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 教案精选篇
  •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 教案精选篇

    发表时间:2022-01-27

    【www.jk251.com - 古诗两首教案】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写一份小学教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 教案精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韩莉老师本次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分别为《池上》和《小儿垂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童年都是快乐的,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本节课中,韩老师力图创设、体现和诗文相吻合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孩子的有趣、天真,去有滋有味的诵读,轻松的学古诗。

    古诗教学的精髓是诵读,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把握住这一点,韩老师精心设计了“三读”:初读,正确流利;再读,读出画面;三读,不同形式读得兴趣盎然。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十分的轻松、愉悦。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课内古诗文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如此,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常遭忽略,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实际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韩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课堂上,没有刻意花精力去逐字地讲解,没有担心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这两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韩老师利用这一点,充分解读教材,把握住《池上》这首诗独特的韵律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将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唱得兴趣盎然,也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将《小儿垂钓》放在前面执教,可能因为学钓鱼,和我们这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接近,孩子们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同时,相对于《小儿垂钓》,《池上》语言更加直白,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这首诗是在二年级学习的。

    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现在、将来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古诗两首江南春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水村山廓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屠()符()爆()

    著()付()暴()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一岁除(b)a、不计算在内b、去掉c、除法运算

    2、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千山鸟飞绝(b)a、断b、绝迹,不存在c、死d、达到极点的

    4、万径人踪灭(a)a、不再存在b、停止燃烧或发光c、使熄灭

    三、根据古诗填空。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2、《江雪》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茫茫冰雪),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四、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唐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木兰花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宋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导学案教案范例


    课题:2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梁桂珍审核:二年级语文组执教:

    智慧导学案

    教案一、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二、走进作者相关搜索。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通读课文,疏通词句。理解诗句中词语,会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草》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宿新市徐公店》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五、细读诗文,深入思考,质疑解疑。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总结提升。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要联系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拓展。

    你想到了哪首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模仿写。你想赞美什么,试着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教学目标:1、自学掌握生字音形义;会写会用。2、朗读诗句,了解内容,疏通诗句。3、会背诵。二、学时:2节三、教学过程:1、自学反馈2、交流质疑3、分组展示4、课后检测四、课后反思:

    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练习题 教案精选篇


    童眼看世界

    儿童会经常语出惊人,下面是四则这样的小故事。

    一个四岁的孩子,当看到邻居爷爷因为亲人的去世而哭泣,便跑过去坐在他身边,后来,妈妈问:孩子,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孩子回答: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帮他一起哭。

    下班回家的路上,街边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儿童棒球赛。我停下车,走到场边坐下观看,问旁边的一个孩子比分是多少。那孩子微笑着回答:我们队正以0比14落后。真的吗?我说,可你看上去并不沮丧啊?沮丧?孩子不解地说:为什么要沮丧?还没轮到我们队进攻呢。

    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和同学们讨论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家人。其中一个小男孩头发的颜色和家人明显不同。一个男生说:画中的男孩子一定是被这家人收养的。一个女生说:我知道关于收养的所有事情,因为我是被人家收养的。被人收养意味着什么?另一个学生问,女生答道:被人收养意味着你曾在妈妈的心里生长,而不是在她的肚子里生长。

    学校排演戏剧,小海梅一心想参加这次演出,并想得到剧中的一个角色,海梅的妈妈知道孩子的心情,但她担心海梅会落选。分配角色的那天,小海梅激动地跑回家,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她大声说:妈妈,你果然猜对了,我被选中为演员们鼓掌喝彩。

    【思考感悟】

    读了这几个令你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你想过没有,它是不是还带给你一点思考和启迪。如果是这样,就给每个小故事写一句话,试一试。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故事一:哭在其中,分担爷爷的痛苦。

    故事二:在乎的是过程,并不注重结果。

    故事三:儿童眼里的一切是美好的。

    故事四:喝彩也是一种表演,重在参与。

    古诗首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

    过程:

    一、导入:

    生背已学古诗,并及时指导语气。

    二、新授:

