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2-01-30

    【www.jk251.com -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那么如何写一份初中教案?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人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问题引探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注重过程数学,注重创新教学,注重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从实践中反思过程,让学生经历韦达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采用“实践(练习)——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3、分小组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4、问题引探,启发诱导,进行创新教学。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实践、观察、发现问题、猜想并推理。

    2、指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并将应用问题和规律归类。

    四、课时划分及教学过程

    (一)课时划分

    共分3课时

    第一课时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平方和、倒数和、两根差。

    第二课时

    1、已知两数求作新方程。

    2、由已知两根和与积的值或式子,求字母的值。

    第三课时

    方程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

    第一课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4、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二、重难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由于式子的抽象性,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中的符号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探

    问题1.在方程ax2+bx+c=0中,a的取值决定什么?b2-4ac的取值呢?同学们可知道a、b、c的取值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还有其它关系?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这种关系。

    问题2.解方程x2-5x+6=0,并先指出a、b、c各是多少,然后再解方程,计算两根的和与积,你能发现什么结论(现象)?

    问题3.解下列方程:

    (1)2x2+5x+3=0(2)3x2-2x-2=0

    并根据问题2和以上的求解填写下表

    请观察上表,你能发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4.请根据以上的观察发现进一步猜想: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与a、b、c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问题5.你能证明上面的猜想吗?请证明,并用文字语言叙述说明。

    分小组讨论以上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证明。

    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则

    x1+x2=+=;

    x1x2==

    =

    即:如果ax2+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种关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个关系是一个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所以也称之为韦达定理。

    问题6.在方程ax2+bx+c=0(a≠0)中,a、b、c的作用吗?(引导学生反思性小结)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2-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2-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有一根为0。

    说明:1、本设计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且又动口,教师引导启发,避免注入式地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本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3、本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反思过程,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格式化。

    (二)尝试发展

    试一试: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方程两根为x1,x2、k是常数)

    (1)2x2-3x+1=0x1+x2=________x1x2=_________

    (2)3x2+5x=0x1+x2=________x1x2=__________

    (3)5x2+x-2=0x1+x2=_________x1x2=__________

    (4)5x2+kx-6=0x1+x2=_________x1x2=__________

    (此试一试作为巩固知识而用)

    尝试题1、已知方程6x2+kx-5=0的一个根为,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然后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练习。

    学生练习:P322。

    尝试题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的(1)平方和,(2)倒数和。

    讨论:解上面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得出:x12+x22=(x1+x2)2-2x1x2;.(将平方和、倒数和转化为两根和与积的代数式)

    (三)拓展创新

    1、在尝试2中能否求(x1-x2)的值?2、已知实数满足关系式a2-5a+6=0,b2-5b+6=0,且a≠b,能否求a+b与ab的值?

    说明:1、“试一试”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新知“根与系数的关系”,其中第(3)小题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第(4)小题是起过渡作用设计。

    2、尝试题1、2让学生讨论完成或独立完成,可以看书完成,其系数与例题有别。

    3、“拓展创新”中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学设计,也是开放性教学,使有的学生的奇异思维得到发展。

    (四)归纳小结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1、方程的根是由系数决定的。2、a≠0时,方程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3、a≠0,且b2-4ac≥0时,方程ax2+bx+c=0的根为x1、2=4、b2-4ac的值可判定根的情况。5、a≠0,△≥0时,x1+x2=,x1x2=。6、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有关应用。

    (1)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k的值;(2)求有关代数式的值。

    (五)布置作业

    P33A1、2B1(1)

    练习: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a、b是方程x2-kx+12=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另一条边c=4,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x+m2=0.其中分别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边的长.

    (1)求征这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2)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差的绝对值是8,并且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12,求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面积.

    3、已知二次函数y=x2+2ax-2b+1和y=-x2+(a—3)x+b2-1的图象都经过x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Jk251.coM编辑推荐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12页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

    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2)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

    例:已知方程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解法1:设方程的另一根为,那么。

    又∵。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此题的解法是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达到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下列方法,并且作比较。

    方法(二)∵2是方程的根,

    ∴原方程可变为

    解此方程。

    方法(三)∵2是方程的根,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学生进行比较,方法(二)不如方法(一)和(三)简单,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练习:教材P32中2。

    学习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二)总结、扩展

    (1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中1P33中A1。

    五、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

    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2)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

    例:已知方程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解法1:设方程的另一根为,那么。

    又∵。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此题的解法是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达到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下列方法,并且作比较。

    方法(二)∵2是方程的根,

    ∴原方程可变为

    解此方程。

    方法(三)∵2是方程的根,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学生进行比较,方法(二)不如方法(一)和(三)简单,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练习:教材P32中2。

    学习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二)总结、扩展

    (1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中1P33中A1。

    五、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比较重要的,用它可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解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利用它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有关内容,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

    (2)本节的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的推导.教科书首先将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变形为.因为,所以方程右边的符号就由来确定,而方程左边的不可能是一个负数,因此,把分三种情况来讨论方程根的情况.推导过程中利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对于分类讨论学生感觉到较难,老师应该讲明分类的基本思想。

    3.教法建议:

    (1)引入要自然、合理

    新课引入前,作一个铺垫:前面我们讲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们掌握了开平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后,就可以解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但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有解,我们可以通过把解求出来,来解方程,也可以通过判定方程无解,来解方程,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方程有解?什么时候方程无解?我们不解方程能不能判定根的情况?那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首先感觉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突然,也显露了本节课的重点.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节是根的判别式结论的推导,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使用所提供的动画,有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本节在推导根的判别式的结论时,利用了分类的思想,对于学生这是一个难点,一定给学生讲清楚分类的依据,分类的基本思想,使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并能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

    2.通过根的判别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根的情况的研究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转化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

    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的推导.

