比如,“观察水绵”的实验主要是学生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水绵的结构,实验用到的器材主要有显微镜、镊子、标本瓶、滴管以及水绵等,首先涉及实验步骤,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上一滴清水,利用镊子夹住少量的水绵放入清水中,然后盖上盖玻片,这样,简单的临时装片就制作好了。之后将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即观察水绵的形态结构,然后将观察到的形态结构和教材上的水绵结构图片进行对比,知晓其中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完成设计的实验步骤之后,对水绵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水绵的生活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水绵的结构特点又是什么?有些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课外书籍、资料或者是通过网络等形式对水绵的生活环境以及生物特征进行具体的了解,并在小组内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生物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反映自然和生活的学科,生物知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物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带领学生探究生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生活内容是比较多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人们常说新疆的哈密瓜是最甜的,当地的人们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这说明当地的日温差是非常大的,新疆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升温快,降温也快,因此当地的温差就比较大,再加上日照的时间比较长,植物能够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因而可以大量地积累有机物,并且由于当地的夜晚温度比较低,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就比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这样一来新疆地区的瓜果就比较甜。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是淀粉吗?根据这一问题设计实验,可以利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实验如下:选择健康的植物,使其在正常的光照下放置一段时间,然后按照实验内容去除掉叶片上的叶绿素,如果滴加碘液,叶片上出现蓝色,那就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细化实验步骤,进而设计比较严密的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获得最终的实验验证。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使用实验教学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且通过现场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刚好处于对很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的时候,只有抓住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喜爱,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件(篇6)

    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通过作者记述自己童年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四组:

    这一组的优点是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一幅美丽的画”“一幕快乐的剧”“一首自由的诗”来设计文本的,

    五组:

    这一组从“谈趣事”“品趣事”“写趣事”完成教学活动。他们把“点”落在了“事”上,也为下面的训练定了目标。他们品词析句后抓住动词的连用开始训练。我觉得他们舍得了,没有面面俱到,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就不简单了。定准了自己的目标。

    他们定的目标中有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练习写话,而活动中是欣赏园子、介绍园子等,这些活动能达到目标吗?

    七组:

    这一组从理解文意、品读语言、体趣悟情来完成设计的。我觉得这些还是在学课文,而不是学语文。他们说情到极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情到极致吗?让学生怎么写?怎么读?怎么学?

    他们想让学生在留白处练笔,如12段,她还能怎么“闹”?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田园“闹”的

    九组:

    从说文意、品快乐、学表达来完成教学的设计。她们也把目光聚焦在了“动作”的训练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从这些地方体会出她和它们的自由,她的快乐。但是这个组的亮点是他们的写作训练有扶手。

    学生自己写趣事时,老师这样“帮忙”:

    小时候,我很喜欢模仿。妈妈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妈妈洗碗,我就洗碗;妈妈拖地,我就――;妈妈――,我就――;妈妈――,我就――;――,――、、、、、、

    最让我感到有趣的是、、、、、

    这样有扶到放,从易到难,老师的引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写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十组:

    这一组老师的而设计跟前面说做的差不多。

    通过这十组的展示,我发现了大家都关注了“写”的训练,有了这种意识,有了意识就会或多或少的有行动。这几天的教授讲座中也都提到如今的老师们应该有“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从“非本体”到“本体”,从“教过”到“

    今天的活动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就是“线不理不直”“理不辨不明”。每一种设计都有他们的理念,他们的优点,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这都是最正常的。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完美,只能是在不断地完善,趋于完美。

    还有很佩服各组的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自己组的方案,这是各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

    每一个上台展示的老师更让我佩服。他们讲的头头是道,每个人都措辞有度,落落大方。

    真的收获挺多的。

    四年级科学课件11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科学课件11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分组:开花的植物,镊子、放大镜、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出示课件: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观察一朵其他的花。

    (2)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2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不清楚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2: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但是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3: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层次 1: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是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导学案:

    了解人体肌肉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二)触摸:了解自身肌肉的分布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小结:肌肉占到了人体体重的40%,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2、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学生汇报,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4、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在活动记录上画出你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5、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板书: 肌肉

    人体有肌肉600多块,占人体总重量的40%

    肌肉收缩带动骨骼完成运动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4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 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 屈臂 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 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 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 块,40%

    思考一下: 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5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木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木才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6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③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适当点拨 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上升 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下沉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7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8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9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 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难点:解释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理手臂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硬纸板、纸盒、螺丝、金属丝、线绳、胶水、钳子、剪刀、锥子。 教学过程:

    演示吊车的工作过程。

    二、观察结构。

    请同学观察吊车,说出吊车的组成结构。

    三、设计制作。

    分组用工具将小吊车制作完成,教师指导。

    1、将支架固定在底座上;

    2、挂臂放在支架间,用螺丝固定好。

    3、把两条绳子穿过吊臂小孔底座。

    4、挂号吊钩。

    四、讨论交流。

    将小吊车制作完毕后,开始分组展示,选出做的最好的小吊车。 以小组为单位玩小吊车,观察它的吊臂是怎样运动的,请同学回答。

    小吊车的臂的运动和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

    2、挂臂放在支架间,用螺丝固定好。

    3、把两条绳子穿过吊臂小孔底座。

    复习上节课小吊车的知识,想想与人体构造的关联。

    通过推理得出小吊车和人的上下肢的关系。

    观看手臂剖面图,请同学说出他们的相似处。

    根据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运动的原理。并简单描绘猜测图。 播放手臂运动动画。

    教师归纳:肱二骨头肌收缩,肱三骨头肌舒张时,牵拉前臂完成曲臂运动。反之则是伸臂运动。

    推想下肢的运动过程。

    认识仿生,举例说明。

    请同学介绍自己所认知的仿生产品。

    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设计仿生产品。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0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1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1. 我会填。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我会填。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科学课课件(汇编4篇)


    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精心整理的"科学课课件",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受益非浅。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

    科学课课件【篇1】

    情感与态度: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喜爱与亲近,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知道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影子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同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与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阳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太阳与人类、自然界是有关系的,也知道影子的形成与太阳有关。但是太阳究竟对我们的生活、自然界有什么作用,影子与太阳,影子与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影子有什么变化,他们并不太明白。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影子形成、变化等这类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因此,学生对太阳的认识是浮于表面的,缺乏深入地认识和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虽然他们对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但是对于探究的方法掌握不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亲近。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一些和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切入主题,通过师生交流,知道阳光与自然、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产生对太阳、自然的喜爱。通过观看视频“踩影子”引出“影子”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讲述影子形成的原因。然后让“踩影子”游戏冠军介绍获胜秘诀和借助手电筒玩手影游戏,使学生知道影子是随着人的行动、姿势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学生课前观察记录,课上交流,使学生了解影子变化的规律。最后,教师通过光的解析实验使学生知道光的组成,从而突破难点。

    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亲近;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一些和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

    了解影子与太阳的关系,养成爱观察、好提问的好习惯,表现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组织学生玩“踩影子”的游戏;组织学生观察、测量影子;准备三棱镜。

    学生准备: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在早上、中午、傍晚观察自己的影子,并测量,填写表格。表格如下:

    2课时。

    完成话题“奇妙的光和影”“美丽的彩虹”的教材内容。

    1.猜谜语:“看时圆来写时方,人畜没它不健康。冬季短来夏季长,庄稼没它不生长。”猜一猜是什么?

    小结: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真大呀!它不仅提供给我们光和热,还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小结:在一天当中,早晨日出时影子特别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将逐渐缩短,到了正中午影子最短,午后影子又由短慢慢变长,日落时影子又会像早晨一样很长很长。

    4.根据课前的观察及游戏,进行交流讨论:阳光、我们和我们影子是什么关系?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在玩“踩影子”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阳光和我们的影子分别在我们身体的两侧。每个同学都必须根据情况调整自己身体的动作与姿势,这样才能使影子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才能避免被追赶的同学踩到自己影子的头。(板书: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1.交流经验: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看见彩虹时的天气怎样?

    2.拓展活动:引发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寻可以看见彩虹般色彩的游戏活动(如用肥皂水吹泡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到户外做游戏,体验光与色彩的变化。

    3.观察实验:教师做三棱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或灯光下三棱镜中光的折射变化,看看光线通过三棱镜变成了什么颜色?(板书:美丽的彩虹)

    小结:其实太阳公公的光是由好几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的,当光线经过折射后我们就能看到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平时,下雨后空气中会有很多的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大大小小的水珠,太阳光照在水珠上,光线发生了折射,就出现了非常美丽的彩虹。

    科学课课件【篇2】

    教学目标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2、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具准备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雄蕊和雌蕊的结构。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科学课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

    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

    信, 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 (以)金千斤,

    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

    丹不忍以 已 之私, 而伤 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 虑 之! ”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 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而进(6) 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 也,今 乃得闻教!”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 疑其有改 悔,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

    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 (荆轲) 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

    士皆 目, 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科学课课件【篇4】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小的特性。

    2、了解小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5、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

    提问:

    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5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5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线条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也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且能够运用粗细不同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并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术学科的线:直线与曲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画笔、颜料、纸张。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几位线宝宝,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下面让我们先来做个冰与水的游戏)

    a、游戏说明: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潭清澈的湖水,老师的音乐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了,身体要随着冻结,然后音乐响起,冰裂开了,春天来了,冰又融化成水。(学生游戏)现听音乐,在大脑里用线条记录你身体的动作,琴声停止后请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运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如:老师的琴声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产生的波浪线、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产生的直线和冰裂开产生的折线

    b、问,这三种线当中,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古代建筑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师总结: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 板书:平直的线条——静止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

    师总结(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体会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板书:弯曲的线条——流动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我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

    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思维拓展:生活中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比如现代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曲线设计,给人以流动、延伸的感觉,例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流线型跑车、甚至我们家里用的窗帘、床单和衣服上的图案也都用到了奇妙的“线宝宝”,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发现美,艺术尽在我们身边!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板书设计:

    2.线条的动与静

    平直的线条——静止

    弯曲的线条——流动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内容体系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着手,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容18、31

    -----

    9、4

    始业教育

    分组29、7-----9、1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39、14-----9、18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49、21-----9、25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59、28-----10、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610、5-----10、9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710、12-----10、16

    溶解的快与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810、19-----10、2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10、26-----10、3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1111、9-----11、13

    声音的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11、16-----11、20

    保护我们的听力

    身体的结构1311、23-----11、27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411、30-----1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512、7-----12、1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1612、14-----12、18

    期末复习1712、21-----12、25 期末考试1812、28-----1、1

    备课(下个学期)

    191、4-----1、8

    备课(下个学期)

    201、11-----1、15

    备课(下个学期)

    211、18-----1、22

    备课(下个学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预习:(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教学过程: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课前分析及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板书空气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空气是生命的关键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安全最重要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从生活中轻松带进了课堂。观看图片、音像资料,又把学生从课堂中引向了生活。学生的课堂学习也生活化了。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现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资料努力使学生发现,回忆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7】

    2011.9.5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的: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过程:

    1、引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种子发芽呢?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往的经验,自由的发表,也可以是学生的猜测 讨论:是不是这些因素都影响种子发芽呢?

    3、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都影响着种子发芽呢,或许有的不能呢 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该怎样设计呢?(引导,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4、种子发芽实验:

    以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怎样做实验:教师拿出

    最近事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的操作。

    作业:强调以后的观察和控制,最后,给每个学生发种子,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2011.9.7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2011.9.14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011.9.19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2011.9.21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011.9.26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011.10.10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2011.10.12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1.10.19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

    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2011.10.24

    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2011.10.26

    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2011.10.31

    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2011.11.2

    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2011.10.31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1、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2011.11.3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

    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

    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

    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

    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8】

    测风向仪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风向标、自制小风旗、电风扇等。

    学生:提前剪好的三角形和鱼尾形、剪刀、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吸管、正方形硬纸板、橡皮泥、胶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准备“风”的音频,让学生听听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2.知道风的样子吗?你是怎样观察到有风的?(预设:红旗飘起来,头发飘起来,红领巾飘起来,树叶有声音、树枝摇摆等)

    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时常感觉到风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的世界,就来研究一下风向和风速。(出示课题:风向和风速)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和老师先来看一份天气预报。(找学生读一读)谁找到了关于风的关键字呢?(学生找到后单独出示西北风4-5级)

    现在请大家先来思考一下,这一行关键字主要报告了风的哪些要素呢?

    同学们思考的很对,是风的风向和风速。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风向。

    1.认识风向

    这是一张风向图(出示风向图),风向分为八个方位。分别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北,东北,东南,西南。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老师介绍)。你还知道有哪些风向?(1)你能在纸上画一画吗?(学生在正方形硬纸板上照着画风向图)。

    (2)先在教室定好方向(黑板方向是北,对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等,但是要提示学生这是假定的方向,在室外,是要靠一些事物或是指南针来辨别真正的方向的),老师站在一个方向表示风的起点,找一个同学,让学生判断是什么方向的风。

    2.认识风向标

    除了利用小旗子、树等自然界的景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风向外,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装置。

    (1)出示风向标,这个装置叫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工具。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

    (2)小组合作学做风向标。要求:

    ①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②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③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注意: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最后要用橡皮泥把它固定在方位卡上。

    开始游戏:老师从北边和东北边的方向用电风扇吹风,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到风扇前面检测,保证自己的方位卡要面朝北边。

    首先把风向标的尾部朝着风扇,风向标做成功的同学,箭头部分会自动转过来,朝着风吹来的方向。从而明白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风向。(通过这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风向标的指示作用,从而加深对风向的理解。)

    (3)研究测量要点。

    我们现在手头上都有了方向标,那我们能在教室里测风向吗?为什么?

    我们在测风向时,该注意些什么?(到比较空旷的地方。要确定方向。)

    3.认识风速

    风向我们明白了,但是对于风速还不是特别的了解,有谁能说说你怎样知道风是大还是小?讲清理由。(可以是感觉,也可以是从其他事物中表现出来的。)

    (1)风向是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其实风速也可以测量。我们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测量。(出示小纸片,要求学生用嘴吹风,感受一下风的大小和纸片的变化,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出示自制小红旗演示:红旗不动,表示无风,用0表示;红旗微动,表示微风,用1表示;红旗抖动,就表示大风,用2表示。(出示“我们的风速等级”,加深印象。)

    (3)风速虽然能用无风、微风和大风表示,但同样是大风,又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气象学家用风速仪来测风速(介绍风速仪,并演示如何使用),并且确定了13个风速等级。

    (4)阅读书本第10页的蒲福风力等级”表。

    (5)熟悉13个风力等级歌谣(齐读)。

    (6)出示若干风力等级图片,学生来判断是几级风。

    (7)出示台风和龙卷风的视频,了解他们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交流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时的自救措施。(8)风的益处。

    (三)随堂小练习。

    1.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 ______风。

    2.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_____风。

    3.周一升旗时,五星红旗能展开飘扬,此时的风力为_____级。

    (四)说说今天的收获?

    六、设计特色

    1.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自己动手做风向标,提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开阔了视野。在测试风向标的时候,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制作方面的问题,进而改进风向标,在这个过程中,对风向标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2.教师搜集了台风和龙卷风的视频,加深了同学们对风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学到了自救的知识。同时激起了学生课下对风的资料的搜集和进一步的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9】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拓展知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教学设计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卫星同步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就是静止卫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0】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于工具和机械这块内容的概念。由于这一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研究“选用什么工具好”这部分内容上。学生在猜测、交流中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图钉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认为用小刀、一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榔头撬的、也有认为用剪刀、镊子拔的。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发现:用小刀和剪刀撬最方便、省力。因为用开瓶器、羊角榔头、一字螺丝刀撬时,图钉和木头之间缝隙很小,很难插进去,撬起来就不怎么方便了,用镊子拔很费力气。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比较统一,绝大部分认为用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拧出来比较方便,可有一组学生则认为用老虎钳也可以将螺丝钉拔出来。实验后他们组汇报用老虎钳是能够将螺丝钉拔出的,可其它多组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有一组特意将一枚螺丝钉拧进木头让这组同学试着拔一拔,结果并没有拔出来。大家一致认为老虎钳不能用来拔螺丝钉,但有名同学对大家的想法做了补充:当螺丝钉在木头中埋得较浅时有时也可以用老虎钳代替螺丝刀。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极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我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持肯定态度。在分析为什么用老虎钳拔螺丝钉不方便时,同学们都说得很到位,主要是由于螺丝钉上一圈一圈的罗纹。

    有了前面的研究,学生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钉子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更加一致,活动也更加顺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是出人意料的,就如拔图钉这个活动而言,我课前预设的方法也就两三种,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却有了这么多种方法。这其实对我们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将观点说清,不要觉得这些观点很幼稚就不予理睬,有时这些不起眼的观点也会引起课堂中的思维的大火花。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桌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哎,讲桌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桌,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2、还有其他方法吗 ?

