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静电的利用防止
  • 静电的利用防止

    发表时间:2022-02-06

    【www.jk251.com -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我相信每一位高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教学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优秀的高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本站收集了《静电的利用防止》,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选学内容,教师在讲解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图片等方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另外针对静电的利用,重点讲解静电的利用原理.可以讲解静电复印机、或静电除尘.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让学生意识到用所学回报社会是社会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节

    1、静电的利用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我们也学习了电荷运动的一些规律,还研究了一种储存电荷的装置——电容器,人们通过各种装置来利用电荷,但是一些电荷还是会给人类带来麻烦,有时甚至造成危害.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人们通常通过控制电极、利用各种物体特殊的光电性质来产生对我们有利的电荷加以运用,服务我们的生活.例如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教师讲解: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静电现象,在干燥的北方秋季,静电现象也较为明显.静电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甚至造成事故,同学们在看过书后,想一想,你的周围是否也有一些有害的静电现象呢?你能象到什么方法来避免呢?

    3、总结

    教师讲解:学过电场知识,尤其学过了本节内容,我希望同学们了解: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去学习、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我们的改造并让它为我们服务.关爱社会、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jK251.COm精选阅读

    利用传感器进行自感教学的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秦建云

    传统实验教学演示自感现象是通过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反映线圈在电流变化时将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小灯泡的亮度不完全由电流强度决定,人对亮度变化的识辨能力有限,易使学生产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线圈电流变化时才会产生自感现象的误解。

    利用传感器进行教学时可以直接检测全过程中电流的变化,使学生直接观察到自感发生的条件。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加深对自感本质的理解,还可以检测到无法观察到的自感现象,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

    1.--

    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由问题研究→现象发现与总结→原因分析与结论→观察、分析、验证。

    2.教学过程

    (1)研究等值的线圈电阻与标准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否相同。

    ①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u、r相同时,通电过程中电流规律是否相同)。

    ②实验器材:朗威dis实验室系统、等阻值的线圈和标准电阻、6v的干电池电源、电键、导线若干。

    ③研究电路(图1):

    ④实验图象(图2):

    ⑤实验发现:线圈与标准电阻在电流增大或减小过程中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电流稳定时,阻碍作用相同:线圈对电流的增大或减小有阻碍作用,断开电键时,通过标准电阻的电流方向发生变化且两电流等大同步变化。

    ⑥原因分析,说明自感现象。

    (2)探究自感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猜测:线圈直径大小,长度,单位长度上匝数多少,是否在线圈中插入铁芯。

    ②实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否在线圈中插入铁芯)

    ③电路设计(图3)。

    ④实验结果(图4)

    ⑤实验结论。线圈的自感系数由线圈的自身条件决定,与线圈的直径、长度、单位长度上导线匝数等有关。如果在线圈中插入铁芯,自感系数会增大很多。

    (3)观察、分析、验证

    ①素材一将相同的两个小灯泡d1、d2接入图5所示的电路,观察从接通电键s到断开电键s的整个过程中两小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小灯泡d2在接通时逐渐变亮,d1立即变亮。

    分析:根据自感发生的条件及特点,画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6)。

    验证:在两个小灯泡支路中分别接入电流传感器显示电流-时间图象,验证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

    ②素材二(图7)

    观察:从接通电键s到断开电键s的整个过程中小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断开电键时小灯泡d的亮度突然增大然后逐渐熄灭。'

    分析:断电时小灯泡亮度突然增加,说明稳定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大于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图8为电流-时间图象。

    验证:在两个支路中分别接入电流传感器显示电流-时间图象,验证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在电流变化过程中,无论我们是否能观察到,通电线圈都会发生自感现象。

    (4)课后探究

    ①设计探讨其它因数对自感影响的实验方法,并到实验室进行验证。

    ②对接通电源,电流增加后的回落现象进行猜测,设计验证方法并进行验证。

    高中教案四能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建议


    第十四章各节教学建议

    (人教版教材)

