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汇总9篇)
  •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9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汇总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您可以考虑看一看“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或许会给您一些启示,我们会针对该领域的不同主题方向进行分类整理供您学习!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2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和在各过中的经济地位,以及锡、适宜两种矿产的分布。

    2.掌握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如果我们在广西或云南越过我国的国界线,就来到了一片极具热带风情的地区,”揶风海韵”是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南亚地区。

    一、 位置和范围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1,指出东南亚的范围: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并介绍中南半岛得名的由来。

    2. 结合世界政区图,由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特征:亚洲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二、 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

    1. 引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并设问:a这些河流都发源与哪国?

    b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

    C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区?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

    D 这些河流的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E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因此,这里河流的 什么资源丰富?

    F 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D 学生讨论完成P36活动4题。

    2. 教师以手作比,小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令列分布。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引导学生找到马来群岛,并设问:

    A 从整体上看,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位置?

    B 这些河流的长度与流速与中南半岛相比,有什么特点?

    C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马来群岛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快构造学说理论,马来群岛有什么特点?

    2.小结马来群岛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各是什么?对农作物的生产各有什么影响?

    4.结合教材,重点突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5.学生做P35活动3题,小结。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 一 节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众列分布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上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2)下游:流速慢,冲积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围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气候与农业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各有怎样的影响?

    五、主要国家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查找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分布着哪些国家?

    2.提问: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识记东南亚的国家)突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位。

    3.引导学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强调: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提问:

    (1) 东南亚处于哪两大洲和哪两大洋之间?

    (2) 东南亚处于这两大洲、两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郑和下西洋的典故,说明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马六甲海峡

    1.讨论:从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线,该怎样走?(引入马六甲海峡,突出其位置特点: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并提问:马六甲海峡联系着哪两大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向西向东,可以分别到达哪些地区?

    3.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动2题,小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过渡)东南亚因地处赤道,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平原铸就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七、富饶的物产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6,熟悉图例,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并指出: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和种类繁多的热带经济作物。

    2.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国,教师小结:

    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水稻——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锡——马来西亚、缅甸;石油——印度尼西亚、文莱。

    3.结合教材P39活动1、2题,理解泰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的原因。

    八、人口(wWw.ZF133.COM 趣祝福)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并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学生自度思考:东南亚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亚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3.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并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做的贡献。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五、主要国家

    1.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2. 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六、富饶的物产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3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5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6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7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四、重点、难点: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

    (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

    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请计算人口密度。

    学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师: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教师:澳大利亚在大洋洲有几个之最?

    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赤道、南回归线和东经160°经线,要求学生明确澳大利亚所在半球。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所临海洋。

    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课本。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并与中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为121人)对比。

    [板书]

    1.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师:读地图册澳大利亚分层设色图,说明澳大利亚一般海拔高度。

    学生:……

    教师: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师要求学生依据高度表说明广大地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并明确其一般高度;在图中读出澳大利亚最长的墨累河。教师在挂图上用指图杆明确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围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书]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着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依据人口密度图例,说明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

    教师: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分布区最适合人类生存。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

    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教师问题提出后稍停顿,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议论。

    读图时,可请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简述各类气候的基本特征,说明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讲解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介绍三个城市的性质及人口分布。

    在将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关系讲解后,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在该问题内共讲解2个问题,①是人口分布特点,②是人口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

    1.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农牧业和工矿业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学生:……

    教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很早,牧场多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参看教参)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重要生产国(简介发展条件和分布地区),因人口较少,小麦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麦重要出口国之一。

    教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你们知道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什么矿产吗?

    学生:……

    教师:正确,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煤、铁等矿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很快,尤以采矿、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工矿业的出口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经济状况讲解内容力求丰富、生动,联系生活,但应掌握的内容则要简单明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图”,了解澳大利亚的矿产种类和铁、煤、铝土等矿的分布。

    [板书]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大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师总结]请谈谈你们印象中的澳大利亚。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是一个领土辽阔,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国家,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羊毛、小麦、铁矿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复习巩固)请同学们想想,澳大利亚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与加拿大有哪些相同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提示学生先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再说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加拿大地图,帮助回忆分析比较。

    【板书设计】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1.面积最大

    2.人口最多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汇总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