    3、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4、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5、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我将这课内容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教学。前半部分加之“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后半部分是实验研究及相应的拓展。

    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对略变形的双杠杆、支点在旁边的杠杆,学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断。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再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

    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建议书本封面的图修改成一边的钩码只挂一个孔的,以免误导学生。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

    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要再能用视频播放来分析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1-4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常见得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我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学完这课后,学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实验一:用细绳(一定要细绳,不然摩擦力太大,实验会不成功)在轮上绑紧,要求达到“轮转绳动的效果”,小轮作轴直接挂钩码当重力(阻力),中轮绳子绑紧后绕上两圈然后挂钩码当用力的大小,就能带动轴(小轮)转了。(不绕两圈,垂直时直接挂钩码是不会带动轴转的),通过实验,能发现“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将实验一的装置扣上机械盒中最大的那个轮(两者有卡扣和槽),仍以小轮作轴挂钩码当阻力,大轮绑紧绳后绕个圈挂上钩码当用力大小进行实验。大轮省力的效果非常明显,2个钩码居然能提起6个钩码!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对“轮越大越省力”的道理刻骨铭心。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回忆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我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角度来看,本课的挖深一层则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1-6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课后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1-7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一个大木桶搬到汽车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坡度越小,用力越()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课后反思:

    斜面的作用一课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同行们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KT板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

    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

    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则采用现场演示讲解法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效果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找一辆没有挡板的自行车,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给学生准备了合适的材料,我给学生准备了三张纸,一张一倍宽(即一张A4纸的1/8,按纸的长来裁剪),一张两倍宽(即A4纸的1/4),一张四倍宽(即A4纸的1/2);这三张纸既可以做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又可以做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两倍宽的纸对折,正好只改变了纸的厚度,而长度和宽度都与一倍宽的纸一样;同理四倍宽的纸经两次对折即为四倍厚);这样做就很好地为学生强调了“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要求。第二个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首先花了不到两分钟时间做实验了解了这个实验中“桥墩”的距离会大大影响纸梁抗弯曲的能力,这样也在学生随后的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1、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1、小黑板出示问题: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我让学生看了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我还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4、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5、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课后反思: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已有“拱形结构和拱形结构承受压力比横梁要强”这个概念,不过有点模糊,通过本堂课学习能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在学生对于拱形受力情况的分析上。要想让学生能顺利理解拱形的受力情况,并能描述出拱形能承重的秘密。我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构建。这些探究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后引起思维上的火花。

    我设计了两张大小一样、材料一样的平纸和拱纸。让学生来猜一猜,哪张纸能承受的垫片数多?并简要说说理由。我发现学生争着举手,想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演示这两张纸的承重对比实验。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当课进入到最后如何让拱纸承受更多的垫片这一环节。学生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在实验过程中,纸拱形状上受到的变化。学生经过实验后,也确实把纸拱形状受到的变化描述得很清楚。于是,我接着追问,那拱纸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一时之间无法从实验现象转化到实验本质。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科学课中的描述包括语言描述、图画描述、实验描述等。

    在本堂课中设计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正是为了让学生能用多种方式来描述,并且,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的,使得这个环节更显得具有探究性。因为,学生想要正确用箭头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必须要经过自我思考一一小组交流一一小组整合一一绘成图表这些过程。

    怎么把课堂类型设计成探究性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而把课设计成探究类型的关键就是在课的不同环节中都考虑到探究性存在。那么,学生能体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了,并在探究活动中提升思维,发展科学素养。

    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课后反思:

    上这一课,感觉很累,累得原因是课的难点很难突破:从拱形中去找圆顶形和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课上下来,感觉是教师在作传授性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而变得笨了。印证了刚刚在办公室同事间讨论的一个话题:“老师是怎么样将孩子教笨的”。

    到现在我还是理解不通学生为什么很难将拱形与球形和圆顶形拉上关系,或者为什么总是将拱形和圆顶形和球形混为一谈。初步推测应该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定位上,到底这里的教学要给孩子定位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比较模糊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总是被学生拉着鼻子走。其实圆顶形也好都是有无数个拱形组合而成,而因为各个拱足又形成了底部的圆,使得拱足很难再产成对外的推力,所以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半个乒乓球承受重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引导不过来,可能旁观者比较清楚吧?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研究简单框架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课后反思:

    本想这课难度不大,可是上下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正方体如何加斜杆的讨论研究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然后在四边形的研究中拉一个斜杆主要是将四边形变成三角形,稳定性自然好了。

    其实在正方体加斜杆的研究中,我们很多孩子也是框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将四个边框拉成三角形就可以了,其实在这里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思考,怎么样拉的三角形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是非常费时间的。正方体有八个角,拉住每个角,使他们既不能拉伸也不能紧缩,用斜杆起一个固定作用。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吗?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在这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考虑到一个理解的递进问题,但是这个递进会不会显得跳跃过大?总感觉学生有点蒙了。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前一课《框架》的材料,结合身边的饮料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竹筷不能采用单独直立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高的塔能搭建到近4米。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创造,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时间的把控上存在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如何制作,对制作的思考不到位。感觉这课放两课时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课后反思:

    上这课之前,我在网络上寻找了50多种造型各异的桥梁图片,在研究拱桥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五种典型的桥梁图片:多拱形、单拱形、拱形在上、拱形在下、多层拱形,让学生研究这种桥梁在增强抗弯曲能力上的有效举措。在研究钢索桥的时候,我更是展示了多种造型美观的钢索桥,让学生在图片的观察和研究中,让学生理解这些桥梁是如何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总的感觉,这课的图片展示给课堂带来不少的亮点,他能在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基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熟悉身边的桥梁、也在前面学过很多的抗弯曲知识,但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并融会贯通是有一定难度的。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说真的,我进行了大量的改变,我把本次造桥作为一次小型的科学小制作比赛了。为什么要这样?第一、因为我觉得要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努力提高孩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第二、丰富我们科技教研组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动手中能提高其综合的能力;第三、减轻六年级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好好“乐”一把。本次活动中,我对教材中只能使用报纸做了一些调整,我鼓励孩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让他们大胆创新,只要符合两个条件:美观、实用。这次活动自我感觉还是很成功的。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要关注制作后的反思讨论,这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其实我也淡化了很多,回头想想,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1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学生备:一号电池

    2.教师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材简要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在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如《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时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主要教学目标

    (一)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促进主要教学措施:

    1.坚持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第一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导学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

    (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

    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责:

    小组成员: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

    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

    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新课|标第 |一|网

    合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

    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预习:

    1、从小河中取水一瓶。

    2、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导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

    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导学: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预习:

    常见的带根的植物。导学: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新-课-标-第-一-网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植物的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准备:、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预习: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导学: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

    (一)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植物的叶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准备:、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浓度为 70% 一 75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导学: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

    11、植物的叶

    (二)二、学习新课 1、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2、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导学: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预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

    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导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

    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获胜同学,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导学: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

    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

    2、吸管挂钩。

    3、钢笔吸墨水„„)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

    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预习:

    准备卫生香、纸条。导学: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2】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2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天气日历 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 教学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 6(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课后反思: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课后反思: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课后反思: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课后反思: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课后反思: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后反思: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二、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 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

    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组别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第1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2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3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的长度,厘米, 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四 种

    物体传声效果排 列,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教学准备】、音叉、细沙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反思: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反思: 7*/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身体的内部。,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教学反思: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教学反思: 第四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心跳加快,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4】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测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能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能用自己的记录表定量记录一天中影子长度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够从记录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中影长和温度变化与太阳的视运动的关系。

    2.愿意从事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活动,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在观测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3.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能说出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

    4.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在野外辨认方向的方法。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测影长装置,温度计,观测记录表。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找出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的各种变化。2.激发学生研究这些变化的乐趣。实施过程 1.用5—6分钟。

    2.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周围的变化哪些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明扼要记在黑板上。

    3.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变化是否真的和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观察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用温度计和自制测影长装置观测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并将观测结果以不同形式的图表记录下来。

    2.能和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坚持较长时间的观测。3.在观测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课上活动约需35分钟。

    2.明确活动任务后,根据本样的条件,安排学生参加观测影长变化的实验。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表。要提示学生注意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到气温表上。

    4.观测时间安排在下午的第二节课,然后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进行记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三到五个人进行。

    5.要求学生及时将观测到的数据记录在图表和表格中。教材第50页上半部分的图表供学生记录一天中温度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将上午和下午观测的时间记录在括号中,在温度计标出相应时间观测到的温度,最后将各温度计上标点连接起来,做出温度变化曲线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温度变化的情况。教材第50页下半部分的表格用来整理记录观测结果,为数据分析,找出变化规律做准备。用多种形式的图表进行记录、统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数据、从信息中获取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的关系。2.能说出每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3.能找出多种辨认方向的方法。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学生按要求切实完成了记录表的基础上进行。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与温度变化曲线较明显地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兴趣的话,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再想办法证实自己的解释。同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3.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变化的关系也比较容易被学生发现,这时就通过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来验证这一些规律。

    4.鼓励学生在结合观测过程提出记录表上没有体现的变化。

    5.科学在线中提供的日晷资料,在学生阅读后鼓励他们独立地分析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意识到人们不但要通过实践发现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制作有用的工具体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

    三、辨认方向 活动目标

    能找出几种利用太阳辨认方向的方法,以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有过辨不清方向的经历。也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到一个新的地方是如何判断方向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可能想出多种办法。待学生充分交流后,分析比较哪些方法比较方便实用。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经验,所以不用太详细地作解释。

    2.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要适时补充介绍一些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尝试、运用这些办法来辨别方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生自制模型过程中,教师提供材料、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拓展知识

    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1.直接利用太阳东升西落: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抨击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则相反。中午时太阳在南方。2.利用带指针的手表辨别方向:

    (1)教学设计将手表托平,表盘向上,转动手表,将表盒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这时,表的时针与表盘上的12点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长线的延长方向就是南方。

    (2)教学设计将你所处的时间除以2,再在表盘上找出商数的相应位置,然后将这个数字对准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如上午10点,除以2,商为5。将表盘上的“5”对准太阳,“12”的方向即为北方。北方一量确定,其他方向就一目了然。3.利用农村民居辨别方向:农村的住宅一般为南北方向建造。

    4.利用树木、苔藓辨别方向:树冠的疏密反映树木被阳光照射程度的不同,植物体发育的不同。树冠茂密且枝梢较长的一面就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另外,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也可判明方向。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五、课后反思

    科学课的课件经典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科学课的课件经典,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科学课的课件【篇1】

    设计理念:

    学生在学习《我的手》这一课之前,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如看、摸、闻等等方法。但观察的内容基本还是物体外在的比较显而易见的特点,而且根据课堂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静止的物体兴趣不是很高。《我的手》这一课不仅只是让学生观察手的外形,还让学生推测手这样灵活与什么有关,观察活动已不仅只停留于物体的外在形态,已由表及里与学生的思维训练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了。基于上述原因,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就主要从孩子爱玩的特点出发,通过做剪刀、石头、布游戏活动先激发起孩子探究的兴趣,再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自己的手的结构,最后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多种方法体验手的灵活性与什么有关。整堂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教学任务分析:

    《我的手》一课是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这单元中的一部分。这一课是在“观察我们的身体”及“我们在生长”等整体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较深入的观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讨论手的用途,体验手的灵活性主要与手的结构及手指关节处皮肤上的皱褶有关,认识手的感觉方面的功能,训练学生手的感觉等几个活动构成。其中体验手的灵活性与手的结构、手指上的皱褶有关,这个活动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探究心理。教材的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引导孩子亲历观察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对平时司空见惯的自己的身体产生认识研究的兴趣,产生珍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很常见的事物,如人身体的器官则关注不够。他们上课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从平时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是很有益的。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实验中,知道手的一些基本构造,认识手的灵巧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分,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

    2、用各种方式获取有关手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合作学习,注重与同学的交流以及分享成果。

    3、关注体验活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自身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认识手的基本知识,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

    难点:小组的合作学习,自选实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教学准备:

    创可贴、吸管、胶带、空管、信封、橡皮筋、记录卡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剪子、石头、布”的游戏。你们会玩吗?说明规则 。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形式选出组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是一个以手为主的游戏,从而比较顺利的引出了观察的对象。)

    (二)、探究手的用途:

    平时,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通过询问手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手的兴趣。老师着重表扬了手的灵巧性,为学生生成“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作一个铺垫。因为整个科学探索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的,学生有了“手为什么这么灵巧?”的困惑,才能形成对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的探索研究。引导出有价值、有探索意义、有利于课堂开展的问题,对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往往生成的问题较多,但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很少,所以设计了一些隐藏的铺垫。)

    5、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手能不能提几个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再次让学生用灵巧的手做几只小动物。让灵巧这个词语浮在学生的脑海中。随后把〈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手能不能提几个问题?〉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生成一个感兴趣并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在他的内心中就产生了一种寻找的欲望,在欲望的引导下观察就有了目的,学生往往能发现平时没有留意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多。)

    6、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手,研究我们的手为什么这样灵巧。

    (三)、观察猜想:

    1、既然要观察“手为什么这样灵巧”,是不是我们先要仔细观察认识自己的手有什么特点?

    2、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应该观察手的什么?

    出示友情提示:手上有什么?手是什么样的?五个手指是怎样长的?动动你的手?想想

    手为什么会这样灵巧?……

    3、分组活动:下面我们就带着(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和刚才大家说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小组合作把观察到特点简要的记录下来。

    (由于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比较大无从入手,冷却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的参与性不高。因此我设置了一个小的问题提示给学生,学生观察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兴趣也有了。)

    4、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资源并来共享:

    5、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记录主要的几个内容:褶皱、关节、特殊的大拇指、手指骨头……)

    (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科学课不久,对于选择有价值的、自己有能力进行研究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记录其中的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其实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怎样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6、(1)小结,激励:

    (2)既然我们的手这么灵巧,你们觉的灵巧的手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根据刚才观察的内容进行猜测)

    (四)、体验验证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1、我们怎样能证明刚才的设想是正确的呢?

    2、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

    3、老师准备了几种材料,看看是不是对大家有帮助。出示材料简介。

    4、出示友情提示:如果五个手指都是长在一边的,有那么灵巧吗?如果每个手指都是由一根骨头组成的,拿东西有那么方便吗? 如果没有大拇指,拿东西有那么方便吗? ……

    5、学生选择材料验证设想,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6、汇报表演,说说感受。

    7、没有了大拇指,的确很不方便。但是有的残疾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大拇指,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

    (给学生自由的间是学生会学习的前提,有了这些时间、空间的保证,学生就会玩得尽情尽兴,探究也就更加深入有效了。)

    体验活动小结:

    我们已经做了好几个游戏,老师觉得大家有点累了,现在休息一下,并把桌上的材料整理好,顺便想一想“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其实,手的灵巧除了与关节、褶皱、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等有关,还与脑、神经、血管、肌肉也有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资料,比一比,哪些小组收集的好。

    (给学生自由的时间是学生会学习的前提,有了这些时间、空间的保证,学生就会玩得尽情尽兴,探究也就更加深入有效了。)

    (五)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手不仅灵巧,它还有其他的本领你们想不想知道?想知道的人请坐好。

    1、老师袋子里有些好东西?谁能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2、学生先把材料袋放到指定地点,再上台尝试。你感觉它像什么?为什么?把物品送给学生以作奖励。

    (以实物作为奖励,可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科学活动课的另一个推动力,并给他美好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3、手能感觉物体的什么?

    4、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手的本领。每个人从组长那里拿出一个信封,闭上眼睛摸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开始。

    课外延伸:

    出示小制作,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用灵巧的手也做个小制作,好不好?

    科学课的课件【篇2】

    教材分析:

    通过组织室外活动或与自然课教学配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昆虫的形态和花纹,了解其特点,使学生从感官的满足引发表现的欲望,促进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对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特点的认识和表现,通过对昆虫的观察了解,画自己喜爱的昆虫,制作自己熟悉的昆虫,帮助学生建立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由于学习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能够主动去发现昆虫的特点,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目的:

    1.了解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

    2.大胆运用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3.运用多种方法用纸制作昆虫。

    4.增强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

    上课之前,老师首先给大家看些小卡片:(师展示昆虫小卡片),好看吗?这是一些关于什么的小卡片呢?说到昆虫,它可是个大家族。不管在水里,土壤里,草地上,石缝中到处都有它们的痕迹。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今天这节美术课,老师将继续带领大家进入神奇美丽的昆虫世界,去观察了解这些可爱的小生灵。

    二、讲授新课:

    1.交流: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都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喜欢它呢?这些千姿百态的昆虫都有哪些特点呢?