    本章安排6课时,每节安排1课时。

    一、能源

    本节教学,应抓住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三个概念和常规能源不能满足当今人类社会进步的需求,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方式方法可采用阅读、讨论并配合讲授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参见下面的方框图。

    二、原子核的组成

    1.放射性现象

    首先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的组成的过程中,曾经通过实验研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究竟是什么?接着介绍课本图14-4的装置以及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进而介绍课本上所讲述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性质。

    简单介绍由于γ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很强,因此在工农业生产以及医疗方面都有一些应用。

    让学生知道过量的射线照射对人体有伤害,在利用放射线时应注意射线的防护,以及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2.原子核的组成

    这里用讲授的方法,在分析课本图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放射现象告诉我们,小小的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因为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只可能是从原子核里放出来的。

    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主要使学生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电量跟电子电荷相等,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中子不带电,质量跟质子的质量几乎相同。

    接着按照课本图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结构比较简单的氢、氦、锂、铍的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使学生对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

    三、核能

    本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所以,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引深,不拔高,尽可能地采取恰当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例如,教材中对裂变作了一个比喻,好比用火柴点燃木材,木材燃烧放出能量。这一比喻,不仅使学生对裂变形成初步认识,而且对认识链式反应也有帮助。

    聚变学生更难认识。这里建议用浓硫酸与水结合释放热量的例子来比喻,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应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知道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的基本意思;二是让学生知道原子内部储藏了巨大的能量;三是知道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正在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核能,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激发学生去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

    四、核电站

    本节教学要扣住两个环节,一是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一是核电站的特点或优越性。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对核电站有初步的认识。第一环节,核电站的原理介绍,教师要充分应用挂图、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核电站的幻灯片、录像片或电影片配合教学,使学生明白核电站是怎样将核能转化为内能,再把内能转化为电能的。第二环节,组织好学生阅读讨论并概括出核电站用很少的核燃料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适于缺少常规能源(化石燃料)的地区等主要的优越性。

    五、太阳能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自学指导的方法进行。上课时,教师可用幻灯或小黑板出示指导学生自学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最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且提出自己弄不明白或弄不懂的问题。配合教学,可以放映教学录像带“太阳能”。

    指导学生自学的问题建议如下:

    ①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有哪些重要意义?

    ②举例说明,人类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有哪些途径?你是否有新的途径提出来?

    ③要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还存在哪些困难?人类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依靠什么?

    六、节能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上课时,教师首先出示需要讨论的问题。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进一步归纳,即为本节课的小结。

    讨论的问题建议如下:

    ①举例说明什么是能源的利用率?

    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③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④如果每人年节约用电1千瓦时,那么,全国近12亿人口节约用电,相当多少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标准煤燃烧值为2.93×107焦/千克)

    (计算结果是相当1.47×108千克,这个数字是可观的!)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持续利用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面临的任务

    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

    教学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引言,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对完整性的内涵,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

    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四)颐和园万寿山智慧海的“无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联军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复,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目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最后达到增强保护意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水的电离溶液的pH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及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水的pH。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在25℃时,,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浓度与浓度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使学生了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而是其中的;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而是其中的;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和,而是。使学生了解溶液中浓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工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的含义,将与联系起来,并结合图3-7,介绍了有关的简单计算。图3-8是对本部分内容的小结。

    使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是为了实际使用时更简便,教材的最后提到了溶液的大于1mol/L时,一般不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的浓度来表示,以教育学生应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法建议

    从水的电离平衡入手,掌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水的离子积的教学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从纯水是弱电解质,只能微弱的电离出发,应用电离理论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推导过程中应着重说明电离前后几乎不变的原因,并将其看做常数。然后由两个常数的乘积为常数而得出水的离子积常数。启发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温度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进而得出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

    关于水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是从电离平衡移动入手。

    当在纯水中加入强酸时,水的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使氢离子浓度上升,氢氧根离子浓度等倍数下降。如:达到电离平衡时,增至,则会减至,在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保持不变。

