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角的平分线的教学方案
  • 数学教案-角的平分线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1-30

    【www.jk251.com - 角的平分线】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数学教案-角的平分线的教学方案》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3.9角的平分线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

    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

    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

    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

    1,复习引入课题.

    (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

    平分线OC.

    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

    (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

    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

    PD,PE.

    (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

    jk251.cOm扩展阅读

    角的平分线教案模板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别;c、写命题的逆命题。学生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证题时,不习惯直接应用定理,仍然去找全等三角形,结果相当于重新证明了一次定理。对于原命题和逆命题,学生对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特别是没有明显的提示语言时,更易找不准条件和结论,这就成了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整堂课围绕“以复习为基础,以过程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以训练为手段”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板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做好铺垫

    新课引入前,作一个具体画图的练习:已知角画出它的角平分线;然后在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作出这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这样做一是复习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二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图形基础。

    (2)主动获取

    利用上面的图形,观察这两个距离的关系,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并能用文字叙述出来。对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生得出结论并不难但让他们用文字叙述出来可能不是很准确,此时教师要做指导。这一环节的教学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主动提出此定理。

    (3)激荡思维

    在上面定理的基础上,让学找出此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并交换条件与结论得到一个新的命题,然后验证此命题的正确性如何?学生通过推理证明不难得到是一个真命题。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定理2。最后注意强调: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及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方法步骤。这一环节完全是由学生给出定理的文字表述及证明过程。

    (4)推向深入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然后进行有层次阶梯性训练,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时让学生总结积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见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能够运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3)能够判定两个命题是否为互逆命题,并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判断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别;c、写命题的逆命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1)画一个;

    (2)在这条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标出P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3)说出这两段距离的关系并证明。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定理的内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

    (1)、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符号表示;

    (2)、定理的作用:直接证明两线段相等。使用的前提是有,关键是图中是否有“垂直”。

    3、运用逆向思维,导出定理的逆定理

    问题: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换位”得到一个新命题,说出这个新命题的内容,并判断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分析、讨论用文字叙述内容,老师作必要的提示。

    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上。

    强调:a逆定理的作用:证明角相等

    b、二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性质定理说明了角平分线上点的纯粹性,即:只要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它到此角两边一定等距离,而无一例外;判定定理反映了角平分线的完备性,即只要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都一定在角平分线上,而绝不会漏掉一个。实际应用中,前者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后者用来证明角相等(角平分线)

    4、原命题与逆命题

    a、概念

    b、写出互逆命题的关键。

    c、原使命与逆使命的真假性并无一定的依存关系。

    5、定理的应用(投影四个例题)

    第12页

    数学教案-线的垂直平分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如图,△ABC中,∠C=,∠A=,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2=

    ∴CD=BD

    ∴CD=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AED=

    ∴∠A=-∠AED=-=

    ∵AB=AC∴∠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AED=

    ∴∠BAE=-∠AED=-=

    ∵AB=AC∴∠B=∠C

    ∴∠B=

    例3(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经典初中教案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在全等三角形中重点的章节,角平分线的性质在几何题型中出现的较多,以下是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本节学习指导

    角平分线的性质有助于我们解决三角形全等相关题型。其实不仅仅是角平分线,还有三角形的中位线、高、中心都是解决三角形题目有效的途径。

    二、知识要点

    1、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如下图:oc平分∠aob

    ∵oc平分∠aob

    ∴∠aoc=∠boc

    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点】

    如第一个图:

    ∵oc平分∠aob(或∠1=∠2),pe⊥oa,pd⊥ob

    ∴pd=pe,此时我们知道△ope≌△opd(直角三角形斜边是op即公共边,直角边斜边)

    3、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如第一个图:

    ∵pe⊥oa,pd⊥ob,pd=pe

    ∴oc平分∠aob(或∠1=∠2)

    4、线段的中点的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c是ab的中点

    ∴ac=bc

    5、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如图:【重点】

    ∵ab⊥cd

    ∴∠aoc=∠aod=∠boc=∠bod=90°

    或∵∠aoc=90°

    ∴ab⊥cd

    注意:要判断两条直线垂直,只要知道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的

    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反过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四个交角都是直角。

    6、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bc≌△a'b'c'

    ∴ab=a'b',bc=b'c',ac=a'c';∠a=∠a',∠b=∠b',∠c=∠c'

    经典初中教案初三数学堂线的垂直平分线(


    初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授课老师:授课时数: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3、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4、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合作交流,领会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及证明。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教学难点证明三线共点及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能发现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结论。但概括和运用定理的能力仍需提高。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意图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教学时间预期效果猜一猜发现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活动:折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展示学生作品2、尺规作图作出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问题1:活动要求问题2:通过活动,探讨发现规律。1.折纸2.作图讨论相互的发现并用几何画板验证结论课件辅助8充分参与,并能发现规律证一证总结规律并能说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及证明。用三种语言表示定理。小结:思考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证明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交流完整的证明过程。交流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课件辅助8能证明,但表达不是很理想。议一议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图p29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教师做好点拨引导已知一边和这边的高,尝试能否作三角形,能作多少?讨论它们是否全等?若已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尝试作三角形。课件辅助8能回答两问题但不一定能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做一做会作已知底边与底边的高的等腰三角形用尺规作图:已知底边及底边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1.分析已知,求作;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图(1)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的高有什么关系一般作图题的方法探讨。1.分析已知,求作,思考画法;2.规范作图,口述作法:3.讨论一般作图题的方法课件辅助5大部分可以作出图形,但不一定能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练一练巩固所学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见课件练一练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进行个别辅导,反馈信息独立思考课件辅助5能完成但灵活运用有待加强考一考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见课件考一考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适当点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课件辅助9有困难,小结明确本节要求师生共同进行课件辅助2形成知识链作业巩固所学定理并能应用p30习题1、2、3。

    经典初中教案线的垂直平分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运用它们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能力目标:

    (1)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问题:(投影显示)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CD上任意一点,PA、PB有何关系?为什么?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并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条依据,在计算、作图中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逆定理的获得

    类比角平分线逆定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讲解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代表到台前讲解.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上.

    强调说明:定理与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结构相同、证明方法相同

    不同点:用途不同,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相等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如图,△ABC中,∠C=,∠A=,AB的在垂线交AC于D,交AB于E

    求证:AC=3CD

    证明:∵DE垂直平分AB

    ∴AD=BD

    ∴∠1=∠A=

    ∴∠2=

    ∴CD=BD

    ∴CD=AD

    ∴AD=2CD

    即AC=3CD

    讲解例2(投影例2)

    例2: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求底角B的大小.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解:(1)当AB的中垂线MN与AC相交时,如图(1),

    ∵∠ADE=,∠AED=

    ∴∠A=-∠AED=-=

    ∵AB=AC∴∠B=∠C

    ∴∠B=

    (2)当的中垂线与的延长线相交时,如图(2)

    ∵∠ADE=,∠AED=

    ∴∠BAE=-∠AED=-=

    ∵AB=AC∴∠B=∠C

    ∴∠B=

    例3(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求∠NMB的大小

    (2)如果将(1)中∠A的度数改为,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解:(1)∵AB=AC

    ∴∠B=∠ACB

    ∴∠B=

    ∵∠BNM=

    (2)如图,同(1)同理求得

    (3)如图,∠NMB的大小为∠A的一半

    5、课堂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在应用时,易忽略直接应用,往往又重新证三角形的全等,使计算或证明复杂化.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19#2、3

    思考题: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

    ∴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A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角的平分线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