    概括(教师结合卡片进行):大家说得可真棒,这些昆虫不管怎样变化多端,但通常都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形状各异,色彩丰富。

    2、欣赏: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漂亮的昆虫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最少记下一种昆虫身体的形状、图案和颜色等特征。观看过程中可以讨论交流。

    3、讲解示范作画步骤:

    B、起稿:构图要饱满,直接用黑彩笔画,如果画错则用修改添加法进行巧妙掩盖。

    C、装饰:在昆虫身上添加图案花纹,注意两边对称。用学过的线和基本形来装饰。

    D、涂色:色彩要鲜艳,多用对比色。涂背景色时可多用近似色丰富画面层次。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勇于创新、大胆作画的同学予以表扬。提醒学生活学活用,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鼓励学生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美丽的昆虫来。

    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选出最美的昆虫作业。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尽量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五、课堂小结:

    看了同学们画了这么多美丽的昆虫,老师心里真开心。昆虫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益虫,如:蜻蜒、蜜蜂、七星飘虫等,我们要保护它。有的虽然是害虫,如:苍蝇、蚊子,但它们也为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帮助。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去观察了解这些昆虫,并且把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的东西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

    科学课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清楚小蝴蝶、蜻蜓、小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点与生活习性,清楚昆虫与家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测和察看及聆听教学,清楚昆虫的相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卫色。

    3、对昆虫产生兴致,明白要爱惜、保护对人类有益的昆虫。

    教学预备:

    1、《儿童用书】个人一册,物品出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者是昆虫标本数个。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出昆虫的教学主题。

    幼儿教师念小蜜蜂的谜语童谣,提问:这就是啥小动物?

    幼儿教师念蜻蜓的谜语童谣,提问:这就是啥小动物?

    让孩子猜谜语,激起孩子对昆虫的关心。

    二、展示昆虫,或者用物品出示仪放昆虫标本,了解昆虫首要特点,启发孩子的兴致。

    幼儿教师:这就是啥?叫啥名称?

    幼儿教师:他是啥模样的?头上有何?身体下方有何?有多少对翅膀与脚?

    幼儿教师:你明白他生活在哪个地方?喜欢吃啥吗?

    三、启发孩子阅读《儿童用书》,引导孩子依照“小动物名字身体特点日常生活习惯”述说。

    孩子自己立阅读场景,引导孩子说一说:场景上有哪一些昆虫?他们均有啥?

    幼儿教师:他们生活在哪个地方?吃啥?他们哪一些地方是一样的?他们有个同样的名称,你明白吗?

    幼儿教师总结:场景上的这一些小虫儿有个同样的名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巴与双眼;胸脯长着三对脚,背部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1节1节的.,两侧另外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比方说:七星瓢虫,有对翅膀变硬啦,另外还有些许昆虫唯有一对翅膀,比方说:蚊子。

    四、展示挂图,找找藏在画内的昆虫。

    幼儿教师:今日有很多小昆虫来和我们躲猫猫游戏,他们便藏在此幅画里头,请伙儿找找,有哪一些昆虫?他们藏在哪儿?

    幼儿教师:你明白他叫啥名称吗?你是一瞬间就发现昆虫的?是认真看才知道的?为何认真看方可发现?他们身上的色彩与四周的色彩有何新奇的地方?

    五、推荐几种有关昆虫自我保卫的知识,认知保卫色。

    幼儿教师推荐昆虫运用保卫色自我保卫的常识,让孩子清楚昆虫会变色彩保卫自个儿,这一种变色白虎自个儿的方法,叫保卫色。

    推荐几种熟知的昆虫保卫色。

    ①身体色彩与四周环境色彩一样的昆虫,例如:螳螂、枯叶蝶;

    ②身体色彩伴随着四周环境色彩而改变的昆虫,例如:蝗虫;

    ③身体色彩亮丽,警告对方自个儿有毒,别伤害自个儿,例如:瓢虫。

    幼儿教师延伸孩子思路:你还明白哪一些昆虫会运用保卫色白虎自个儿的?

    六、初步了解对人类有益的昆虫与害虫。

    幼儿教师:在昆虫的伙儿庭中,对我们人们而言,哪一些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哪一些是害虫?

    幼儿教师:你明白小蝴蝶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是害虫哩?为何?(小蝴蝶在幼虫时有喜欢吃嫩菜等危害,可是在变为小蝴蝶后有传播花粉与观看的好处。

    启发孩子探讨: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昆虫?

    使孩子明白:我们要留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到处小便和便,不让脏水汇集是害虫没法没法生存,与此同时,我们亦要保卫对人类有益的昆虫,不自由捕杀与杀死对人类有益的昆虫。通过这一回教学的进行,孩子体会到了自然界中昆虫的美,认知了熟知的昆虫,明白了昆虫的本事,清楚了昆虫的成长环境,体会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快乐,他们拥有保卫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消灭害虫的观念,在教学中不单单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并且增加了知识,各领域都有了不一样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科学课的课件【篇4】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不能吸金银铜制品;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做中玩,玩中学,学中思,初步感知通过实验了解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玩孩子喜欢的不碰铁钉能悬空吸引游戏,引领孩子动手、体验、反思、表述;3.研究磁铁隔着物体吸铁,初步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到磁铁能吸引铁制品,不能吸金银铜。

    体会、想象是什么看不见的.力量让铁钉悬空立起来。

    学生:球形磁铁、铁钉(每生);隔物吸铁的布片、铁片、塑料片、木片、铜片等(每组)。

    1、辨析金块、银块、铜块和铁块图片,说说颜色、光泽,猜猜硬度。

    2、说说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物品都有哪些?

    (你见过哪些磁铁,好玩吗?磁铁能干什么?猜一猜、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2、磁铁能吸金银铜铁吗?

    给你磁铁和铁钉你准备怎么玩?

    PPT实验提示:

    做时需要做到安静、注意力要集中。

    做时你看到什么?你是怎样做成功的?你觉得你失败了是因为什么?

    师:假如再给你们一次机会玩磁铁,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

    实验要求:

    A、让铁钉更长时间的竖立者,微微平动一下磁铁,铁钉会随着“跳舞”吗?微微转动球形磁铁会发生什么现象?

    C、发挥想象力,尝试用笔画一画看不到的“吸引力”(磁场)。

    1、思考:在铁钉和磁铁中间放一张纸磁铁还能吸住铁钉吗?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在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思,了解到磁铁能吸铁做的物体,但不能吸金银铜;我们还知道磁铁吸铁钉时磁铁有一种力量把铁钉“吸引着”,我们还发现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

    师出示矿泉水瓶,里边有个沉浮子,告诉学生,里边有个铁质的回形针,隔着塑料和水,能把沉浮子拿出来吗?

    科学课的课件【篇5】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用色子来做游戏,一起探究蕴藏在其中的数学奥秘,好不好?(生:好!)

    1. 猜想: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观察色子,数一数色子共有几个面,每个面上的数字是几?掷一次,朝上的数可能是多少?

    生:色子有6个面,每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 ,2,3,4,5,6。掷一次,朝上的数可能是1--6中的一个数。

    师:我们猜想一下,两粒这样的色子同时掷,得到的朝上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

    生: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生:不可能,因为最小的两个数是1,所以最小的和是2。

    生:不可能,因为最大的两个数是6,所以最大的和是12。

    师:你能总结一下,两粒色子同时掷,得到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有哪些吗?

    生:两粒色子同时掷,得到的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不可能有1和比12大的数。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掷色子比赛,我们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甲乙两组,(出示小黑板表格)甲组有5,6,7,8,9这5个和,乙组有2,3,4,10,11,12这6个和,比赛规则是:用两粒色子同时掷20次,如果掷出的和是5,6,7,8,9,甲组赢一次,如果掷出的和是2,3,4,10,11,12,乙组赢一次,20次掷完后,哪组累计赢的次数多,哪组就获胜,听明白了吗?

    生甲:我觉得乙组赢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因为乙组有6个和,甲组只有5个和。

    师:谁和他一样支持乙组获胜?(举手)有没有支持甲组获胜的?(举手)那老师也支持甲组吧!咱们就派这两位同学作为支持甲组和乙组的代表,到前面轮流掷色子,掷满20次,看看到底哪组是赢家。侯海宁来做记录员,好吗?(你打算用什么符号来记录?画正字)准备好了吗?我们拭目以待,开始!(生边掷边报数记录)

    师:结果出来了,哪组获胜了?(甲组)输的同学服不服?(生:不服!)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明明乙组有6个和,应该赢的可能性大,为什么甲组赢的次数多?

    师: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来做个小实验,验证一下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实验要求:每小组4名同学轮流掷两粒色子,掷出的和是几,就在这张统计图上几的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实验结束。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开始!(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做得很认真。观察手中的统计图,你发现是中间的和出现的次数多,还是两边的和出现的次数多?(生:中间的数)

    师:是的,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中,我们都会发现,在2~12这11个和中,中间的数,例如5,6,7,8,9,出现的次数比两边的2,3,4,10,11,12出现的次数多,由此可见,在刚才的比赛中,甲组获胜就不是偶然现象了。那么,为什么中间的和比两边的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大家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每个和出现的组合情况,可以和同伴讨论讨论,交流一下看法,看能否发现其中的奥秘。(生讨论)

    师: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此处和以7的组合情况为例让学生说,在说其他的)

    师:观察和的组成情况我们不难看出,5,6,7,8,9这几个和出现的组合方法比出现其他的和的组合方法多,所以5,6,7,8,9这几个和出现的可能性总比2,3,4,10,11,12这几个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因此无论掷多少次,甲组都一定会获胜。现在输得心服口服了吧!

    师: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尝试猜想用3个色子同时掷,和会出现哪些情况,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并动手掷一掷,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交流一下其中有什么奥秘。好吗?

    师:今天我们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发现了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揭开了许多小秘密,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养成既动手又动脑,多发现,勤思考的好习惯,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科学课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感受、理解转动的意思,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分组摆放,包括: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两只小碗中各盛半碗水。

    【教学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迷迷转”的游戏吧。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边念儿歌边自转,“迷迷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然后我念数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

    (中班幼儿受知识经验所限,有时会将“转动”与“滚动”相混淆。我们知道“转动”是围绕着一个轴运动,“滚动”则是物体整体不断翻转着移动。这个游戏是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这些物品看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笔放在手心并搓动使笔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文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翻开已经打印好的文字;当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直接在空白纸上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转、搓、拧、拍、跑……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选择一两位幼儿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播放器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

    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播放器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引发幼儿联想生活中更多的转动现象,从而自然达成第二条目标。)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让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科学课的课件【篇7】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感受这首词雄浑阔大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1、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2、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磅礴的诗作,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等。

    写作背景:1925年,国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州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同进,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在湖南直接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离开湖南去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成形于唐  ,盛行于 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从词长短看,分为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3、意象与意境: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 孤舟”“ 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简言之,“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境”就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4、朗读全词,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

    5、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  zhōu(   )头   层林尽rán (   )  百舸(   )争流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问cāngmáng(    )大地  Zhēng róng(   )岁月稠   挥斥方qiú(  )   万户hóu(  )  màn(   )江碧透  浪è(  )飞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寥廓     苍茫     主     峥嵘     稠     激扬文字     风华正茂    挥斥     遒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遏

    7、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下阕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问题预设:

    1、找出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并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3、这首词中作者很讲究炼字,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本词,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哪些字用得特别生动传神,并说说理由。

    4、诵读全词,说一说本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1)山、林、江、舸、鹰、鱼。

    (2)①万山(红遍):红之广阔;②层林(尽染):红得深透;③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④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⑤鹰击(长空):矫健有力;⑥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2、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3、①遍、染、透、争、击、翔。

    ②“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4、①写壮景,意象开阔,抒发革命壮志豪情。

    ②对比突出。“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于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    ,标题是     。从长短来看,这首词属于     ;从分段来看,是     。(4分)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          ,此处应解释为              。(4分)

    3、手法:本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对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2分)

    感情: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4分,各1分)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科学课的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看、听、做了解几种昆虫的外形及特征。

    2、使幼儿清楚的分辨出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3、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 带挂钩的昆虫彩色卡片(每种昆虫制作4份)。

    2、代表各种小昆虫的背景音乐。

    3、挂图和树模型。

    4、摆放昆虫卡片的小盒子。

    活动过程:

    一、逐一播放代表昆虫的背景音乐,引起让孩子猜一猜是哪种小昆虫的兴趣。(蚊子、蜻蜓、蜜蜂、蝴蝶、蚯蚓、七星瓢虫、蚂蚁、苍蝇、蝗虫、螳螂、蟋蟀、知了、枯叶蝶、苍蝇、蟑螂……有些昆虫没有背景音乐,教师可以演示一下)

    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客人,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幼:想 这第一位小客人说:“我要考考班的小朋友,

    我出了一个谜语一个让你们猜,你们猜对了我就出来和你们玩儿,好吗?幼:好。 谜语:有个医生真古怪,打针而

    把人害,不要他来他偏来,专门来盯人的血。你们猜猜他是谁呀?幼:蚊子 出示蚊子图片及对应的字卡。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蚊子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它喜欢干什么?它都在什么时间出来?它是怎么飞的?

    你们怕不怕它?为什么?

    二、准备的昆虫都猜出来后 ,进行昆虫分类讨论,引导幼儿思维拓展,进行语言交流。

    师:小朋友都选一个昆虫拿好,我们家一起按照益虫和害虫来分成两个小组,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知道自己的昆虫该站到哪边的队伍里去。

    师:小朋友们,昆虫分类,分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有没有站错队伍的“小昆虫”。

    师:啊!哪位小朋友把螳螂分到害虫的队伍里了?是谁把蝗虫分到益虫的队伍里了?让我们分析一下它们应该站到哪个队里?

    三、合作探讨,让幼儿了解哪些昆虫是在天上飞的树上的,哪些昆虫是在土里的和地上的?

    引导幼儿将自己拿到的昆虫再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将昆虫安排到树上、树下、地上。

    在天上飞的有:蝴蝶、蜜蜂、蜻蜓、

    在树上的有:知了、苍蝇、枯叶蝶

    在地上土里的有:蚯蚓,蚂蚁、蟋蟀、螳螂

    四、让幼儿扮演昆虫回到自然去。

    活动结束:师:昆虫想请小朋友到森林去做客,你们愿意吗?幼:愿意

    但是呀,小昆虫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他想让你们扮成他们的样子飞到森林去玩好吗?

    科学课的课件【篇9】

    课题:识字一             教学设计(一)设计人:王玲

    教材简析 1、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认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认字的习惯。

    2、认识13个生字并会写5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重点及落实措施 1、借助短文及生活经验理解词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思。(反复读短文)

    难点及突破 方 法 在反复读短文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习生字时,不但要学生正确书写,还要让学生把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语言中表达出来。

    知识点及训练 策略 认识13个生字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课有几个笔画较多不容易识记的字,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识记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识记生字。在熟练的掌握生字后,反复朗读课文,既巩固了生字,又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了文中词语的意思。

    课时目标 1、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认字的习惯。

    2、认识13个生字并会写5个生字。

    教学过程 详案:含时间分配、导入、过渡、结束语、教学预设、板书设计等) 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

    一、引入课题。

    大家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我们赶过完新年,新年一般是在那个季节里度过?著名诗人雪莱有句名言: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学习新词“春回大地”。

    来,我们来听一听春天的歌!播放《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等歌曲。

    来,我们来读一读春天的诗!阅读春天的图画中第一课《春天》,第二课《春天在这里》。

    来,让我们走进春天的图画!打开课文第一单元。了解第一单元内容,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

    1、看图说话,学习新词。

    你看见了什么?从天上到地上,从左边到右边,让学生学会观察。

    柳树绿了,花红了。这叫“柳绿花红”。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出示词条,张贴于黑板上。

    黄莺飞来了,燕子在跳舞,这叫“莺歌燕舞”。

    冰雪在融化,泉水在叮咚叮咚地歌唱。这叫“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许多花在春天里开放,许多鸟在春天里鸣叫!“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春天来了,大地上还会由什么变化?

