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集合九篇)
  •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22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集合九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集合九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1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及课后反思

    引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针对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每堂课后,我们教师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节生物学课程的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案:

    主题:细胞与组织

    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3. 理解组织的分类和特点;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不同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介绍不同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和具体作用。

    3. 学生探究:

    分小组进行细胞的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

    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和组织功能的讨论结果,总结细胞与组织的重要性和特点。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视频、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课程。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观察技巧和实验操作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观察材料和实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一些学生表现不活跃,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设立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2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

    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

    (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

    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表述猛兽猛禽猎食的情形,结合挂图或投影了解猛禽猛兽及小动物相互适应的特征。观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2.回忆曾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挂图或投影观察,感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阅读教材,准备表述概念,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念的区别。

    4.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5.完成巩固练习。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或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类型。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及意义。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4.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5.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6.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难点:动物行为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媒体:录像,挂图,

    课时建议: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设计成一节典型的探究活动课。通过对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和蚁群搬食两幅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交流。

    学生以课本上的图片,或者教师提供的蚂蚁视频,展开讨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提供蚂蚁之外的各种视频或者图片,比如家蚕、金鱼、蜗牛等动物,供学生探究。

    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例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有关蚂蚁行为探究的实验。先给出两幅蚂蚁行为的图片:第一幅是蚂蚁外出寻找食物,第二幅是发现食物后,一群蚂蚁前来搬运食物。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比如,有的提出蚂蚁行为问题,有的提出蚂蚁的信息传递问题。结合本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有关蚂蚁的行为问题。

    2.出示动物行为图片: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上三幅)、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捕食行为(下三幅)。教师利用一组动物行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其他类型,播放动物行为录像,让学生认识行为类型并分析该行为对动物生活的意义。

    启发:动物行为纷杂,系统研究先应该进行什么工作?学生经思考回答:分类研究。

    (1)攻击行为录像:昆虫、斑马等几种动物争斗。让学生讨论:动物们在干什么?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扭打、争抢、搏斗、掐咬、厮打……

    深入引导:根据生活经验,试判断它们争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讨论回答:公鸡和斑马争夺配偶;狗争抢食物;家鸽争巢穴或领地。幻灯: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巢穴、地域;显耀自己、巩固地位……

    启发讨论:属于什么行为?同学经讨论回答:是攻击行为。

    (2)防御行为:组织小游戏:老鹰捉小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道理。学生领悟到:强健灵活而逃得快,可以免遭捕杀。

    教师出示挂图:热带小蛙、尺蠖等不易被天敌发现;夜色蛾和尺蠖使蝙蝠难以得手;软体动物、黄鼬刺激敌人;河蚌、蜗牛等用坚固外套保护身体;鸡群集体御敌;乌贼、蜥蜴巧妙逃跑。

    教师:防御动物的防御行为:躲避;恐吓对方;守卫自己;释放臭气、刺激物;团结起来对付敌人;装得与环境一样蒙蔽敌人……

    (3)觅食行为:观看动物取食的录像,教师讲解: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动物的各种贮食行为都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动物度过缺少食物的种种难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4)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越是高等的动物,繁殖行为越复杂。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孵卵、哺育等。繁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盛。

    (5)节律行为: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昼夜、季节和潮汐节律的活动。

    (6)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为。3.动物行为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并在生产活动中广为应用。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应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想出更多的有关动物行为应用的实例。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6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 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1)人是怎样形成的?(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7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拓展创新: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节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这为本节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本节课如何在实现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本章内容包括“练习使用显微镜”、“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四节,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组成等的基础,而且是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多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本节通过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3.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节课由我们同学自己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②.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③.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④.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3.检查材料用具:洋葱 镊子 刀片 载玻片 盖玻片 纱布 滴管 吸水纸 显微镜 清水 碘液。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二、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三、看书本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四、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教师做必要的演示说明)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看)

    五、学生 2人一组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后,清理用具和材料

    六、请学生自己讲述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结合显微镜中观察的内容,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三)归纳总结表扬学生做的好的方面,点评学生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写好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10

    摘要

    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对于我国来说,各大教育体系的完善,标志着教育正在走向科学化。对于生物教育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将会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对于初中时期来说,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完全形成,利用生物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个时期体现出来,而对于目前初中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等,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提升。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索及研究。

     一、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分类

    1.多媒体教学

    虽然多媒体已经进入到教育行业多年,但是很多中学目前对于多媒体的运用还是缺乏普及性,即如一些教师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仅仅是将其作为幻灯片,将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给学生,而对于课堂章节及知识点演示往往是沿用传统的“一粉笔一堂课”教学,进而导致教学效果改观并不大。而科学层面上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融入各类媒体信息,如利用视频信息,解决一些知识记忆难的问题;利用音频信息,解决传统生物教学缺乏生动性的问题;利用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缺乏的问题,等等。诸如关于“血液循环”的章节教学,最大的难点莫过于静脉血流入肺部,转变为动脉血流出,而应用视频动画,则可以让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的过程形象化,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2.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这一点也是他们的优点。因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探索发现的方法,所以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定性较差的问题,也很容易导致学习过程中分神,因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学的兴趣化。如代入活动,强化教学的兴趣化,最简单的活动是抢答比赛,即在每个章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抢答比赛,即将本章节的课堂知识点和内容编写成问题,然后由学生自愿组建小组,同时以小组竞争的形式进行抢答,而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游戏中,专注于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也让他们的热情得到激发,进而强化了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导入更多的引导教学流程,如关于“不同细胞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将细胞的作用机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会由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条理性而吸引,进而完成探究学习过程。

    3.实践性教学

    对于初中生物的实践教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形式进行体现,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完成固定的智商后,不但需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学会运用,而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进行体现。同时,实践教学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进而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课题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学习,即学生到实验室,而教师则让学生自行进行两两分组,共用实验器材。而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示范实验,然后提出实验注意的事项。而各组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完成,同时及时向教师反映实验中的问题,最后在实验全部完成后,还需要书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强师生沟通,强化问题引导

    师生关系,一直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要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则是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即让学生学会自行解决问题,同时强化问题处理的能力,必要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缓和师生关系。此外,还可以强化问题的引导教学,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同时配合自主实验证明,进而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要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即杜绝“教师的结论都是真理”的错误思想,对于任何研究都要有自己的想法。

     2.增强实践效果,导入实验教学

    虽然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物学习都已经导入了实验教学,但是往往过于笼统,却忽略了了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带来的效果。如教师示范实验,也是实验教学的一种,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教师实验的手法,同时注意一些实验的关键点,而且根据教师的实验过程,学生还需要突出自身的思考方式,即如为什么实验流程是这样的?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一种是学生探究实验,相比教师示范实验,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首先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同时善于观察和记忆教师示范的流程,最后能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实验与教师实验的差异性,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自主探索学习,以完成整个动手实验过程。

    三、结语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生物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教学作为依托,更需要通过实验证实其中的科学理论以及研究者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作者:xxx 单位:xx省xx市第二中学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

    1——2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备注

    1、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集合九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