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
  • [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

    发表时间:2022-10-02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

    步是关键步骤。

    Jk251.coM编辑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品八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剖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决条件”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开拓您的思路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技能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学期总备课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  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课  时:7课时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教学反思: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教材习题14.1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襄城一高初中部七年级数学学案(1)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霞

    审核:

    审批:

    班级:

    姓名:

    1.两件商品都卖84元,其中一件亏本20%,另一件赢利40%,则两件商品卖后().A.赢利元B.亏本3元C.赢利3元D.不赢不亏

    2.一家商店将某种型号的彩电先按原售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经顾客投拆后,拆法部门按已得非法收入的10倍处以每台2700元的罚款,求每台彩电的原售价.

    3、甲、乙两个工程队分别有188人和138人,现需要从两队抽出116人组成第三个队,并使甲、乙两队剩余人数之比为2:1,问应从甲、乙两队各抽出多少人?

    4.机械厂加工车间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问需分别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齿轮,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5三位数的数字之和是17,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和比个位上的数大3,如把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495,求原数.襄城一高初中部七年级数学学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 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 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 ,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 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1.4.2有理数的除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感受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1.4.2有理数的除法》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两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除,如果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它们的商不变,那么这两个数( )

    A、一定相等

    B、一定互为倒数

    C、一定互为相反数数

    D、相等或互为相反

    2.下列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3+4 B.-3-4 C.(-3)×4 D.(-3)÷4

    《1.4.2有理数的除法》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有理数的除法

    1.计算84÷(-7)等于(A )

    A.-12 B.12

    C.-14 D.14

    2.下列四位同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墨墨说: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B.亮亮说:任何数除以0都得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系列


    我制作这份“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是为了给您带来美味的享受。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 教师在教案和课件中展示出他们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请点击进入查看更多相关详情!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

    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2)753000(3)205000000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米;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综述: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x+y)(a+2b)(2)(3x—1)(x+3)(3)(x—1)2

    解:(1)(x+y)(a+2b)=x?a+x?(2b)+y?a+y?(2b)=ax+2bx+ay+2by

    (2)(3x—1)(x+3)=3x2+9x—x—3=3x2+8x—3

    (3)(x—1)2=(x—1)(x—1)=x2—x—x+1=x2—2x+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解:(2a—3)(3a+1)—ba(a—4)=6a2+2a—9a—3—6a2+24a=17a—3

    当a=时,原式=17a—3=17×()—3=—19—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x—1)(x—1)=

    (2)x(x2—1)—(x+1)(x2+1)=

    (3)若(x—a)(x+2)=x2—6x—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x,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 若一个数的倒数是7,则这个数是( ).

    A. -7 B. 7 C. D.

    2. 如果两个等角互余,那么其中一个角的度数为( ).

    3. 如果去年某厂生产的一种产品的产量为100a件,今年比去年增产了20%,那么今年的产量为( )件.

    4. 下列各式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

    A. B. C. D.

    5. 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AC=CB B. BC=2CD C. AD=2CD D.

    6. 下列变形中,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正确的是( ).

    7. 如图,这是一个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即斑马线的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判断,在过马路时三条线路AC、AB、AD中最短的是( ).

    8. 如图,有一块表面刷了红漆的立方体,长为4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3厘米,现在把它切分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够切出两面刷了红漆的正方体有( )个.

    9. 人的大脑约有100 000 000 000个神经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10. 在钟表的表盘上四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约为 度.

    11. 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差等于 度.

    12. 瑞士的教师巴尔末从测量光谱的数据 , , , …中得到了巴尔末公式,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这个数据为 .

    16. 如示意图,工厂A与工厂B想在公路m旁修建一座共用的仓库O,并且要求O到A与O到B的距离之和最短,请你在m上确定仓库应修建的O点位置,同时说明你选择该点的理由.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本试卷一共五大题,23小题,总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一、精心挑选,小心有陷阱哟!(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为了了解全校七年级3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骆老师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针对这个问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3.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8cm/s,爆破员点燃后跑开的速度为5m/s,为了点火后能够跑到150m外的安全地带,导火线的长度至少是( )

    A. B. C. D.

    5.下列四个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内错角相等;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9.如图是丁丁画的一张脸的示意图,如果用(0,2)表示左眼,用(2,2)表示右眼,那么嘴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10.根据以下对话,可以求得嫒嫒所买的笔和笔记本的价格分别是( )

    二、细心填空,看谁又对又快哟!(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已知 、 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

    12.若 ,则 的值是______.

    13.如图,已知 ∥ ,小亮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 上.若∠1=40°,则∠2的度数为 .

    14.某初中学校共有学生720人,该校有关部门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人,对其到校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 人.

