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玩跷跷板教案优选
  • 玩跷跷板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13

    玩跷跷板教案优选。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玩跷跷板教案优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玩跷跷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 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 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称一称

    玩跷跷板教案 篇2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    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灯泡亮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3、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过程与方法):

    通过灯泡亮了这一电路的设计,经历提出问题、研究、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设计、组装简单的电路。乐于了解或研究

    生活中的电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电路知识告诉他人。

    教学重点:探究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知道完整电路的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多个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

    教具准备:手电筒、电池两个、导线若干、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灯座两个、透明胶纸一卷,若干曲别针、纸、金属夹子。(以上材料每小组一套)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手电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出示手电筒)这个小小的手电筒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科学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看,它可以根据我的需要亮或者灭。

    3、提示:对于此,你想到什么问题了?学生提出问题。(借机引入并板示课题)

    4、要求:大家可以把你的手电筒拆开看一看。观察手电筒中的各个重要部分(电池、开关、灯泡、外壳)。

    5、学生动手拆手电筒,观察、研究。

    6、小结:手电筒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池、开关、灯泡、外壳四部分)开关有什么作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灭)。

    如今,我们使用手电筒的机会少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材料组装出更新颖的装置来使小灯泡发光,行吗?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请小组代表介绍准备的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试着连一连,看能不能使一个小灯泡发光,好吗?

    2、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方法。小组代表交流组装电路的方案。(提示注意事项: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连接过程中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连接

    (学生制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连接情况。相机板示几种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

    4、提问:哪一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让他们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在学生讲述完成后,让下面的同学把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给以补充介绍,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介绍。学生的探究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求统一,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6、小结:同学们利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发现了使小灯泡

    发光的秘密。要使小灯泡发光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个完整的回路包括哪几部分?(一个完整的回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我们这个完整的回路叫什么名?(板书电路定义)

    7、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电路中,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选择时机,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教师执手电引导: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的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分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属于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三、评价。1、引导:下面请大家根据你们在实验、发现灯泡发光的秘密、小组里跟同学的合作等各项表现进行评价,给每一位同学做一个合适的星级评价,并讲一讲为什么。2、学生分组评价,公开小组里同学的成绩。

    4、小结:通过大家的评议,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让我们都一起进步。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设计电路的知识。我们又增长了一项本领。课后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路口用的红、黄、绿灯交替发亮的电路?

    提示:遇到困难时,可查阅《学习单》中的资料--“学习资源”的相关内容,对电路的设计会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活动准备:

    1、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铁环、铜线、玩具人、沙包等。

    2、搜集有关摆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

    〈师〉播放一段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名叫伽利略。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摆动。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搏,计算吊灯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而且是一个与当时书上写的结论不同的秘密。

    〈师〉那么吊灯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师〉揭示课题:摆的秘密。

    ㈡   活动一: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见过摆吗?在哪见过?

    〈生〉把自己见过的摆说给大家听。

    〈师〉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摆的图片,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与展示。

    〈生〉分组展示,交流自己的图片。

    〈师〉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摆的实验吧!

    ㈢活动二:

    〈师〉想一想:做一个摆需要那些材料?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小铁锁。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螺丝。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沙包。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铜线……

    〈师〉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材料,我们就来做摆。

    〈生〉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摆。

    〈师〉瞧,同学们做得多好啊1现在请你们同桌来协作做一个小实验,看一看摆,摆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生〉一名同学做摆动,一名同学用秒表或电子表记下时间。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好啊!现在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1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师〉大家记录的真认真。同学们想为什么你们做的摆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会不相同呢?现在请你们把做的摆互相比一比。

    〈生〉互相对比做的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重物不同。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绳长短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解决,要逐个解决,那么我们怎样解决重物不同,对摆的快慢是否有影响呢?

    〈生〉我认为可以在螺丝帽的中间加上橡皮泥,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在铜钱的孔中插上一个圆柱形的铁棒,这样重量也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沙包,把沙包钻上许多孔,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巧啊!现在就让我们做做试试吧!要求把重物变化前后的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有的摆动摆,有的记时间,有的写记录。

    〈师〉你们分工协作多合理啊!现在请分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但摆动一次的时间没变。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摆动的角度也变了,但摆动的时间不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你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我的结论是:当摆的长度不变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无关。

    〈生〉我的结论是:摆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有关,与摆动的快慢无关。

    〈师〉你们的结论真对,那么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想一想,我们前面做的摆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摆绳的长度也不一样。如何做摆绳长度不同的实验呢?

