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汇总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汇总

    发表时间:2023-02-03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下面是栏目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大家在撰写文档时,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难题,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灵感,我们可以借鉴文章寻找灵感。广泛阅读范文对我们写作来说有益处。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

    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

    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

    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

    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5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6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汇总】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