    15.设 表示大于 的最小整数,如 ,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 是 .

    ① ;② 的最小值是0;③ 的最大值是0;④存在实数 ,使 成立.

    18. 如图所示,直线 、 被 、 所截,且 ,求∠3的大小.

    19. 某校为了开设武术、舞蹈、剪纸等三项活动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体艺素养,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对这三项活动的兴趣情况进行了调查(每人从中只能选一项),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两幅统计图,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解答问题.

    (1)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2)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 ;(3)已知该校有1200名学生,请你根据样本估计全校学生中喜欢剪纸的人数是 .

    四.实践与应用(本大题共4小题,20、21、22三小题每题10分,23题12分,共42分)

    20.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下表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第13号台风“鲇鱼”的有关信息:

    月16日23时 129.5° 18.5°

    2010年10月17日23时 124.5° 18°

    请在下面的经纬度地图上找到台风中心在16日23时和17日23时所在的位置.

    21.今年春季我县大旱,导致大量农作物减产,下图是一对农民父子的对话内容,请根据对话内容分别求出该农户今年两块农田的产量分别是多少千克?

    22.丁丁参加了一次智力竞赛,共回答了30道题,题目的评分标准是这样的:答对一题加5分,一题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如果在这次竞赛中丁丁的得分要超过100分,那么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题?

    23.为了调查市场上某品牌方便面的色素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工作人员在超市里随机抽取了某品牌的方便面进行检验.图1和图2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其中A、B、C、D分别代表色素含量为0.05%以下、0.05%~0.1%、0.1%~0.15%、0.15%以上,图1的条形图表示的是抽查的方便面中色素含量分布的袋数,图2的扇形图表示的是抽查的方便面中色素的各种含量占抽查总数的百分比.请解答以下问题:

    (1)本次调查一共抽查了多少袋方便面?

    (2)将图1中色素含量为B的部分补充完整;

    (3)图2中的色素含量为D的方便面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4)若色素含量超过0.15%即为不合格产品,某超市这种品牌的方便面共有10000袋,那么其中不合格的产品有多少袋?

    24.我们知道 时, 也成立,若将 看成 的立方根, 看成 的立方根,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若两个数的立方根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也互为相反数.

    (1)试举一个例子来判断上述猜测结论是否成立;

    (2)若 与 互为相反数,求 的值.

    11.7;12.-1;13. ;14.216;15.④.

    16.解:

    19.解:(1)24人;(3分)(2)100;(2分)(3)360人.(3分)

    21.解:设去年第一块田的花生产量为 千克,第二块田的花生产量为 千克,根据题意,得

    答:该农户今年第一块田的花生产量是20千克,第二块田的花生产量是37千克.

    22.解:设丁丁至少要答对 道题,那么答错和不答的题目为(30-x)道.(1分)

    24.答案:(1)∵2+(-2)=0,而且23=8,(-2)3=-8,有8-8=0,∴结论成立;∴即“若两个数的立方根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也互为相反数.”是成立的.(5分)

    (2)由(1)验证的结果知,1-2x+3x-5=0,∴x=4,∴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1.2过程与方法 :

    经历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某些正数(完全平方数)的算数平方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dm?

    生: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生:因为5的平方等于25,所以这个边长是5dm.

    2、导入新课: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x2=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平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即:在等式x2 =a (x≥0)中,记着: x = .

    师:你能根据等式:x2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生: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非负的,一个数的平方不可能是负数。

    3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100; (2) 1; (3) ; (4) 0.0001

    解:(1)因为102 =100,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

    (2)因为 , 所以 的算术平方根是 即:

    (3)因为 , 所以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即 .

    师:被开方数的大小与对应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观察上面的运算可知:对所有正数, 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点算术平方根也越 大

    例2、下列各式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解:(1)无意义;(2)有意义;(3)有意义; (4)有意义;

    4 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

    ②-6是 36 的算术平方根; ×

    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 √

    ④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

    ⑤-3是-9的算术平方根. ×

    (2).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1,0__.

    (3).若 ,则x=_9_.

    (5).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规律?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时,要把系数和同底数幂分别相乘,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2.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律吗?

    3. 类似的,对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比如

    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单项式乘单项式来计算吗?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 ?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问题进行转化:

    教师指出,可以把单项式看成一个数,把多项式看成3个数的和。

    2. 下面的运算该如何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呢?请你试一试:

    (1) ;(2)

    利用变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板书,强调转化的过程中要把一个项(包括项前的符号)整个的看成一个数,这样能避免符号错误。

    3. 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单项式成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通过乘法分配律,把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单项式乘单项式问题,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并点评,注意强调: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要特别重视转化的过程,初学时这一步不要省略,以后熟练了可以逐步省略。

    例2 求 的值,其中

    提问学生,可以直接把 带进式子运算吗?如果觉得运算很繁琐,你有其它的建议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板书示范,共同总结出方法:

    计算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求值。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1) ; (2) ;

    (3) ; (4)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切实夯实基本运算能力。

    提高练习

    3.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4.已知 ,求 的值。

    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丰富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41 第7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七年级数学教案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第10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第11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平方根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复习引入)

    1、求下列和数的算术平方根4、9、100、9/16、0.25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又如:,则x等于多少呢?