    1、生介绍作者苏轼。

    2、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边读诗边注意字的读音,注意读诗的韵味。

    (2)对照注释或和同学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小组交流。

    (4)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5、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预习下两首古诗。

    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大概意思。

    二、新授:

    1、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

    2、看注释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及时到各组点拨。

    3、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

    4、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

    6、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反思:自己学习古诗,方法得当,理解也较深刻。

    古诗首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会自学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外积累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的诗。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千古流传,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哪些诗,背一背。

    二、作者简介: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

    三、自学古诗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乙亥杂诗》

    四、进一步理解古诗

    1、理解诗意,指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对于疑难的问题适当进行点拨。

    2、指导朗读古诗。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古诗。

    5、练习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学古诗,有些同学还能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对《乙亥杂诗》还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学中,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但不是“为朗读而朗读,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每一次的读都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在体会雨中西湖的“奇”时,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带“水”的字,然后引出描写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描述中闭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就有了孩子们的“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很美!”“我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亲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课件:诗句意境)在无形中,孩子对这一句诗的体会已经非常的深刻了。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孩子们的情感在诵读中得以深华。在引导学生质疑上也体现了“实”。在学生汇报了读懂描写西湖“晴”的诗句后,引出最后两句,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质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转向了学生:“西子是谁呢?谁知道?”“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古诗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

    2、揭题

    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位数乘位数的笔算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案精选篇


    师:(出示图画)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小华从家到体育场用4分钟,大生从家到体育场用4分钟。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分钟跑152米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分钟跑152米,第二分钟也跑152米,第三分钟也是152米……

    师:将有关联的两个信息组合起来,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根据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可以出大生每分钟比小华每分钟快多少米?

    师:快多少?怎样想?

    生:248-152=96米

    生:根据小华每分钟跑152米,跑了4分钟,可以求出小华家到体育场一共有多少米?

    师:怎样想呢?

    生:152×4

    生:根据大生每分钟行248米,行了4分钟,可以求出大生家到体育场一共有多少米?

    师:怎样解答?

    生:248×4

    师:不计算,你能知道谁家离体育场远些吗?

    生:大生家离体育场远。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大生每分钟比小华每分钟跑的多,那么大家都跑4分钟,肯定是大生跑的多。

    生:152×4大约是600,248×4大约是100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52看作150,150乘4是600。248接近250,250乘4是1000。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出是大生家离体育场远,那么你能计算出他们离体育场各是多少米吗?

    学生动笔尝试计算。

    ……

    评析:

    1、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部分内容是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通过一幅情景图引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笔算这一新知。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没有简单的直接出示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找信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联的信息,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处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学生看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有效的提高。

    2、注重三算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部分内容虽然是笔算,但教师将笔算、口算和估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得出两个乘法算式后,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解释估算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再次深入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估算的方法和口算的应用,感受到口算、笔算和估算三算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顾茅庐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三顾茅庐》

    星期五课听了蒋丹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的第二课时,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蒋老师在40分钟时间内,不仅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模仿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方式写一处景色。语文教学的内容多,而实际上课的课时少,加上各学科(尤其是术科)需要均衡发展,使我们语文教师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如何充分利用好课程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提高

    【www.jk251.com - 古诗两首教案】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写一份小学教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 教案精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韩莉老师本次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分别为《池上》和《小儿垂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童年都是快乐的,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本节课中,韩老师力图创设、体现和诗文相吻合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孩子的有趣、天真,去有滋有味的诵读,轻松的学古诗。

    古诗教学的精髓是诵读,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把握住这一点,韩老师精心设计了“三读”:初读,正确流利;再读,读出画面;三读,不同形式读得兴趣盎然。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十分的轻松、愉悦。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课内古诗文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如此,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常遭忽略,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实际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韩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课堂上,没有刻意花精力去逐字地讲解,没有担心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这两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韩老师利用这一点,充分解读教材,把握住《池上》这首诗独特的韵律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将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唱得兴趣盎然,也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将《小儿垂钓》放在前面执教,可能因为学钓鱼,和我们这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接近,孩子们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同时,相对于《小儿垂钓》,《池上》语言更加直白,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这首诗是在二年级学习的。

