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生活中的负数
  • 生活中的负数

    发表时间:2022-03-05

    【www.jk251.com - 负数的句子】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小学教案怎么写呢?《生活中的负数》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生活中的负数第课时:[教学内容]:温度。90——91页[教学目地]: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二,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三,试一试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四.练一练。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和5℃的比较,1℃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五小调查。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板书设计]温度2℃○5℃1℃0℃0℃〇─2℃―2℃〇―5℃

    jK251.COm精选阅读

    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教案范例


    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及应用,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千米和吨的认识。

    一、整理和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想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长?说出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

    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说出相邻单位的进率。

    3、1吨=()千克1千米=()米

    7000米=()千米3000千克=()吨

    9吨=()千克5千米=()米

    4、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下面各数

    6厘米6分米6千米6米6毫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2千克2500克1吨1500千克1500克

    二、巩固应用

    出示情境图“生活中的数”。“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学生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举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

    三、练习

    1、练习三第3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找到不同的装车方案。

    2、作业:练习三第4题,课后同学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单元生活中的数 优秀教案推荐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标

    1.数,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1.数数时,做到手口一致,与实物对应.

    2.书写要正确、规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掌握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1.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反复演示,反复指导,反复纠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的能力.

    4.课堂气氛要活而有序.

    5.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二单元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对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

    教学重点

    掌握如何比较事物的经验.

    教学难点

    1.正确操作“<”“>”“=”.

    2.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轻重比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认识并理解符号“<”“>”“=”的含义.

    3.能熟练运用“<”“>”“=”.

    4.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课堂上多用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多发现,多提问.

    课时安排

    3课时

    变色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变色龙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第六课变色龙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应用变色技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变色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交流。

    交流时,学生纷纷拿出收集的资料做介绍:

    在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虽说不是一成不变,但多数家庭如此。所以在寒冷的冬季,不懂颜色搭配的男性仍然很多。要是没有女性帮助,许多男人都可能为围巾颜色如何与外套颜色搭配感到茫然。日本科学家最近发明的自动变色围巾,则较好解决了这一令男人棘手的色彩搭配问题。人们编织变色围巾时,嵌入了一些能发出红、蓝、绿光的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开关与亮度,均由设置在围巾内的微型传感器控制,它可按照主人的想法随时变色,实现整体颜色协调一致。

    最近,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的研究者发明的电致变色聚合物纤维,颇受外界关注。《新科学家》周刊说,这种新纤维的分子吸收不同频率的可见光后,立刻显示不同颜色。这表明该纤维的颜色,可随外加电场的变化而改变。现在,科学家已将橙色和红色纤维,转化为蓝色。下一步打算将红色、蓝色和绿色纤维变成白色。最终实现将不同色彩的纤维交叉织成布料,加工成服装。这样的服装在电场中,上面的每个交叉点,都成为一个像素,和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一样,迅速变出适合人意的颜色。三

    大家知道,传统的高楼竣工后,其外貌和色调一般不再改变,像凝固了一样,所以显得单一呆板。为改变这一状态,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变色龙混凝土。用变色龙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能在计算机控制下,对预先设置在变色混凝土中的某些部位进行加热,使混凝土墙壁像荧光屏幕那样,将黑色外套变成白色,或者将从红色、灰色外套变成白色。而完成颜色变化或图案变幻的全过程,不超过5秒钟。设计者说变色龙混凝土构造的墙,还能通过色彩转换,完成像时钟一样报时,像温度计一样指示温度高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数知识点归纳 教案精选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课后小结:

    联系生活,体悟课文精选


    作者:佚名转贴自: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点击数:77

    联系生活,体悟课文------《草原的早晨》片段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看多媒体:[课文: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师:醒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原来是说人睡觉醒了。

    师:那么草原醒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画面:先是宁静的草原,然后出现一片喧闹的景象。)

    画外音:草原的夜里静悄悄,随着黎明的临近,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许多牧民跨上骏马。

    生:我听到牧民在说话。

    生:我听到羊儿在咩咩地叫。

    生:我看到许多许多羊儿在跑。

    生:我听到马儿在叫,还有人在唱歌。

    ……

    师: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原本宁静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喧闹的景象,所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教者从教材中提炼出醒来这个动词,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以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来的内涵,加深了对醒来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因此,教学中既鼓励了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把理解词语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正像《语言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言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河象中的假想 教案精选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课文意在介绍黄河象的化石,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来,介绍事物总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具象化石体格高大,保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剑齿象化石中堪称第一。课文正是抓住它这两个特点来介绍的。这两个特点,人们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视其完整,课文便把完整这一特点写得更具体一些。这具象化石为什么会保存得这样完整呢?为了解开我们可能产生的疑惑,便重点写了对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据

    假想总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的。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据是什么呢?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我们不难找到,科学家的假想是依据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现场的沙土、砾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势、高翘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况进行的。

    (三)假想的内容

    科学家们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是由于二百万年前的一头黄河象失足落水而变成的。那么,这头黄河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又是怎样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呢?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以知道,天气炎热,黄河象渴得难受而四处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气炎热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够不着,它喝水心切而顾不上环境是否安全,以及身体疲劳而有气无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这只领头老象跑在象群前头和它的身体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气炎热而渴得难受,喝水心切而不顾环境,够不着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头又来不及抬脚,踏进河里又陷入淤泥,挣扎呼救却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冲积的泥沙掩盖在地下,经过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变成了一具象化石。这样建立在可靠事实依据上面的假想,从过程上看是那么自然严密,从环境条件上看是那么周全合理,难怪我们读来能够感到真实可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18×20

    24×40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12×2512×25

    =(3×4)×25=12×(100÷4)

    =3×(4×25)=12×100÷4

    =3×100=1200÷4

    =300(元)=300(元)

    课后小结: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独立解决。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生活中的负数】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