    二、探索新知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P45的图6.1-2.

    图6.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 100 (2) (3) 0.25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

    例5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出它们的值。

    归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4、堂上练习:课本P46小练习1、2、3

    三、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四、布置作业

    P47-48习题6、1第3、4题。

    五、板书设计:

    6.1平方根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a的平方根记为:

    3、平方根的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平方根》同步练习题

    1已知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是6厘米,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比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大127立方厘米,试求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 整式

    (一)整式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加减

    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方程里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求出的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那么a± c= b± c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那么a c= b c;

    如果a= b,(c0),那么a ∕c = b ∕ c。

    (三)解方程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1.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2.去括号

    3.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一、图形认识初步

    1.几何图形:把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的统称。

    2.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平面图形。

    3.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立体图形。

    4.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5.点,线,面,体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线与线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线段、射线

    1.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5.相交: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6.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这个公共点叫交点。

    7.中点:M点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8.线段的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9.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三、角

    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3.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

    4.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直角等于90度。

    ③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④工具:量角器、三角尺、经纬仪。

    5.余角和补角

    ①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②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③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④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wps版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wps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对于这节课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教科书28页蜗牛沿直线爬行的引例。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在组织学生讨论,并用动画演示出蜗牛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这几节课中我发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

    对于一个实习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课件模板」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模板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模板」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 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凸显个性,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

    ⑴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课件系列]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之二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系列]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之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对其认真对待。设计出优秀的课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添加到收藏夹中!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师生交流.

    (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 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 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5.4平移》同步讲义练习和同步练习

    1在△ABC中,∠C=90°,AC=BC=5,现将△ABC沿着CB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若平移的距离为2,则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2、把直角梯形ABCD沿AD方向平移到梯形EFGH,HG=24cm,WG=8cm,WC=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3、绐正五边形的顶点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顶点开始,沿正五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行走,顶点编号的数字是几,就走几个边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如:小宇在编号为3的顶点上时,那么他应走3个边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l的顶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若小宇从编号为2的顶点开始,第20xx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 .

    《5.4平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1. 将图形平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对应线段相等

    B.对应角相等

    C.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互相平分

    D.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解析: 根据平移的性质,将图形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而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不一定互相平分,故选C.

    12.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怎样的移动可以相互得到( )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D.平移和旋转

    解析: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相互得到.故选D.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三课时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3,-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篇


    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良好的教案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您是否为不会编写教案课件而感到困扰呢?我们为您搜罗整理了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的资料,请查看,相信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爱科学的德育教育;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6~10各数的书写

    教学难点

    8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文具,你能说一说文具里都放些什么吗?(复习1-5各数。)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文具请大家观察一下:图画上画了些什么?

    2、知道怎么做了吗?每一种文具各有多少/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连线,指名说。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可以用6-10这几个数来表示?

    4、6-10的写法。

    形象记忆:6象哨子,7象镰刀,8象葫芦,9象q。

    重点讲9一笔写成,8从右上角起笔,上圆稍小,下圆稍大,10是由1和0组成,0从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回到起笔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练一练,第一题:看图画线,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题,数一数,写出数,再画圈。

    3、第三题;填数,发射火箭倒计时,从10写到0。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10各数,并会写6-10各数。

    板书设计

    610的认识

    678910

    作业设计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

    板书: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2到5的分与合是学习6、7的分与合的基础,而每一个数的分与合都有他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2的分与合是让学生掌握分和合的概念,3的分与合是解决成对的问题,4的分与合是有序、结构的问题,5的分与合是初步的用结构,6、7的分与合是熟练的用结构,8、9的分与合就是要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索,所以经过这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就知道学生在每一节课上要掌握什么,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而不是把绝大数已经懂了的问题进行反复强化。

    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朦胧的认识(在幼儿园学过),但不是太清晰,而且学生没有有序、成对的意识,所以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成对、有序的意识。

    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2、3、4、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习分与合连着说。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习,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

    这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知识的迁移,从5分成1和4想到5分成4和1。对于难点的把握我觉得到位了,