    气候在变化,

    植物在变化,

    动物在苏醒,

    衣着在变少。

    ……

    大地上所有的动物、植物都醒来了,张开眼睛了。这就叫“万物复苏”。

    2、朗读这组韵文。

    3、学习13个生字。

    带调读,去调读,并给生字找找朋友。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1、标出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2、看图读词语,边读边想象。

    四、巩固生字。

    1、拼四字词语游戏。

    2、开火车认读。

    五、写字。

    引导学生分清笔画,书空笔顺。教师先范写,学生后学写。

    *六、课外作业。

    找一找春天,写一写春天。

    [识字1 教学设计(一)(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科学课的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理解词人虽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磁带或学生朗读、品读,体悟并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拨法。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词作脉络;

    3、比较法。与《沁园春雪》作比。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外诗歌。

    大家知道,读完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后,你可以把其中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如果要你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那就很困难了,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是因为,诗只是一种载体,它的内容在于感情,我们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所写的内容。所以,要读懂一首诗,你首先要读出诗人在诗歌当中寄托的情感。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以及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经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深刻地理解一首诗,这就要求大家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诗,培养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力。

    能力的培养是一方面,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抓住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因为,诗是诗人情感及思想的浓缩,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出无限的意味,诗人就要借助他所看到的--象。所谓的“象”,指的是形象、物象,也就是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而“意”,指的就是欣赏者的心意、情志,是他在这些客观物象上倾注的个人情感。这样说来,“意象”就是融入了观赏者情感的物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举个例子,柳枝发青,它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李白有一首诗叫《劳劳亭》,其中有一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它知道人间离别的痛苦,所以故意不吹到柳条上,故意不让它发青。为什么这样说呢?有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对了,“柳”跟“留”谐音,古人在离别时常折柳相送,表达的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这里,柳树跟离别就被联系到了一起,而“柳”,也成为文学上的一个典型意象。

    明白了“意象”这个概念后,我们进入《沁园春长沙》的学习。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宴会,故得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按形式体制来分,词可分为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依字数的多少,词又可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课文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词的字数、句数。词牌的命名,一开始是与创作内容相关的。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后人依声或依谱作词的时候,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但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会在词牌下自拟标题,如本诗中的“长沙”,这叫做词题。

    沁(qìn)园春    湘(xiāng)江    橘子洲(zhōu)    漫(màn)江碧透    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kuò)   苍茫(máng)     峥嵘(zhēngróng)   遒(qiú)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指导:“望”“惜”都是领字,读这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统领作用。同样地,在《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找出,“看”和“忆”也都是领字,“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接下来我们听一下朗诵磁带。

    明确:上阙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结合诗歌内容,请学生充分调动想象,看诗歌给我们描绘出了哪几幅图景(讨论后提问)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独立”与柳宗元《独钓寒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比:《独钓寒江》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这与毛泽东的“独立”有相似的意境,它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自古以来,文人于登高时必生感慨:曹操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杜甫则低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一幅--

    (1)“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2)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3)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万→山之多;层→染之透;漫→水之盛;百→船之多;击→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神态,此处用于形容鱼游动之轻快。

    (4)诗中还有哪些词特别富于表现力?

    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所见的景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7)古人逢秋,多唱悲歌。我们学过的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天长共一色”,秋天让人想到萧瑟,让人感到肃杀,那么,在毛泽东的这首词里,有没有“悲秋”的情调呢?为什么?(多媒体放映诗句,学生讨论后提问)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小学科学课件(模板6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辑经过万辛千苦,终于准备好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小学科学课件”。对于教案课件,老师们少不了认真准备的一项事务。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注重授课思路的清晰性和逻辑性。此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读者!

    小学科学课件【篇1】

    【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每一个生活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应该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每位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一、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教师的扶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单纯的演示性实验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煤的`分离实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在前面单独实验,边做边说明。学生是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实验内容,设计为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间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和以往的实验比较起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有了自己观察、讨论,理解的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发挥的地方。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

    有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验证不同颜色对热的吸收能力的实验,展现了一种探究的思想。因此我把该验证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索。待实验结束后,“为什么人们夏天喜欢穿浅颜色的衣服,而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高斯号货轮是什么原因脱险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四、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现行的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实验问题而没有实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我有意将这些问题设计为探究性的实验。例如:”光棍树”和睡莲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由学生自己去猜想和验证。

    五、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六、将课内的讨论题和课下的讨论题设计成探究实验的形式

    探究性实验不仅局限于课内进行,同样也可以将实验放到课下。有了充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更有探究的兴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5,(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xxxx,(7)。

    [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xxxx,(5)。

    小学科学课件【篇2】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三店街宋寨小学

    胡尚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教学中要从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抓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四、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教学方法。

    1、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教师的爱心、尊重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进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教师若能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那必然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学校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学校,检查教师们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及奖惩挂钩。一是抓教学过程。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三是提高教师的教案预设。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现在一些老师备课,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具备“五备”、“四点”、“两法”、“两题”。“五备”:备教材、备教参、备课标、备教辅、备学生。“四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六、学校要研究和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法

    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片面追求分数,应该把班级所处的环境、生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加入其中,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客观、公正。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总之,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应该树立农村教师新形象,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悦服家长和社会。面对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的出挑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12月1日

    小学科学课件【篇3】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让他们爱学、学好这门功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荒谬,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却可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我们可以表扬那些坐姿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激励性评价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4】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精心筹备,海勃湾区档案管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介绍一下与会人员情况。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属及驻区各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业务人员。应邀到会参加今天开班仪式并在台上就座的领导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市档案史志局副局长、公司总经理、市xx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市档案史志局综合业务科科长区档案局主任科员。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档案局的大力协助和区政府领导的充分重视,也获得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区部分重点企业的热心支持、配合,特别是两位企业老总在百忙之中能够亲临我们办班现场,充分体现了我区企业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令我十分感激。

    会上刚才三位领导分别为我们做了开班讲话和重要发言,它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们的讲话对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寄予厚望,对于我们办好这次培训班乃至今后开展各项档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务必要深刻领会,牢记在心,并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各自的具体工作之中。

    下面我们就要进行授课了,在开课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老师。担任本次培训授课任务的是今天台上就座的刘宝桐和王岚两位老师。两位同志在我们市区档案界都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指导和授课经验,是在座全体档案人员的良师益友。我希望学习期间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按时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勤学好问,积极用心操练,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而能用,尽早成为各自单位档案业务的行家里手。

    为确保我们顺利完成这次培训任务,请大家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每天要保证按时到场,提前都把各自手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遵守课堂培训纪律,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勤。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随便请假。其次要听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安排,注意保持会场卫生清洁,轮流搞好值日,完成卫生清理、打开水等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5】

    科学课自制教具的三例效应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的教学应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自制教具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也是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自制教具可以化隐为显、化死为活、化单为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制教具 作用 效果

    小学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主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建议,科学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校现有的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材料大都生活化,而学校现有的材料陈旧残缺,款式单一,数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教学的畅通,科学教师就要发挥一技之长,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具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行合理的探究活动。下面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效果。

    一、自制教具可以化隐为显

    教具是创设学生注意观察的“亮点”。科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对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只要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化隐为显的目的。化隐为显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学生不容易看出的内容点拽出来,让学生真正看清研究对象的本质,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由于学校没有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电路游戏盒”,目的就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用“电路游戏盒”给学生进行了演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此教具上了。当我把导线上的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到“青蛙”和“两栖动物”、“蛇”和“爬行动物”、“猫”和“哺乳动物”、“鸡”和“脊椎动物”的接线点时,小灯泡自然就亮了。学生看到了发光的小灯泡都感到非常惊奇!并且说:“这是怎么回事?”接着有“心机”的学生又说:“老师,你能把游戏盒的后盖打开让我们看看吗?”我说:“可以啊!”随之,我把游戏盒的后盖打开呈现给了学生。当学生看清楚每两个接线点都有一根导线连接时,又发出了感叹:“就这么简单啊!”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由“关门”到“开门”这一过程,明白了“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才能发光”的原理。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直接打开了学生对复杂、抽象事物的内化点。

    二、自制教具可以化死为活

    教具是架设学生创造思维的 “桥梁”。科学教师在解决教学难点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否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形成的主线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为学生“牵线搭桥”,使学生原有僵化的思维化死为活。化死为活就是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困境、僵局时,教师帮助学生清除障碍,使学生的思维重新得到加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内容。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制作红绿灯》一课,教材提供的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图钉、回形针、木板。这组材料中的木板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准备了,也无法完成木板上小灯泡的安装。针对这个问题,我拿出来用木板设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当学生看到由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变成了三个灯泡时高兴极了。对于有木板等材料的学生来说,我采用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零距离观察“交通信号灯”。通过观察后,学生自然解决了木板上安装小灯泡的难题,顺利地完成了制作任务。经过实验效果可佳。对于没有木板材料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是“望洋兴叹”了。针对这种现象,我又拿出来用卡纸等材料和用泡沫塑料板等材料设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分别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当他们看到用这样的材料也能制作“交通信号灯”时极度兴奋。于是,他们就迅速地找出身边能利用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交通信号灯”,并且都顺利地完成制作任务。从学生的作品展示来看就足以证明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创造性意识。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激活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自制教具可以化单为繁

    教具是搭建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科学教师在挖掘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是否出现种类单一的现象,有了这种现象自然就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知识面的相互关系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化单为繁。化单为繁就是教师把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帮助学生利用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将材料的局限性改变为材料的多样性,从中使学生获取借鉴的经验,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顺利完成所学的内容。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造一艘小船》一课,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只有橡皮泥。由于材料的单一性,造成了学生制作小船枯燥乏味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我拿出来用泡沫塑料块和矿泉水瓶制作的小船分别呈现给了学生。学生看到精美的小船时兴趣来了,就用带来的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船。这时,作为教师要急时让学生明确制作小船时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内涵。当看到学生用泡沫塑料块、饮料瓶、易拉罐、香皂盒、牙膏皮、一次性筷子、雪糕棒等制作的样式别致的小船展现出来时,同样也看到学生亲身经历的喜悦感。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对思维发散的直接体验。

    自制教具是科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的,只有挖掘教材、深入探索、潜心研究、动手实践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勤“琢磨”: 琢磨教材中的材料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琢磨日常生活中所扔掉的物品是否能“变废为宝”;琢磨自制教具是否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牵线搭桥”、“以点带面”的作用;琢磨自制教具是否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件【篇6】

    《浅谈提问的艺术---读《小学科学课例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徐州市长安路学校 曹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一些科学课,特别是公开课、评比课,我们往往冠以“开放教学”的名头,有些提问并非为学生设计的,而是为追求热闹的气氛刻意“雕”出来的,热闹的背后掩盖着的是学生学习收获的匮乏。上述教学片段,教师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更多成分地停留在了渲染课堂气氛的层面上,看重的是表面现象。乍看起来,“满堂问”、“满堂答”,挺热闹,挺热烈,挺精彩的。但深入思考,学生收获的并不很多。教师忽视了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和必要,提出的是一些琐屑苍白的问题。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提问,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呢?

    首先重要的是针对性的提问。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本身就是似是而非,偏离目标,学生回答自然也是糊里糊涂,甚至无从回答。如果教师所提问题针对性强,能紧扣要旨,贴近内容,学生回答才会切中问题,回答效果才会理想。

    第二重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提问。有的教师提问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缺乏思考的时间,学生来不及回答,无所适从,往往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努力发问,学生台下寂然无声的尴尬局面。我们在问题提出后,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有屏神凝思和活跃思维的余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活跃学习的情趣,达到深化学习内涵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崇尚施教价值,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从教学的细节入手,开拓课堂提问的新领域,让课堂中的每一提问富含艺术的韵味,犹似那永不凋谢的奇妍之葩,永远给音乐教学以烂漫霓彩,以妍美润泽,以可餐温馨!

    儿科学课件8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科学课件8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儿科学课件 篇1

    科学:神奇的小细管

    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神奇的小细管》

    准备:

    1、毛巾、海绵、布、吸水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花,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等)

    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许多水,可是它们现在住在小盘子里太不舒服了,它们想搬到宽敞的大盆子里,怎么办呢?它们想考考你们。不用倒的办法,用小盆子旁边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那植物能不能吸水呢?)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红了的“小细管”。

    4、幼儿欣赏图片(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百合花等)

    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

    5、讨论:毛巾、海绵、纱布,吸水纸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等才会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白色纸花变成彩色的花呢?

    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结束。

    幼儿将彩花送给树妈妈,给树妈妈打扮。

    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儿科学课件 篇2

    1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根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时安排和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增减等处理:(1)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儿科学》,该教材由汪受传、虞坚尔主编。教材具用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适合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2)一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肺炎喘嗽、哮喘病、泄泻病等。安排学生自学临床少见病、罕见病如寄生虫病、胎怯病、硬肿症。(3)个别疾病虽然常见,但与其他疾病相似或学生较易理解,如咳嗽病、奶麻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学习。(4)部分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和疾病,如腹泻病涉及的小儿液体疗法、小儿惊风等作为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5)“多发性抽搐症”这一节多年来在儿科及针灸学均有讲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将此节定为自学内容。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

    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世纪对医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自学、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较广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为此,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1)自主学习:对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节如便秘病、鹅口疮等以此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学,教师采取答疑、总结等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2)小组讨论。分两种情况进行。(1)对学生不分专业的给予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如“你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儿科有何特点?”、“对小儿推拿疗法有何认识?”。(2)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如第七章肝系疾病的第三节癫痫,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并解答:①本病除与晕厥、癔病性发作鉴别外,还可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其鉴别要点有哪些?②本病治疗上有哪些单方验方?而对于针推专业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①癫痫发作期和缓解期取穴有何异同?②《千金药方》中的“十三鬼穴”为哪些穴位?3)病例分析。教师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给予学生典型病例,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肺炎喘嗽和咳嗽病通过实际病例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和区分。4)情景模拟。借助大学实训室、模拟人系统,模拟儿科常见急症如高热惊厥、哮喘持续状态等,检验学生对急重症处理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中医儿科学作为临床主干课程建立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在学生科室轮转学习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配备1~2名临床教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职业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同时,聘请老中医工作室成员担任“中医学专业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计划”临床导师,并在基础学习阶段就予介入。学生经实训考核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教学中采取:入科告知—实际讲解—学生侍诊或独立操作—出科考试的程序模式。通过实习,带教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利用教学录像、典型病例讨论等方法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临床能力,使学生在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及独立分析处理病人等方面得到提高。

    4建立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通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提供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实验指导、练习自测、参考文献、外文资料及现场教学录象等,开辟了中医儿科学的专门网页,补充和丰富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定期予以更新。(1)将相关教学资料上网公布,如教案、教学幻灯片、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以供学生自学或深入学习。(2)编写了中医儿科学相关病证的思考题和病案分析题,供学生讨论、练习,提高其辨证思维能力和对中医儿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3)公布部分教授上课、查房、讲座的录像,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开设教师E-mail与学生交流,加大互动力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进行解答,并反馈回课堂教学作为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网络沟通,使教学变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成为课堂问题教学的内容,使教学水平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提高。

    5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实施教考分离

    采用理论课考核形式和临床实践成绩评定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理论考试除在期末考试中采用闭卷考试、机考等形式外,还加强了中医儿科实习中的临床操作、诊疗技能、论文撰写等考试改革,注意考察学生解决临床基本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体现课程系统整合后基础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特点。临床实践成绩评定分为岗位准入、职业态度考核、出科考试、毕业考试等几部分,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技能实践部分标准为蓝本,既考察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也注重考察对操作意义的理解,并使用模拟人进行实际的单人考试,保证公平公正。总之,“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必须由学生配合,其结果也主要由学生来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反映了“教”的质量。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能够打破教师和学生既往对自身定位的桎梏。学习是学生的责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规划负责,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扶持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者,而是自主的学习者和探究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从旁辅助、引导。我们希望通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结合临床病例将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资源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儿科学课件 篇3

    [说明]此实验可在大、中、小各年龄班常识课使用,但各年龄班目的要求不同

    [材料]长有植物幼苗的花盆,植物选择本地容易得到,长势较快的种类。(匍匐茎植物除外)

    [操作]

    当幼苗长到7、8厘米时,把花盆向一侧倾倒,幼苗和地面平行,过几天,幼苗新长出的部分会垂直向上生长。新生长的部分和原来的茎有一个近乎垂直的夹角。

    此刻,扶正花盆,使新长出的茎和地面平行。再过几天,我们能看到植物的茎又拐了个弯向上生长。如此反复几次植物茎的形状会很有趣。(上述所有过程要让幼儿参与)

    [目的、要求]1、小班:仅了解植物的茎都是向上生长的。

    2、中班:①培养幼儿耐心细致观察事物变化的能力

    ②知道植物茎向上生长的脾气是植物的生长对阳光需要的本能

    3、大班:①茎的弯曲以及弯曲后形成的形状是根据人的意愿改变的。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改换花盆倾倒的方向来改变植物茎的形状。

    ②通过此实验,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4、此实验命名为永远向上,想以植物茎坚忍不拔向上生长的毅力,寓意幼儿产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

    [补充]

