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理必修一课件
  • 地理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05

    地理必修一课件。

    今日教师范文大全为各位呈现“地理必修一课件”。师者在每堂课开始前做好教学课件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各位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更为完美的教案课件。教案对于教师的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结合儿起着关键的角色,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及宝贵的反馈!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人文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本节教材对区域差异的比较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上。在“区域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差异既有自然要素也有人文要素的差异。要求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的特点;

    2、了解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特点;

    3、了解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特点;

    4、了解区域再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或我国的具体城市来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

    2、播放有关录像,并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或我国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网上查询的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的”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区域发展4个阶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阶段。

    难点

    1、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点与地图的整合方面有欠缺,教师在授课中注意将所教知识点罗列在地图的相关位置上。

    五、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预习导学案,初步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区域差异

    A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

    1、形成原因

    2、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一)、自然环境的比较

    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A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

    2、经济发展的.比较

    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

    A(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经济发

    展特点

    工业

    布局

    农业

    人口

    与城市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1、 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2、 2、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C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总结:(师生交流 )

    探究问题

    1、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

    解析: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英国和日本都濒临海洋,两国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吗?

    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上工农业发达的国家吗?

    提示:英国和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经济中都不占重要地位,许多农产品都需要进口。

    4、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

    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 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

    5、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说明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6、区域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提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7、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有哪些?

    提示:(1)气候:两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由于处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英国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但由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牧业比较发达。日本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冬季较为干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众多,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地形: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平原狭小使耕地面积很小,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大力发展水利。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英国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替分布。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8、区域比较方法:

    (1)区域差异的比较有 多种方法,不同区域比较方法是不同的。

    (2)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

    (3)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4)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

    (5)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英国和日本为例

    3我国的区域差异

    十、教学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2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5、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3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4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教案

    主题:地球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 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掌握地球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二、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

    1.1 地球的内部结构

    1.1.1 构造层和物质组成

    1.1.2 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地震活动

    1.2 地球的外部结构

    1.2.1 大气圈的构成和特征

    1.2.2 水圈的组成和地形特征

    1.2.3 陆地环境的特点和地貌类型

    2.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1.1 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2.1.2 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影响

    2.2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2.2.1 地球轴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2.2.2 季风和季节性气候变化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3.1 大气环境

    3.1.1 大气成分和结构

    3.1.2 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

    3.2 水文环境

    3.2.1 水循环和水资源

    3.2.2 水文地貌和水资源利用

    3.3 陆地环境

    3.3.1 土壤和植被

    3.3.2 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利用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法:通过PPT、演示等方式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大气环境、水文环境和陆地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地理必修一》;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理环境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系统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地球的地理环境。

    3. 实验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例如观察大气环境中的气体成分,观察水文环境中的水循环等,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加深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4. 讨论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5.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思路,加深对地球与地理环境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5

    主题:气候与天气

    一、知识梳理

    1. 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长期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物理气候要素的平均或统计特征。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期内的温度、湿度、降水等物理气候要素的状态和变化。

    2. 气候类型和分布

    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掌握气候类型和分布;

    3) 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1) 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气候类型和分布;

    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方法:

    1) 任务导向;

    2) 讨论式教学;

    3) 视频展示。

    4. 教学过程:

    1) 学生就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进行讨论;

    2) 观看有关气候类型和分布的视频,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3) 学生就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总结。

    三、学习记录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气候和天气都是描述地球大气的状态的词,但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在于时间跨度上的不同。天气一般是个二到三天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表现。气候指的是长期天气条件和统计的大气状态。气候的变化主要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降雨的变化都会导致气候的变化。

    【气候类型和分布】

    气候类型一般根据温度、降水和季节性的分布来划分。世界上暖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很明显,而中纬度和赤道气候则相对混杂。亚热带、地中海带、大陆性气候和极地气候等都是常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位置有关。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附近的气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而赤道附近是炎热潮湿的地方。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人们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和温度,这些都是气候带来的自然环境因素。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四、小结

    气候和天气是描述大气状态的两个词语,它们在时间跨度上存在巨大的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是与地理位置和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气候对人类活动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气候和天气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人类生存面临的各种挑战。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6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6、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7、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8、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地理必修一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