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推荐
  •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18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推荐。

    考虑到你的需求,编辑特意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制作完整的教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

    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特点原因流向意义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我国的人口迁移

    原因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①人口移动规模小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黄河流域迁往长江、珠江流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人口流量增大,出现民工潮从农村迁往城市

    从内地迁往沿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xx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一次:战争第二次:经济因素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战争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5)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区位特征地理条件C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WWW、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xx亚热带季风x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x黑土x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xx贫乏xxxx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气候 ⑥ 植被 ⑦地质 ⑧ 交通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7)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用于回答本单元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设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和“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大气运动框架下对各地区常见天气系统的具体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识,如高气压、低气压、极锋等;此外,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可使学生将地球上的大气有关知识学以致用,分析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要求: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理解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2、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状况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掌握锋的有关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并结合flash课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并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8)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结合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投影)练习:请为下列货物的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1、2箱急救药,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

    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

    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

    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

    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

    生1:2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应该空至,因为空运的速度最快。

    生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适宜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较灵活。

    生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应该用水运。

    生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应该用巨型油轮运输。

    生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可以用铁路运输。

    师:有没有更经济的运输方式吗?

    生:可以先将煤炭运往秦皇岛,再利用海运运往上海。

    师:很好!同学们,从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作出最合理I的选择。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投影图片:高速列车和普通火车)

    师:大家看到的这两列火车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左侧图为高速列车,右侧是普通火车。高速列车子弹式的车头设计有助于速度的大大提高。目前,世界高速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400千米。高速列车的发展展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什么特点?

    生:高速化。

    师:对!同学们对世界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了解吗?(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师:中华之星高速列车体现了我国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10千米,列车的高速化有多种技术,同学们知道吗?

    生:磁悬浮技术

    (投影图片:上海的磁悬浮铁路)

    师:这是上海浦东的磁悬浮铁路,于20xx年元旦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磁悬浮技术尽管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速度,但投资很大,所以对于磁悬浮列车的商用一直是褒贬不一。同学们如果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在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来了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影图片:高速公路)

    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3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师:课本图5.2是日本于198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的海上巨型油轮,载重达56万吨,甲板上能容纳4个足球场。这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生:大型化

    (投影图片:集装箱运输)

    师:同学们知道图中所示的是那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吗?

    生:集装箱运输技术

    师:集装箱运输技术有什么好处?

    生: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师: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网稠密,西部稀疏。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铁路的建设。

    生2:东部地区经济比西部地区发达。

    师:说得都不错!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作进一步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2.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观察南昆铁路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

    3.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

    4.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师: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生: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到云南的昆明。

    师: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分别大致是多少?南昆铁路沿途经过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生:南宁的海拔100~200米,而昆明的海拔1000~2000米,两地海拔差异很大。从南宁到昆明,经过南宁盆地,然后翻山越岭到达云贵高原。

    投影资料:南昆铁路所经地区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通过七度以上高烈度地震242千米,可溶l性岩IK375千米,膨胀:L~146千米,被称为地层博览。该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上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工程难度是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

    师: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生:交通运输的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

    教学后记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五章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额观点

    二、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建在交通线上的聚落

    展示:《中国交通图》或手绘我国部分地区铁路示意图,主要让学生了解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及其形态。

    提问:说出下列城市分别建在哪些铁路线或是哪几条铁路的枢纽站?

    (石家庄、郑州、宝鸡、株洲、怀化、兰州、蚌埠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建在铁路枢纽上的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如湖南的株洲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承转: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的区位有所不同。随着交通线的变化,城市也会发生兴衰。

    (2)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展示: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大运河的地理概况、历史作用,并在图中指出扬州、济宁两城市的位置及京沪铁路线,(说明: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这些历史名城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教师还可结合历史材料做补充说明:如乾隆皇帝下江南、康熙微服私访曾几下扬州。又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的平遥、祁县几个县城,晋商的兴起时是重要的驿站,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当时山西的票号也驰名全国。后来,由于陇海线、京广线的建成通车和晋商的日趋衰落,这些城市发展也很缓慢。

    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教师:商业网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商业网点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商业网点也尽可能多地吸引购物者,以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区,商业网点的形成条件、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是不同的。

    展示:分别介绍山区和平原的自然条件。

    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区的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势起伏大,地形坡度大,由于山区的人口分布较分散且人口密度小,故山区的商业网点在分布上也比较分散且沿河谷地带分布。那么,平原地区的商业网点在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上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展示: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并填出:

    山区平原

    形成沿河谷地带分布,商品的产、购、销有很大的依赖性,需从平原调进农产品,商品的种类少且经营规模小沿主要交通线而建,商品来源广且经营规模大,但需从山区调入大批林、牧产品

    密度小大

    效益远离商品产地,交通不便,效益较低货源足,交通便利,经济效益高

    组织形式流动式,如货郎担、大篷车固定式,如商业街、商业小区

    课堂小结:今天我主要学习了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两方面的影响:对聚落形态和对商业网点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教学后记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地理现象的分析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北京交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严格遵纪守法,做一个有涵养的公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展示成果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来的?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交通拥挤的图片)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城市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教师点评:指出其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引出问题研究的一般思路:

    发现问题

    查找资料

    分析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

    解决问题

    北京出现的

    通过实地调查、

    图书馆、网络等途经收集

    阅读相关资料

    分析南北京交通

    出现问题的原因

    发表意见探究解决北

    京交通问题的途经

    问:为什么北京的会出现堵拥?(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小结: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人口、就业迁移导致机动化交通增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过渡: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有些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工业和交通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问:那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总结: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9)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0)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推荐】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