    在水溶液中,和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共处于电解质水溶液的统一体中,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离子浓度主的一方决定溶液的酸碱性。即:

    溶液呈酸性

    溶液呈中性

    溶液呈碱性

    关于溶液pH的教学,指出用的数值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当溶液酸性很弱时,使用不方便,常采用的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这就是溶液的pH。其数学表达式是:

    的负对数叫溶液的pOH,表达式:

    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pH的适用范围,理解与pH间的相互关系。如适用范围是“常温”“水溶液”“稀溶液”,只有在常温下的水溶液,水的离子积Kw才等于,而当酸、碱溶液的或大于1mol/L时,使用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反而不大方便,此时,可直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导出以下关系:pH+pOH=14,pH=14—pOH。利用这一关系可以方便计算出碱溶液的pH。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重点:水的离子积,、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的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等于多少?等于多少?和有什么关系?

    (2)水中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

    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增大”,“减小”或“不变”)

    [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增大。25℃时,

    ;100℃时,。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即溶液中

    ①在酸溶液中,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浓度,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②在碱溶液中,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浓度,而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

    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碱溶液中还有?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的关系是:

    中性溶液:,,越大,酸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越大,碱性越强,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

    ①当或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或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或小于1mol/L,如,或

    ,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练习:

    1.25℃时,纯水的pH?

    解:纯水,25℃时

    答:25℃纯水pH为7。

    2.物质的量浓度为盐酸溶液pH?

    解:

    1:1

    答:盐酸pH为2。

    3.物质的量浓度为的溶液pH?

    解:

    1:1

    答:盐酸pH为12。

    ③溶液中,pH与溶液酸碱性关系。

    在中性溶液中,

    在酸性溶液中,

    酸溶液酸性越强,越大,pH越小。

    在碱性溶液中,

    碱溶液碱性越强,越小,pH越大。

    重点、难点剖析:

    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也增大。

    25℃时,

    100℃时,

    (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或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与浓度减小。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或,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

    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1)酸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等于;

    (2)碱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此就是水电离出的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pH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知识要点

    1.,关键是求溶液的。

    2.强酸溶液中,直接由电离方程式求算。

    3.强碱溶液中,先根据强碱电离方程式,求出,再由

    4.弱酸溶液,用近似公式求算:

    5.弱碱溶液:先根据近似公式求溶液的

    二、已知pH的强酸、强碱溶液稀释计算

    例1已知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解:∵

    ∴稀释100倍,则

    强酸溶液,当体积扩大100倍,减少100倍,pH变化2个单位。

    即pH由1变为3;溶液减小,而浓度增大。pH变大。

    例2已知的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pH?

    解:∵

    稀释100倍:

    强碱溶液,当体积扩大100倍,溶液中减少100倍,pH降低2。

    总结、扩展

    要点

    内容

    水(或溶液)离子积

    (25℃)

    溶液pH

    溶液酸碱性与pH

    扩展

    1.已知强酸、强碱稀溶液的pH,等体积混合后,求混合液pH(近似计算)

    适用于选择题型与填空题型的速算规律。

    混合前

    混合后

    条件

    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

    2.强酸强碱混合呈中性时二者体积与pH变化规律

    (1)若pH酸+pH碱=14,则;

    (2)若pH酸+pH碱>14,则;

    (3)若pH酸+pH碱<14,则

    3.强酸(弱碱),弱酸(强碱)加水稀释后的pH变化规律:

    (1)强酸,,加水稀释倍,则;

    (2)弱酸,,加水稀释倍,则;

    (3)强碱,,加水稀释倍,则;

    (4)弱碱,,加水稀释倍,则;

    (5)酸碱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于7,酸不可能大于7,碱不可能小于7。

    二个单位,由13变为11。溶液中减少,增大,pH变小。

    例1等体积的和的两种盐酸溶液,混合后,求混合液pH?(设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解:设混合前两种盐酸体积都为

    混合前:

    ,,溶液中

    ,,溶液中

    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是原两种溶液中物质的量总积。

    答混合液pH为3.3。

    例2指导学生练习。

    和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液的pH?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pH

    一、水的电离与离子积

    1.水的电离

    2.水的离子积

    常温下,

    (仅是温度函数)

    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促使电离,增大。

    (2)溶液中,浓度增大,均抑制水的电离,但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溶液中小于1mol/L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关键掌握求不同溶液中的。

    探究习题

    pH等于13与pH等于9的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

    pH等于1与pH等于5的两强酸溶液各10mL,混合后溶液的pH是多少?