    1、此实验原理是植物生长素引起的茎的负向重力性。在生长素的影响下,茎同时具有向光性(茎弯向光源),所以,花盆不宜放在教室的窗台上。

    2、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顶芽,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告诉幼儿不要伤害顶芽。

    3、椐此原理,幼儿园的盆栽植物也可以变得千姿百态起来。只是要有一个好的创意。

    4、盆栽木本植物也可做上述实验,可能速度慢一些。

    儿科学课件 篇4

    自评教学设计模式在儿科学科教学中的实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自评教学设计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今后儿科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我院校2013~2014学年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一个班的60名学生为观察组,给予自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再另择60名同期入校的本科学生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模式儿科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见习成绩以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

    【关键词】自评教学设计模式;儿科学教学;教学质量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胎儿到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身心健康以及疾病防治的生命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医疗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培养面向新世纪,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自身素质融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儿科学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而自评设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自我评价我特点,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促进儿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近年来,我学院通过对儿科学学生实施自评教学设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校2013~2014学年的本科生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性为25例,女性为35例,年龄为19~24岁,平均年龄为(22.6±3.1)岁,其他学科成绩为78~87分,平均成绩为(81.2±6.7)分;观察组男性为24例,女性为36例,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2.7±4.2)岁,其他学科成绩为75~88分,平均成绩为(82.2±7.2)分;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其他学科成绩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学习内容两组学生的学习内容均是由我学院的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备课,具有可比性。

    1.2.2研究方法对照组学生给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授课老师在备课之后,在课堂主要是以内容教授为主,之后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由老师做出总结。观察组学生给予自评教学设计模式授课首先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方法,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主要是制定教师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对照表格中的各项要求,在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行为来进行打分,要求必须真实,通过这些分数可以确定教师处在专业的何种水平,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一种是通过教育叙事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治疗。然后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1.3判定标准

    课程结束之后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和阅卷,两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其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这个4个级别,比较两组学生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3]。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课程结束之后,两组同学均采用统一命题考试,比较两组同学的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成绩,观察组同学的理论和见习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同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同学的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考试成绩(n;±s;分)

    组别例数理论考试见习考试

    观察组6089.5±7.591.3±6.4

    对照组6074.3±9.782.5±6.3

    值9.607.59

    P值0.00000.0000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

    2.2比较两组同学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观察组学生非常满意为38例,满意为12例,满意度为83.3%,对照组学生非常满意为21例,满意为13例,满意度为56.7%,观察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比较两组同学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n;%;±s)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观察组6038(63.3)12(20.0)9(15.0)1(1.7)50(83.3)

    对照组6021(35.0)13(21.7)19(31.7)7(11.7)34(56.7)

    ?值9.550.054.614.7810.07

    P值0.00200.82290.03160.02880.001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相比,p

    3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的严重落后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医学的教学要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而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如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等则不断的提高,而儿科学作为医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其内容比较的.抽象、内容涉及比较多且广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或理解不够,儿科教学的落后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4]。目前有关儿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很多例如PBL教学法应用、病例讨论等,但是在众多教学评价体系中大多数缺少教师自我评价这一环节。

    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5]。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说明,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分析,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通过学生、家长、校长等一同参与评价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师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让教师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之外,还具有调动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各教研室的工作重点,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质量评价采用多途径、多主体的方式来进行,诸如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等是评价中的他评,是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外部机制,而教师自我评价就是评价中的自评,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素质提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机制,显而易见,真正对教师评价起主导作用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处于内在机制地位的自我评价[6]。因此依据教师自评归纳出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更能直接有效的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这说明自评教学设计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评教学设计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自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师自我评价为基础,教师通过自我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成绩也得到提高,值得在儿科教学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琼华.病例讨论模式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70-71. [2]池美珠.运用PBL模式优化儿科教学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1015-1017.

    [3]殷萍,赵玲玲,旷寿金等.以学生为本--一种新的儿科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0):156-158.

    [4]周广玲,魏兆君,赵美玲等.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18(10):925-926.

    [5]李鹏飞.基于PBL模式的多媒体儿科教学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21(19):2567-2568.

    [6]陈戈煜,张春辉.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2):256-256,257.

    儿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单向序数第一至第五,初步建立序数概念。知道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教育幼儿知道喝白开水有益身体健康。

    教学准备:

    1-5的数字卡片人手一份、五只小羊的图片、五种饮料的图片、幼儿的操作材料板人手一份。

    教学重点:

    认识5以内的序数,能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5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将5以内的序数正确排列。

    教学过程:

    一、出示羊村的小羊们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

    二、游戏

    1、将小羊们排好队,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只小羊的排列顺序。出示数字卡片,教幼儿用数字表示序数,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意义。

    2、学习说"***排在第*"或"排在第*的是***"的句子。

    三、游戏

    1、出示五瓶饮料,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名称,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种饮料的排列次序,操作数字1-5的卡片表示序数。

    2、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颜色,说说"*颜色的饮料排在第*"3、尝试把五种饮料的摆放位置调整后,再次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四、幼儿操作游戏活动

    指导幼儿贴1-5的数字卡片表示饮料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可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饮料排列顺序。

    五、小结活动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数字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它就叫序数。可以读成"第

    1、第2、第3、第4、第5"。

    2、饮料虽然很好喝,但也不能喝的过多,过多的糖分会容易发胖,而且还含有色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好,要多喝白开水,它是既解渴又健康的饮料。

    儿科学课件 篇6

    有趣的转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纸片、剪刀、竹签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儿科学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工具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

    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是快捷、方便的工具。

    3、能运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对探索活动感趣活动准备:

    黑板、纪录表,幼儿标记贴,五个澡盆,内放大米和黄豆,漏勺、勺子、筷子、夹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个

    活动过程:

    1、以厨师阿姨遇到的问题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师:厨师阿姨今天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把黄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谁来想一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帮阿姨将黄豆从大米里面分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和表达)

    2、幼儿根据工具进行猜测并进行记录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呀?(出示工具)请你猜一猜,这些工具中哪一种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黄豆从大米里面分出来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讲述)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那一种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标记贴到这种工具的下面。(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3、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师:究竟哪种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师要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来试一试。注意每一种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过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种,最后把你的小标记贴在记录表的小手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注意提醒幼儿每种工具都要尝试,最后再记录结果。重点观察、指导幼儿使用漏勺,探索用法)

    4、结合记录表集体讨论,发现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将黄豆和大米分开师:刚才,我们用了各种工具来分黄豆。试过以后,你觉得那一种工具最快、最方便?为什么漏勺能很快、地把黄豆分出来,而且看不见一粒米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使用漏勺的?(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讲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师小结:原来,漏勺上有许多的洞眼,当我们用漏勺去盛米和黄豆时,米就会从洞眼中漏下去,勺子里只留下了黄豆。当漏勺中盛了米和黄豆时,我门只要用手轻轻地左右晃动,就能让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来了。所以,漏勺是我们今天分黄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赛:分黄豆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有趣的分黄豆比赛,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用漏勺将剩下的黄豆和大米分开,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多!

    儿科学课件 篇8

    活动背景:

    小班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就连教师的指导语,如果用儿歌表现,孩子也会因喜欢而能听得进一些,如"走路弯着腰像个老公公,走路挺起胸像个小英雄",有韵律的语言,确实可以使孩子打起精神。

    在满足孩子喜欢有节奏的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孩子欣赏儿歌中所蕴涵的情趣。本活动试图通过对儿歌的欣赏和简单的.改编,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

    但是孩子毕竟还小,如果他们没有改编的经验,那么就从一个东西、一种形状、一种颜色和一种动态开始吧。

    内容与要求:

    1、喜欢儿歌,并体会儿歌所表达的情趣。

    2、熟悉并喜欢改编儿歌的活动。

    3、儿歌情景图(树叶、秋千可以做成立体的,风做成贴绒的,富有动感的拟人化的摸样)。

    4、贴绒水果:苹果、生梨、香蕉等。

    过程与指导:

    感受情景——欣赏儿歌——感受改编

    一、感受儿歌的意境

    出示情景图,老师可以引导。

    1、(出示苹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2、苹果长在哪里?

    3、苹果树上长着苹果,还长着什么?

    4、这些苹果都躲在哪里?(树叶里)

    5、(出示风)风儿一吹,苹果好象在干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通用十二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通用十二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 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 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7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难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方法教法: 探究发现法、 小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准备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钟串铃、三角铁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四个,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音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大小高低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声,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附:板书设计1辨听声音

    / \

    音量 音调四、作业设计1、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新的问题?请你课后继续研究!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8

    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内容体系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着手,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容18、31

    -----

    9、4

    始业教育

    分组29、7-----9、1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39、14-----9、18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49、21-----9、25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59、28-----10、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610、5-----10、9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710、12-----10、16

    溶解的快与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810、19-----10、2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10、26-----10、3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1111、9-----11、13

    声音的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11、16-----11、20

    保护我们的听力

    身体的结构1311、23-----11、27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411、30-----1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512、7-----12、1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1612、14-----12、18

    期末复习1712、21-----12、25 期末考试1812、28-----1、1

    备课(下个学期)

    191、4-----1、8

    备课(下个学期)

    201、11-----1、15

    备课(下个学期)

    211、18-----1、22

    备课(下个学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9

    《风向与风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2.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风向标、自制小风旗、电吹风等。学生:小纸片、风力等级歌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知道风的样子吗?你是怎样观察到有风的?

    2、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时常感觉到风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风。(出示课题:风向和风速)

    二、教学

    认识风向

    1、确定好方向,以学生座位为基点,明确东南西北后,演示:风吹动小红旗,问红旗是往什么方向飘的?叫什么风?

    2、明确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3、你还知道有哪些风向?

    4、出示风向图,认一认这八个方向,读一读。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风向图。让学生对风向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5、一般我们在画风向图的时候,总是将北方画在上面,这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也来照着画一画好吗?

    三、作业设计

    填空

    1.风向是指风______的方向。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是______风。2.风向可以用______来测量。可以用____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3.用红领巾来判断风向,发现红领巾向东南方向飘动,那么这时的风向是 风。

    4.______是测量风速的仪器。风速的单位是______。

    答案

    1风吹来的方向 东南

    2风向标 正北 东北 正东 东南 正南 西南 正西 西北(八个方位)3西北

    4风速仪 米/秒

    选择

    1.吹向西边的风是()。

    A、西风 B、东风 C、西北风

    2.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方向,当时的风向是()风。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3.常用的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个等级。A、11 B、12 C、13

    答案 B 2 C 3 C

    测一测,查一查

    今天的风向是______;风速为______级。明天的风向是______;风速为______级。

    四、课外补充

    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0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DD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层次三: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1、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 )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1

    《水流有力量》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力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教学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1、始终贯彻“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流产生力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教学时我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

    2、“以人为本,注重方法和过程”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影响水流力量的大小的因素,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除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才能比较。例如要想验证水流力量大小与水流量多少的关系,必须让水流量大小不同,水位高低相同,冲击水轮部位相同才能比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打破小组界限,合作对比,现象更明显。学生在研讨中学会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得到这种快乐后,便会为下一轮探究添加动力。

    实验材料:

    水槽、带槽的小水轮、漏杯、水杯、毛巾、注射器等。

    制作材料:

    (课前活动:为了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了比较两个风车哪个转得快和在什么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才合理,两个教学活动,过程略。)

    师:(出示小水轮)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礼物?生:小水轮。

    师: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一些水、一个水杯、一个安装在水槽上的小水轮,一个漏杯(漏杯底部有两个小孔,一个小孔漏水少,一个大孔漏水多)、注射器等。你能用这些器材让小水轮转起来吗?生:能。

    师:同学们对自己很有信心。那你们想过没有,实验时应注意点什么?生:不要碰坏器材。生:应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师:同学们想的很周全。马上就要动手了,老师也给你们提点建议:当水槽内的水碰到小水轮的时候,把水倒出来再做。(生实验,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老师发现你们的小水轮都转起来了。谁能说一说,你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小水轮转动时你有什么发现?生:用水冲击小水轮的叶片,水轮就会转动。生:用注射器吸满水,冲击小水轮,小水轮转动起来。生:小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中间转得慢,冲击扇叶转得快。师:用水冲击小水轮就会转动,这说明什么?生:水流能产生力量。生:水流有一种力量。(板书:水流产生力量)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生:洗手时,水冲在手上有点儿疼。生:洗澡时,水能冲掉身上的泡泡。生:冲浪时,水能把人冲动。

    师: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生活中就应多观察、多体验。那你们想过没有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生:水位高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量多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快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水位高产生力量大?

    水流快……

    师:同学们的猜想这么多!也很有研究价值。对于你们的猜想,老师也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行的,我们还应怎么办?生:做实验。

    2、设计实验,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师: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但由于咱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验证,所以每个小组先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讨论一下怎样去研究。(生讨论)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打算验证哪个问题,怎样验证?

    生:先用漏杯在低处冲击小水轮,再在高处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生:我认为应在漏杯中装同样多的水,冲击水轮相同的部位这样才合理。

    师:你想的非常严密,研究这个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们打算两个组合作,一起研究。用两个漏杯装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低处,一个放在高处,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你们小组合作非常好,方法也很合理。为什么想两个组一起做?生:这样比较着做现象明显。

    生:我们打算把一个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次用大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一次用小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生:我们的方法是:找两个同样的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个用大漏口,一个用小漏口,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

    师:你们也想到了两种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问题,这很好。

    生:用两个同样的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位置,一个用大力气压活塞,水流快冲击小水轮;一个用小力气压活塞,水流慢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生:用一个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高度,先后两次用不同的力量压活塞,使水流速度不一样,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师:同学们思路非常清晰,想出这么多的办法。不但想出了用不同的办法来验证同一问题,而且想到了用相同的办法验证不同的问题,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实验时,如果有问题,小组内先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借鉴一下其他组的办法,实在有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咱们再共同解决。(生实验,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非常投入,相信你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请先把你们的器材和实验记录整理一下。

    师:因为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的问题不同,希望你们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要注意倾听。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水位高小水轮转得快,水位低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量多,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少,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慢,小水轮转得慢。……

    师:同学们虽然做了不同的实验,但都发现有时小水轮转得快,有时小水轮转得慢。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水轮转得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得慢,说明水流力量小。师:也就是说,水位高、水流快、水量多时水流力量大。

    师:现在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之后,你们心情怎样?通过这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够的,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生:做一做,才能知道想得对不对。生:两个小组比较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师:同学们对科学有这么浓厚的兴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搞实验的。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水流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水流产生的力量?生:水流力量可以发电。生:可以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生:可以运用水流力量搬运木材。……

    师:生活中人们用水流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生:洪水能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生:暴雨能形成泥石流。生:海啸能冲毁家园,淹死牲畜。……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看来水流的力量确实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流的力量。(课件展示:有关水流力量与生活关系的画面)

    ②人们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的画面。

    师:你看这些人的心情怎么样?可见水流的力量有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③水流冲击卵石的画面。

    师:我们见到的卵石那么光滑,主要靠水流力量冲击而成。

    ④大堤决口的画面。

    生: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危害。生:我们应利用水流力量给人们做贡献。生:我们应多植树造林,避免洪水发生。……

    师:水流力量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可见我们今天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实验桌上的材料袋内,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胡萝卜、硬塑卡、小刀、剪刀、铁丝等,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水轮,利用它继续研究水流的力量,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经历《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回顾教学过程,留下许多思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第一次试教时,仍把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目标。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是知识目标,主次分明,以实现以人为本、立足教材、突破教材进行教学的目的。

    2.由过程和方法引发的思考。

    最初教《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时,在实验前,我先介绍什么是对比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对比试验的特点是除要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要相同。如要验证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位高低有关,必须水位高低不同,水流量及冲击水轮部位相同。结果只少数学生按要求去做,多数学生仍我行我素,不理解什么是对比试验。总结课堂得失后,再上课时我没有介绍什么是对比,而是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哪个条件不变,哪些条件可以改变,怎样比较才合理。这次学生兴趣很高,在相互评价中体验到什么是对比的方法。学生后来设计其他实验都是对比的方法。

    试教成功后,我想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每一课教材的编排都是在此基础上给孩子进行能力目标定位的,而且每一课都有侧重点。《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向学生进行对比方法的渗透。最初教学时高估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放任自流”,在不知道怎样比较的情况下,盲目去操作,结果是方法不严密,比较不合理,结论不成立。

