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三课件11篇
  • 高三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9

    高三课件11篇。

    老师平时需要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其中之一便是教案课件。只要老师认真对待,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就能够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案课件是教学的蓝图,对于重点难点内容也要认真对待,不可有所遗漏。栏目小编在此推荐一篇无比有价值的文章——“高三课件”,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高三课件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三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

    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

    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

    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

    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

    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习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三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

    1、通过勾画重点词句,分析理解本文当中“安静”的内涵。

    2、结合文本和生活,理解“写作的零度”。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安静”、“零度”、“柔弱”的内涵。

    (片1)同学们,在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在那篇文章里,作者写出地坛带给他的人生启迪以及母爱的深沉伟大,他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多年以后写成的《想念地坛》更多了一些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想念地坛》。

    喧(xuān)嚣    盘桓(huán)        颓(tuí)檐           滂(pāng)沱

    愤懑(mèn)     惶(huáng)茫       葳(wēi)蕤(ruí)      挟(xié)持

    盎(àng)然     栖(qī)居    磕磕绊(bàn)绊    亘(gèn)古不变

    (文章的标题是“想念地坛”,地坛令作者魂牵梦萦正在于它的安静。)

    问题1、(片3)那么,地坛有着怎样的一种安静呢?下面请同学们在第1-9小节,找出文中揭示“安静”具体内涵的句子。

    --     1、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2、一股清纯之气,悠远、浑厚。

    4、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问题2 、(片4)那么地坛的安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的第3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哪个字让我们感触最深啊?--“逃”。

    作者在逃避什么?--逃避现实、逃避痛苦。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史铁生遭遇了生活怎样的捉弄:风华正茂时,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但是当作者投靠这一处静地时,作者的心便--“安稳”了。

    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内心的安稳的呢?

    第4小节最后讲到:“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那么作者看明白了吗?--明白了。看明白了什么?答案在第几小节啊?--9、10两小节。第9小节中哪句话表明了这一点?--“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作者放弃了什么?--放弃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和人世的逃避。

    当作者不再消沉、不再逃避时,“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作者重新接受并正视生命的现实,重新感悟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作者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呢?--写作。就这样,写作成了史铁生新的人生选择,用文中的话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吗?)地坛的安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地坛的安静让作者的心安稳了下来,“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找到了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写作。

    (写作,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叩问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写作的意义之所在。对于写作的这个意义,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写作的零度。)

    问题3、(片5)那么什么是写作的零度呢?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我们来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明确了写作和什么之间的关系--生命。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也就是说写作是由于生命之固有的疑难而出发的,即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痛苦的思索和探寻;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这句话是说写作最终的寻求是为了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写作的零度,就是通过写作回归生命的起点,重新探求生命的意义。)

    问题4、是不是每个文人都能达到“写作的零度”的境界呢?作者列举了写作上的哪些“异化”现象呢?对其持什么样的态度?

    --不是。

    --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

    变成潇洒。

    爱上了比赛、擂台、排行榜 。

    --批判态度。

    (写作如果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或者变成了潇洒,或者爱上了比赛、擂台、排行榜,那它就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味,写作也不再是写作者自身追问生命意义的需求,而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回望零度,回归生命的起点。)

    问题5、而史铁生能够不断地回望零度,回归生命的起点,得益于什么呢?

    (对他来说,回望地坛,也就是回望安静,也就会不段认识到写作的意义,不段地放弃许多妄念,回到零度。)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不断的回到零度,不断的审视自我,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人世间充斥着强力与阿谀,充斥着为了名声与浮华的争权夺利,比如第16小节所提到的: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而地坛呢?--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了,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也正因为安静,地坛才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

    问题6、这份“安静”带来的生气盎然使史铁生对生命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那就是柔弱。作者是如何解释“柔弱”的?

    --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它不同于强力,不同于阿谀,也不同于软弱,是一种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很多人的生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失去了生命的意义,那是因为他们缺乏柔弱的美德。只有柔弱,内心才能感受安静,才能让我们不断的回到零度,不断的审视自我,重新定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片6)刚才我们分析了地坛的“安静”、“零度”、“柔弱”,明确了其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安静”一“零度”一“柔弱”,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

    (片7)这些都是在想念地坛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索,文章最后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何理解呢?

