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
  •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

    发表时间:2022-11-30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 整式

    (一)整式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加减

    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方程里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求出的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那么a± c= b± c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那么a c= b c;

    如果a= b,(c0),那么a ∕c = b ∕ c。

    (三)解方程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1.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2.去括号

    3.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一、图形认识初步

    1.几何图形:把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的统称。

    2.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平面图形。

    3.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立体图形。

    4.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5.点,线,面,体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线与线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线段、射线

    1.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5.相交: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6.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这个公共点叫交点。

    7.中点:M点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8.线段的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9.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三、角

    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3.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

    4.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直角等于90度。

    ③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④工具:量角器、三角尺、经纬仪。

    5.余角和补角

    ①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②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③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④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JK251.com延伸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例文

    七年级数学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去掉严肃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1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 ,5.2也可写作+3,+ ,+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 相反数

    知识点: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 绝对值

    知识点: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 若a=0,则∣a∣=0. 若a

    二、有理数的运算

    1. 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 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 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bc

    5. 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 =a• (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 =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巩固练习1】一.选择题

    1. 关于数“0”,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0是整数 B. 0是偶数 C. 0是自然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3.782: ( )

    A. 是负数,不是分数 B. 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C. 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 是分数,也是负数

    二、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1,12,0,-3.01,0.62,-15,- ,180,-42,-45%,π,1。

    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整数: _________________ 非正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6 ,这个数是 。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

    3、 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 4、计算:  。

    5、如果 ,那么 a= 。 6、如果规定上升8米记作8米,那么-7米表示 ______________。

    7、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的负整数是_____,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___

    8、 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m记作-0.2m,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m记作________。

    9、一潜艇所在深度是-80米,一条鲨鱼在艇上30m处,鲨鱼所在的深度是________。

    【巩固练习2】一.填空题

    1. 数轴上与表示﹣2点相距3个单位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2. 数轴表示+3和﹣3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这两个点的位置分别在_______点右边和左边。

    3. 在有理数中的负整数是________, 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____, 的非正数是________, 最小的非负数是________.

    4. 用“>”或“

    1)3.5 ____ 0 ; 2) ﹣2.8 ____ 0 ; 3) ﹣1.95 ____ 1.59 ; 4) ____ ;

    5) ____ ﹣0.3 ; 6) ﹣0.67 ____ ; 7) ____ ;

    8) ﹣π ____ ﹣3.14 ; 9) ﹣1.6 ____ ﹣1.6 ; 10) ﹣( ) ____ ﹣(﹣∣ ∣) .

    【巩固练习3】一.填空题

    1.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2.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3.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a+b=0, 则a与b________.

    4. 在数轴上与-3距离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5.写出大于-4且小于3的所有整数为______________;

    二、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0.26 ; ;π-3 ;﹣a ;﹣x+1 ; m+1 ;2xy ;a-b 。

    三、 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的点,并比较大小。

    ,4,﹣1.5, ,0,1,8,﹣2,﹣(﹣4.5),∣ ∣

    【巩固练习4】一.选择题

    1. ﹣∣﹣3∣是 ( ) A. 正数 B. 负数 C. 正数或0 D. 负数或0

    2. 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 ) A. 0 B. 1 C. –1 D. 1和-1

    二、填空题 1.若a= , 则∣a∣=________; 若∣a∣=3, 则a=________.

    2.﹣∣﹣ ∣=______; ∣﹣ ∣-∣﹣ ∣=______; ∣﹣0.77∣÷∣+ ∣=_______;

    3.绝对值小于4的负整数有个,正整数有 个,整数有个

    三、解答题

    1. 已知∣x+y+3∣=0,求∣x+y∣的值。

    2. 已知 A,B是数轴上两点,A点表示﹣1,B点表示3.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3. 已知:∣a+2∣+∣b-3∣=0,求2a2-b+1的值。

    【巩固练习5】计算:1) ﹣ - + -( ); 2) 1-2+3-4+5-6+…+99-100;