    人们常说,低估孩子的能力比高估孩子的能力更可怕。我想高估孩子的能力同样可怕,我们在教学时,应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明确一课应侧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按由简到繁,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孩子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所以本课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设想,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孩子的目的会明确一些,操作时才不会盲目,因为本课是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起始课。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探究的指向。因此我本着立足教材、突破教材的观点改变了活动内容的顺序,把活动一的内容放在了活动三之后。让学生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再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一幅幅画面,真正感受到水流力量给人们带来的利害,体会到研究水流力量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此启发,课后我对活动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设计时还是习惯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指向所捆绑。如探究水流力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仅根据教材的指向用一种材料(漏杯)让学生设计冲击水轮的实验。因材料单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方案不多。如再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探究,我想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设计的方案会更多、更完美。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2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六年级科学课件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学生课堂反应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很开心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六年级科学课件”的好文章,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 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6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xx、20xx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5.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 《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 1859 进化论主要理论 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惊世巨著 经典理论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这样信息的传递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传递给整个六年级的同学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3)为了使大家在离墙1米远的地方也能看清墙报的内容,墙报上用多大的字体比较合适?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9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五年级科学课件十篇


    教案课件的编写对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课件。为了写好教案课件,避免漏掉重要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案课件之前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课程目标:我们应该清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2.教学内容:我们应该详细列出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章节和内容、教学活动和方法等。3.教学资源:我们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如课本、教学PPT、视频、实验器材等。4.学生背景: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水平,以便根据他们的需求和能力来制定教学内容。5.时间安排: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和活动的时间,确保课程进度合理。6.评价方式: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效果。以上是编写教案课件前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对您在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当环境改变后, 植

    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

    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3)

    科学五年级下册课件

    第一单元沉与浮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的(微粒)运动有关。

    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7、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如:(锑)、(铋)、(镓)。

    9、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10、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1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12、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3、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4、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5、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2、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3、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5、(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6、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7、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8、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9、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0、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1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

    12、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6、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7、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第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8、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

    9、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10、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1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12、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即(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13、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4、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17、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绕着(地轴)且倾向于北方,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可以用(傅科摆)来证明,产生了(昼夜交替)、(北极星不动)等现象。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绕着(太阳)转,(一年)为一周期,可以用(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来证明,产生了(四季)、(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

    18、在认识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照冬短夏长)、(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等。

    19、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4)

    一、 导入新课

    1、 欣赏图片

    2、 浅谈对地震的了解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

    二、 探究新知

    1、 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

    2、 设计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3、 小组实验,合作完成

    4、 归纳总结地震的成因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地震的成因

    三、 科学与生活

    1、 地震的前兆

    2、 避震常识

    3、 地震后如何自救 课件出示地震的前兆

    课件出示避震常识

    课件出示地震后如何自救

    四、 拓展活动

    了解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课件出示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五、 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以往在教这课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地震知识,然后看看图象资料,再将重点的地震成因讲解一下,教师包办的较多,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孩子则兴趣不大,没有充分投入。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资料,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将课上看到的和自己带来的资料进行信息重组,最后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点,下面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事,而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有自己创意的、自主的过程。这就是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和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教师从包办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纪录;能做简易科学模型;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小车、测力计、长短不一的木板、木块、铅笔、螺丝钉等。

    教师准备: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课件“小小推车”。

    师:小小要想把小车运上台阶,可以怎样做?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阐述各自的做法或想法。

    播放课件。

    师:用手直接搬和斜搭木板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认为“斜搭木板”是种简便省力的好方法。像“斜搭木板”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形成一个斜坡,就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那么斜面省力的奥秘又在哪里呢?这节可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题:斜面。

    (二)探究活动

    1、搭个斜面来研究

    师: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快速的搭个斜面吗?

    学生动手搭建并交流搭建方法。

    师强调:把“木块面积最大的侧面贴在桌面上”是最稳固的搭建方式。

    2、探究斜面长度对省力的影响

    师:现在咱们的斜面已经搭好了。刚才咱们说过使用斜面比直接搬要省力。猜猜看,在搬离地面相同高度时,什么影响省力的程度?

    学生猜测

    师:怎样做才能验证咱们的猜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合理分工,及时做好实验纪录。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教师讲解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数据,交流发现。

    3、探究斜面坡度对省力的影响。

    师: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

    师:看来不仅木板的长度对省力程度有影响,垫的木块的高度也就是──坡度对省力程度也有影响。什么样的坡度才最省力呢?

    学生猜测。

    师:下面咱们就来动手验证我们的想法。可是有的小组只有一块木块,没有办法改变坡度的大小,怎么办?

    学生回答。

    师:看来咱们不仅要组内合作还需要组间合作!动手时别忘记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斜面的长度越长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自由活动

    师:斜面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应用,咱们来一起看一下!

    ⑴跨海大桥、斧子、往汽车上推东西————生活中的斜面

    ⑵拉链、台阶 ————斜面的变形

    ⑶开瓶器、螺丝钉、螺旋楼梯 ————螺旋

    (四)拓展活动

    师: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不能改变斜面的长度,比如骑自行车上坡,这时我们怎样做才能省力?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6)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8)

    《青春活力》

    1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制订怎样搜集成长的证据活动计划。

    能搜集实物、寻找数据作为自己成长的证据。

    制作一套记录自己成长情况的简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搜集成长证据活动中,培养学生注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觉、诚实地帮助他人。

    科学知识: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及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变化。

    难点: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健康检查记录。

    学生:学生幼儿、儿童时期穿戴过的鞋、帽和衣服、照片、成长日记、成长记录卡等。询问爸爸妈妈有关自己的成长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成长变化:

    1、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64页上的四张图片。

    2、讨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问题的关系到学生制定搜集证据的计划,因此,很有必要讨论。主要是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

    4、有哪些事物或数据能证明我们在成长?

    二、制定搜集成长的证据的计划:

    1.讨论:

    ①我们应该着手搜集哪些方面的成长的证据呢?

    (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我们可以去哪搜集,怎样搜集到成长的证据呢?

    (服装、照片、影像、用品、玩具、成长日记、病历、免疫证……)

    2.学生分小组制定计划。

    3、交流小组的研究计划,小组相互评价研究计划。

    4、搜集到了证据之后,我们可以怎样分析自己在那些方面的`成长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分析,如:

    年龄身高(厘米)体重(千克)牙齿其他

    (也可以把年龄一栏分成4个年龄段)

    三、布置课外活动:

    课外按计划搜集并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提示学生向爸爸妈妈询问一些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汇报导入

    1、上节课布置了同学们课外搜集分析了成长的证据,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先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找一两个代表全班交流。)

    3、通过分析搜集到的成长证据,我们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

    1、我们了解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变化,如果现在要你制作自己的成长简历,我们可以怎么做?

    (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可以利用以前的成长记录卡)

    2、成长简历上一定要有那些内容?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

    3、学生制作一个年龄阶段的。

    4、交流评价学生的成长简历。

    5、布置学生将卡片做成一整套,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需要用到。

    三、活动:人的一生变化。

    1.预测:从现在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还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2、讨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除了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外,我们还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呢?

    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分析,填写下面表格:

    项目幼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体力活自理能力

    4、交流并评价学生填写的表格。

    5、讨论:通过比较分析,你觉得人在哪些阶段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准备怎样去帮助别人呢?

    四、阅读:人的寿命变化。

    学生阅读并思考:人的寿命为什么能不断提高?

    六、拓展: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了解非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同学之间交流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现代人类的健康?

    2 我们的成长曲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用表格统计自己从6岁到现在的一些成长数据。

    利用统计数据绘制成长曲线图。

    能利用成长曲线图进行分析,找出自己成长变化的一些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的成长数据,学会关心自己,珍爱生命。

    在统计数据,绘制和分析成长曲线图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科学知识

    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水平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成长曲线图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绘制并分析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自备成长简历。

    教师准备每个学生的健康检查记录(备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一学年都要进行一次体质检查体检时都测量哪些项目吗?2、学生讨论:体检对我们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3、老师讲述:在成长过程中,体检测量出的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水平。(板书课题)

    二、统计自己的成长数据。

    1、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成长简历,汇报一下简历中主要记录哪些数据?

    2、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状况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的方法,如列表分析、绘制曲线图、条形统计图……)

    3、让我们先来设计一个表格来整理这些数据吧。想一想,我们的表格要记录哪些内容呢?

    (提示学生不仅可以记录身高体重的数据,其他的也比如肺活量啊坐高都可以。)

    4、学生设计表格并填写数据。

    (直接在书上进行,对书上的表格内容上进行补充。学生数据搜集不全面的,老师为其提供学校存档的每学年的健康检查记录表)

    三、学生绘制成长曲线图。

    1.仔细比较各项逐年的数据,讨论:哪些数据变化比较大呢?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身高体重的数据变化比较大,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这两项绘制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3、学生在书上的坐标图中绘制自己的成长曲线图。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之类的制作,故制作方法不必要集中指导。老师巡回发现问题的话就及时指导。)

    四、分析与交流。

    1、通过绘制曲线图,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绘制的图,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这时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成长曲线图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这里的比较、分析要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

    2、全班交流:①你有什么发现?

    ②你的成长曲线和其他的同学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有共同的规律吗?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找出共同的规律。

    4、老师播放,展示我国7岁-18岁青少年男女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

    5、老师对我国7岁-18岁青少年男女身高增长情况进行讲解,并告知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是正常的。要求学生坚持将以后每年的体检数据添到课本的图上,这样可以看到自己较长期的生长状况。

    6、学生阅读指南信箱里的材料。

    五、拓展

    1、你进入了青春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布置学生课外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

    3 男孩和女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4.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男孩和女孩。板书课题:男孩和女孩。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课外讨论的情况: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学生交流后,老师简单小结。告诉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人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辨析:行为对青春期健康的影响

    1、好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不良的行为则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请同学们观察74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图中的行为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老师注意抓住讨论时的分歧,激起学生辩论。

    4、你还知道哪些影响青春期健康的行为呢?请结合你自己或我们周围的例子谈一谈。

    (学生列举的事例定会十分的丰富,要引导学生从生长发育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辨析。)

    5、通过刚才的辨析,你对青春期的健康有那些新的认识?你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三、我的青春期健康计划

    1、我们同学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有的即将进入青春期。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青春期健康计划,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制定计划呢?

    (计划包含的内容可以有以下的方面,如何继续获取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如何应对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心理上的变化,青春期的营养饮食,健体计划等等)

    2、学生独立制定青春期健康计划。

    四、拓展活动

    课外知心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计划,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向信赖的师长请教计划是否合理,根据意见搞好修改。

    第六单元 我们怎样做计划

    1 我们怎样做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阅读琴纳征服天花的故事,能说出他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2.回顾已经做过的计划并交流、总结出制定计划的意义及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3.总结关于制定计划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可行的研究计划可以保证研究规范、有序并有利于证据的搜集。

    2.知道需要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制定计划的意义及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难点: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知道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能体现琴纳征服天花的研究过程的资料(要求图文并茂,可以做成)。

    2、学生前面制定的研究计划(具有代表性的过程性资料)。

    学生准备:

    整理记录表。

    【教学过程】

    本课以琴纳征服天花的科学史实为例,旨在引领学生总结、提升对于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制定研究计划的认识,同时通过回顾、整理和交流,总结制订计划的经验,懂得制订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系统梳理,不断完善、提高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了解天花被征服的史实,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1、简介天花背景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世纪有1.5亿人死于天花。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强烈传染病,英国医生琴纳希望对天花这种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那么他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

    2、了解征服天花的过程。

    播放。

    3、分析琴纳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1)学生讨论琴纳是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学生可能会从猜测、设计实验计划、反复实验等方面进行讨论)

    (2)借助教材资料,理解琴纳的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4、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设计一个周密、可行的计划才能保证我们用清晰的思路、规范有序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搜集证据、验证假设。这样我们就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

    二、反思已做的计划,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1、整理分类。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同学们制定了许多研究计划,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计划,现在给这些研究计划分分类,你们按什么标准给它分类呢?(“实验计划”、“观察计划”、“调查计划”)2、围绕规定的主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你们小组认为这份研究计划是最好的,而这份最不理想呢?

    (2)阅读“讨论提纲”,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3)制定讨论主题

    怎样根据问题及假设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计划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关于制定计划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以往制定的计划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4)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字。

    3、经验教训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对自认为最好的研究计划和最不理想的研究计划谈经验和教训的交流。

    4、全班交流、总结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制定计划的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总结、评价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尝试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2、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及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并能按计划实施研究。

    科学知识

    1、知道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借用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方法。

    2、知道制定出的研究计划必须周密、可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关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过程性资料(要求图文并茂,可以做成)。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橡皮泥、铁块、茶杯、几块大小不同的卵石等。

    学生准备:

    制定实验计划的底稿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周密、可行的研究计划的能力。

    难点: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在学生已经明确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之后,本课再一次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用水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并进行验证的过程,然后以“海洋的秘密”为题,鼓励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周密、可行的研究计划的能力。

    一、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阿基米德)(观察74页插图)

    这位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样的问题难倒了这位科学家呢?

    2、怎样在不破坏皇冠的情况下鉴别真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3、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4、小结

    二、制定计划并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

    1、制定研究计划。

    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不过在动手前先请同学们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小组重点讨论,实验的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2、研究计划的交流与评议。

    小组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对其研究计划中的方法、内容、周密性、可行性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学生没有弄清楚的或未能想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帮助和提醒。

    3、完善计划并实施研究。

    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

    教师巡视,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4、实验情况的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对自己的研究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5、、刚才同学们真刀真枪的进行了科学探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研究计划是否周密、可行,同时亲自体验了阿基米德的研究方法。

    三、拓展——了解海洋的秘密

    1、关于海洋世界你了解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教师相机板书

    2、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

    学生自由选择,对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可以建议组成合作研究小组

    3、讨论制订计划

    (1)确定研究方法

    (2)计划的内容

    (3)调查的方法

    4、完善调查计划

    5、课后实施调查计划。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9)

    [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本节课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教学设计意图]:

    老师在讲课,学生在认真听课,这一切活动都是有大脑的支配才能得以进行。如何让学生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部",它能处理各种信息,并指挥身体完成各种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设计了三项教学内容:

    1、眼疾手快

    用尺子做看谁的反应快的游戏,让学生体味熟能生巧、一心一意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2、人类的语言功能

    讨论明确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3、保护我们的大脑

    在学生收集了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资料,如睡眠对大脑的意义、体育锻炼对学习和记忆的帮助,全面均衡的营养、情绪好坏和习惯、嗜好对大脑的影响等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促进学生保护大脑计划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2.了解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由4个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3. 知道颅腔怎样保护大脑和保护大脑的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4.养成要注意个人保健的习惯。

    [重点]:

    1.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

    2.了解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制定弥补对策。

    [难点]:

    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尺子、资料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境

    1.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看谁的反应快。

    2.刚才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着你完成老师的动作吗?(大脑)

    3.说说完成刚才动作的过程需要哪些步骤?

    耳朵听--传到大脑--作出反应,命令完成动作。

    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每一个动作。

    4.一年级的时候咱们就学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人类的一大宝贝--神秘的大脑。(板书课题)

    二、真情互动、探究学习

    (一)关于大脑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出示资料: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的特点。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通过一个实验,分析大脑的反应特点。

    活动一:眼疾手快

    A专心抓尺

    1.明确活动要求:实验时,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请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并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测反应速度时应注意,学生要两人一组,拿尺子的同学要拿尺子的上端,不要告诉抓尺子的人自己什么时侯放。抓尺子的同学手放在尺子的下端,呈握拳状,随时准备抓尺子)

    2.学生分组实验,作好记录。

    3.从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的过程中,大脑的工作经历了哪些步骤?

    看到尺子下落--传到大脑--作出反应,指挥手抓尺子。

    我们通过看、听、闻、尝、摸来获取外界信息,通过交谈、阅读来交流彼此的思想,这一切活动都是有大脑的支配才得以顺利进行。

    4.汇报:专心抓尺的尺子下落的平均距离是多少?

    出示指南车信箱的提示,可以估算大脑处理这个信息时所用的时间。如果没抓住尺子,所需时间超过0.2秒;如抓住尺子的20厘米,那么所需时间大约是0.2秒;如果小于20厘米,这个时间则少于0.2秒。从大脑收到信息,作出判断,指挥手抓尺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段时间要比尺子下落的时间略长些。所以有可能抓不住尺子。

    5.说明了什么?

    大脑处理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时间越短,说明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越快。

    6.比较三次距离,有何发现?

    熟练后可缩短大脑处理的时间,也就是熟能生巧。

    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

    B不专心抓尺

    1.一边背古诗或唱歌,一边再做实验,结果又是怎样?

    2.做实验,作好记录。

    3.为什么我们的反映又会慢下来呢?比较上次抓的距离,有何发现?

    4.小结:遇到干扰,会影响进行中的动作。

    (结合实际谈谈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做好一件事,得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二)人类有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有相应的语言中枢。

    活动二:人类的语言功能

    1.我们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沟通,说明了语言中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阅读P13资料,思考我们的语言中枢分为那几个部分。

    其中语言中枢又是由四部分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它们分别处于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管理不同的工作。

    3.讨论交流每个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吗?