    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现在、将来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古诗两首江南春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水村山廓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屠()符()爆()

    著()付()暴()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一岁除(b)a、不计算在内b、去掉c、除法运算

    2、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千山鸟飞绝(b)a、断b、绝迹,不存在c、死d、达到极点的

    4、万径人踪灭(a)a、不再存在b、停止燃烧或发光c、使熄灭

    三、根据古诗填空。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2、《江雪》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茫茫冰雪),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四、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唐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木兰花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宋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导学案教案范例


    课题:2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梁桂珍审核:二年级语文组执教:

    智慧导学案

    教案一、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二、走进作者相关搜索。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通读课文,疏通词句。理解诗句中词语,会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草》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宿新市徐公店》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五、细读诗文,深入思考,质疑解疑。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总结提升。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要联系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拓展。

    你想到了哪首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模仿写。你想赞美什么,试着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教学目标:1、自学掌握生字音形义;会写会用。2、朗读诗句,了解内容,疏通诗句。3、会背诵。二、学时:2节三、教学过程:1、自学反馈2、交流质疑3、分组展示4、课后检测四、课后反思:

    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练习题 教案精选篇


    童眼看世界

    儿童会经常语出惊人,下面是四则这样的小故事。

    一个四岁的孩子,当看到邻居爷爷因为亲人的去世而哭泣,便跑过去坐在他身边,后来,妈妈问:孩子,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孩子回答: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帮他一起哭。

    下班回家的路上,街边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儿童棒球赛。我停下车,走到场边坐下观看,问旁边的一个孩子比分是多少。那孩子微笑着回答:我们队正以0比14落后。真的吗?我说,可你看上去并不沮丧啊?沮丧?孩子不解地说:为什么要沮丧?还没轮到我们队进攻呢。

    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和同学们讨论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家人。其中一个小男孩头发的颜色和家人明显不同。一个男生说:画中的男孩子一定是被这家人收养的。一个女生说:我知道关于收养的所有事情,因为我是被人家收养的。被人收养意味着什么?另一个学生问,女生答道:被人收养意味着你曾在妈妈的心里生长,而不是在她的肚子里生长。

    学校排演戏剧,小海梅一心想参加这次演出,并想得到剧中的一个角色,海梅的妈妈知道孩子的心情,但她担心海梅会落选。分配角色的那天,小海梅激动地跑回家,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她大声说:妈妈,你果然猜对了,我被选中为演员们鼓掌喝彩。

    【思考感悟】

    读了这几个令你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你想过没有,它是不是还带给你一点思考和启迪。如果是这样,就给每个小故事写一句话,试一试。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故事一:哭在其中,分担爷爷的痛苦。

    故事二:在乎的是过程,并不注重结果。

    故事三:儿童眼里的一切是美好的。

    故事四:喝彩也是一种表演,重在参与。

    古诗首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

    过程:

    一、导入:

    生背已学古诗,并及时指导语气。

    二、新授:

    1、生介绍作者苏轼。

    2、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边读诗边注意字的读音,注意读诗的韵味。

    (2)对照注释或和同学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小组交流。

    (4)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5、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预习下两首古诗。

    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大概意思。

    二、新授:

    1、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

    2、看注释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及时到各组点拨。

    3、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

    4、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

    6、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反思:自己学习古诗,方法得当,理解也较深刻。

    古诗首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会自学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外积累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的诗。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千古流传,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哪些诗,背一背。

    二、作者简介: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

    三、自学古诗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乙亥杂诗》

    四、进一步理解古诗

    1、理解诗意,指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对于疑难的问题适当进行点拨。

    2、指导朗读古诗。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古诗。

    5、练习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学古诗,有些同学还能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对《乙亥杂诗》还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学中,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但不是“为朗读而朗读,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每一次的读都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在体会雨中西湖的“奇”时,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带“水”的字,然后引出描写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描述中闭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就有了孩子们的“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很美!”“我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亲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课件:诗句意境)在无形中,孩子对这一句诗的体会已经非常的深刻了。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孩子们的情感在诵读中得以深华。在引导学生质疑上也体现了“实”。在学生汇报了读懂描写西湖“晴”的诗句后,引出最后两句,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质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转向了学生:“西子是谁呢?谁知道?”“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古诗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

    2、揭题

    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位数乘位数的笔算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案精选篇


    师:(出示图画)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小华从家到体育场用4分钟,大生从家到体育场用4分钟。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分钟跑152米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分钟跑152米,第二分钟也跑152米,第三分钟也是152米……

    师:将有关联的两个信息组合起来,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根据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可以出大生每分钟比小华每分钟快多少米?