    〈生〉我们把两把相同的小铁锁分别挂在不同长度的绳子上就可以了。

    〈生〉我们把玩具人分别挂在长短不同的线上就可以了。……

    〈师〉你们可真是小神仙啊。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来做一下实验吧。要求把每次摆动的时间记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先做摆绳长实验,记录时间,在做摆绳短实验,记录时间。

    〈师〉你们个个都是探究家。现在请分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摆绳长短不同,摆动的快慢也不同,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快。

    〈生〉我发现:摆绳的长度不同,但摆动的角度相同,所以摆绳短,摆的就快;摆绳长,摆的就慢。

    〈师〉你们简直成了小发现专家了。根据你们的发现,总结实验结果吧。

    〈生〉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就快。

    〈师〉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摆的快慢的原因了。这也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摆的秘密,也就是伽利略的发现。

    ㈣活动三:

    〈师〉当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以前所不曾知道的事情时,是非常兴奋的。老师现在的心情与大家一样。平静一下心态,你们再观察摆的摆动,你们还会提出什么疑问?

    〈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摆,把摆摆动一下。

    〈生〉仔细观察。

    〈师〉等到摆停了后,教师问学生,谁来提问题?

    〈生〉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的摆动?

    〈生〉摆为什么摆动一段时间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想:静止的摆想动,必须怎么办?要想让摆停止,你又有什么办法?

    〈生〉分组讨论:可以拿出一个摆,边想边做。要想让静止的摆动,你必须给它一个作用力,这个力也是摆自身外的力,要想让摆停止,也必须用手或木棒等挡住摆。

    〈生〉根据以上的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找到答案,然后交流。

    〈生〉摆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然后又从最低点升到最高点,这样往返摆动,由于摆在摆动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的阻碍,慢慢就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我真为大家高兴,请同学们写出你对摆的认识。

    ㈤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㈥课后作业:

    请大家动手做一个一分钟摆动50次的听话摆     

    玩跷跷板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玩跷跷板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

    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玩跷跷板教案 篇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课件展示:宝盒)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展示:天平)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生:可应用天平秤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他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那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师:非常好。我们也谢谢好伙伴——天平帮我们来比较谁轻谁重。今天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努力获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宝藏,那现在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去知识大擂台上一显身手吧,看看谁最聪明最能干!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2、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3、拓展延伸(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比较三个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呢,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宝藏,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又去知识擂台上一显身手。邹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作业设计:练一练第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玩跷跷板”出发引入新课.再新手内容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掂一掂”环节。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拿起自己身边的东西来掂一掂,充分体会“掂一掂”的过程,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知识大擂台”环节作为巩固练习,层次感和梯度较好的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

    玩跷跷板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区别和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我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身上的器官来帮助他们了解单和双的概念,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运用实物具体操作,来让幼儿知道一组物体假如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第三、让幼儿通过寻找感知、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游戏活动认识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第四、让幼儿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延伸到超10数的单双,拓宽知识面,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0以内单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1、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2、手套5双,1-10数字卡和实物图片若干,超10的数字卡若干。

    3、单双汉字卡各5张,单、双汉字头饰各一个。

    4、宇宙飞船模型一个。

    5、幼儿自备学具盒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课。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身体器官来引出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我们每人都有好听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些数字的名字吗?

    (1)出示1-10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2)引出单双数概念:

    a、出示数字1,谁能说出表示是1的物体?(一个娃娃,一个鼻子,一张嘴……)像这样成单的数 ,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单数”。

    b、出示一双手,说这是两只手,让幼儿用数字表示出。依次再出示一双眼睛,一双脚等,让幼儿说出表示的数,教师引导像这样成双的数叫双数。

    单数妈妈和双数妈妈都有许多宝宝,我们看看都有谁?

    2.运用直观教具操作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1)依次出示1-10只手套,具体操作,让幼儿认识10以内单双数。

    a、拿一只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1就是单数妈妈的宝宝。

    b、拿出一双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2就是双数妈妈的宝宝。依次类推出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

    (2)让幼儿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1-10个摆一摆、分一分,区别单双数。

    (3)通过寻找活动加深单双数的概念。

    a、寻找身上是单双数的东西

    b、在教室里寻找单双数的物品。

    3、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小组探讨学习)