    在时间和教材内容上,这节课在40分钟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点是过关了,但中间的一些环节的设计和细节的处理我觉得课上的不足还有很多,课设计的环节,方式比较多样。(1)摆花片代替我课上的用手指,我觉得效果确实好多了。(2)在教学完5后采用的是出卡片的游戏,避免了仍用拍手的重复,效果也比较好。(3)对于黑板上式子的揭示她是采用半边遮住,有半边,因为学生好探究揭密,所以积极性很高。

    有否所有的分与合一定要借助学具吗?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成对的意识。举个例子,看到5可以分成4和1,就应该想到5也可以分成1和4,而在这个时候,前面5分成4和1,可以借助圆片来摆,5也可以分成1和4,就不需要学生摆圆片,这是借助学生的推想,属于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思维的深度提高了,如果再让学生借助小圆片来摆,有把他拉到了形象思维阶段,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像2和3的分与合,可以尝试让学生看图写出分与合来,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每生5个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我吗?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2)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3)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再指名示范)

    4)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3、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二、展开教学。

    (一)4的分与合。

    1、今天来上课呢,老师带了4个水灵灵的桃,你能把4个桃子分一分,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画简笔画)

    4个桃分成1和3;4个桃分成2和2;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444

    /\/\/\

    312□□□)

    3、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第30页,把我们刚才4的分法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余在小组内说一说。

    5、手势变变变。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这个游戏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操作:曲大拇指,4指呈\\/型,看到老师的手势,你想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也可以说几和几合成4?将手突然反过来,这下呢?)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因为手反过来了。)

    哦,现在呀,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记住它。第二种分法呢(还是2和2)师:为什么还是2和2?(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二)5的分与合。

    1、XX班的小朋友果然很厉害!一会儿就将4的分与合学会了。

    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2、好,请小朋友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说开始,大家就开始,明白了吗?好,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花片纸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再把书上第30页的方格填写好,听清了吗?开始!

    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4、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板书:5555

    /\/\/\/\

    41142332)

    5、你会这样说吗?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我们改成拍手游戏好吗?师生拍手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321/4321

    45

    334

    有没有什么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认真写数。每个数写三遍。

    四、总结全课。1、学习了什么?2、说说我们学习的分与合。

    七年级上册课件汇编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课件汇编”,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

    步是关键步骤。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3

    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 (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 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一、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老师可检查预习的作者情况。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 士”,记录着朱 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1.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 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 ,更突出。

    1.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动书”)

    2.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3.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 题提至全班。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这些景物作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像是一幅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我们可以给 这几幅图画拟个名字吗?)

    明确:(展示课件)作者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注意春草图前有个总括轮廓,引导迎春图,迎春还可由1段的内容引导)

    5.课文的1段和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路:围绕“春”,先写盼春,再描绘春天的一幅幅的画面。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最后赞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 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 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背诵课文。

    [《春》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并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概述开花授粉的过程。(难点)

    3、说出植物果实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重点)

    (二)技能性目标:

    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观察花的结构。

    2、观察果实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2、观看:请同学们欣赏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图片。

    (二)提问:

    1、这四种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2、影响它们开放的因素是什么?

    (三)讲解。

    1、开花。

    (1)提问:不同的花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即开花受什么条件影响?

    (2)提示:拿春天与秋天相比,哪一个季节的白日较长?

    (3)出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提问:山上的桃花开花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习性,花的开放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6)讲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绿色开花植物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

    (7)想一想:什么叫开花?

    (8)讲述:植物的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但花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9)观察实验:花的结构。

    (10)观察指导:

    ①对照花的结构模式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开,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

    b、集体回答:春天白日长。出春天光照时间长,植物的开花应与光照有关。

    c、思考片刻回答:温度。山上温度低,桃花开花迟。

    ②欣赏开花的现象。

    a、通过观看直观地说出:开花就是花瓣展开来的现象。

    b、自学,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结构,并完成书上的图表。

    ③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且将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胶贴在白纸上(自己考虑怎样布局)。

    ④用刀片切开子房,观察其内部结构。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结构照片。

    b、:花的结构略。

    c、讨论: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果实的结构。

    (1)出示:各种果实图片。

    (2)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3)观察:花生的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生果实的结构。注意果皮和种子的形态、颜色、手感等。

    (4)提问:

    ①“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②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③花生结在地面下,为什么它是果实?