    4.根据P13页的资料分析P14的甲乙同学的差异

    事例一:甲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知写文章如何下笔(运动性语言中枢更发达)。

    事例二:乙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是与人交谈时,不善于迅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语意(视运动性语言中枢更发达)。

    5.小组讨论:请你谈谈你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6.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弱项后,要有意识地针对这些项目多中训练,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创造力经过专门的训练都能得到提高,如果你在这方面不够好,只要今后你积极动脑,勤学苦练,你的记忆力、创造力一定会得到发展提高。)

    7.出示指南车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克服自己的短处,是很聪明的做法。

    (三)保护我们的大脑。

    了解大脑在头部的位置,以及颅骨对大脑的保护作用。

    1.师: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的大脑。

    出示大脑图,请同学们用你的双手感知一下前额、头顶、后脑,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们头部由额骨,头盖骨等骨头组成了保护我们大脑的颅腔。除了大脑的颅腔保护我们的大脑外,我们还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大脑呢?

    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①看书时间太长了会影响大脑健康,所以连续看书的时间不宜过长。

    ②随便敲击大脑会使大脑受到伤害,因此不能任意敲打大脑。

    ③踢足球时,尽可能少做头球冲顶运动,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使大脑受到震荡。

    2.了解影响大脑健康的因素。(出示资料,学生阅读,讨论,汇报收获)

    A、睡眠对大脑的影响。

    睡眠并不是脑活动的简单停止,而是活动的转变过程。睡眠能够使脑力得到恢复,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激动,思维反应不灵敏。

    B、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只老鼠处于经常活动的状态,而对另一只老鼠则限制它的活动,由此来测试它们对空间方位的记忆力。结果,运动的老鼠大大优于不运动的老鼠,运动的老鼠大脑神经细胞数量比不运动的老鼠多得多。

    C、情绪好坏对大脑有直接影响。

    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将同一胎生下的小兔分成正常与恐惧两组饲养。正常组小兔在自然环境中饲养,而恐惧组小兔放在老虎笼旁边饲养。食物、饮水等营养条件相同。结果,恐惧组小兔生长发育不良,骨瘦如柴……这充分说明了情绪的好坏对大脑有直接的影响。

    D、全面均衡的营养对大脑很重要。

    科学家对500名学龄儿童按营养条件分组进行测验,结果表明:营养良好组的儿童智商低于80者只占3%,而营养不良组的儿童低于80者占40%……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全面均衡的营养对大脑是多么的重要。

    E、不良习惯和嗜好会影响大脑。

    吸烟、饮酒、喝浓咖啡、浓茶的可乐饮料,过量食用味精等都对大脑有不良影响。

    判断P15三幅图画做法对吗?为什么?

    1.学生看图,判断,讨论。

    2.小结:

    图1课间仍在学习。这样的做法不对,因为合理的休息可以让大脑更好的工作。

    图2深夜还在上网。这样的做法不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时期,充足的睡眠可促进脑的发育。

    图3剧烈运动时戴头盔。这样的做法正确,头盔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大脑有了怎样的认识?

    2.关于大脑,现在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问题?

    3.同学们很爱动脑,课后请大家继续探究有关大脑的感兴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提高自我

    智慧问答?

    1、我们平时应该怎样保护大脑?

    2、有些小朋友认为玩电游可以锻炼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眼疾手快,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增强记忆、健脑的食物有哪些?

    五年级科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本篇文章已经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的相关信息,请查收。同时,建议您收藏此页以便今后阅读。教师们需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个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因为教案是推进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具。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复习引入。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本课属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内容的重要起始课。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思维的习惯。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2、通过探究发现自己日常观察的简单化,感受到观察要细致。知道认识物体可用多种感官,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懂得比较是认识物质属性的方法之一。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我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观察水的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亲身经历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他们对科学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4、大小桶各8只,1米左右细水管、粗管各4根、大塑料杯四只;

    七、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大部分。

    在上课之前,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小根树枝,给学生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等学生表述完教师发问: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手感、重量、叶片的厚度、树枝的气味等等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描述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物特点,小学生好动好学的热情立即被调动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自然过渡到说说对水了解多少,你对水的记忆是怎样的?水是平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此时让学生来描述水,学生还是感到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根据观察树枝已有的经验来描述水,有一定的经验,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我们该怎样观察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去。

    为学生提供四杯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怎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哪杯是冷开水。小组交流怎样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冷开水。通常学生会用到的方法是看、闻、尝等,学生年龄小,缺乏探究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在此要交给学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液体的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要一看二闻三尝。正确的闻法是:打开瓶盖,用手在杯口上方轻轻扇几下,再用鼻子靠近杯子闻一闻。正确的尝法是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然后立刻把它吐掉,还要注意讲究卫生,吐到卫生纸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老师“扶”的工作做到位了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大家自己寻找区分水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和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的液体。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虽然他们对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科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善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体验是丰富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意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物体的一些特征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如何让学生从他原有的概念发展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水的流动性的环节,要实现学生原始认识中的水可以任意倒掉,水的形状可以改变再到水是可以随意流动的这一概念的变化,最重要的形成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历程,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果冻盒,让学生把水倒进盒子里,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倒入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后,又有什么发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用“你看到的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来启发学生的观察注意点的转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这里注重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就发现水的形状能随意改变,正是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才能流动,这正是水的流动性的特征。

    运水比赛小组合作,选用适当的用具,除了用倒水的办法,设法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如果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些呢,你们会怎么办?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收获,特别是谈谈自己最意外的收获是什么,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第五课《做框架》

    【整体设计】

    《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

    1、初步认识框架。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角形木板,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板书:框架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1)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2)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3)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8、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9、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1、如果把许多个这样三角形或四边形框架组合起来,可以做成什么?出示正方体框架,这是什么?它是由一些什么框架组成的?

    2、你准备怎样制作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把做好的两个框架利用起来,先把三角形框架拆去一个角,加上一根杆子,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再把加固的斜杆去掉,也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然后用四根小棒把两个四边形框架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学生制作的过程。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4)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承受12本书的重量。

    (5)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7. 最后就是材料了,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当然很重要,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一、说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环节

    (一)用“梁”、“柱”搭建,探寻建筑科学

    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引出课题:抵抗弯曲。用有结构的材料导入新课,有利于思维发展起点的建立。

    (二)从问题出发,走近桥梁结构

    猜测是展现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通过猜测可以了解学生对要研究的内容已有的认知,有时也能引发认知冲突。本课的猜测主要有两部分。

    1.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执教过程中,将书中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转换成了“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能更好地承前启后,与实验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思维发展的连续性。这部分的猜测有两方面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看,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课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元认知,如学生认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纸桥的材料、纸桥的形状等有关,这些内容就涉及到接下来要研究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及后面的几课内容;从本节课来看,这些相关量是实验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如纸桥的材料、桥墩间的跨度……这些变量既是单元学习的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需关注的变量。

    2.猜测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

    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两个实验时,实验前需先猜测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在猜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变量的理解。这种猜测并不是盲目的,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测试后,先预测,再实测纸的抗弯曲能力,记录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测试前,学生对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并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没有猜测,因为这种猜测没有价值,而在第一次测试后,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开始预测2倍宽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时,猜测1倍、2倍、3倍厚的纸桥分别能承受几个垫圈更是有目的的。学生在猜测中一般都认为和前一个实验数据相近,实测后学生会发现与原先猜测的数据相差很大,因而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增加纸桥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如果没有这个猜测,或是猜测目的不明确、走形式,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没这么顺畅了。

    (三)从数据着手,探讨实验结论

    猜测如果仅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就大大削弱了它的价值。猜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认知冲突。在猜测阶段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在实验结果出来时,与猜测的比较也可引发认知冲突。当然这种比较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只要学生在实验前教师一句轻轻地提示:实验后与猜测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学生在实测数据与猜测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纸的宽度增加一倍,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了许多,接近于成倍增加,虽然我们只要求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但对于发展较快的学生而言,可能会通过这些数据做出定量的猜测,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而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实测数据与猜测数据的比较更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纸桥厚度增加一倍,承受垫圈的个数竟能达到这么多!这种震撼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刻的。

    (四)为生活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本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研讨任务出现,能够始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说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提供有材料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旨在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让出时间让学生去质疑、思考,让出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实践,让出讲台让学生去展现、表达。只有学生亲身感受了整个过程,他们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印象,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才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而这,也是我校一直倡导的“让学”教育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抵抗弯曲”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最后,我想借用苏联科学家阿?费尔斯曼的一句名言结束我今天的说课。我将在科学教育的路途上,勇敢前行,点燃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激情和热情!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第1课 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教学重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1、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 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

    1、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布置展览台。教学过程:

    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

    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讨论如何筹办植物博览会。

    提示:

    (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单独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作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2、学生绘制一个展览的预示图。

    3、学生开始用所搜集的资料来布置展览会。

    拓展活动:

    让学生把展览后的资料分类存档。

    1、提问:如何保存资料?

    2、怎么样保存资料科学些?

    小结。

    课后记:

    第3课 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

    能相近。教学重点:

    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见过哪些鸟?

    二、学习新课:

    (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鸟的名称。

    2.能从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设计不同的观

    察项目。

    3.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

    类的特点。

    4.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5.能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能飞翔和不能飞翔动物中哪些是鸟类。

    6.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了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活动过程:

    1.上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对鸟还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 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什么?

    鸟,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以

    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引导学生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

    6、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二)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动过程: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

    (典型 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只要

    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如木棍洞可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甥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固定在木板上。

    3.活动时可让学生分别观察鸟喙及几种工具的特点,然后再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在教材上可用直线将它们连接。

    4.根据教材上的提示步骤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时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提醒学生注意计时的准确性,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食物”的摆放位置。记录时兔子以块为单位,其他以粒为单位。

    5.把自己组的结论填写在表格下面,内容不强求统一。引导学生将取食的物品与实际环境中的食物对应起来。

    6、说一说——要想又快又多地“吃”到某种食物要选取哪种工具最方便,为什么?

    7.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意识到对鸟进化的问题还在继续研究。

    8.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三)小结:

    1、鸟类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蝙蝠、猫头鹰属于哺乳类,蜻蜓、蝴蝶属于昆虫。

    2、不同鸟喙与工具的对应关系: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

    匙);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四)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第4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

    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教学难点:

    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除了鸟类以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每类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观察15页的图片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请你介绍其中一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法。

    2、学生观察图片,汇报

    3、小组讨论:

    根据动物的特点,自己制定标准,给以上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5、讨论:哪种分类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三、了解科学分类方法:

    1、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

    2、活动:摸脊柱

    两个同学一组,相互摸一摸后背中间,你发现什么?

    (有一节一节的骨头)

    这叫做脊椎骨,它一节一节的组成脊柱。

    3、讲解:科学家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猜一猜:

    两人一组,其中一人任选一张动物卡片,不让对方看到,只能用“Yes”或“No”回答对方提问,对方围绕动物特征提问猜测,用较少的问题在最短时间猜出动物名称。

    五、作业:

    思考: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

    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我们来看看。

    二、区分更多的动物:

    1、小组研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18页各类动物的分类圈中补充更多的动物

    2、小组汇报结果

    3、小组讨论:

    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将19页各类动物的特征的序号填入上图相应的位置。

    5、对照各类动物的特征,检查在分类圈中填写的动物是否正确?

    三、阅读科学在线

    四、作业:

    收集各种动物的分类资料。

    板书设计:

    种类繁多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昆虫„„

    动物 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课后记:

    第5课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

    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第6课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3)认识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各自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

    2、提问:你认为蘑菇是什么生物?

    3、蘑菇、霉菌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二、认识可以食用的真菌:

    1、认识27页可以食用的真菌,描述真菌的形状、颜色、生活环境等特征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真菌有350多种,我们食用过哪些真菌?它们有哪些营养?

    5、学生分组根据带来的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6、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有些蘑菇有毒,误食后会中毒。(辨认方法: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三、食物发霉:

    1、除了蘑菇、木耳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3、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4、学生对发霉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学生填写29页实验设计。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5、讨论:怎样防止或减少发霉?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设计一种未来的食品保鲜技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食用真菌:银耳、灵芝、香菇、竹荪、金针菇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第7课 宝贵的生物资源

    教学目的:

    (1)通过发现人与其他生物存在哪些关系。

    (2)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教学重点:

    能设计可以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生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哪些地方利用了生物资源?

    二、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1、设计图表,将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表现出来

    2、观察31页设计实例

    提问:图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汇报

    哪个组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4、阅读科学在线

    三、生物资源的保护:

    1、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高等植物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种(爬行类300种,鸟类1100种哺乳动物40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10%,淡水鱼600种,海鱼1500种,占世界鱼类10%,还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熊猫、金丝猴、银杏、珙桐

    2、认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已经灭绝: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10种

    濒临灭绝: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象等20种

    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因为无计划采集枯竭:冬虫夏草

    3、调查:当地有没有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捕杀青蛙)

    4、设计保护生物资源的建议书,汇报设计。

    四、布置作业:

    收集我国珍惜动植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宝贵的生物资源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密切联系

    保护生物资源 课后回忆:

    第8课 生活中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的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情感价值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准备

    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 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 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 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 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 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 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 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 学生讨论,交流

    ⑤ 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 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三、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 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 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 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 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四、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课后回忆:

    第9课 植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2、让学生知道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3、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意义。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教学准备:

    酒精灯、燃烧匙、淀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1、提问:各种生物需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最终来源是什么?

    2、植物体的能量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3、看书上的事实,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4、小结:植物中的能量来自阳光,并以另一种形式储藏在叶片的淀粉中。

    5、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1)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

    (2)分小组进行实验。

    (3)汇报交流总结。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光能和化学能

    1、太阳的能量形式是怎么通过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

    2、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试着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果有,是什么?

    4、讨论:

    假如自然界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二、|保护绿色植物

    1、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2、讨论:绿色植物是怎么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的建议。课后回忆:

    第10课 动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2、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3、能积极认真的完成课堂游戏,并能协调配合。

    4、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看书上的图,说说那些动物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根据鹰、蛇、青蛙、蝗虫的食性,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3、找出上述几种动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填写

    4、认识食物链

    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象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项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结网游戏

    1、书上有十种动植物,请你们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找出来,越多越好。

    鱼、河虾、蛇、水藻、鹰、鸟、松鼠、松树、草、松毛虫

    2、每十个人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3、用红领巾将不同食物链连在一起。

    4、讨论:每条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5、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的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总结

    课后小记

    第11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2、会自己制作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教学难点:

    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教学安排:

    两节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科学学具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量的转化

    1、电灯泡、摩托车等是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吗/

    2、分析电吹风的工作原理。

    (1)电池风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填写在书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转化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电灯、电热水器、风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3)观察书上50页的彩图,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4)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书上。并把自己的发现也填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制作风动小装置

    1、设计一个风动的小装置。小组讨论后大家交流。

    2、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开始制作。

    3、制作完后各组进行交流。

    4、讨论:

    (1)自制的风动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2)在工作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怎样改进自己的装置,使它变的更好?

    5、研究结果: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改造风车模型

    1、怎样改造风车模型,小组讨论。

    2、把自己讨论的想法用图或文字表示出来。画写在书上。

    三、师总结。课后回忆:

    第12课 电铃响叮当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

    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作电磁铁

    1、用手按开关,为什么电铃会发出叮零零的响声?

    2、电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书上的解刨图。

    师:在电铃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叫电磁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

    3、制作电磁铁。

    (1)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认识所用材料。

    (2)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3)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4)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讨论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5)填写实验报告:电磁铁通电,();断电后,()。电磁铁是一种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第二课时:

    一、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思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 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

    1、实验目的2、材料和工具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用途

    1、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了电磁铁?

    2、老师把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科学在线的学习。了解电铃的一些巧妙装置。

    第13课 能量的控制

    教学目标:

    1、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2、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3、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5、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教学重点:

    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

    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 教学安排:

    两节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1、能量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需要控制吗?为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控制能量的装置。

    3、分析书上的各种控制能量的饿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装置名称

    作用

    控制的能量

    操作方法

    炉灶开关

    控制火焰的大小

    热能

    手动

    变色眼镜

    控制透过光的强弱

    光能

    自动

    二、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1、关于能量控制装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2、选择台灯的开关来研究。

    3、学生实验后猜想台灯开关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实验中的原理?

    5、观察书中58页的水管图,思考他们是怎样控制能量的?

