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精选13篇)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0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精选13篇)。

    每位教师必须在正式上课之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制作教案和课件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如何制作出自己满意的教案和课件呢?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的信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提供了相关的内容,相信您会从中受益匪浅!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

    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18年、长安、唐高祖)

    (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李世民、贞观)

    (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

    (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

    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5)唐玄宗的措施

    三、质疑释疑

    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

    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自学: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

    二、自问:

    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

    3、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质疑释疑

    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

    4、随时记要点。

    四、反思与巩固

    1、小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做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系列训练

    见区下发学案中的随堂训练

    板书设计

    唐朝前期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统治

    措施及结果

    武则天的统治

    地位、政策、评价

    开元之治

    措施、结果

    教后体会

    要通过让学生比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一、 说教材: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七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4课的内容元朝上接辽宋夏金下启明清,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局面。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改革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理解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

    (2)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用腾格尔MTV,文天祥话剧表演,小组讨论,蒙古灭夏、金、南宋的动画设计,学生结合提纲自学,元朝疆域图和中国政区图的对比,故黄河、棉花图片展示,《上下五千年--马可波罗》影片剪辑,回族学生生活习惯介绍,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蒙古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通过文天祥抗元斗争精神的学习,培养为国家民族现身的高尚情操,通过回族的形成,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和形成对外接纳的开阔胸襟。

    (4) 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措施

    难点: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二、 说学情

    下面说一下学情,经过初一近一年的积累,学生知道了中国朝代更替的顺序,了解了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知道三国时期吴国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的情况,刚学过辽宋夏金的并立,初步积累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知识。隐约知道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元朝疆域很大。初一学生知识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积累的过度阶段。在生活中,对学校北边徐州的故黄河十分熟悉,但不知黄河何时经过徐州及黄河发生的水患;知道自己属于江苏省,但不知道省级制度何时建立;部分学生知道京杭运河经过徐州,但不知京杭运河开凿及疏通的历史;知道回族有不吃猪肉的习惯,部分学生知道回族的信仰,但对回族的历史并不明确。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综合运用图片、视频、联系生活实际,编演话剧,古今对比,时空联系等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学生齐答:56个民族)师:正是56个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吗?你知道回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蒙古族及元朝相关的历史。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板书)

    放映腾格尔MTV《蒙古人》2分钟,问:蒙古人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自学课本P52找出统一蒙古的人物?蒙古汗国建立的时间?思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蒙古帝国的急速扩张有什么关系?

    3、忽必烈建立元朝(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理清元统一的过程。自学完请同学对照投影《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到讲台前说出灭各国顺序。再通过动画视频重复,让学生对蒙古灭西夏、灭金、建立元朝、灭南宋的顺序性加深理解。角色扮演:三个同学表演忽必烈劝降文天祥的话剧(突破难点)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认识评价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通过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实。小组合作探究---元朝改革的措施:(突破重点)这是本节课重点,采用知识提纲化和联系的方法予以突破。注意和现实生活联系(故黄河、棉花图片展示),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知道三国时期到达夷洲的情况)。学科交叉,树立时空观念(元朝疆域图和中国政区图的对比)。PPT投影自学提纲元朝改革的措施:中央:地方:农业:水利:自学后先组内讨论,再确定知识点。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及时予以肯定和解答。

    4、民族关系的发展(板书)放映剪辑的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马可波罗”约3分钟,通过看动画片了解元朝对外开放的态度,师设疑提问:元朝的民族情况是怎样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请对照提纲自学本节,PPT投影自学提纲。

    5、知识总结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6、随堂练习为提高课堂气氛引入谜语抢答:如:忽必烈、都燕京(答一盛世名称),忽必烈称帝。(答一节日)。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几道选择题,用PPT展示给学生,简单的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完成,稍难的题个别回答。最后通过该部分中考材料题选讲拓展练习的深度。

    谢谢!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7】

    古典文化的高峰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8】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9】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打开文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

    二、贴近生活—说学情

    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

    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

    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

    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结合课标—说教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走进课堂—说设计

    (一)【乘趣味先导之舟】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

    (二)【达学而不厌彼岸】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自我学习之路】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扬自主学习的风帆】开启学生的自学旅程,通过认真观看“微课”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产生疑问,老师把教材知识解读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挑错求真的欲望,更认真的自学。

