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二历史课件
  • 初二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3

    初二历史课件。

    每位教师都必须拥有教案课件,这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他们需要花费时间自行编写。教案在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和合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初二历史课件”进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课件(篇1)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4.《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5.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组织了反日力量?

    ①刘永福组织黑旗军重创日军;②徐骧组织义军抗日。(徐骧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义和团最终取得廊坊大捷。

    2.19,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4.《辛丑条约》的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二历史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WwW.JK251.com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初二历史课件(篇3)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接受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小故事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 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课后小结

    [小结]

    (谈一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初二历史课件(篇4)

    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对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讲述了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本课重点是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人民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本课难点是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明确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中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工具

    图片、PPT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阅兵式,从新中国成立到抗战胜利70周年。共同之处:三军,海陆空。作用:筑起“钢铁长城”。

    ——【出示课题】

    【课题解析】:

    钢铁:强大;长城:军队。如何实现科技强军。【本课主题】:科技强军。

    【探究过程】:

    一、海军

    1、发展历程

    1949年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20世纪50-70年代发展:北海、东海、南海海军

    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水平提高

    2、武器装备:

    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3、兵种:

    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提问:武器装备与兵种的分化,体现出海军发展的什么特点?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不断发展。

    材料补充:对比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海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到军队强大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二、空军

    1、概括: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3000多架,朝鲜战场。

    2、新型飞机及机型:

    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分类: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

    3、技术改进

    仿制→自行研制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总结:空军的发展,说明科技水平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

    三、导弹部队

    1、任务:核反击

    2、建立:1966年

    3、武器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总结: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说明科技水平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

    【小结】

    一、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发展的意义:

    1、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强国防。

    3、有利于保卫祖国的安全。

    二、军队现代化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方面的表现,各举一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表现:

    海军: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空军: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1966年建立导弹部队,逐步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2、启示:

    要加强国防,实现军队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

    课后小结

    【小结】

    一、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发展的意义:

    1、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强国防。

    3、有利于保卫祖国的安全。

    二、军队现代化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方面的表现,各举一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表现:

    海军: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空军: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1966年建立导弹部队,逐步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2、启示:

    要加强国防,实现军队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

    初二历史课件(篇5)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自学导读题:

    1、战争爆发--------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先后在(      )、(     )、等地开展,为镇压(       )运动,19xx年6月,八国联军两千多人,有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从(    )向(    )进犯。

    在(     )、(     )等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在(      ),义和团和清军围攻(      )和(       );

    19xx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       ),8月中旬,攻入(     )烧杀抢掠;

    清政府大臣(     )与八国签定《         》。

    时间;

    内容:

    危害――――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精讲点拨:

    1、 课本第24页“材料阅读”;

    2、 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每一条款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赔款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击人民反抗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一)、著名作家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一封信中写到:“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这个奇迹已不复存在。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请回答:

    1、被称为“夏宫”的建筑群指什么?

    2、“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3、“夏宫”被烧是在哪一次战争中?

    【初二历史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