    想念地坛,而不是在魄已为作家所体认,当地坛的安静已被作家所感受、认同并进入,那么,在现实中是否真要一次次走进地坛就不再重要了,到了这种境界,物我早已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地坛安静而有生命力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作者的骨髓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想到它,人就进入一片澄明之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也需要时时回望零度,回望安静,让我们的心灵之泉静静地流淌。

    (片8)《想念地坛》展示的是史铁生的思想碎片,安静、零度、柔弱,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认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说你的思考。

    高三课件 篇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随机抽样》是人教版职教新教材《数学(必修)》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身边事例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抽样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设想。

    下面我再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例1: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并板书课题——XXXX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语文老师为了了解07电(1)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从例2、例3中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验随机抽样的科学性。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复习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奖号码为08+25+09+21+32+27+13,本期销售金额19872409元,中奖金额500万。

    提问:特等奖号码如何确定呢?彩票中奖号码适合用抽签法确定吗?

    让学生观看观看电视摇奖过程,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高三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研究等比数列的各量;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思考:一个细胞每分钟就变成两个,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它会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呢?

    分析:公比,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

    思考:那么经过一个小时,一共有多少个细胞呢?

    又因为

    所以,则=1152921504

    则一个小时一共有1152921504个细胞

    2、练习:

    列1(解略)

    列2(解略)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已知求

    在等比数列中,xx,则xx

    三、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作业:P66,1题

    高三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高三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若 ,则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说明: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板书设计

    §6.1.2 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教学重点:定理4,5的证明.

    教学难点:定理4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定理4:若

    证明: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推论1:若

    证明:

    ∴ ②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若

    说明:(1)推论2是推论1的特殊情形;wwW.jk251.coM

    (2)应强调学生注意n∈N 的条件.

    定理5:若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说明:假定 不大于 ,这有两种情况:或者 ,或者 .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当 时,显然有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 矛盾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已知

    证明:由

    例3 已知

    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6.1 4,5.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4 推论1 定理5 例3 学生

    内容 内容

    证明 推论2 证明 例4 练习

    高三课件 篇8

     一、基本知识概要: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从代数的角度看是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无解时必相离;有两组解必相交;一组解时,若化为x或y的方程二次项系数非零,判别式⊿=0时必相切,若二次项系数为零,有一组解仍是相交。

    2.弦: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

    焦点弦:若弦过圆锥曲线的焦点叫焦点弦;

    通径:若焦点弦垂直于焦点所在的圆锥曲线的对称轴,此时焦点弦也叫通径。

    3.①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弦长公式:=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其中(),()是交点坐标)。

    ②抛物线的焦点弦长公式|AB|=,其中α为过焦点的直线的倾斜角。

    4.重点难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切条件下某些关系的确立及其一些字母范围的确定。

    5.思维方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设而不求与整体代入的技巧。

    6.特别注意:直线与圆锥曲线当只有一个交点时要除去两种情况,些直线才是曲线的切线。一是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二是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二、例题:

    【例1】

    直线y=x+3与曲线()

    A。没有交点B。只有一个交点C。有两个交点D。有三个交点。

    〖解〗:当x>0时,双曲线的渐近线为:,而直线y=x+3的斜率为1,10因此直线与椭圆左半部分有一交点,共计3个交点,选D。

    [思维点拔]注意先确定曲线再判断。

    【例2】

    已知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为的倾斜角,且的长不小于短轴的长,求的取值范围。

    解:将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得由,的取值范围是xx。

    [思维点拔]对于弦长公式一定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民。本题由于的方程由给出,所以可以认定,否则涉及弦长计算时,还要讨论时的情况。

     【例3】

    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于A、B两点。

    (1)求证:

    (2)当的面积等于时,求的值。

    (1)证明:图见教材P127页,由方程组消去后,整理得。设,由韦达定理得在抛物线上,

    (2)解:设直线与轴交于N,又显然令

    [思维点拔]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

    在抛物线y2=4x上恒有两点关于直线y=kx+3对称,求k的取值范围。

    〖解〗设B、C关于直线y=kx+3对称,直线BC方程为x=-ky+m代入y2=4x得:

    y2+4ky-4m=0,设B(x1,y1)、C(x2,y2),BC中点M(x0,y0),则

    y0=(y1+y2)/2=-2k。x0=2k2+m,

    ∵点M(x0,y0)在直线上。∴-2k(2k2+m)+3,∴m=-又BC与抛物线交于不同两点,∴⊿=16k2+16m>0把m代入化简得即,

    解得-1

    [思维点拔]对称问题要充分利用对称的性质特点。

     【例5】

    已知椭圆的一个焦点F1(0,-2),对应的准线方程为y=-,且离心率e满足:2/3,e,4/3成等比数列。

    (1)求椭圆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M、N,且线段MN恰被直线x=-平分。若存在,求的倾斜角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依题意e=