    并结合以上两题总结出规律。

    参考答案: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分析先求出两溶液的,继而求出混合溶液的,再据水的离子积求出混合溶液的,并取负对数,即可计算出两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

    解:pH=13,=,=。PH=9,,。

    混合后溶液的为:

    混合后溶液的为:

    混合后溶液的pH为:

    两强酸溶液混合:

    分析pH等于1的强酸溶液为,pH值等于5的强酸溶液为,混合后溶液的要用原两强酸所含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解:两强酸溶液混合后的氢离子浓度为:

    混合溶液的pH为:

    小结: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由碱性强的溶液决定,比碱性强的原溶液pH略小,其值为-0.3。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由酸性强的溶液决定,比酸性强的原溶液pH略大,其值为+0.3。

    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K·c(H2O),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水的离子积,、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的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等于多少?等于多少?和有什么关系?

    (2)水中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

    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增大”,“减小”或“不变”)

    [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增大。25℃时,

    ;100℃时,。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即溶液中

    ①在酸溶液中,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浓度,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②在碱溶液中,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浓度,而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

    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碱溶液中还有?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的关系是:

    中性溶液:,,越大,酸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越大,碱性越强,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

    ①当或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或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或小于1mol/L,如,或,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剖析:

    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也增大。

    25℃时,

    100℃时,

    (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或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与浓度减小。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或,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

    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1)酸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等于;

    (2)碱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此就是水电离出的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总结、扩展

    要点

    内容

    水(或溶液)离子积

    (25℃)

    溶液pH

    溶液酸碱性与pH

    扩展

    1.已知强酸、强碱稀溶液的pH,等体积混合后,求混合液pH(近似计算)

    适用于选择题型与填空题型的速算规律。

    混合前

    混合后

    条件

    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

    2.强酸强碱混合呈中性时二者体积与pH变化规律

    (1)若pH酸+pH碱=14,则;

    (2)若pH酸+pH碱>14,则;

    (3)若pH酸+pH碱<14,则

    3.强酸(弱碱),弱酸(强碱)加水稀释后的pH变化规律:

    (1)强酸,,加水稀释倍,则;

    (2)弱酸,,加水稀释倍,则;

    (3)强碱,,加水稀释倍,则;

    (4)弱碱,,加水稀释倍,则;

    (5)酸碱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于7,酸不可能大于7,碱不可能小于7。

    二个单位,由13变为11。溶液中减少,增大,pH变小。

    例1等体积的和的两种盐酸溶液,混合后,求混合液pH?(设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解:设混合前两种盐酸体积都为

    混合前:

    ,,溶液中

    ,,溶液中

    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是原两种溶液中物质的量总积。

    答混合液pH为3.3。

    例2指导学生练习。

    和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液的pH?

    教学设计示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pH

    一、水的电离与离子积

    1.水的电离

    2.水的离子积

    常温下,

    (仅是温度函数)

    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促使电离,增大。

    (2)溶液中,浓度增大,均抑制水的电离,但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溶液中小于1mol/L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关键掌握求不同溶液中的。

    探究活动

    pH等于13与pH等于9的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

    pH等于1与pH等于5的两强酸溶液各10mL,混合后溶液的pH是多少?

