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04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

    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PPT展示)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一)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起首两句,言明个性。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神韵,性格)所谓“俗韵”可能指世俗社会上来往逢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一个无字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本领,显示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祖上曾祖陶侃虽曾荣耀富贵过,但陶渊明只是陶侃一个偏房远支,但陶侃死后,陶氏已渐渐失势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呢?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古代做官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个误字,也看出作者的懊恼和后悔。“一去三十年”,我们看一下注释,实际上,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辞官回家,也才不过十三年而已,这里是诗人夸大之词,其实这样的夸大也是符合情理的,我们说痛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诗人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投身官场,自然觉得自己在这官场的十三年就像过了三十年一样漫长。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哎呀,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二)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羁鸟,池鱼各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有什么含义呢?大家看一下诗人所用的修饰词。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羁、池、旧、故

    羁鸟,是被束缚的鸟,池鱼是被圈养的鱼,这里是作者用来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板书),旧林,故渊,比喻自由自在的自然天地(板书)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诗人就像那只原本在山林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

    (2)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三)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又是如何呢?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些诗句所营造出田园景象(找个学生起来说说)

    说的不错,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画面。

    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来写田园的`。

    “方(同“旁”)宅十余亩”,方宅,草屋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板书)。在这四句里诗人写到那些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我们再看接下来四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依依,写出炊烟的依稀可辨,也可以理解为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诗人不写草虫,飞鸟鸣叫,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这四句写远景(板书)写道什么意象——

    诗人简单的八句话写出田园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八种意象,简单勾勒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之景。诗人这种写法其实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本来是绘画上的专业术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上,指的是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景物的特点那这里除了用到白描的手法,大家觉得还用到什么艺术手法?

    以动衬静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勾勒出田园的幽美平和的景象,以鸡鸣狗吠的声音衬托出田园的宁静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大家觉得这里的描写有没有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

    (四)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课文总结

    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投影展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陶渊明本来可以做官,却放弃做官,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读完书之后,返回老家,做个普通的人,前几年不是说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有北大硕士卖米粉的。其实生活怎样,没有一个标准,而在于个人的选择。而选择就会有舍有得,你选择一方面,自然就要放弃另一方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有时间播放视频《北大硕士生为何卖米粉》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七、课外拓展

    投影展示《归园田居》其三,比较其一与其三两首诗有何不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八、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2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孔雀东南飞》和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诗经>

    高一三、四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老师布置的预习一般做得较好,课堂回答讨论问题也很积极。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训练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想象画面和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1、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提示: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志鸿优化导学案》完成。

    三毛说: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1、初读体会结构之美。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本诗怎样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精读体味意境之美。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十句诗,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做批注,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①美在准确传神。

    ②美在言简意丰。

    ③美在富有弹性。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1、背诵这首诗。

    2、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让自己的心灵有了飞翔的空间。千年之后的我们,对于人生的舍和得,有怎样的理解呢?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3

    知识与技能:

    一、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

    二、透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三、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四、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透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潜力强的同学还能够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就应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情感与态度:

    透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透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让他们能够想象身临其境般重返诗意的田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取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取?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取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以前做过这样的选取,但不同的是,他选取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取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

    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四、朗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最之后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向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坦然恬淡的情绪:“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持续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这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

    技礼貌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持续一种宁静与旷达。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能够提倡?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取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这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带给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期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完美的家园。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主题。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七、写作特色: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7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后完成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

    教师小结: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创造陶氏的辉煌。

    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他留给我们的是充满诗意的人生和太多的思索。

    小作文: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或《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