    (四)【点燃学生参与的火种】通过各类艺术形式的视频展现进行测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五)【让异议焕发光彩】是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可以适度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六)【我们一起写板书】老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学生编写板书,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线索,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最后,运用常规的“当堂训练”来检测学习效果,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0】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三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㈢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教法构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正确、灵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教学中合并为一个部分。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课前导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学法分析: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搜集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作业跃跃跃欲试。这届学生还有个现象,学生分化较大,学困生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到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特点,本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组织预习和指导,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等方法,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两宋经济繁荣发展的资料,能力强的可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导入,问学生:读完这首诗,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宋代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尽管两宋时期军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强大,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经济高度繁荣和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迫切的愿望,本环节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

    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问:课本65页的思考题——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并在归纳学生的回答中强调为躲避北方战乱,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丰富了课本内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问:南方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经济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宋书》中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冶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宋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索,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经历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问:从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展示图片,宋人“农耕图”、南宋“耕织图”、“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醒学生观察比较南北方经济区数量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那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前布置预习收集相关资料,现在请各组将整理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

    学生讨论,分四组派代表介绍两宋经济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具体表现,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各组的介绍,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地区及特点。注意补充学生未收集到的资料,用图片、音像资料展现,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如宋朝占城稻与现代杂交水稻,介绍袁隆平;商业的繁荣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海外贸易展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出土文物等。此环节有可能出现各组介绍各自为阵,整体性印象不够深刻,教师要用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去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课堂练习】

    精选几道选择题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达到巩固新知,完成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与表现: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2、过程:最终完成于南宋

    3、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

    1、农业:人口超过1亿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煤的开采、金属冶炼、景德镇

    3、商业繁荣:城镇、交子、汴京

    4、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三大港、贸易范围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重新整合处理教材,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在介绍手工业时,能力好的学生制作出课件,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繁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注重对中下学生的知识巩固,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导课用《题临安邸》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加之公开课,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片刻冷场。有提议改为以上册的江南发展人口南迁导入可能更适合学情,可我认为两宋时期军事政治“弱”与经济“强”之间的反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探究价值,故本课在教材编排上放在政权分立之后,有它的含义,这个现象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到,关键还在问题如何设计,能够更好引导学生。

    3、时间掌控有点难度,在学生发言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时,要把握好时间。本节公开课在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时浪费了一些时间,未能进行抢答练习,略显余味不足。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

    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

    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这个内容我准备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是这个问题由难转易。

    难点: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 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传授方法、适当引导及比较到位的进行总结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说学情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提问注意学科渗透 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关键词: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所教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故事讲述 历史小游戏 辩论 画图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五、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2】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由此来进入到对本课的教学。

    2、新课探究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方便学生的识记我将按照教材的子目为线索来进行讲授。

    首先讲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澶渊之盟,介绍辽北宋建立的情况,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与和,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其次,讲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宋夏和议,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宋夏和议的内容以及影响。

    最后,进入到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让学生找出契丹与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3、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子目内容讲授完以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强调教学重点及难点。

    4、课堂练习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实际,进行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是“特立独行”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好本课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系与理解,。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史实。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建立及措施;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民族融合的表现。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四、教法分析

    在本课的讲授中我采用了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及情景教学法等。

    五、学法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阅读法、分析归纳法。

    六、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 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

    七、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过程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做如下构想和设计。

    1.导入新课:

    北方还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带领学生踏上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去探究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讲授新课:

    本节课共设有三个子目录,第一目录着重介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第二目录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确立等内容;第三目录呈现的是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表现。接下来我会逐一讲解。

    (1)“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伐杀。” 来思考公元12世纪的蒙古的社会状况什么样子的,这种状况又是谁来改变的?从而自然引出主人公———成吉思汗。 由此过渡到介绍成吉思汗,首先会让学生阅读第一目录的内容和小字部分的内容,找出本目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重要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成吉思汗的印象。 接下来教师归纳,出示成吉思汗及他统一蒙古的的图片,并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作一个讲解。对成吉思汗作出评价,主要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铁木真的历史功绩,和他身上有什么品质?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增强合作又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蒙古草原统一的意义和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让学生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 总结: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在 1206 年建立起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他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过渡: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2)忽必烈建立元朝 ○1情境一:元的建立采用图说历史,启发学生思维 请同学位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屏幕显示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学生看后结合课本内容说说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蒙古建立( 1206 年)——灭西夏、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 1271 年)――定都大都――灭南宋统一全国( 1276 年)

    设计意图:

    用直观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元朝建立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精选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