    (5)讲述:完成受精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发育成为果实,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受精卵发育成为胚。

    (6)识别:我们平常食用的小麦、玉米、西瓜、葡萄、黄瓜、蚕豆、绿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系列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系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1】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讲授新课: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址。

    4、 看书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5、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7、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8、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二、山顶洞人

    1、看书继续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类

    山顶洞人约1.8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针的出土说明了什么?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装饰品?(骨针的出土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当的缝纫能力。山顶洞人制造装饰品证明了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装饰品说明他们懂得爱美。

    三、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看书完成下表

    名 称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谋人170万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1.8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复习巩固: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3】

    一、吃透课标,整合教材

    (一)落实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宋元时期的科技和外传”。紧扣这一主题,突出以下特性:第一、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宋元时期的科技及对世界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人文性,以四大发明的成就及传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通过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的比较,认识到活字印刷术的优点。知道指南针、火药技术发明和改进的时间、作用。通过《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知道四大发明及其外传的范围,了解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认识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依据课标,整合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编排的,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不能因为重视教材而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材课堂实际现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情,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课程内容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材又分成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三个子目,如何正确处理好课程内容和教材三个子目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研究课标,通读教材,在讲授新课时先讲三大发明的出现和应用,然后把三大发明的外传放在宋元发达的中外交通这样的大背景下讲解,通过宋元时期交通路线图先讲宋元时期整体的陆路和海路交通,然后通过四大发明外传图切入四大发明外传及对世界的贡献,这样既解决了课程内容,又把三个子目有机联系起来,使本课教材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寓邮于史,史以邮显

    (1)邮票引入的设计

    邮票是历史教学中有效而独特的工具。被称为“百科全书”的小小邮票,作为一种载体,把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结合,将历史上有意义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通过方寸画面呈现给世人。一些重大的历史、著名人物、风土民俗、科技发明、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往往是邮票的重要题材,而这恰恰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运用香港发行的纪念四大发明的邮票,面值1.4港元的邮票,以古称“司南”的勺状指向仪配以指南车和郑和下西洋的航船,形象地展示了指南针的产生流程及其作用;面值2.4港元的邮票以宋朝发明家毕昇、泥活字版和用活字排印的古籍展示印刷术的发明;面值3港元和5港元的邮票则分别展示了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以邮票切入,引导学生观察邮票,说出邮票包含的内容,科学运用这四张邮票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历史课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四大发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问题,走出‘纯’历史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教学双边互动活动,使历史课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主动,从而充分理解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2)运用邮票的注意点及反思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其他教具可以使用,邮票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能用得太“滥”,要抓住时机,适时适度适量地使用。在运用邮票教学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邮票的选择要有真实性,历史就是客观存在,不是野史也不是道听途说,所以选择的邮票也要客观真实,本课所选择的四张邮票就真实反映了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也就有利于教学。第二、邮票的选择要有关联性,选择邮票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而与教学脱节,那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就是浮夸的,必须要舍弃。而本课选择的邮票基本反映了四大发明的过程及影响。所以在备课时,要积极发动全体学生搜集有关邮票及历史材料,让他们参与老师的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学,教师则充当一名导演。在运用此种方法时,尤其应注意寻找邮与史两者的结合点,将二者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恰如其分,不致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生硬感。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一集权,经济繁荣富足。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一时的隋王朝”。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

    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片面的认识。因此,本课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展示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立。

    2、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对比,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通过展示地图、贴纸的方式,了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以及概况

    4、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大运河,正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及意义。重点在于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是本课主线下的突出表现部分。只有正确理解科举制度及大运河的内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课难点为: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教训。难点是理解与领会知识点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本课中需重点攻克部分。学生因为后人评价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不能客观评价隋炀帝,以及正确认识隋朝灭亡原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学生接受程度,我将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法包含学法,学法体现教法,因此,与教法相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过程将以遵循“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的三大指导思路。“以思维冲突引起学习兴趣”,旨在通过调动学生固有思维与历史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故事讲述建构基础知识”,通过讲述隋文帝发迹史、两个皇帝的治国措施、隋炀帝的主要事迹,让学生拥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突出本课重点。最后以“开放性问题升华历史认识”,以总结性的开放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设计下的教学过程,同组为整体,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程重点,攻破教学难点。

    1、导入部分:

    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

    本课以对历史名人排行榜的思考进行导入,最后揭示隋文帝杨坚最终击败了唐宗宋祖等更为熟悉的历史名人,进入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的排行榜。以此为第一个思维冲突,引出隋文帝建立隋朝的伟大事业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

    先展示历史纪年表,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的意义以及完成历史时空观念的建立。

    接着以隋文帝的发迹故事和伐陈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出思考题一。再通过对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3、第二子目:治国的智慧-再造统一

    从“开皇之治”这一称呼的意义出发,让学生了解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较大发展。据此带领学生学习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举制度是本课重点,我将通过讲述王凝之与房玄龄的故事,对比两种选拔制度,让学生思考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经济方面,则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隋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并结合书本知识简介隋文帝的经济措施。

    最后通过史料数据,让学生体会到隋朝经济的繁荣。

    4、第三个子目: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

    我将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在修建洛阳城的同时,隋炀帝还要开凿大运河。引发学生思考。