    并结合以上两题总结出规律。

    参考答案: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分析先求出两溶液的,继而求出混合溶液的,再据水的离子积求出混合溶液的,并取负对数,即可计算出两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

    解:pH=13,=,=。PH=9,,。

    混合后溶液的为:

    混合后溶液的为:

    混合后溶液的pH为:

    两强酸溶液混合:

    分析pH等于1的强酸溶液为,pH值等于5的强酸溶液为,混合后溶液的要用原两强酸所含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解:两强酸溶液混合后的氢离子浓度为:

    混合溶液的pH为:

    小结: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由碱性强的溶液决定,比碱性强的原溶液pH略小,其值为-0.3。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由酸性强的溶液决定,比酸性强的原溶液pH略大,其值为+0.3。

    水的电离溶液的pH【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及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水的pH。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在25℃时,,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浓度与浓度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使学生了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而是其中的;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而是其中的;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和,而是。使学生了解溶液中浓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工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的含义,将与联系起来,并结合图3-7,介绍了有关的简单计算。图3-8是对本部分内容的小结。

    使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是为了实际使用时更简便,教材的最后提到了溶液的大于1mol/L时,一般不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的浓度来表示,以教育学生应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法建议

    从水的电离平衡入手,掌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水的离子积的教学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从纯水是弱电解质,只能微弱的电离出发,应用电离理论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推导过程中应着重说明电离前后几乎不变的原因,并将其看做常数。然后由两个常数的乘积为常数而得出水的离子积常数。启发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温度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进而得出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

    关于水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是从电离平衡移动入手。

    当在纯水中加入强酸时,水的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使氢离子浓度上升,氢氧根离子浓度等倍数下降。如:达到电离平衡时,增至,则会减至,在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保持不变。

    在水溶液中,和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共处于电解质水溶液的统一体中,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离子浓度主的一方决定溶液的酸碱性。即:

    溶液呈酸性

    溶液呈中性

    溶液呈碱性

    关于溶液pH的教学,指出用的数值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当溶液酸性很弱时,使用不方便,常采用的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这就是溶液的pH。其数学表达式是:

    的负对数叫溶液的pOH,表达式:

    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pH的适用范围,理解与pH间的相互关系。如适用范围是“常温”“水溶液”“稀溶液”,只有在常温下的水溶液,水的离子积Kw才等于,而当酸、碱溶液的或大于1mol/L时,使用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反而不大方便,此时,可直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导出以下关系:pH+pOH=14,pH=14—pOH。利用这一关系可以方便计算出碱溶液的pH。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值

    重点:水的离子积,、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的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等于多少?等于多少?和有什么关系?

    (2)水中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

    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增大”,“减小”或“不变”)

    [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增大。25℃时,

    ;100℃时,。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即溶液中

    ①在酸溶液中,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浓度,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②在碱溶液中,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浓度,而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

    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碱溶液中还有?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的关系是:

    中性溶液:,,越大,酸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越大,碱性越强,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

    ①当或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或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或小于1mol/L,如,或

    ,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练习:

    1.25℃时,纯水的pH?

    解:纯水,25℃时

    答:25℃纯水pH为7。

    2.物质的量浓度为盐酸溶液pH?

    解:

    1:1

    答:盐酸pH为2。

    3.物质的量浓度为的溶液pH?

    解:

    1:1

    答:盐酸pH为12。

    ③溶液中,pH与溶液酸碱性关系。

    在中性溶液中,

    在酸性溶液中,

    酸溶液酸性越强,越大,pH越小。

    在碱性溶液中,

    碱溶液碱性越强,越小,pH越大。

    重点、难点剖析:

    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也增大。

    25℃时,

    100℃时,

    (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或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与浓度减小。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或,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

    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1)酸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等于;

    (2)碱溶液中:溶液中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通过求溶液,此就是水电离出的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pH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知识要点

    1.,关键是求溶液的。

    2.强酸溶液中,直接由电离方程式求算。

    3.强碱溶液中,先根据强碱电离方程式,求出,再由

    4.弱酸溶液,用近似公式求算:

    5.弱碱溶液:先根据近似公式求溶液的

    二、已知pH的强酸、强碱溶液稀释计算

    例1已知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解:∵

    ∴稀释100倍,则

    强酸溶液,当体积扩大100倍,减少100倍,pH变化2个单位。

    即pH由1变为3;溶液减小,而浓度增大。pH变大。

    例2已知的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pH?

