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合集13篇)
  •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06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合集13篇)。

    精挑细选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搜罗了“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制作精良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具体的建议请咨询专业人士!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2、鉴赏下列诗词中加点字的妙处

    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⑵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二、相关知识理解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所以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三、开放题

    (一)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做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2、⑴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⑵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三、(一)

    1、.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3、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扳pān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n

    称chēn卒zú焉yān

    耶yé为wéi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

    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

    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五岁时)幼年天资聪明异、奇(详)

    (十二、三岁时)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略)

    (又七年)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6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XXXXXXXXXX,XX,XX”,写出了春草的情态。“XX,XX,XX,XXXXXXXXXX”,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XX,XXXXXXXXXXX。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XXXXXXXXXXXXXXXX

    美:XXXXXXXXXXXXXXXX

    力:XXXXXXXXXXXXXXXX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XXXXXXXXXXXX

    ⑤密密地斜织着,XXXXXXXXX。XXXXXXXXX,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XXXXXXXXX,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XX,XX,XX。

    ⑧XXXXXXXXXXX,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XXXXXXXXXXX。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XXXXXXXXXXX。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XXXXXXXXX。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XXXXXX,bXXXXXX。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XXXXX。

    五、评学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XXXXXXXX。

    ②呼朋引伴:XXXXXXXX。

    ③卖弄:XXXXXXXX。

    ④应和:XXXXXXXX。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XX,出处是《XX》。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XX、XX、XX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XXXXXX。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XXXXXX。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XXXXXXXX。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XXXXXXXX。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

    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3、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4、学习创作格言。

    5、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课标要求:不作为中考考查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良。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

    1、在个人自主感悟后,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能力训练与提高。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如: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普通人“老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认识老王:

    1、请看课本P79页插图,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习惯。同时为接触作者笔下的老王、理解老王打下形象基础。)

    2、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心中有诸多疑惑和猜测,假如这个老王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如他的职业、他的生活、他的家人等。(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二)、了解老王:

    1、走近老王: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圈点,可旁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或你感觉优美的字词句,意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概括能力,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整体把握。)

    如:孤苦伶仃 、生活艰苦 、淳朴善良、知恩图报 、关心别人等,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老王的“善”和“苦”。

    三、重点研读:

    (一)品味经典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意在体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匠心。)

    师侧重引导学生精读8——22段,“老王送香油、鸡蛋”,质疑探究。

    提示:

    1、为什么老王去世前还要给我送香油?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2、欣赏对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学习写人的方法)

    3、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4、老王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二)解读重点句

    善良老实憨厚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

    明确:照顾太少,关爱不够(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愧怍”)

    换句话说,作者觉得她应该要更关心老王,更要照顾他,帮助他。由此我们能得知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文中哪些地方还能表现作者的善良?)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2、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怎样关爱他们?

    (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所做的)

    五、小结(音乐《爱的奉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不幸与幸运之分,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让我们用爱呼唤爱,用善点燃善!

    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而世界会因此变得如阳光般灿烂,如春意般盎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9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成长的体验,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长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学生共鸣。教学时不必囿于课文分析这分析那,宜通过反复朗读让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学生心田,再引导学生以“长大的感受”为契合点衔接课内外,从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

    速读,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落实。

    再读,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细读,体会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深情,体会作者文字中渗透怀恋童年之情。

    自由读,领悟文章情韵。

    二、深入课文,看变化

    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

    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明确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可。

    从磨练角度:“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不经事,难成人;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回想发言,集素材

    回想同学们的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写作搜集一点素材。

    五、完成一则练笔《成长的感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作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繁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性情质朴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作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毕业典礼、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注: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有人评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个例证。何不把此文当作学生学习小说的启蒙课,以美点欣赏带动学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做个启蒙的例子也不赖呀。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美点欣赏与探究

    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可明确如下一些角度:

    一语双关的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圆熟的过渡──课文有回忆有现实,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因此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巧妙的暗示──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凝练的语言──文中有简洁而富哲理的话语,有生动而传情的语词。

    鲜活的形象──文章虽不是以写人为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妈妈温柔慈爱,爸爸性情质朴、充满爱心,“我”聪明懂事、惹人喜爱、卓尔不群。

    三、知识小结与迁移训练

    小结小说欣赏相关知识。

    《城南旧事》部分篇章赏析。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练笔借鉴:任真妮《长大的感觉真好》(见《作文通讯》2003年第7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0

    “春来了,云起处,人潮涌,心驿动。”这是我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后的感受,对本册教材我将按照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顺序来进行解。

    一、说课标,明方向

    正确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高效的课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属于课标中的第四学段,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七年级下在本学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基于此,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阅读中

    1、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揣摩关键词句,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上,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中,结合课堂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知结构

    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的编写体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六个单元阅读板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

    阅读单元包括单元提示,五篇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选取10首优秀诗文,目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互养。

    名著导读的书目是《童年》《昆虫记》,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使课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附录是临摹和欣赏颜体书法,增加书写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教材突出语文与人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六个单元专题:第一单元成长经历;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杰出人物事迹;第四单元文化艺术;第五单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单元关爱动物。单元专题的安排,将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教材首先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榜样,接着又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善待我们共同的生存伙伴,关爱生命。这既突出了语文与人文关系,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点二:本册教材注重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册书课后的知识链接是有关“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们是: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要旨;学习快读。依次对应的文章是1、8、21、24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此外,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了阅读链接,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就附带《松花江上》;21课《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拓展《斯科特临死前的绝笔信》;28课《华南虎》就以英国诗人布来克的一篇《老虎》进行拓展阅读。这些实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将阅读走向深入又能激活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他还是“诱饵”,引领着学生走向更美的风景。

