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品八篇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品八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剖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决条件”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开拓您的思路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技能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学期总备课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  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课  时:7课时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教学反思: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教材习题14.1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襄城一高初中部七年级数学学案(1)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霞

    审核:

    审批:

    班级:

    姓名:

    1.两件商品都卖84元,其中一件亏本20%,另一件赢利40%,则两件商品卖后().A.赢利元B.亏本3元C.赢利3元D.不赢不亏

    2.一家商店将某种型号的彩电先按原售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经顾客投拆后,拆法部门按已得非法收入的10倍处以每台2700元的罚款,求每台彩电的原售价.

    3、甲、乙两个工程队分别有188人和138人,现需要从两队抽出116人组成第三个队,并使甲、乙两队剩余人数之比为2:1,问应从甲、乙两队各抽出多少人?

    4.机械厂加工车间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问需分别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齿轮,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5三位数的数字之和是17,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和比个位上的数大3,如把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495,求原数.襄城一高初中部七年级数学学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 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 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 ,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 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1.4.2有理数的除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感受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1.4.2有理数的除法》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两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除,如果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它们的商不变,那么这两个数( )

    A、一定相等

    B、一定互为倒数

    C、一定互为相反数数

    D、相等或互为相反

    2.下列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3+4 B.-3-4 C.(-3)×4 D.(-3)÷4

    《1.4.2有理数的除法》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有理数的除法

    1.计算84÷(-7)等于(A )

    A.-12 B.12

    C.-14 D.14

    2.下列四位同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墨墨说: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B.亮亮说:任何数除以0都得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品八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