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相关教学方案
  • 数学教案-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1-30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数学教案-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相关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建议

    知识归纳

    1.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也称中心对称,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如下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判断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方法是: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2.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矩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钱的交点就是它们的对称中心;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线段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线段中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作已知点关于某点的对称点.因为概念是推导三个性质的主要依据、性质是今后解决有关问题的理论依据;而作已知点关于某个点的对称点又是作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概念角度来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联的概念.从学生角度来讲,在学习轴对称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上出现误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和生活结合较多,新课导入可考虑以下方法:

    (1)从相似概念引入:中心对称概念与轴对称概念比较相似,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比较相似,可从轴对称类比引入,

    (2)从汉字引入:有许多汉字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可从汉字引入,

    (3)从生活实例引入:生活中有许多中心对称实例和中心对称图形,如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风轮,纽结,雪花,等等,可从生活实例引入,

    (4)从商标引入:各公司、企业的商标中有许多中心对称实例和中心对称图形,如联想,联合证券,湘财证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等,可从这些商标引入,

    (5)从车标引入:各品牌汽车的车标中有许多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奥迪,韩国现代,本田,富康,欧宝,宝马,等等,可从车标引入,

    (6)从几何图形引入:学习过的许多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等,可从几何图形引入,

    (7)从艺术品引入:艺术品中有许多都是呈中心对称或是中心对称图形,如下图,可从艺术品引入。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对称的概念,能说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和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2.会根据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2的逆定理来判定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会画与已知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此外,通过复习图形轴对称,并与中心对称比较,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图形,渗透旋转变换的思想。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

    (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为中心对称教学作准备)

    画一画:如图4.7-1(1),已知点P和直线L,画出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如图4.7-1(2),已知线段MN和直线a,画出线段MN关于直线a的对称线段M′N′。

    (通过画图形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上述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并归纳总结成下表:

    轴对称

    定义三要点

    1

    2

    3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图形沿轴对折,即翻转180度

    翻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

    性质

    1

    2

    3

    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交点在对称轴上

    观察与思考:图4.7-2所示的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吗?如果是,画出对称轴,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教师把图4.7-2的两个图形制成投影片或教具,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两个图形都不是轴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才能使这两个图形重合呢?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教师可以直观地演示中心对称变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把其中一个图形统一特殊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教学设计

    问题1:你能举出1~2个实例或实物,说明它们也具有上面所说的特性吗?

    说明:学生自己举例有助于他们感性地认识中心对称的意义。然后,教师指出:具有这种特性的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并介绍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

    问题2:你能给“中心对称”下一个定义吗?

    说明与建议:学生下定义会有困难,教师应及时修正,并给出明确的定义,然后指出定义中的三个要点:(l)有一个对称中心——点;(2)图形绕中心旋转180度;(3)旋转后与另一图形重合。把这三要点填入引导性材料中的空表内,在顶空格内写上“中心对称”字样,以利于写“轴对称”进行比较。

    练一练:在图4.7-3中,已知△ABC和△EFG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对称线段。

    说明与建议:教师可演示△ABC绕点O旋转180度后与△EFG重合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点E和点A,点B和点F,点C和点G是对称点;线段AB和EF、线段AC和EG,线段BC和FG都是对称线段。教师还可向学生指出,图4.7-3中,点A、O、E在一条直线上,点C、O、G在一条直线上,点B、O、F在一条直线上,且AO=EO,BO=FO,CO=GO。

    问题3:从上面的练习及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哪些性质?

    说明与建议:引导学生总结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定理l---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问题4:定理2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试说出它的逆命题。

    说明与建议:学生解答此题有困难,教师要及时引导。特别是叙述命题时,学生常常照搬“对称点”、“对称中心”这些词语,教师应指出:由于没有“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前提,所以不能使用“对称点”、“对称中心”这样的词语,而要改为“对应如”、“某一点”。最后,教师应完整地叙述这个逆命题---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

    问题5:怎样证明这个逆命题是正确的?

    说明与建议:证明过程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由已知条件——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可以知道:若把其中一个图形绕着这点旋转180度,它必定于另一个图形重合,因此,根据定义可以判定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这个逆命题即为逆定理。根据这个逆定理,可以判定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也可以画出已知图形关于一点的对称图形。

    练一练:访画出图4.7-4中,线段PQ关于点O的对称线段P′Q′。

    (画法如下:(1)连结PO,延长PO到P′,使OP′=OP,点P′就是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2)连结QO,延长QO到Q′,使Q′Q=OQ,点Q′就是点Q的对称点,则PQ′就是线段PQ关于O点的对称线段。教师应指出: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关键是画“对称点”。比如,画一个三角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三角形,只要画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对称点,就可以画出所要求的三角形。)

    例题解析

    课本例题

    说明:(l)教师应让学生读题分析,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印有图4.7-5的纸,让学生动手画图。(2)画好图后让学生总结:画多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只要画出多边形各顶点的对称点,即能画出所求的对称图形。

    课堂练习

    课本例后练习第1、2题。

    (对第2题,应先画出图形,然后按照中心对称的定义或逆定理来说明理由。第2题的第(1)小题可用定义说明,第2题的第(2)小题可根据逆定理来说明。这里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顶点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看成两个图形:分别是两个点和两条线段。)

    1.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不同?