    解:∵

    稀释100倍:

    强碱溶液,当体积扩大100倍,溶液中减少100倍,pH降低2。

    总结、扩展

    要点

    内容

    水(或溶液)离子积

    (25℃)

    溶液pH

    溶液酸碱性与pH

    扩展

    1.已知强酸、强碱稀溶液的pH,等体积混合后,求混合液pH(近似计算)

    适用于选择题型与填空题型的速算规律。

    混合前

    混合后

    条件

    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

    2.强酸强碱混合呈中性时二者体积与pH变化规律

    (1)若pH酸+pH碱=14,则;

    (2)若pH酸+pH碱>14,则;

    (3)若pH酸+pH碱<14,则

    3.强酸(弱碱),弱酸(强碱)加水稀释后的pH变化规律:

    (1)强酸,,加水稀释倍,则;

    (2)弱酸,,加水稀释倍,则;

    (3)强碱,,加水稀释倍,则;

    (4)弱碱,,加水稀释倍,则;

    (5)酸碱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于7,酸不可能大于7,碱不可能小于7。

    二个单位,由13变为11。溶液中减少,增大,pH变小。

    例1等体积的和的两种盐酸溶液,混合后,求混合液pH?(设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解:设混合前两种盐酸体积都为

    混合前:

    ,,溶液中

    ,,溶液中

    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是原两种溶液中物质的量总积。

    答混合液pH为3.3。

    例2指导学生练习。

    和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液的pH?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pH

    一、水的电离与离子积

    1.水的电离

    2.水的离子积

    常温下,

    (仅是温度函数)

    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促使电离,增大。

    (2)溶液中,浓度增大,均抑制水的电离,但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溶液中小于1mol/L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关键掌握求不同溶液中的。

    探究习题

    pH等于13与pH等于9的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

    pH等于1与pH等于5的两强酸溶液各10mL,混合后溶液的pH是多少?

    并结合以上两题总结出规律。

    参考答案: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分析先求出两溶液的,继而求出混合溶液的,再据水的离子积求出混合溶液的,并取负对数,即可计算出两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

    解:pH=13,=,=。PH=9,,。

    混合后溶液的为:

    混合后溶液的为:

    混合后溶液的pH为:

    两强酸溶液混合:

    分析pH等于1的强酸溶液为,pH值等于5的强酸溶液为,混合后溶液的要用原两强酸所含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解:两强酸溶液混合后的氢离子浓度为:

    混合溶液的pH为:

    小结: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由碱性强的溶液决定,比碱性强的原溶液pH略小,其值为-0.3。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由酸性强的溶液决定,比酸性强的原溶液pH略大,其值为+0.3。

    关于光的反射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反射定律,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知道什么是虚像,掌握平面镜成虚象的作图法和和利用几何知识进行光路控制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知道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会画成像的光路图,

    3、知道像的特点,能够证明物和像是镜面对称的.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认识自然界,从而热爱生活,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建议

    关于光的反射、平面镜的教学建议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是其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做过初步的学习,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内容上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学,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镜的成像上.

    学生思考:

    何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列举光的反射现象.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做图.

    教师讲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物体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被照明而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据这像来识别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时,不能片面认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符合与入射角相等的直线有无数条,只有加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才能确定.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线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体表面,产生漫反射、平行光线在粗糙面上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显得杂乱无章,但对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时,反射光线一定沿入射光线光方向反射.

    3.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等大、且为虚像.

    关于像的问题: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线传播的观念.认为逆着射来的光就可以找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中,平面镜中的是虚像.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像是实在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1)利用对称性作图.(2)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关于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建议

    在初中阶段学习时只要求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作图,现在要求学生了解根据光的反射原理作图.

    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等大,并且相对于镜面对称、这个结论在初中阶段由实验得出,现在可以利用几何方法证明.