    3) ﹣(﹣8)-∣﹣6∣-∣+8∣-(+7); 4) 。

    【巩固练习6】计算:1)( )× ; 2) × ÷( ); 3) ×(-5);

    4)( )÷ ; 5) ÷( ) ; 6) ÷(-5);

    【巩固练习7】1.计算:(-5)3; -53; ; ;(-1)2001; 3。

    2. 若∣x+1∣+(2x-y+4)2= 0 ,求代数式x5y+xy5的值。

    【巩固练习8】计算:(1)3 ; (2) (3) (4)

    (5) (6) (7) (8)

    (9) (10)–32-∣(-5)3∣× -18÷∣-(-3)2∣;

    (11) -3- × -6÷∣ ∣3; (12)(-1)5×[ ÷(-4)+ ×(-0.4)]÷ ;

    (13)如果 ,求 的值.

    一、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答案填入表格中)

    1. 在下列各数中,-3.8,+5,0,- 1 2 , 3 5 ,-4,中,属于负数的个数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 计算:-6+4的结果是()

    A.2 B.10 C.-2 D.-10

    3. 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A.1 B. C.±1 D.0

    4.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任何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B.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C.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 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b>0>c B.b>0>a>c

    C.b

    6.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积是负数,则这两个有理数( )

    A.都是正数; B.都是负数;

    C.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D.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7.若│a│=8,│b│=5,且a + b>0,那么a-b的值是( )

    A.3或13 B.13或-13 C.3或-3 D.-3或-13

    8. 大于-1999而小于2000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A.-1999 B.-1998 C.1999 D.2000

    9. 当n为正整数时, 的值是()

    A.0 B.2 C.   D.2或

    10. 补充下列表格:

    31 32 33 34 35 36 37

    3 9 27 81 243 … …

    根据表格中个位数的规律可知,325的个位数是( )

    A.1 B.3 C.7 D.9

    二、填空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1. 的相反数是 .

    12.若水位上升20cm记作+20cm,则-15c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13.4个-3相乘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4.比较大小: .

    15. 在数轴上距2.5有3.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16. 用“偶数”或“奇数”填:当 为_________时,

    17. 一根2米长的小棒,小明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截下去,

    第五次后剩下的长度为______米.

    18. 观察下列图形: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10个图形共有 个★.

    三、解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9. (+4.3) -(-4) + (-2.3) -(+4) 20. (-48)÷6- ×(-4)

    21. (- + - )×(-12) 22. 16÷(-2)3-(- )×(-4)2

    23. (用简便方法) 24. - -[-5 + (0.2× -1)÷(-1 )]

    25. 若│a│=2,b=-3,c是的负整数,求a + b-c的值.(6分)

    26.某牛奶厂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设有O,A,B,C四家特约经销店. A店位于O店的南面3千米

    处;B店位于O店的北面1千米处,C店在O店的北面2千米处.

    (1)请以O为原点,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画一条数轴.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O,A,B,C的位置吗?(4分)

    (2)牛奶厂的送货车从O店出发,要把一车牛奶分别送到A,B,C三家经销店,最后回到O店,

    那么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千米?(4分)

    27.股民小杨上星期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2.20 +1.42 -0.80 -2.52 +1.30

    (1)星期三收盘时,该股票涨或跌了多少元?(4分)

    (2)本周内该股票的价是每股多少元?最底价是每股多少元?(2分)

    (3)已知小杨买进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要付成交额的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税,

    如果小杨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则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4分)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的: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有什么性质?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平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

    二、新授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

    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 a1的坐标是什么?

    2将点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 a2的坐标是什么?