    接着通过分析一首民谣以及对隋朝疆域图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开凿大运河的真实用意。

    然后通过自制地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出1+2+3+4+5的口诀,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概况的理解与记忆。

    最后展示古人对大运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思考题二,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5、第四个子目: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炀帝”作为引入,展示隋炀帝的“大业梦”政绩,通过后人的刻板印象与历立体的隋炀帝对比,激发思维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热情。

    接着通过三则材料,以“大业梦”与民不聊生、动荡再起的社会情况做比较,引出思考题三。并结合史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正确认识隋朝灭亡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升华同学们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我将以小组讨论,探讨思考题四。以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同学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以隋炀帝戏剧性的下场,结束本次的新课学习。

    6、课堂小结

    将以中考题目,当堂检测学习成果

    七、板书设计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纲要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题和线索,充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得出“繁盛”、“一时”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5】

    要想精彩的上好历史课,与在课前做好历史教案是离不开的!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供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6】

    20xx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正确的考察,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那么如何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素养呢?本课中提出以下一些历史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组织灵魂,人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本课上承第6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讲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并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遭到了岳飞等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最终和南宋达成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另一方面课文贯穿了民族交融这条暗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引领下整体把握这时期的民族关系。

    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并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并对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学习相关史实,尝试对宋金和议进行分析和评价,知道南宋偏安;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二、紧扣教学设计,落实素养培育

    本课导入部分和课文小结,都采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既承上,直接点题,又首尾呼应。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概念。这时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根据学情,利用形势图,直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空概念入手效果比较好。

    女真族的崛起是本课的第一子目。在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族不断壮大,为摆脱辽的控制和压迫,起兵抗辽。阿骨打一面与辽作战,建立“金”政权,一面改革军政体制,重视农牧业生产,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具备了灭辽,甚至灭北宋的实力。在这一子目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不仅提供了大金得胜陀颂碑图片,而且选取了《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形成图文互证,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的历史学习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与相对枯燥的文字之间当然会选择前者。漫画、连环画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也顺应这一趋势,加入了大量插图并全彩印刷,大大提高了可读性。然而,这种对图像资料的偏爱也许会带来重图轻文的隐忧。因此,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图文互证的意识十分有必要。此外,史料实证注重材料必有出处、材料的科学性、证据意识等。为了求证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发展生产,颁行女真文字,给学生提供了《金史﹒太祖本纪》中有关“猛安谋克”的记载和注重农耕生产的史料,以及女真文墨锭图。对这些史料的运用,既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能力的重要表现。

    金灭辽及北宋是本课的第二子目。首先侧重于讲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讲述战争过程的能力是战争史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它不但涉及大量的地名,特别是古代的地名,还有交战双方的具体位置以及战略战术等,所以必须借助地图才能讲清战争的过程。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教学中,借助于地图册中金灭辽及北宋的示意图,教师示范讲解金灭辽的过程,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内容讲解金灭北宋的情况。这样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以图释文,了解金灭辽、灭北宋的史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一种穿越历史场景的能力。其次,提供史料分析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前面所学,对北宋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能够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材料解读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南宋的偏安这一子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如何正确看待岳飞抗金,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宋金和议等问题是这部分的重难点。为此,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岳飞抗金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步认识岳飞抗金,再提供金军南下的史料,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尊重和爱戴岳飞?引导学生明白,人民之所以将岳飞视为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军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他站在正义的一面,因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对于宋金和议,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照相关内容一一分析影响。总之,第三子目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反思课堂实践,推动教学共生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节课下来,切实体会到一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本课第一子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得翻阅一些史料,如《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和《金史》等,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印证。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在教学时,我们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二是要引领学生自我积累。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通俗读物,浏览相关历史网站,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三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利用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可以拉近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课前调查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们去过杭州岳飞墓。学习岳飞抗金时,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感受到历史的“有用”,求知的欲望更浓。四是开放课堂,教学相长。如今的初中学生成长于新世纪,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可以有序、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说,踊跃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_,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_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教你写课件: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教你写课件: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

    2、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

    3、围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让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他们充分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还要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猜测、操作、试验、调查、信息搜集与、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5、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

    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这样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分类。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

    6、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

    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件]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版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通用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城市生态系统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1、出示方格土,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

    2、利用公式计算面积:(6+10)52=1652=40(平方厘米)。

    3、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4、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5、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字母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2、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1)单位(米)。

    50米30米40米

    (2)单位(厘米)。

    865

    3、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提高估算意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复习引入

    师: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用什么数表示?两个手指头呢?如果要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算式怎么写?(板书:1+2=3)

    师:接下来老师还是伸出一个手指头,除了1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5.(师:谁明白他意思?他是怎么想的?)两个手指头呢?(板书:1/52/5)

    师:大家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新课教学

    (一)同分母分数

    1.设疑。

    师:如果把这两个分数也合并起来,结果是多少?肯定吗?可我上二年级的女儿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是3/10(板书),而且她振振有词地找到了理由,你们和我一起做一做,左手用1个手指表示1/5,右手用两个手指头表示2/5,合起来3/10.