    (1)出示1-10的数字卡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并把单双字卡贴在各自下面。

    (2)出示图片,让幼儿判定图上的物体是双数还是单数。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辨别单双数(把一组物体,两个两个的数,数到最后刚好数玩就是双数,如果还剩一个,这个数就是单数。)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单双数是怎样排列的? 在什么情况下单双数可以互变?如‘2’怎样才能变成单数,‘5’是怎么变成双数?(单双数是反复交替排列,给一个数加1或减1,双数可变单,单数可变双)

    5、游戏:数字宝宝找妈妈。(巩固单双数练习)

    一天,数字宝宝出来玩,找不着妈妈了,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两位老师分别戴单、双字样头饰扮妈妈)

    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10的数字卡片或实物图片,先判断拿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找到各自妈妈,并站在妈妈身后。

    6、拓展延伸:智力宝宝大闯关。提供超10的物体或数字,让幼儿区别单双。

    老顽童爷爷说我们的宝宝真聪明,准备邀请你们去快乐星球做客。不过,要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准备好了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10以内单双数,还能区别比10大的数的单双。一个整数,看它末尾的那位数字是0、2、4、6、8的就是双数,末尾是1、3、5、7、9的就是单数。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飞船去快乐星球玩一玩儿。(拿着飞船带幼儿到户外游戏结束课堂活动)

    玩跷跷板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dHb100.cOM 读后感大全】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有关天平的资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玩跷跷板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过年”的传说。

    2、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学说简单的祝福话和拜年动作。

    3、感受“过年”喜庆气氛,激发过年的愿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

    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过年”的传说。

    配套课件:小班语言故事课件《过年啦》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年兽”的故事课件、将教室

    2、环境布置成过年的喜庆气氛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年是什么?”

    “年最怕什么?”

    “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赶走了年?”

    2、引导幼儿讨论过年时,人们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要互相做什么事情?”

    “拜年时要做什么动作?”

    “拜年时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拜年时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的话,比如:见到爷爷奶奶要说“祝您身体健康”;见到叔叔阿姨可以说“恭喜发财”“祝您万事如意”;见到小朋友可以说“祝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聪明”等等。

    3、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恭喜恭喜”。

    幼儿边唱歌边找朋友,当歌曲唱完后要向好朋友说一句吉祥祝福的话。

    4、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玩跷跷板教案 篇9

    设计背景

    本内容为学前班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在幼儿掌握5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

    2、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得数是5的加法。

    2、难点:根据数的组成学习加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孙悟空图片、实物(1朵白色的花,4朵粉红色的花,一棵贴有数字4的树,一棵贴有数字5的树);背景图(苹果树上2个黄色的苹果,3个红色的苹果,河里3条大鱼,2条小鱼);写有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的树叶、火车头头饰;贴有车厢号码的火车车厢挂饰、每个幼儿一张写有加法算式的火车票;1—5数字卡,“+”卡、“=”卡。

    学具准备

    每个幼儿5个桃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幼儿边唱边跳歌曲《小青蛙找家》入座

    2、复习:(小游戏)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5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凑数”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4”。(打四的手势)

    合:1和4合起来就是5。

    ……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活动一:孙悟空送仙桃,小朋友操作活动。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

    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

    幼儿:孙悟空

    师:孙悟空来到学前2班,你们高不高兴呀?你们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呀?(桃子),孙悟空从花果山上带来了许多仙桃,他要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上都摆了5个仙桃,孙悟空要考一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摆一摆,5个桃子有几种分法?看哪个小朋友分法最多?

    (幼儿操作,师巡视)

    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孙悟空,他是怎样分的?

    幼儿:5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桃子和4个桃子……

    师:(小结)5可以分成1和4,1和4和起来就是5 ……

    2、活动二:孙悟空变戏法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真聪明!他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一束花(一朵白色的花,四朵粉红色的花)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朵白色的花?几多粉红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

    师 :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用手势交换1朵花和4朵花的位置)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部分:2个黄苹果,3个红苹果),教法同上。

    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我还可以变,孙悟空又一次拔出了一根毫毛,变出了鱼(揭开背景图河部分:3条大鱼,2条小鱼)让幼儿观察,自己编题、列算式,然后叫两名幼儿说结果:一个提问题,一个说算式,老师和其余幼儿进行评价。

    3、活动三: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师: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然后请两名幼儿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游戏:开火车

    师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然后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刚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课堂纪律也很好,与老师配合的很默契,可时间长了,有的幼儿注意力就可能分散,还有的幼儿由于游戏的刺激可能过于兴奋以至于课堂秩序有点乱,这时,老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并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幼儿,调节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活而不乱,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玩跷跷板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玩跷跷板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玩跷跷板教案优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