    2、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5、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6、思考: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平移方法)

    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习:

    1p53练习;

    2口答:p53习题t2、3、4、6。

    9、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10、作业:p55t7、8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 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 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 指出上 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 ; C表示3;D表示 ;E表 .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 ,1.5,-6, ,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

    (2)是直线(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3篇

    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

    列代数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课前预习】

    1、化简:

    2、比较大小: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课堂重点】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6、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负数C.零或正数D.零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巩固】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7)]= ,-[-(-7)]=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4、如图:试比较-a、-b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创设情境(幻灯片或挂图)

    1、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

    2、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

    B、学习概念:

    1、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幻灯片)。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

    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的点和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2、尝试回答(1)︱+2︱= ,︱1/5︱= ,︱+8.2︱= ;

    (2)︱-3︱= ,︱-0.2︱= ,︱-8.2︱= ;

    (3)︱0︱= 。(幻灯片)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幻灯片)

    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上述性质可表述为:

    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负数时,︱a︱=-a;

    当a=0时,︱a︱=0。

    解答课本P19/7及P15练习,由P19/7体会绝对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由练习1体会上面的三个等式,由练习2中提到的绝对值大小、数轴,引出问题:

    在引入负数以后,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

    3、让我们仍然回到实际中去看看有怎样的启发,引导阅读P16(幻灯片)。

    显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不难得到:-4

    因此,在数轴上你有何发现?生讨论后发现:从左往右表示的数越来越大。

    再找几个量试试是否如此?这些数的绝对值的大小如何?(可利用P19/6,8为素材)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师生活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P17例,P18练习。

    5、师生小结归纳(幻灯片)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1、 幻灯片

    2、 师生板演练习P15/1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P19/4,5,9,10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1.规定了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⑴ a是正数_____________ ⑵ b不 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

    (3) y与4的和不小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2x0 D.x2>0

    A.x=4是方程x-3=1的解 B.方程x+3=1的解是x=-2

    C.x=5是不等式x+3>7的解 D.不等式x+3>4的解集是x=1

    二、探究创新:

    班级 50名学生上体育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现在我拿来一些篮球,如果每5人一组玩 一个篮球,有些同学没有球玩;如果每6人一组玩一个篮球,,就会有一组玩篮 球的人数不足6个。你知道有几个篮球吗?

    你明白他们的意思吗?

    [范例分享]数学七年级下册概率知识点范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范例分享]数学七年级下册概率知识点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确定圆的条件:圆心→位置,半径→大小。

    2、 和圆有关的概念:弦---直径,弧—半圆、优弧、劣弧,圆心角,圆周角,弦心距。

    3、 圆的对称性: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4、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弦的弦心距相等。

    引申:在这四组量中,只要有一组量对应相等,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6、 圆周角定理:①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②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③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 内心和外心:①内心是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②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8、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交→d

    9、 切线的判定:“有点连圆心”→证垂直。“无点做垂线”→证d=r。

    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0、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1、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12、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之和相等。

    1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14、正多边形和圆:半径→外接圆的半径,中心角→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15、弧长和扇形面积:L=n∏R/180. S扇形=n∏R2/360.

    16、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母线长=扇形的半径,圆锥底面圆周长=扇形弧长,圆锥的侧面积=扇形面积,圆锥的全面积=扇形面积+底面圆面积。

    【实用预案】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之三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实用预案】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之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品八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剖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决条件”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开拓您的思路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技能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学期总备课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  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课  时:7课时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教学反思: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教材习题14.1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襄城一高初中部七年级数学学案(1)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霞

    审核:

    审批:

    班级:

    姓名:

    1.两件商品都卖84元,其中一件亏本20%,另一件赢利40%,则两件商品卖后().A.赢利元B.亏本3元C.赢利3元D.不赢不亏

    2.一家商店将某种型号的彩电先按原售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经顾客投拆后,拆法部门按已得非法收入的10倍处以每台2700元的罚款,求每台彩电的原售价.

    3、甲、乙两个工程队分别有188人和138人,现需要从两队抽出116人组成第三个队,并使甲、乙两队剩余人数之比为2:1,问应从甲、乙两队各抽出多少人?