    ②加深对虚像的理解,要让学生知道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镜面反射后的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

    与物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与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注意:虚像人眼能够看到,照相机也能拍摄

    ④平面镜不改变光线性质:具体是指:平行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平行光线、会聚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会聚光线、发散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发散光线

    ⑤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1)反射定律法:从物点作任意两光线射向平面镜,由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此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即为虚像点.

    2)对称法:先标出反射面,再找物点关于镇面的对称点即像的位置、由物点任意作两条入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通过像点,实际“存在”的光线或实像用实线表示,并不真实“存在”的光线即反向延长线或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光线方向冠以箭头.通常为了保证准确、方便,常用第二种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光的反射、平面镜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是其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做过初步的学习,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内容上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学,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镜的成像上.

    学生思考:

    何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列举光的反射现象.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做图.

    教师讲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物体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被照明而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据这像来识别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时,不能片面认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符合与入射角相等的直线有无数条,只有加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才能确定.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线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体表面,产生漫反射、平行光线在粗糙面上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显得杂乱无章,但对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时,反射光线一定沿入射光线光方向反射.

    3.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等大、且为虚像.

    关于像的问题: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线传播的观念.认为逆着射来的光就可以找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中,平面镜中的是虚像.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像是实在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1)利用对称性作图.(2)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探究活动

    1.制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一只潜望镜.

    2.调查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的应用情况.

    3.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K·c(H2O),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第123页

    关于波的衍射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水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理解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了解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且仅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一般来说,波长大的波容易产生衍射,波长十分小的波,观察它的衍射现象就不容易了.

    例如:将一只小瓶立于水波槽中,在槽中激发水波,若想在瓶子后面看到水波绕进的现象,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时,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由于瓶子的直径已确定,故水波的波长越长越好,所以,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越小越好,越小,水波的越大,就更接近瓶子的直径,衍射现象就越明显.

    请教师参考下列表中的概念

    项目

    备注

    概念

    衍射是波离开直线传播的位置绕到障碍物后的现象.

    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条件

    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能与波长相比较.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实例

    隔墙有耳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个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圆形的波纹,并向周围传播.当波纹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请学生思考、想象、猜测.(本节课就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其进行初步解释.)

    一、

    1、现象:

    首先观察水槽中水波的传播:圆形的水波向外扩散,越来越大.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一个不大的障碍物,观察水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情况.由此给出定义.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现象.因为演示实验的不稳定,所以再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衍射现象.

    请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定义,教师请学生回答并板书.

    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

    引导学生观察:在水槽中放入一个有孔的障碍物,水波通过孔后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衍射现象.再请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解释“绕过障碍物”的含义.

    2、发生明显的条件:

    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观察:

    ①在不改变波源的条件下,将障碍物的孔由较大逐渐变小.可以看到现象越来越明显.

    ②引导学生思考障碍物的大小变化也会引起上述现象吗?

    由此得出结论: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③在不改变障碍物大小的条件下,使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请学生回答是否也出现上述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时,现象较明显.

    (教师板书)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

    最后告诉学生: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只有明显与不明显)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

    例1、俗话说:“隔墙有耳”:是声现象,既声音绕过障碍物到了耳朵.

    例2、水现象.

    例3、在房间中可以接受到收音机和电视信号,是电磁现象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回家做衍射实验和观察声音的衍射现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 精选版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板书:6.定容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板书:7.摇匀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板书:8.装瓶贴签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课堂练习: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答:(4)(5);(3)(6);(1)(2)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先求n(NaCl),再求c(NaCl)。板书:解题步骤(略)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参考答案:2g。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换算关系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1)已知溶液的质量。(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板书:c(浓)V(浓)=c(稀)V(稀)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参考答案:3.0mol/L。小结:本节主要内容作业:教材P61-P62板书设计: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2.计算类型(1)有关概念的计算cB=nB=m/M(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c(浓)V(浓)=c(稀)V(稀)

    【静电的利用防止】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