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13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编辑为大家准备了这篇有关“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的文章。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严谨的教案是教学质量的基础。热烈欢迎参考这些资料愿你成功迈向更好的自己!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2)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xx年开始,到6xx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2、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学会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理解在动荡中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是认识到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过程以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难点的依据是:学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维,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分裂中不乏相互往来。学生难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五、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观察法、史料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将课本分成三个板块:“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的导入新课部分将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后破败的唐朝相对比。通过极盛与衰亡两种现象的冲突,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盛极而衰。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1、盛极而衰

    第一子目,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理解重点。

    首先,通过展示安史之乱的过程动态图并加以讲述马嵬坡之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统治的对比,展示唐玄宗时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最后我将通过史料教学,达成理解安史之乱影响的教学重点的实现。展示三则关于人口、景观、税收的史料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到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衰极而亡

    这一子目讲述了唐朝的终章。我将用漫画和起义军的进军图,让学生知道虽然黄巢起义给衰败的唐朝一记重击但仍然没有灭亡唐朝。接着讲述朱温篡唐的故事。明晰唐朝灭亡的时间以及对应事件

    3、亡后新生

    本子目为教学难点,初中生难以理解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着统一因素。

    为了攻克难点,我将首先运用漫画按照时间将五代和十国展示出来,让学生架构基本的时空观念。接着表格展示五代十国开国之君的原属职位,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最后以数据展示,让学生知道在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的方式,各地的联系仍然不绝,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题小结部分,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线索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线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更能理清本课的逻辑。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4)

    基础知识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政府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6—98页本目课文和插图、地图、“自由阅读卡”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89年,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解“平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习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5)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B.孙膑C.吴起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B.张仪C.孙膑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B.孙膑C.吴起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