    (1)∵-c=-2=,又e=∴=3,c=2,b=1,又F1(0,-2),对应的准线方程为y=-。∴椭圆中心在原点,所求方程为:

    =1

    (2)假设存在直线,依题意交椭圆所得弦MN被x=-平分,∴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由

    =1消去y,整理得

    =0

    ∵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M、N∴⊿=4k2m2-4(k2+9)(m2-9)>0

    即m2-k2-9

    设M(x1,y1)、N(x2,y2)

    ∴,∴②

    把②代入①可解得:

    ∴直线倾斜角

    [思维点拔]倾斜角的范围,实际上是求斜率的范围。

    三、课堂小结:

    1、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时,对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必须讨论二次项的系数和判别式,有时借助于图形的几何性质更为方便。

    2、涉及弦的中点问题,除利用韦达定理外,也可以运用点差法,但必须是有交点为前提,否则不宜用此法。

    3、求圆锥曲线的弦长,可利用弦长公式=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其中(),()是交点坐标。再结合韦达定理解决,焦点弦长也可利用焦半径公式处理,可以使运算简化。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7闯关训练。

    高三课件 篇9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高三课件 篇10

    1、失--标题中体现的作者(编者)情感倾向:拥刘反曹(《三》全书的倾向)

    必争之地: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守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1)情节:孔明派将点兵(开端)--马谡拒谏(发展)--双方激战,蜀失街亭(高潮)--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结局)

    a、诸葛亮--失败的英雄!

    b、马谡--也是条汉子!

    题外话:

    (1)当年关云长也曾立下军令状,但刘玄德不杀--杀关即杀刘(桃园结义),呵呵!

    (2)读书不化:要有自己的头脑(有同学捧着学案回答问题,更有笑话,照抄答案--“略”“根据本人情况作答”)

    ☆马谡有没有谋略? (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说明:诸葛亮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不是全能之神。

    c、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蒋琬“留人”

    a、非“史实”(时间提前)--作用?

    (3)三个“三”

    马谡三笑(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二哭)、诸葛亮三哭、街亭三“夺'。

    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局应有的明智。

    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师:我们分析一下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找出依据来。另外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生:自骄自傲、目中无人。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运用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

    生:课本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 生:课本99页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拍案大惊,跌足长叹)沉着(吩咐后撤)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 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相劝导致如此。 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直接描写。 生:还有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生: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 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 生:诸葛亮没料到马谡的心理变化,平常马谡回答问题还可以,诸葛向他请教,培养了他的骄大思想。 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 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 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他要集中力量取d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直到后期还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无论人才、物力、兵力的补充皆无法与魏相比,单凭近乎妖人的诸葛亮,可创一时神话,却无法定万代之祚业!(鼓掌) 师:大家分析不错,很精彩。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借鉴的地方吗?(讨论)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生: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生: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生: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高三课件 篇11

    【高考要求】: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B).

    【教学目标】: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重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 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 的角是锐角;(2)若 是第一象限的角,则 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 与角 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7)若角 与角 有相同的终边,则角( 的终边必在 轴的非负半轴上。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2.设P 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 则 的值是

    3.一个扇形弧AOB 的面积是1 ,它的周长为4 ,则该扇形的中心角= 弦AB长=

    4.若 则角 的终边在 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 与角 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 与角 之间的关系是

    6.若 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 的终边落在何处?

    【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精讲点拨】

    例1.如图, 分别是角 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 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 上,求 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 ,求 的值。

    例3.若 ,则 在第 象限.

    例4.若一扇形的周长为20 ,则当扇形的圆心角 等于多少弧度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矫正反馈】

    1、若锐角 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 ,则角 的弧度数为 .

    2、若 ,又 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 的取值范围是 .

    3、一个半径为 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 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

    4、已知点P 在第三象限,则 角终边在第 象限.

    5、设角 的终边过点P ,则 的值为 .

    6、已知角 的终边上一点P 且 ,求 和 的值.

    【迁移应用】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 .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

    2、若点P 在第一象限,则在 内 的取值范围是 .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 逆时针方向运动 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

    4、如果 为小于360 的正角,且角 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 的值.

    【高三课件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