    2.解惑。

    师:究竟谁的对?请说明理由。

    师:谁来解释一下我女儿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对,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单位1。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不是3个1/10,而是3个1/5,所以结果等于3/5.(板书)

    3.明理。

    师:这个例子说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发生变化,相加的只是分数单位的个数。

    师:1+2=3与1/5+2/5=3/5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的算理一样吗?

    师:对,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而已。

    4.应用。

    师:有了这种认识,这两个题目一定不成问题,谁能迅速说出答案?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计算8/9-5/9时,你想到了哪个算式?你能用8-5=3解释这个算式吗?

    5.总结。

    师:观察一下我们做过的几个题目,有什么显着的特点?(板书:同分母)

    师:你能总结出计算这类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吗?(课件)

    6.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二)异分母分数

    1.承上启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得数:3/6和3/9,我们还应该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处理,谁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对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引导学生约分。

    师:约分后得到两个最简分数1/2和1/3,(板书)如果只让大家找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能找到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意义、大小、分数单位、分母不相同(板书:异分母)等。

    2.提出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两个意义不同、大小不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也合并起来,我想除少数同学以外,绝大多数同学一定感到为难,实话实说,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师:如果老师允许你们改写这个算式,而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直到你会做为止,你想怎么改?

    3.明确方向。

    师:从我们听取这些想法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倾向,把它改成分母一样的算式就简单了,我们从这些同学的想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4.转化学习。

    师:是呀!我们可不可以在不改变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情况下,把它们的分母统一起来吗?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板书讲解。

    (3)课件展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分别表示出1/2和1/3,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呢?

    师:即使我们简单的把这两份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它究竟占了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因此,只有通过通分的方法,把这两个分数细化为3/6和2/6,从而得出它们的结果是5/6.

    (4)归纳方法。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准备怎么归纳?

    (三)总结方法并介绍数学文化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呢?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层层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旧知识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学习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新知识更为简单易懂,你们现在觉得分数加减法简单吗?

    师:让你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简单的知识曾令欧洲人十分头痛,德语有句古老的谚语:掉进分数里去了。就是指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呢?(课件)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分数的世界,却并没有掉进分数里去,轻而易举的学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思考,办法总会有的。还是那句广告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解决分数问题,你们会掉进分数里去吗?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2.选一选。

    3.比一比。

    4.填一填。

    五、拓展提高

    师:课前交流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让三个儿子在不破坏规定的前提下继承到父亲的遗产呢?这办法还真有。(课件)

    师:现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其实,这位农夫在设计遗嘱时,是把18作为单位1,而他只留下了17头牛,是18头牛的17/18,而三兄弟的分牛的份额17/18刚才一样,只不过在分年是我们要以18作为单位1,没不是用17作为单位1。

    六、总结全课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一涂、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用涂色或圈的方法表示。

    教育训练点:

    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生日歌)

    谁来说说小莉是怎样分的?

    你知道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吗?为什么是这个蛋糕的8分之1?小寿星吃了2块,她又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你怎么知道的?剩下的蛋糕爸爸一个人全吃了,那他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请看,这里有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现在我们把它们涂上颜色,谁能说说红色正方形占所有正方形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是所有正方形的9分之1?

    完整地说说那蓝色部分呢?为什么?

    2.下面我们换一种涂法,请仔细观察,你能说出这时红色正方形占所有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点击)你是怎么想的?(点击)

    3.如果我要使得涂蓝色的正方形个数占所有正方形的2/3,应该涂几个蓝色的呢?为什么?

    小结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试一试

    (出示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几只蝴蝶?

    1.白蝴蝶占所有蝴蝶几分之几(3/7)?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4/7)

    2.图中还有什么可用分数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3.汇报。

    (二)练一练:第57页第一题

    请大家翻书57页,生做后订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三)教室里的分数

    1.请第四组的xx站起来,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xx占整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2.请xx的同桌也站一站,同学们,现在他们两个站整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二)不错,谁还想出第二种答案?

    3.同学们,要请这组人数的4分之一站起来,应该起来几人?

    (四)涂一涂,圈一圈

    1.(1)出示图。

    (2)六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生说后,师边问边课件显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几份?涂几个?大家会涂了吗?那2分之一就是要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呢?请拿出你的题单先分一分,再涂一涂。

    订正,重点问有几个?