    中心对称——图形绕点旋转180度。

    轴对称——图形沿轴翻折180度。

    作业

    1.课本习题4.4A组第1题(1)。

    2.课本习题4.4A组第3、4题。

    JK251.com延伸阅读

    时对称图形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从大量的对称图形中寻找其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本质特点。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拓展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

    2、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七年级下10.4中心对称教学设计新华师大版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

    3.掌握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情感态度】

    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心对称的概念.

    2.中心对称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

    【教学难点】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旋转?什么是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说明】对本章所涉及到的几种图形进行复习,为学习中心对称打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下图,它们是什么图形?

    【归纳结论】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2.如图,△abc与△a1b1c1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

    由图形及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ao=a1obo=b1o,co=c1o.

    【归纳结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3.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4.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点o旋转

    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结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结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数学教案-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初中教案精选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方案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7.1 轴对称现象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折纸、图形欣赏、印墨汁等数字活动过程,提高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宣纸、墨水、剪刀、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常见几何图形、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图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多媒体显示)

    2.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5.通过动手实验,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1.做“扎纸”活动

    (1)动手实践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一根大头针在纸上任意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欣赏各自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2.定义展示

    3.练一练

    4.做“印墨迹”实验

    (1)动手实践

    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位于折痕两侧的墨水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三、观察图案,获取发现

    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个“囍”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

    四、巩固应用

    1.从优美的风景画中寻找成轴对称的图形.

    2.辨别熟悉的几何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3.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向学生展示几幅国旗,请学生观察是否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激发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许多轴对称图形,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称美,但它们对称的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如: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人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图形,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八、自我创作,发展思维

    刚才,我们通过“扎纸”、“印墨迹”的方法,得到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请采用任意一种方式(扎纸、印墨迹、剪纸等)自己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来.

    经典初中教案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数学教案-正方形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正方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正方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正方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教学引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知道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他们都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讲授新课

    师:正方形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首先我们来看正方形的定义。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定义

    师:正方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成俩部分来理解: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师:根据这两部分我们会想起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想学过定义,大部分学生会想起矩形和菱形,小声议论甚至抢答。]

    生: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1)说的是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说的是菱形。

    生: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生:正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想得都不错。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根据定义,他还是平行四边形。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

    师: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矩形、菱形时,知道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他们都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

    师:那么,根据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正方形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活动:回忆矩形、菱形的性质,并逐个验证在正方形上。]

    师在学生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有疑惑时要注意及时反馈。

    师:我们来归纳总结正方形的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场景五:正方形的性质

    例题讲解

    例1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外边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求证:BG=CE

    分析: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如图2所示,要证明线段相等,与图形可以证明二个三角形全等,即只需证明△ABG≌△AEC.

    证明:∵四边形ABDE和ACFG都是正方形

    ∴AB=AE,AG=AC

    ∠BAE=∠CAG=90°

    ∴∠BAE+∠BAC=∠CAG+∠BAC

    即∠BAG=∠EAC

    ∴△ABG≌△AEC∴BG=CE

    图2

    说明: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可以为证明全等提供条件,要注意等式性质的应用,这与向锐角三角形ABC外作等边三角形的结论完全相同,证法是可以借鉴的。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题目可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

    讲解新课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判定一个矩形是正方形?

    生:证一组邻边相等。

    师:怎么判定一个菱形是正方形?

    生: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怎么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生:根据定义,证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那么,刚才的结论如果用图来表示,是不是如图3所示?

    师:图3表现出由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分别得到正方形的三种方法。这是我们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但似乎有缺憾,能不能同样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图3补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部分学生疑惑不解。]

    师点取上等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回答得图4。

    生恍然大悟。

    学生思路得到启发,中上等及上等学生意犹未尽,鼓励他们根据矩形、菱形的判定方法直接得到正方形的判定思路,并要求其举出简单示例。

    就势跟进,要求学生思考,给定四边形,有什么样的边、角、对角线条件可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要求给出简单图例,并说出相应证明思路。

    为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可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

    (5)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若不是,还需增加什么条件?

    (6)能说“四条便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7)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小结:证明正方形的思路,总体讲三种思路,如图4所示;遇到具体条件要学会具体分析,规定条件和隐含条件不外乎边、角、对角线,或者把他们搅和在一起。这是一定要都要冷静,学会去分析。

    动画演示:

    场景六:正方形的判定

    F例题讲解

    例2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AB的中点,DE、CF相交于M,

    求证:AD=AM。

    分析:欲证AD=AM,只需证明∠1=∠2,但要根据题目条件直接证明∠1=∠2比较困难,考虑到E、F是正方形的两边中点,容易证明得:△BCF≌△CDF,得∠3=∠4,而∠4+∠BCF=90°.由此DE⊥CF,这是要证AD=AM,是否想到与直角有关的等腰三角形?只需延长CF、DA交于N,即可出现直角三角形MND,只要证明A是ND中点即可。这是是否发现△BCF≌△ANF?由AN=BC=AD,从而A是ND中点,MA是直角三角形MND的斜边ND上的中线。问题得证。

    证明:略。

    说明:将此题中的中点E、F进行变化:E、F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BC、AB上的点,且BE=AF,则有DE⊥CF。这个变化后的图形在正方形中常常出现,要注意隐含的这个垂直条件。

    课堂练习题及课后作业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

    【数学教案-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