    师:快多少?怎样想?

    生:248-152=96米

    生:根据小华每分钟跑152米,跑了4分钟,可以求出小华家到体育场一共有多少米?

    师:怎样想呢?

    生:152×4

    生:根据大生每分钟行248米,行了4分钟,可以求出大生家到体育场一共有多少米?

    师:怎样解答?

    生:248×4

    师:不计算,你能知道谁家离体育场远些吗?

    生:大生家离体育场远。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大生每分钟比小华每分钟跑的多,那么大家都跑4分钟,肯定是大生跑的多。

    生:152×4大约是600,248×4大约是100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52看作150,150乘4是600。248接近250,250乘4是1000。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出是大生家离体育场远,那么你能计算出他们离体育场各是多少米吗?

    学生动笔尝试计算。

    ……

    评析:

    1、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部分内容是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通过一幅情景图引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笔算这一新知。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没有简单的直接出示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找信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联的信息,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处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学生看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有效的提高。

    2、注重三算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部分内容虽然是笔算,但教师将笔算、口算和估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得出两个乘法算式后,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解释估算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再次深入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估算的方法和口算的应用,感受到口算、笔算和估算三算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顾茅庐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三顾茅庐》

    星期五课听了蒋丹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的第二课时,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蒋老师在40分钟时间内,不仅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模仿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方式写一处景色。语文教学的内容多,而实际上课的课时少,加上各学科(尤其是术科)需要均衡发展,使我们语文教师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如何充分利用好课程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提高$1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蒋老师执教的这一堂阅读教学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这堂课从“刘备到底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这个问题入手,紧扣“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地方?”“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两大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刘备的诚心和求贤若渴的心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抓住要隘,设计好教路,打破逐节逐段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加强语言训练,确立教学主体的关键所在。2、教师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候,总能敏锐地觉察并迅速地作出反应,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流畅,节奏明快,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往往是中年级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反映人物的心理特点。上路前刘备“生气”地斥责张飞“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见面前“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无不反映出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理。2、在对比中衬托人物的特点。第三次去邀请诸葛亮,张飞和刘备的态度截然不同,张飞“嚷道”要“把他捆来”,刘备则“生气”地责备张飞。蒋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张飞和刘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蒋老师还能注意语言的积累。1、在理解中内化。本文多次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蒋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样式,而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在理解中内化语言积累。“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以用——“拨云见天”四个字来概括。“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见刘备和诸葛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如鱼得水”啊!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打比方这一语言样式,理解了这样写的意义,而且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2、在运用中深化。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描写了隆中秀丽宜人的景色,抓住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的特点来写。蒋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仿照写一处景色,使得这种形式在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些值得商榷,在这就不一一细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做片美的叶子教学评析 教案精选篇


    1

    浮桥中心小学黄静

    师:同学们,读了“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冬天到了,树叶就会慢慢地落在地面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天的叶子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吗?

    生: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树叶被北风吹了下来。

    生:天气变冷了,树叶就会从大树上落下来,我想树叶可能怕冷。

    生:到了冬天,下雪了。小朋友们在地上堆起了雪人,树叶想落在地上看看这些可爱的雪人。

    生:天冷了,小动物们都钻到地里冬眠了,树叶落下来想看看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生:树叶落在地上,想躺在软绵绵的雪床上好好地睡一觉。

    师:你们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啊,你们的发言精彩极了!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同学们,叶子落在地上后,会想念大树妈妈吗?

    生:叶子肯定会想念大树妈妈,因为大树是叶子的妈妈。

    师:大树是叶子的妈妈,叶子会用什么来报答大树妈妈呢?