    4.机械厂加工车间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问需分别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齿轮,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5三位数的数字之和是17,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和比个位上的数大3,如把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495,求原数.襄城一高初中部七年级数学学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 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 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 ,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 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1.4.2有理数的除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感受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1.4.2有理数的除法》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两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除,如果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它们的商不变,那么这两个数( )

    A、一定相等

    B、一定互为倒数

    C、一定互为相反数数

    D、相等或互为相反

    2.下列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3+4 B.-3-4 C.(-3)×4 D.(-3)÷4

    《1.4.2有理数的除法》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有理数的除法

    1.计算84÷(-7)等于(A )

    A.-12 B.12

    C.-14 D.14

    2.下列四位同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墨墨说: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B.亮亮说:任何数除以0都得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点其三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点其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总结范本: 初中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本: 初中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国家和地区

    ⑴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⑵地区: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例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⑶分类

    ①从面积上:大国与小国

    ②从人口方面: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与人口小国(如大洋洲的岛国瑙鲁)

    ③从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⑷世界上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⑸重要概念

    ①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

    ②国语界划分依据:自然界线(山脉、河湖、海洋)、数理界线(经纬线)、人文界线(民族、语言、宗教)

    ③领土: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④我国的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陆地)+300万平方千米(海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⑴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⑵分布:

    ①发达国家: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②发展中国家:共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⑶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称之为“北方”;发展中国家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称之为“南方”。

    ①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②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⑷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印度的软件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3、国际合作

    ⑴经济联系: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⑵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

    ⑶重要的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由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目前的联合国秘书长是来自于韩国的潘基文。

    月度总结精选: 七年级英语知识点概况回顾.doc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总结精选: 七年级英语知识点概况回顾.doc》,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 动词be(is,am,are)的用法

    我(I)用am, 你(you)用are,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加上去。变疑问,往前提,句末问号莫丢弃。还有一条须注意,句首大写莫忘记。

    二. this,that和it用法

    (1)this和that是指示代词,it是人称代词。

    (2)距离说话人近的人或物用this, 距离说话人远的人或物用that。如:

    This is a flower. 这是一朵花。(近处)

    That is a tree. 那是一棵树。(远处)

    (3)放在一起的两样东西,先说this, 后说that。如:

    This is a pen. That is a pencil. 这是一支钢笔。那是一支铅笔。

    (4)向别人介绍某人时说This is…, 不说That is…。如:

    This is Helen. Helen, this is Tom. 这是海伦。海伦,这是汤姆。

    (5)This is 不能缩写, 而That is可以缩写。如:

    This is a bike. That’s a car. 这是一辆自行车。那是一辆轿车。

    (6)打电话时,介绍自己用this, 询问对方用that。如:

    —Hello! Is that Miss Green? 喂,是格林小姐吗?

    —Yes, this is. Who’s that? 是的,我是,你是谁?

    注意:虽然汉语中使用“我”和“你”,但英语中打电话时绝不可以说:

    I am…, Are you…?/Whoare you?

    (7)在回答this或that作主语的疑问句时, 要用it代替this或that。如:

    ①—Is this a notebook? 这是笔记本吗?

    —Yes, it is. 是的,它是。

    ②—What’s that? 那是什么?

    —It’s a kite. 是只风筝。

    三. these和those用法

    this, that, these和those是指示代词,these是this的复数形式,指时间、距离较近的或下面要提到的人或事;those是that的复数形式,指时间、距离较远或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人或事物。

    ①This is my bed. That is Lily’s bed. 这是我的床。那是莉莉的床。

    ②These pictures are good. 那些画很好。

    ③ Are those apple trees? 那些是苹果树吗?

    在回答主语是these或those的疑问句时,通常用they代替these或those以避免重复。如:

    ④Are these/those your apples? 这些(那些)是你的苹果吗?