    6、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设计自控装置

    1、思考与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

    2、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选择一种进行设计。

    3、提示:先选择自控装置的类型(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再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

    我的能量控制装置

    装置名称:

    能量自控装置的类型:

    设计思路:

    适用范围:

    主要优点:

    4、把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书上的科学在线,了解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三、专题研究能量转化装置

    1、学生根据书上的参考选题,选择所想研究的题目。

    2、参考设计制作流程图进行设计制作。

    3、制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解决办法。制作展示台,介绍自己的模型。

    课后小记:

    第14课 常用能源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2、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

    3、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4、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准备:

    学生在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析能量的来源

    1、提问: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看书还是能够的图,分析能量的来源。

    3、提问:生活和生产中还需要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4、板书:能源。解释能源的概念。

    5、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能源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6、将自己知道的能源进行分类。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7、学生分析后思考,你觉得什么能源最好?

    第15课 节约能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3.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4.能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利用图表记录自己家中用电情况。

    5、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二、教学重点:

    1、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三、教学难点:

    1、设计一种节能产品

    2、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论——家中能源使用情况

    2、学习新课:

    A、我国的能源问题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3、能把本组的方案与其他组交流。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最占世

    界的66.8%,石油居世界第5位。但我国仍面临众多的能源问题,谁想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

    2、阅读资料,出示阅读提示: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什么,用数字进行说明。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着“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能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69 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等办法来解决能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节约能源可能更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怎样节约能源是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的内容,当然学生提到开发新能源会更好。鼓励学生能够针对发现的某一具体的能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交流结果。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和讨论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能

    源问题,必须从节能开始。

    5、进一步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节能意识是什么样的呢?过渡到下而的活动。

    B、生活中的能源浪费

    活动目标:

    1、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2、能针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一些人认为能源是自己或单位花钱买来的,使用多少是自已的事,由此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浪费能源的。提示学生,浪费能源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a.像运行着的车辆、电器、燃烧的炉火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就是浪费

    能源

    b.像冰糕、饼干、衣物、学习用品等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消耗过能源,这些物品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也是能源浪费。

    3、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如不能随手关灯、浪费学习用品和食物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组织学生针对能源浪费现象找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全班同学共同出

    谋划策,针对不同小组学生发现的每一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

    施,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C、“节能作品”大赛

    活动目标:

    1.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为自己设计的产品撰写一份说明。

    2、能设计一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设计产品的方式。

    3、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已的作品。

    活动过程:

    1、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1)阅读第70页“海报”内容.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阅读第7l页“资料”内容,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参赛项目;

    (2)设计节能作品的过程是:先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再设计作品的内容,并用某种形式(模型、图、文字)表示出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通过调试、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根据作品制作一份介绍作品的说明书。

    2、学生独立活动。学生按括动要求,独立设计自己的作品。及时地发现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要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题、设计内容、制作作品,同时号召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结成活动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3、交流评价。举行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用评价表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寄送到当地有关节能部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从小为决策服务的意识。

    D、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

    活动目标:

    1、能提出调查家庭用电量的相关具体问题。

    2、能设计出与调查问题相对应的记录表,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和记录。

    3、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

    4、能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知道自己家中每周用多少度电,每天什么时间用电最

    多,什么时间最少吗? 2.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在一周内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查看、记录家中电表的数值。查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电表、开关等,最好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观察一周内用电量的变化。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统计图,并通过分析统计图解释统计结果。

    (3)统计家中常用电器的瓦数、使用时间.计算消耗的电量。

    3、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调在结果,比较自己家在本组内属于用电

    多的家庭,还是用电少的家庭。

    4、阅读教材第73页资料,说说平时怎样做,才能节约用电,学生汇报、分析统计结果。

    E、小结:

    作业: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第16课

    第17课 太阳系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初步了解恒星、行星、彗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

    (2)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初步认识太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对行星的体积和太阳系的膨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3)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初步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对太阳的膨大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行科学史以及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头脑风暴:假设你是神六航天员,你上太空后想探索什么知识?讲述: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观看有关太阳系的视频和课件。认识恒星和行星。

    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太阳系的资料图片,交流自己的感受。

    3、结合实际说出地球饶太阳运动的规律。

    4、交流九大行星有关方面的知识。

    5、教师通过课件介绍九大行星的知识和最新科学发现。

    6、通过计算了解九大行星的大小,从而推断太阳系的膨大。

    7、结合自己的计算,讨论太阳系的大小。

    8、想象太阳系的膨大及九大行星的运行规律。

    通过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的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做相对距离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提醒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长度代表一个天文单位。

    提醒学生先把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画出来。要求以太阳为圆心。

    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领会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阅读科学在线。

    总结提问:太阳系有哪些成员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第18课 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学目的:

    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渡曟從麌從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演示、反复的观察,来分析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考虑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本实验要引导学生考虑分别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等。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观察、反复分析推理。重点研究地球公转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节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半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就不会有四季的交替变化。

    二、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l、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物的影响。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季节里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已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发学生想像怎样用生动的方式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设计:

    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周需用时间 形成自转 23小时56分4秒 昼夜

    公转 365.25天 四季

    教学反思:

    第19课 美丽的星空

    教学目的:

    l、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已知道的了解星座方法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观察某一星座的变化。

    3、能把自已的制作展示给大家,并能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重点:

    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星座方面的知识。用自已制作的星空观察器把星座复制到自家的屋顶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对星座多少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认识的各种星座,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星座。

    教材中提供北半球四种常见星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星座,启发学生来认识,初步了解星座是怎么命名的。

    二、寻找四季的典型星座

    学生对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一知半解,对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知道得也不多。教材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观察两种途径获得四季星座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学习查阅星座资料的方法,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天文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查阅。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天文馆去参观,获得更多有关星座方面的知识。

    在查阅资料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在地球的南北半球看到的天空是不一样的,因此才有南半球星空私北半球星空一说。在同一半球一年的不同季节里,看到的星座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地球的自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观察星座,看到的星座位置也会有变化。有关星座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星图讲授给学生,最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这样可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一定星座方面的知识后,动员学生在晴朗的夜晚实际观察星空。教师要把观察星空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比如怎样认星图、怎样把星图与实际天空对应起来、怎样选择观察地点、怎样选择参照物、需要带什么工具、怎样做观察记录、怎样制作自已的四季典型星座观察图等。并在适当时候,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自己观察星空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星空的兴趣和爱好。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观察星空,星座的相对位置是有所变化的。教材上提供了四个时间段,供学生来观察记录,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否看到不同时间星座的变化,关键是选择参照物,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参照物。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并且动员学生积极运用星座科学方面的知识,去批驳“星座决定命运”这种迷信的说法。

    三、留住群星的美丽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制作活动,学生可能会非常感兴趣。

    观察星星的相对位置画下来。

    板书设计:

    美丽的星空

    典型星座 恒星

    春季 狮子座 北极星

    夏季 牧夫座 天鹰座 天琴座 牛郎星 织女星

    秋季 仙后座

    冬季 猎户座

    教学反思:

    地球的近邻——月 球

    教学目的:

    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月球的知识

    本课书可以从美丽的月球的神话故事引人,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以及关于科学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引导提出有关月球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活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月球的兴趣和爱好。教材用资料呈现的方式把有关月球自然状况方面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来获得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面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方式,当场获得月球方面的知识。

    查阅资料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料查阅。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好查阅资料后的交流活动,便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可能已经对月相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月相”的概念。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的发现则需要靠长期观察才能获得。

    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做长期观察的基本要求,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准备观察工具、查阅有关资料、选择观察地点、设计观察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等等。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月中8种月相变化的图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这8种月相,然后再做实际观察。

    做长期观察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事先一定要设计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其中包括观察的日期、所看到的月相、月球上的发现、月出时间、月落时间等。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做好长期观察,教师要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检查,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让学生随时交流观察心得,以及自己的观察记录等,确保长期观察的有效性。

    三、模拟月相的变化

    l、这个活动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在室外进行。可以选择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皮球,一半涂成黑色,一半涂成白色。教师一定要讲清楚需要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轨道、用什么来模拟月球等,在模拟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月球的公转轨道是逆时针的;二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应该让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方向。

    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可以先观察新月、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四个固定位置的月相,接着再观察不同位置月相的连续变化。为了便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多次。

    3、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站在月球公转轨道以外是否能看到月相的变化。事实上是看不到月相的变化的,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说明。

    四、做个小小宇航员

    到月球上旅行,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问题,怎样解决月球上的衣食住行主要依靠前面所学的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要考虑月球上的水、空气、食物、温度等,还要考虑月球上的失重等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月球上旅行还需要制定一个旅行计划,要充分考虑到月球上需要观察的事物、想研究的问题和需要带的工具等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开展旅行活动。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近邻----月球

    一天中不同时刻月球东升西落

    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月相的变化: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一周

    娥眉月 新月 娥眉月 下弦月 残月 满月 凸月 上弦月 娥眉月

    课后反思:

    第21课 蔚蓝色的宝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将搜集到的资料设计成生动、易懂的方式进行展示。

    2.能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海洋中蕴藏着的资源。

    3.能将发现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能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保证较全面地搜集资料。

    2.能感受到海洋资源的丰富与美丽。

    环境目标:

    1.能在阅读资料中意识到有些海洋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一、感受美丽的海洋:

    猜字谜引入。“家住大海,走向岸来.太阳一晒,身体变白.”学生猜出后,又出示另一个谜语“肚中藏宝,浩瀚无边,入口苦涩,性情多变”待学生猜出是海洋后,和学生一起走进《蔚蓝色的宝库》并板书。

    师:你到过海边吗?

    生:

    三、五名说一说,在海边见到的情况,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海洋,出示视频材料。和学生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海面、海浪、海水、以及海底的美景。过一会我们看谁的发现多?

    生:我欣赏了海洋的美丽和神奇,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海边去看一看。

    师:希望你早日实现看海的愿望。

    生:看到了平静的海面、看到了海上日出、看到了日落、看到了汹涌的海水,我感到海洋太美,师:你的眼睛很亮,发现了这么多

    生:丰富的海洋生物如(珊瑚、海星、海葵等),我感到海洋的生物种类太多,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新物种,等待我们去探访。

    师:你的表述很有条理,你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希望你长大了立志于海洋生物研究。

    师:通过刚才看图片,我们对海洋有了个很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海洋是美丽、壮观的、还有它的富饶。

    活动二 丰富的海洋资源

    师:那么海洋到底有哪些自然资源呢?我想这也是你们急于了解的,现在我们就先把自己的收集的有关资源的资料快速的阅读并整理、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理分类、并记录。过一会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分类更合理,记录更详细。

    生:自己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分类,并个别指导。

    师:刚才我看你们做的很投入,分类分得也很认真、记录得也仔细。现在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分类结果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它是否有生命来分的,我找到了海洋生物资源,如海洋的各种鱼类各种植物,还有矿产资源。我们要介绍的是滨海砂矿易于开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约96%的金红石、80%的独居石、75%的锡石、30%的钛铁矿都产自滨海砂矿。另外,还有磷钙土、金、铂、金刚石等。

    师:这个小组是按照有无生命来划分的,哪个小组有不同的分发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是否可再生分的,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小组重点给大家介绍海洋能源它是可再生能源。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海洋中蕴藏的发电能力达到766亿千瓦。技术上有可能利用的为64亿千瓦,约为目前世界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倍。海洋能源的开发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呢?

    生:我们是按照开发历史的长短划分的,有传统的资源和新能源和潜在能源三种。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藻类,数量70%都是由海洋藻类的释放的,数量惊人。有许多的新能源 师:你们的分类标准很独特。

    师:真是了不起,真是巨大呀。

    师:通过我们的交流分类,我们知道了海洋资源真不愧为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看到学生收集了这样多的资料,课下我们一起把有价值的好的资料收集起来

    师:有那么多的资源要知道它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关注的问题,请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有关的资料为下节做好准备。

    本课的设计意图:

    《蔚蓝色的宝库》是冀教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1课,在学生充分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及其能量和能源的关系基础上,“海洋资源”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展示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和美丽。本单元包括“蔚蓝色的宝库”、“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本课以课下收集资料、课上分小组交流、分析、分类,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一“认识美丽的海洋”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或搜集图片的方式让不同地域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感受海洋的途径,然后,通过用语言描述交流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共同欣赏、感受海洋的美丽,并初步认识到海洋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

    在活动1的基础上,活动2“丰富的海洋资源”先引导学生围绕“海洋中蕴藏着哪些资源”为主题查找资料。接着,组织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以学生共同掌握的较充足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关注海洋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课题:8.生活中的能量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难点:

    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支持: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多媒体板书设计:

    8.生活中的能量

    热能声能光能电能磁能化学能机械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二、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风能、声能、磁能、电能、化学能、光能、

    ⑤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例并填写下表

    能量类型利用能量的实例光能声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水能风能

    ⑥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三、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四、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五、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它们不仅涉及到教学步骤,而且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个老师都应该认真规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为它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写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但是什么样的教案和课件算是优秀呢?本文就为您精选了一篇有收获的文章,敬请阅读并收藏本文!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了解、认识常见的蔬菜;蔬菜实物若干;《什么部位可以吃》操作材料包。

    1、导入:每天无论是家里还是幼儿园,我们都要吃许多的蔬菜。

    3、重点提问:你喜欢吃蔬菜吗?喜欢吃什么蔬菜,为什么?(幼儿个别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所以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1、看PPT,师:老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认识的蔬菜多,谁的本领大?

    2、刚才我们介绍了各种蔬菜,那你们知道我们吃蔬菜的什么部位吗?(请2—3个幼儿介绍)

    有只小熊也爱吃蔬菜,我们一起看看它吃对了吗?听故事《熊妈妈收菜》。

    重点提问:小熊跟着妈妈去菜园收蔬菜,它们收了哪些蔬菜?(萝卜、白菜、西红柿)。你听了故事知道萝卜、白菜、西红柿应该吃什么部位呢?(萝卜吃根茎、白菜吃叶茎、西红柿吃果实)

    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茎,有的吃它的叶茎,还有的吃果实。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4个盆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依次介绍根茎、叶茎、花、果实4个盆子)你们动动脑筋,看清你们的盆子上的字,想想应该挑选什么蔬菜。

    2、重点提问:你们是怎么吃的?(生吃、榨汁、炒菜、煮汤、做蔬菜色拉)

    小结:蔬菜的营养真好,是维持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食物。一个人可以长期不吃荤菜,但是不能不吃蔬菜,因为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我们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蔬菜做朋友,天天吃蔬菜,把阿姨准备的蔬菜吃光光,做个健康的乖宝宝。

    反思:

    1、丰富幼儿对蔬菜的经验,在幼儿操作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们能吃什么部位,让幼儿了解之后再进行操作。

    2、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在平时活动中,多创设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商量,合作。

    3、在蔬菜营养的方面,知识还不够全面,应了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营养,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激发幼儿喜欢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

    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

    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

    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

    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3、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教学准备:

    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爸爸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你的爷爷奶奶呢?……”学生说一说,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猜想。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他们存入“问题银行”。

    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

    (1)学生分小组整理和评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两个既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指导:选择好主题后,要大胆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集体交流。

    1、学生代表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师生评议.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4)

    1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的来说,这个班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上课发言积极,特别喜欢实验操作、制作比赛和室外实践活动。在准备材料、完成作业方面很认真,而且学生思维敏捷,课堂纪律虽欠佳但常有惊人之语。

    三、教材分析及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以“人与自然,学习总结”为主题,编排了“生物的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探索”、“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科学的历程”5个单元,一共有17课、39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1个单元、4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还设有2个独具特色的总结性单元、5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的进化”—— 此单元包括“生命的历程”、“物竞天择”、“人类的起源”、“动物的驯化”4课书。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围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驯化动物的历程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资料的查找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论。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课时。

    (2)“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此单元包括“小河的哭诉”、“污染来自哪里”、“清洁剂的‘威力’”、“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4课书。此单元围绕“水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主题,分别从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污染的危害、怎样防止污染等角度并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水污染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宇宙探索”——此单元包括“太阳和太阳系”、 “浩瀚宇宙”、“灿烂星空”、“宇宙畅想曲”4课书。此单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由近及远地了解关于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8课时。

    2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4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4~5课时。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 1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此单元(课)教学大约需要1~2课时。

    教学重点:生物的进化与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教学难点:宇宙探索 六、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本学期教学成绩力争达到:优秀率80%,及格率100%,消灭学困率。 七、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第二周 人类的起源 第三周 动物的训话第四周 小河的“哭诉”第五周 污染来自哪里 第六周 清洁剂的“威力” 第七周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第八周 太阳和太阳系 第九周 浩瀚的宇宙 第十周 灿烂星空

    4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第十一周宇宙畅想曲 第十二周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第十三周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第十四周启动我的探究之龙 第十五周分享我的研究果实 第十六周科学的历程 第十七周期末考查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内科学课件(精品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