    生:我知道,叶子落在地上后,会化成肥料,让大树的根来吸收营养。

    师:你真聪明。叶子落在地上,经过很长的时间腐烂后,就会变成肥料,这些肥料会让大树妈妈更加茁壮地成长。那么,你们觉得叶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叶子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生:我觉得叶子心灵美,是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评析:

    生成问题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面对叶落归根的思考,孩子们的发言极富有童真和个性。面对让如此精彩的生成,教者愿让孩子相信,叶的飘落,是因为对树的眷恋;愿意让孩子相信,“绿叶为大树而生”,它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光合作用,酿造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使大树茁壮、葱翠地成长;更愿意让孩子明白,叶落归根,直到生命的终结,它还要化为护树肥料,融进肥沃的土壤,使大树来年萌发出更加繁茂的枝叶,挺立于大地之上。于是,教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文本所蕴涵的智慧光芒与学生生命的灵性碰撞,由此丰富了学生对叶子内在美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更为独特。

    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蒋老师执教的这一堂阅读教学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这堂课从“刘备到底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这个问题入手,紧扣“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地方?”“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两大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刘备的诚心和求贤若渴的心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抓住要隘,设计好教路,打破逐节逐段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加强语言训练,确立教学主体的关键所在。2、教师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候,总能敏锐地觉察并迅速地作出反应,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流畅,节奏明快,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往往是中年级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反映人物的心理特点。上路前刘备“生气”地斥责张飞“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见面前“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无不反映出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理。2、在对比中衬托人物的特点。第三次去邀请诸葛亮,张飞和刘备的态度截然不同,张飞“嚷道”要“把他捆来”,刘备则“生气”地责备张飞。蒋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张飞和刘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蒋老师还能注意语言的积累。1、在理解中内化。本文多次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蒋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样式,而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在理解中内化语言积累。“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以用——“拨云见天”四个字来概括。“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见刘备和诸葛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如鱼得水”啊!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打比方这一语言样式,理解了这样写的意义,而且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2、在运用中深化。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描写了隆中秀丽宜人的景色,抓住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的特点来写。蒋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仿照写一处景色,使得这种形式在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些值得商榷,在这就不一一细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做片美的叶子教学评析 教案精选篇


    1

    浮桥中心小学黄静

    师:同学们,读了“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冬天到了,树叶就会慢慢地落在地面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天的叶子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吗?

    生: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树叶被北风吹了下来。

    生:天气变冷了,树叶就会从大树上落下来,我想树叶可能怕冷。

    生:到了冬天,下雪了。小朋友们在地上堆起了雪人,树叶想落在地上看看这些可爱的雪人。

    生:天冷了,小动物们都钻到地里冬眠了,树叶落下来想看看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生:树叶落在地上,想躺在软绵绵的雪床上好好地睡一觉。

    师:你们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啊,你们的发言精彩极了!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同学们,叶子落在地上后,会想念大树妈妈吗?

    生:叶子肯定会想念大树妈妈,因为大树是叶子的妈妈。

    师:大树是叶子的妈妈,叶子会用什么来报答大树妈妈呢?

    生:我知道,叶子落在地上后,会化成肥料,让大树的根来吸收营养。

    师:你真聪明。叶子落在地上,经过很长的时间腐烂后,就会变成肥料,这些肥料会让大树妈妈更加茁壮地成长。那么,你们觉得叶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叶子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生:我觉得叶子心灵美,是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评析:

    生成问题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面对叶落归根的思考,孩子们的发言极富有童真和个性。面对让如此精彩的生成,教者愿让孩子相信,叶的飘落,是因为对树的眷恋;愿意让孩子相信,“绿叶为大树而生”,它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光合作用,酿造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使大树茁壮、葱翠地成长;更愿意让孩子明白,叶落归根,直到生命的终结,它还要化为护树肥料,融进肥沃的土壤,使大树来年萌发出更加繁茂的枝叶,挺立于大地之上。于是,教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文本所蕴涵的智慧光芒与学生生命的灵性碰撞,由此丰富了学生对叶子内在美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更为独特。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 教案精选篇】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