    3.解决办法:(1)求判别式时,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2)利用判别式可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存在性情况(共四种);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平方根的性质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①;②;③。

    问题(1)为本节课结论的得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问题(2)通过自己亲身感受的根的情况,对本节课的结论的得出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因此对于被开方数来说,只需研究为如下几种情况的方程的根。

    (1)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

    (3)当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教师通过引导之后,提问:究竟谁决定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答:。

    3.①定义:把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表示。

    ②一元二次方程。

    当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没有实数根。

    反之亦然。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重要条件在这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对上式开平方,随后有下面三种情况。正确得出三种情况的结论,需对平方根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正确的理解,所以,在课前进行了铺垫。在这里应向学生渗透转化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2)当,说“方程没有实数根”比较好。有时,也说“方程无解”。这里的前提是“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也就是方程无实数根的意思。

    4.例题讲解

    例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3)。

    解:(1)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原方程可变形为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原方程可变形为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2)计算的值;(3)判别根的情况。

    强调两点:(1)只要能判别值的符号就行,具体数值不必计算出。(2)判别根据的情况,不必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的情况:

    (1);(2);

    (3);(4);

    (5);(6)

    学生板演、笔答、评价。

    (4)题可去括号,化一般式进行判别,也可设,判别方程根的情况,由此判别原方程根的情况。

    例2不解方程,判别方程的根的情况。

    解:。

    又∵不论k取何实数,,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回答。此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注意字母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的取值。

    练习: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

    (2);

    (3)。

    学生板演、笔答、评价。教师渗透、点拨。

    (3)解:

    ∵不论m取何值,,即。

    ∴方程无实数解。

    由数字系数,过渡到字母系数,使学生体会到由具体到抽象,并且注意字母的取值。

    (二)总结、扩展

    1.判别式的意义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定义:把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表示。

    (2)一元二次方程。

    当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没有实数根。反之亦然。

    2.通过根的情况的研究过程,深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及分类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7A1~4。

    5.不解方程,判断下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

    (1)

    (2)

    五、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直接开平方法与平方根运算的联系,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基本的运算能力;

    2.知道形如(px+q)2=m(p≠0,m≥0)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所蕴涵的化归思想、整体思想和降次策略.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理解直接开平方法中的整体思想,懂得(px+q)2=m(p≠0,m≥0)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理解方法

    看一看: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标

    想一想:

    在XX年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过程中制玩具节举办的更加隆重,xx学校将在运动场搭建一个舞台,其中一个方案是:在运动场正中间搭建一个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正方形舞台,那么请问这个舞台的各边边长将会是多少米呢?

    解:由题意得:x2=144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12

    ∴原方程的解是:x1=12,x2=-12

    ∵边长不能为负数

    ∴x=12

    了解方法:

    上述解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通过直接将某一个数开平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说明】用开平方法解形如ax2+c=0(a≠0)的方程有三种可能性,学生归纳是难点,教师要在学生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概括.通过两个阶段联系后的探究意在培养学生探究一般规律的能力..

    第三阶段:怎样解方程(1+x)2=144?

    请四人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并给出一个解题过程.可以参考课本或其他资料.小组长负责清楚的记录解题过程.

    第四阶段:众人齐心当考官!

    请各四人小组试着编一个类似于(x+1)2=144这样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

    1、分析学生所编的方程.

    2、从学生的编题中挑出一个方程给学生练习.

    3、出示:思考:下列方程又该如何应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呢?

    4(x+1)2-144=0

    归纳:形如(px+q)2=m(p≠0,m≥0)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说明】在第三、四阶段的讲解和练习中教师需让学生体会到其中蕴涵了整体思想.

    三、巩固方法,提高能力

    请大家帮帮忙,挑一挑,拣一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哪些更适宜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呢?

    ⑴x2=3⑵3t2-t=0

    ⑶3y2=27⑷(y-1)2-4=0

    ⑸(2x+3)2=6⑹x2=36x

    四、自主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适合用开平方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特点?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相关教学方案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x2+2x+3=0(B)x2-2x+3=0(c)x2-2x-3=0(D)x2+2x+3=0

    错答:B

    正解: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1(B)k<0(c)-1<k<0(D)-1≤k<0

    错解: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00广西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由△=(-2)2-4(1-2k)(-1)=-4k+8>0得k<2又∵k+1≥0∴k≥-1。即k的取值范

    围是-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1≤k<2且k≠

    例4(2002山东太原中考题)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2m+1),x1x2=m2+1,

    ∵x12+x22=(x1+x2)2-2x1x2

    =[-(2m+1)]2-2(m2+1)

    =2m2+4m-1

    又∵x12+x22=15

    ∴2m2+4m-1=15

    ∴m1=-4m2=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2

    例5若关于x的方程(m2-1)x2-2(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16m+20

    ∵△≥0

    ∴16m+20≥0,

    ∴m≥-5/4

    又∵m2-1≠0,

    ∴m≠±1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已知二次方程x2+3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3±,舍去;令a=2,则x1=-1、x2=-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1,x2=-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x4=-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1,x2=-2,x3=0,x4=-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1)求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k2>0解得k<

    ∴当k<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x2=-=0,

    解得k=。经检验k=是方程-的解。

    ∴当k=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a≥-4

    ∴当a≥-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0;

    x1.x2=->0解得:a<0

    综上所述,当a=0、a≥-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m+5=0(m≠0)没有实数根。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00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01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02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03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