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汇总9篇
  •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0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汇总9篇。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金华双龙洞教案”。

    教师的加法就是为孩子打开窗口、构建桥梁。在上课之前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一份教案。教案编写工作是增强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也许写出优秀的教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为此,教师范文大全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记金华双龙洞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1】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2】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七、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你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双龙洞,看看各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研读2-7段,领悟写法

    教师引导思考:在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各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特点?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试着批注在旁边。(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思考。)

    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来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1.学习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机、明艳。

    教师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一路山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作者写到了映山红还有油桐,这些植物都生长的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更有精神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映山红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环境给植物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补充:是的,在对山路的景色进行描写时,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更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这样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对色彩的描写又渲染出一片明艳之景。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片明艳!(板书:生机、明艳)让我们欣赏着图片,体会着画面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丰富。

    出示课件14:

    2.学习第4段,感受洞口宽大和外洞高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欣赏着山路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这两处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它们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4自然段并说一说。

    预设:洞口让我觉得很宽大,作者写到“洞口像桥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过,可见洞口很宽。另外作者还写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非常有气势。

    教师补充:山势险峻,郁郁葱葱,像桥洞一般宽大的洞口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非凡。(板书:宽、有气势)

    教师引导: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预设:外洞给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顶”,写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写中又写到“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外洞的特点:高、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千人是怎样的一个数量吗?想象一下,近20个班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还不显得拥挤,那得多大呀!作者这是在通过写什么来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预设:是在写他的想象。

    教师点拨:“大会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这是在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课件15:

    3.学习第5段,重点感受孔隙的狭窄、矮小,领悟写景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吗?孔隙的本义是指:窟窿眼儿;缝儿。从字面上来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说“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到底双龙洞的孔隙是大还是小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学生1分钟时间再读文)谁来说一说,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孔隙是非常小的,虽然它并不是像本义说中的那样只有一条缝、一个窟窿眼儿,但是与能容纳一千人的外洞比起来,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显然非常窄小了。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双龙洞孔隙狭小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写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过,船上只能并排仰卧两个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这样小,说明孔隙也很狭小。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宽度,展现了孔隙的狭窄,这是直观描写。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吗?

    预设1:叶圣陶爷爷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这让我觉得孔隙非常的矮。

    预设2:我还有补充,作者还写到“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我觉得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

    教师追问:刚刚我们提到,这是在通过描写什么来突出特点的?

    预设:通过写自身的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平躺在这只小船上,身体和船身贴得紧紧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点儿头,额角和鼻子就会撞上石壁。这是多么狭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工人拉绳子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结合平时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平时我们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这没有办法站立划船,只能在两头拉绳子,说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师补充:是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小船的样子、行船方式以及表达感受这几个角度,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矮小。(板书:狭窄、矮小)同学们,这样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动、准确的表达。

    出示课件16:

    4.学习第6-7段,感受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通过孔隙,我们终于走进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它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6-7段。

    预设1:内洞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并且通过汽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细节描写,加深了这种感受。(板书:黑)

    预设2:内洞还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还可以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等,让我想到了黄山的奇石!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石钟乳和石笋的介绍,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引导: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难怪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板书:奇)内洞还有怎样的特点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作者还通过描写自身感受写出了内洞的大,他将内洞和外洞进行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让人惊叹!(板书:大)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小结: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真是神奇伟大地自然景观啊!(板书:神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1.教师启发思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知道文章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相信你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没有详细地描写如此神奇的钟乳石,而是着重写了孔隙和内洞呢?

    预设:因为孔隙的狭窄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内洞也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师小结:是呀,叶圣陶爷爷选择了最有特点的孔隙和内洞进行了重点描写,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对孔隙的描写。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带着体会,再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壮观、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寻,你也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你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记录下这些难忘的体验。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顾全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感悟。通过对选取重点景物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向导的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介绍一下吧!

    出示课件18:

    五、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生机、明艳)(宽、有气势)(高、大)(狭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独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习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3】

    一教学设计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曲接面明游览的时间和地面,又以简练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风景,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质。另外在处置教材时要尤应留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留意把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面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富厚,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面:

    2.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重面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风景,找出有关语句和重面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风景,学生先提到哪一处风景,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风景。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音调。”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过程和方法: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1)根据重面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风景(重面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一教学分析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三)环境分析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绘出默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绘出游览线路图。

    明艳宽敞窄、小黑、奇、大

    1.理解外洞、内洞的特面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图片、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出示教学目标

    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2:眼前昏暗了??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景点“一线天”,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外洞

    见闻 孔 隙 : 窄 小

    感受 内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那里都有什么美丽的景观呢?(学生回答)

    2、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出示图片)你们愿意看看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就随叶圣陶先生到双龙洞去游览一番吧!

    学生读书。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老师简单结合课件图片介绍双龙洞

    二、预习探究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学生画好后,课件出示游览图,让学生依照游览图讲述游览过程)

    四、品读体验

    (一)大家对金华有了一些了解,就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和你的脚步去金华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路上见闻)

    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二)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外洞)

    1.洞口宽像桥洞

    指名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外洞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联系学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个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个教室这么大?20个教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课文。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三)由外洞进入内洞——孔隙

    (1)自读第5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b、哪些词句能突出船小?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

    c、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

    b、人怎样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出示课件)

    4)学生通过读课文感觉洞的窄小、低矮。

    感觉到什么?(挤压)

    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出示课件)

    指名读: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四)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有哪些景物?

    (1)为什么叫双龙洞?

    (2)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再加上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看完了双龙洞的美景,我们恋恋不舍地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五、巩固延伸

    1、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一篇导游词。

    2、做一名小导游,结合导游词和游览图向大家展示。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

    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

    内洞

    出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问,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4.1第一课时

    4.1.1新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里旅游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旅游景点有关的抢答游戏!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图片中的景点名称以及所在地。

    出示双龙洞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个溶洞叫“双龙洞”?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段。

    举手解答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并出示双龙洞图片

    3.简介溶洞形成原因。

    4.解读课题中的“记”字,引出游记,分析游记特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快准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句。

    2.教师黑板画游览路线画,指名学生补充完整。

    3.举手串连文章经过。

    4.分解文章主次。

    四、精读课文

    1.理解“孔隙”

    2.精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孔隙小的词句,分析作者的表现方式。

    3.和同位挨坐在一起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听老师做导游讲解,体验过孔隙的感受。

    4.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下读课文,找一找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寻找隐藏在文中的一条暗线。

    2.用多种方式突显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习作小片断(教师提供图片)。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汇总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