    特点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课后第三题: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在《木兰诗》中也有这样的练习,如习题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样,就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

    特点四:教材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而且还把“触须”伸进了其他学科之中,不仅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融合。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美术课上绘制公益广告;在音乐课上学唱《保 卫黄河》的歌曲等等。 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教科书中“写在前面”所说的:“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的真正内涵。同时在这样的学科整合中,使学生更易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既扩充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又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以及实践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3.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学段的相关性发展性

    (1)对本册教材的内容上我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梳理

    从专题内容上看分为六个专题单元

    从板块结构上分为精读课文、泛读课文、综合性学习

    从文体结构上分为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

    从课文区域上分为(本册入选篇目共30篇)古代作品6篇,现代作品8篇,当代作品8篇,外国作品8篇。

    (2)各学年的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首先,从纵向上看,七年下册中的六大专题:成长经历、爱国情感、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未知世界、关爱动物,各册专题相互联系,主题的设置上体现了延续与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主题的相关性。

    体现了主题延续的是七上(一)与七下(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生感悟去编排的

    七上(四)与七下册(五)围绕探索这个专题

    体现了主题的发展的是七下(二)与九下(一)围绕爱国思乡

    七下(三)与九上(二)九上(五)围绕走出杰出人物

    七下(四)与九上(四)围绕文艺展开

    七下(五)除了延续七上(四)而来又与八上(四)九上(四)主题相同

    七下(六)与八上(一)九下(三)都是围绕关爱生命展开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各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其次,内容的发展性

    对此从文学体裁上进行梳理,各册教材中记叙文、散文穿插其中,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出现说明文,九年级出现剧本及议论文,体现内容的发展,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完成学段中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三、说建议,重实施

    1 教学建议

    首先我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汇报给大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文知识,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习惯和好学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我将从以下两点体会说起:

    (1)知识传授的建议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要注意以下知识传授

    关于识字与写字:注重字词的积累,生字的巩固是重点

    关于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借助词语积累和语境进行译文。

    综合性学习,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话题贴近生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写作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随笔化写作,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课堂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理念下,我们调兵山市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此模式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堂变成了流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天堂!

    2.评价建议

    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开展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善用目标评价,调控学习行为。

    恰当地运用目标评价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3)阅读教学重形成性评价,监控阅读学习全过程

    1)语言评价

    评价性语言必须恰当、中肯,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2)问题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问质疑,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提问质疑时,出现无问而问和为问而问的现象。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读了课题,我有什么问题?

    我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吗?

    我提的问题自己能弄懂吗?

    我能提出一两个自己不懂的问题吗?

    通过设置这些评价性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发问的深刻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学风,这可以是一种自我评价,又可以是他人评价。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质疑提问,对其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的栏目,导言、课后选做题、综合性学习、展示台,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资料袋,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以课文为基点生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更多的鲜活资源注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会充满无限生机。

    此外,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观赏校园文化、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说(写)见闻和感受等。除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有社区文化、节日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人不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起来,成为一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样,教学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得更紧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语文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

    以课标为依托,在课程理念的滋养下,我和我的学生飞舞在语文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知晓了飞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在那里,我们醉心于篇篇华美的乐章,不再彷徨。请您,看看我们飞舞的模样就知我们对语文是多么的痴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2

    一、说课标

    首先说教材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而提出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目标。

    1、掌握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5、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黙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其次,说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

    2、正确看待不同的经历,勇敢面对挑战。

    3、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 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5、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说教材。首先说编写意图:

    1、单元内的选文文质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富于启发性。如有的讲述贪玩的孩子学习读书的成长中的快乐;有的讲述在父辈影响下逐渐成熟并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英子;有的讲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保持生活乐观精神的丑小鸭;有讲述成长过程中,对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于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警示。

    2、内容编排简化头绪的同时,加强了整合。

    3、语文知识与练习体系在探究学习中融为一体。

    4、教材开放有弹性,具有开发、选择、拓展的特点。其次,说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重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儿童特点,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课文,重点把握文中的写景特色,掌握写景的一些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叙事方法。体会课后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思想主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点是知道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了解象征手法。知道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并逐渐学会运用。

    从全文角度看父亲的话对我成长的影响。体会浓浓的亲情。《丑小鸭》这篇课文要通过对童话的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并了解作者安徒生。这篇童话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哲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还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丑小鸭”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分析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做到学以致用。《诗两篇》一是讲述坚定信念,一是讲述正确抉择。都是非常有哲理,给人深刻启迪的诗,学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这两首诗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并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背诵积累。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人生之路的选择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重点要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资聪明变为众人的原因,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说自己的烦恼,解别人的烦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烦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它,一定将会战胜烦恼。第三,说教材的整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几篇文章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了成长中的悲与喜,让学生正视成长中的挫折,快乐而有收获的成长着。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中的“人与自然”这一板块。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的主题也是为围绕着“人与自我”这一板块展开,只是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成长境遇来讲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它处于这两者中间,在学习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学习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做铺垫。

    三、说建议。首先,说教学建议: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墨评语网 wwW.bMRBh.COm)

    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其次,说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立足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化,教学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一、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好名著导读工作。

    二、利用好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积极开发当地资源。

    一、用好校内资源,培养探究精神。

    二、用活自然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三、用足家庭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不断的钻研着教材,改善着课程设计,完善着教学过程,相信在千锤百炼中会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几分努力,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创造一个万木葱茏、百花争放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3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合集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