    Yes, they are. 是的,他们是。

    四. 不定冠词a和an

    a和an都是不定冠词,表示一(个,支,本,块……)的意思,但不强调数量概念,而是强调类别,用来限定名词。a用在辅音音素开头的单数名词前,如:a pencil(一支铅笔),abook(一本书);an用在元音音素开头的名词前,如an eraser(一块橡皮)。如果名词前有修饰语,用a还是用an,则以该修饰语的第一音素决定用a还是用an。如:

    a clock 一座钟 an old clock 一座旧钟 abook 一本书

    an English book 一本英语书

    a nice apple 一个可爱的苹果

    an apple 一个苹果

    [体会]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推荐一则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体会]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推荐一则”,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线

    ⑴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⑵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⑶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都是直的,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⑷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⑸平行线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平行于b,直线b也平行于a。

    【性质】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平行线间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

    ⑹垂线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性质】

    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法】一合,二过,三画,四标。

    [主持稿推荐]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写作范例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主持稿推荐]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写作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记录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6.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热门检讨书: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示范版)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门检讨书: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示范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Use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Don't just use one way to study English. Use a variety of methods which will help all the parts of your brai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help you. For example, if you are learning new vocabulary, create a word map, describe a picture, make a list and study that, type out the words five times. All of these methods together help to reinforce your learning.

    不要只使用一种方法来学习英语。使用不同的方法能够使你大脑(多元智能)中不同的区域发挥作用。例如;如果您在学习新的词汇,可以画一张词语地图,或描绘出一幅图,列出一个清单并进行学习,将这些词语分五次敲出来。所有这些方法作用在一起可以帮助你加强学习。

    [优质总结] 2022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其五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优质总结] 2022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其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学习自觉性较差

    初中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解题时不注重步骤、过程。

    2、学习意志薄弱

    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对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很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好或未理解的话,就会直接影响深一层次内容的学习,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在加在自身的毅力薄弱。其结果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放弃数学的学习。

    3、无兴趣学习或兴趣低

    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好数学,导致基础不好,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还有些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选择放弃选读,因此成绩变得连“过得去”也难以维持。

    4、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边学边玩,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思维单一,不能横向思考或纵深思考;又或者不听不记,思维懒惰,粗心大意、马虎等等都是造成错误率高的重要原因。

    所以同学们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以上问题,要想办法及时解决。

    [实用写作] 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点季度范文精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实用写作] 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点季度范文精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历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 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

    11、 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的城市。 长安城内 坊 是居民区,市 是商业区。 14、隋文帝 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设置 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15、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进士 和 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1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 扩大国学

    规模,武则天 开创 殿试 和 武举,唐玄宗 时 诗赋 成为进士科考试重要内容。

    1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8、科举制影响:1.政治上:科举制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上: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读书风气盛行。3.文化上: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 唐诗的繁荣。

    19、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 “和同为一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0、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意义)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22、隋唐对外交往特点:交往活跃,与亚、非、欧国家,都有往来。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23、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华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事件:鉴真东渡。意义:促进中日友好交往。

    24、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游 天竺(印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和我国新疆的重要典籍。鉴真和玄奘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

    25、列举出隋唐时期我国名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答:① 隋 朝 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的城市。

    ③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④唐 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隋唐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26、唐朝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称“颜筋柳骨”。

    27、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彩塑和壁画。 28、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960年,赵匡胤 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宋真宗时,

    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保持和平局面。

    30、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 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银川)。宋给西夏岁币,向宋称臣。

    31、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 金,定都会宁(后迁都中都) 32、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33、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郾城大捷),收复许多失地。后被秦桧所杀害。

    3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粮仓。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6、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7、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

    38、宋朝是我国瓷器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的瓷都。

    39、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0、北 宋前 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41、北宋初年,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后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在(民族融合的表现)。对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后来衣饰精美华丽。说明经济发展和奢侈之风盛行。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42、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4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 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44、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统一蒙古。

    45、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元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政权。

    4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7、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元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台湾(琉球)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

    48、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①汉族人迁到边疆,开发边疆;②边疆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和江南;③原先迁到内地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融合一样;④形成一个新民族-回族。

    49、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原料:粘土。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50、战国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

    总结阅读: 有关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回顾篇一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总结阅读: 有关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回顾篇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经过长期努力。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沪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 月度范文精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沪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a±b)2=a2±2ab+b2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③x3-y3=(x-y)(x2+xy+y2)立方差公式

    3、十字相乘(x+p)(x+q)=x2+(p+q)x+pq

    因式分解三要素:(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