    2.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那这道题呢?(点击)读题,你会分一分,圈一圈吗?看看哪个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谁来说说第一个你圈了几个?为什么?(因为4分之一表示把8个足球平均分成了4分,1份就是2个)是这样吗?下一个呢?最后一个为什么都圈了?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游戏。

    摘红花的游戏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广告,从广告画面中,你分别想到了几分之几?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掌握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几分之几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教。

    学生: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写两个你喜欢的分数,并用正方形纸涂色。比比你觉得哪个更多?你会发现什么?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二新授

    例3用ppt。

    (1)师: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片,2张,进行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

    了什么?

    生:折出二分之一的大些。

    教师:对,这两张纸的大小一样,现在请你用两张纸折2次、3次,并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打开在进行比较。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折两个正方形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同样大的正方形的纸片,二分之一涂色部分比三分之一部分多,所以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同座互相说,做同桌的教师做一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自己写在作业本上比比,并用准备的纸折出,涂色,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

    所以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则反之。

    环节三布置作业

    (1)完成93页做一做。

    (2)ppt出看图写分数。

    (3)请同学们随意写5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

    其中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少,

    其中一份就越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5247-5047(52-50)47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10000-39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5/8○7/89/10○7/101/7○1/91/4○1/81/5○1/23/4○4/37/8○9/10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部分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本节课主要通过转移拼、割补法的实验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与拓展创新的数学思想,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学法:

    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具学具:

    各种梯形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理念:

    1、突出一个仿字。注重迁移类推,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会用转移拼的方法,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体验一个创字。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推导方法。

    3、强调一个练字。练习题设计有梯度,让优等生吃得饱,中层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一开始,我说:大家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什么形状呢?(出示汽车挡风玻璃的课件)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及时再问:你能不能计算这块汽车挡风玻璃的面积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接着,让学生重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先由学生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用课件展示。之后,我用迁移性揭示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转移拼的实验操作方法,于是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作了铺垫,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是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头脑中是否具有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观念和怎样转化的策略。因此,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因此,此环节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你想怎样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谈谈你的初步设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设想,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不同思维也使其他同学打开了思路。

    (2)根据自己的设想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工具,大胆尝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点拨归纳、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假想,在动手实践中应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主动探索、推导公式,重点得以突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课件的动态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转化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深化、巩固升华

    为了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安排以下几个练习题目。

    (1)解决课前留给大家的问题。(师再次出示近似梯形的地)要求这块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知道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教师出示上底、下底、高,学生进行计算。

    (2)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已知梯形的面积、上下底,求高。通过此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利用公式做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四)评价总结,延伸拓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S

    =(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

    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中经历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学生准备:直尺、水彩笔、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当过小厨师吗?瞧,小厨师明明带着他的小伙伴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由他来给大家分水果,咱们一起去看看他分得怎么样?(出示情境图)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小东和小利谁吃得多?

    (1)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俩谁吃得多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一比

    85和83的大小,就知道谁吃得多了。

    (2)仔细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分母都是8、分子都比分母小

    (3)那你们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分数大小比较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比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学生猜测。

    85和83的大小。

    2、借助学具、比较大小。

    (1)引导学生发现,找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预设: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平均分,那你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吧!

    (2)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利用折纸或画图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示出85和83的多少,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方法二:用语言描述

    85和83的意义。85表示8等份中的5份,83表示8等份中的3份;

    方法三:从分数单位的角度分析

    85里面有5个81,83里面有3个81。

    3、课件演示,对比理解。

    85和83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4、联系生活,明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你能举出生活中

    85大于83的例子吗?

    (2)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再找出比它小的分数。

    (3)大家观察你写的这些分数,有什么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预设:分母相同,只看分子就可以了,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5、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2、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线段表示法

    把两条同样长的线段平均分成9份和4份,分别取它的1份。

    方法二:画图表示法

    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9份或4份、涂其中的1份。

    方法三:折纸表示法。

    3、课件演示。

    4、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质疑、验证中总结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归纳、总结。如果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如果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家要灵活掌握比较方法,相信你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比较下列各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就大。

    10375858351547265651069598

    (1)3132;

    (2)5253;

    (3)103107;

    (4)29142915;

    (5)1004910051;

    (6)20xx20xx20xx20xx。

    2、比较下列各组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反而小。

    (1)5232;

    (2)9585;

    (4)11101210;

    (4)10110099100;

    (5)20xx20xx20xx20xx;

    (6)9888。

    拓展延伸: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样才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认识,你想说什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

    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小组自己准备)。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1、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2、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5、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三、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拓展延伸。

    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作业

    P90页1-3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

    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用h表示高,

    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