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
  • 金华双龙洞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7

    关于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

    一名优秀的老师,会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案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方案当中设定一些有趣环节,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了解。怎样才能让教案实现教学活动?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金华双龙洞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金华双龙洞教案(篇1)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金华双龙洞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金华双龙洞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索,尝试学习

    1、创设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

    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提醒注意导游语言)

    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⑴ 根据学生的选择,投影出示相应的画面。

    ⑵ 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介绍,“游客”可发问、补充,师适机点拨。

    ⑶ 每个学生介绍完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及时鼓励。(录取为旅行社的小导游)

    四、自主实践,升华情感

    1、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谁来当全程导游?

    2、小结招考的成功,鼓励。

    五、实践性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观很多很多。课后,请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 宽大 窄小 奇特

    金华双龙洞教案(篇4)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七、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你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双龙洞,看看各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研读2-7段,领悟写法

    教师引导思考:在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各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特点?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试着批注在旁边。(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思考。)

    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来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1.学习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机、明艳。

    教师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一路山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作者写到了映山红还有油桐,这些植物都生长的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更有精神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映山红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环境给植物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补充:是的,在对山路的景色进行描写时,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更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这样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对色彩的描写又渲染出一片明艳之景。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片明艳!(板书:生机、明艳)让我们欣赏着图片,体会着画面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丰富。

    出示课件14:

    2.学习第4段,感受洞口宽大和外洞高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欣赏着山路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这两处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它们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4自然段并说一说。

    预设:洞口让我觉得很宽大,作者写到“洞口像桥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过,可见洞口很宽。另外作者还写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非常有气势。

    教师补充:山势险峻,郁郁葱葱,像桥洞一般宽大的洞口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非凡。(板书:宽、有气势)

    教师引导: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预设:外洞给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顶”,写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写中又写到“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外洞的特点:高、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千人是怎样的一个数量吗?想象一下,近20个班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还不显得拥挤,那得多大呀!作者这是在通过写什么来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预设:是在写他的想象。

    教师点拨:“大会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这是在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课件15:

    3.学习第5段,重点感受孔隙的狭窄、矮小,领悟写景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吗?孔隙的本义是指:窟窿眼儿;缝儿。从字面上来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说“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到底双龙洞的孔隙是大还是小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学生1分钟时间再读文)谁来说一说,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孔隙是非常小的,虽然它并不是像本义说中的那样只有一条缝、一个窟窿眼儿,但是与能容纳一千人的外洞比起来,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显然非常窄小了。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双龙洞孔隙狭小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写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过,船上只能并排仰卧两个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这样小,说明孔隙也很狭小。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宽度,展现了孔隙的狭窄,这是直观描写。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吗?

    预设1:叶圣陶爷爷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这让我觉得孔隙非常的矮。

    预设2:我还有补充,作者还写到“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我觉得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

    教师追问:刚刚我们提到,这是在通过描写什么来突出特点的?

    预设:通过写自身的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平躺在这只小船上,身体和船身贴得紧紧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点儿头,额角和鼻子就会撞上石壁。这是多么狭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工人拉绳子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结合平时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平时我们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这没有办法站立划船,只能在两头拉绳子,说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师补充:是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小船的样子、行船方式以及表达感受这几个角度,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矮小。(板书:狭窄、矮小)同学们,这样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动、准确的表达。

    出示课件16:

    4.学习第6-7段,感受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通过孔隙,我们终于走进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它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6-7段。

    预设1:内洞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并且通过汽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细节描写,加深了这种感受。(板书:黑)

    预设2:内洞还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还可以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等,让我想到了黄山的奇石!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石钟乳和石笋的介绍,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引导: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难怪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板书:奇)内洞还有怎样的特点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作者还通过描写自身感受写出了内洞的大,他将内洞和外洞进行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让人惊叹!(板书:大)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小结: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真是神奇伟大地自然景观啊!(板书:神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1.教师启发思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知道文章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相信你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没有详细地描写如此神奇的钟乳石,而是着重写了孔隙和内洞呢?

    预设:因为孔隙的狭窄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内洞也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师小结:是呀,叶圣陶爷爷选择了最有特点的孔隙和内洞进行了重点描写,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对孔隙的描写。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带着体会,再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壮观、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寻,你也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你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记录下这些难忘的体验。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顾全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感悟。通过对选取重点景物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向导的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介绍一下吧!

    出示课件18:

    五、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生机、明艳)(宽、有气势)(高、大)(狭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独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习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金华双龙洞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 游览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

    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

    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

    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

    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

    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小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内洞大 出洞

    【关于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