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辩证唯物论
  • 高中教案辩证唯物论

    发表时间:2022-01-26

    【www.jk251.com - 辩证唯物论】

    无论何时,撰写教案都是我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也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高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小编为你推荐《高中教案辩证唯物论》,希望您喜欢。

    复习资料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

    方法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的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于物质)a.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b.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积极、消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要从全面的,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重视精神的力量。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具有普遍性,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性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其他相关知识点: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4.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意识的概念: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jk251.cOm扩展阅读

    关于[year+]届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热点探究复习的高中教案推荐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热点探究

    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XX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今年及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阐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知识链接】

    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XX年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体现了这一哲理。

    2.联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XX年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a.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答案】b

    2.中央根据经济形势对XX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决策,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a.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d.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答案】b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 精选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要求。

    2.了解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及其要求。

    3.把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能力方面

    1.引入事例分析基本原理和观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分析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辩证的革命批判断精神

    难点

    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设计

    意图

    1.导入新课

    破题:引出创新意识,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变化发展较快的事例。

    引出本课中的主要事例:手机的发展。

    2.突破难点1: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以有线电话——大哥大——2g手机——3g手机的发展为情景,设计两问:

    前一问意在得出“增添”了什么,即克服了什么?后一问意在得出“保留”了什么?从中引出辩证否定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电话发展的事例,分析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实质与地位。

    后一种电话与前一种电话相比有什么优点?

    后一种电话是不是对前一种电话的全盘否定?

    3.突出重点1:树立创新意识的

    从电话技术的发展中得出:我们必须要创新,要转变观念。请同学例举观念更新、不断创新的事例。

    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正面与反面的创新的事例,说明要创新就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明确创新一项艰巨的事,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突破重点点、难点2: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以有线电话——大哥大——2g手机——三g手机的发展为情景,设计三问:

    3g手机是不是手机发展的最高境界?

    明确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g手机不是手机发展的最高境界,你心目中的理想是什么样的?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结合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手机分析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如果你是手机生产商或手机技术的研发者,消费者的这些想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5.知识小结

    点明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的关系。

    6、情感升华,结束新课

    畅想未来

    强化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呼应开头,结束新课。

    高中教案


    地位分析

    唐朝前期虽然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是封建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唐玄宗后期纵情声色,政治十分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繁荣景象消失。安史之乱虽被平息,但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亦告瓦解,地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大权又为宦官所掌握,因此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灾情不断,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重点分析

    安史之乱是教学的重点。755~763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是唐中期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安史之乱的结果造成了中原的四分五裂、藩镇割据。

    唐末农民战争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唐朝中后期政治的黑暗,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终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这次起义后,唐政权再也无力维持,二十多年后被藩镇所灭。

    难点分析

    安史之乱的经过是教学的难点。安史之乱从755~763年,时间长达八年之久,这其中涉及的人物、地点多,发生的事件头绪多。如何运用简练的语言结合地图,叙述清楚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经过,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藩镇割据的概念是教学的又一难点。从藩镇产生的由来入手,进而分析藩镇如何从中央政权的保卫力量演变为分裂割据势力,藩镇割据的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突破方案

    安史之乱,其中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问题。解决办法:,首先对史实的了解,可以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出事件的时间、叛乱的首领、起兵的地点和攻占过的重要地区的地名。平叛的主要将领、叛乱的性质。对于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应当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意与前后历史事件的联系。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清战乱与战争。分析某个朝代的战乱,一般从它对社会的破坏性和对本朝政治的影响两方面去分析。分析战争,尤其是分析农民战争,一般是从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去分析。教给学生这一认识问题的规律,然后,由学生去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一是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形成。

    关于高中教案驻波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现象,了解产生的原理。

    2、观察的实验现象、能够解释现象的发生。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趣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这一节内容较少,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重点需要强调产生实际是波的反射、波的叠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1、用琴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的演示;

    2、用音叉通过盛水玻璃管内的声波演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典型例题

    关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都相等;

    B、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

    C、相邻的两波腹之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不完全相同;

    D、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本题是考察的基本知识:只有两个波节中点振幅为最大,两边这副逐渐减小,故不选A项;两波节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相邻的波腹以波节为界,一边振动方向向上,另一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故选C选项;由波的干涉可知: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萎半个波长,故选项D正确,总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关于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关于高中教案高中化学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电路;4.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思考,回答。观察现象: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复习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及原电池的两极判断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要点:①电流表指针的变化。②碳棒上有什么变化?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写出电极反应: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对照。【设疑】设计三个实验【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提问】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讲述】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板书】电源负极-阴极电解池正极-阳极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回答: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投影显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总结板书】通电前:CuCl2=Cu2++2Cl-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设疑】在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O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讲述】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阳离子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讲述】CuCl2溶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电解。【板书】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讨论分析,回答: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思考,猜想。整理归纳离子放电顺序:阳离子:Ag+>Cu2+>H+…阴离子:Cl->OH->SO42-。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解概念,并了解什么是电解池,什么是电解槽。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加深记忆,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及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归纳】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合电路。【设疑】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方向: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正确)回答: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投影显示】复合片(先给出空白表头电离电解条件电解质溶于水或电解质电离受热融化状态后,再通直流电过程电解质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例:CuCl2=Cu2++2Cl-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在两极上失得电子成为原子或分子。如:特点只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联系电解必须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评价】视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表扬或完善。【概括】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它的电解过程,这一过程能够进行的前提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在教学中及时帮学生总结规律,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使它们有整体化清晰认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就是说,先电离,在外加直流电源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电解。【设疑】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有什么不同?【提示】从做定向移动的微粒有什么不同,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来比较。【讲述】在电解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电极有两种,一种是惰性电极,就是电极本身不参加化学变化,如石墨、铂电极等。还有另外一种是金属做电极,它们在电解中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小结】电解的概念及电解的原理,理顺知识,要求学生会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判断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思考,回答: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移动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下节课设疑,使学生产生悬念,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去探疑预习新知识。明确应该掌握的内容。【随堂检测】(投影显示)1.标明下列装置中电解池的阴阳极,写出电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2.用石墨做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CuSO4溶液(2)NaOH溶液作业:1.复习课本第62~65页第一段。2.预习电解原理的应用。3.列表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提示:从电极的确定及名称,两极所发生的反应,能量的转换等几项考虑]附:随堂检测答案1.①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②阳极4OH--4e=2H2O+O2↑(氧化反应)阴极2H++2e=H2↑(还原反应)阴极4Ag++4e=4Ag(还原反应)③阳极:2Br--2e=Br2(氧化反应)阴极:2H++2e=H2↑(还原反应)

    关于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2)数字记忆法:本课内容也可用“3、2、2、2、1”这串数字来表示,即本课介绍了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两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两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两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和一项石窟艺术。

    (3)列表记忆法。

    高中教案七


    地位分析

    从明朝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本节教材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明朝是怎样建立的;另一方面,明朝建立后又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而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重点分析

    明朝的勃兴是本课的重点。一、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巩固和发展了自己的根据地,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壮大,1368年建立明朝。二,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1368年8月,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到塞外,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三,朱元璋用近20年的时间,消灭了元的残余及其他割据势力,到1387年,基本上统一全国。

    明太祖加强君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把原先掌握中央大部分权力、对君权起限制作用的丞相废除,取消了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中央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力更大了。

    难点分析

    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消极作用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总结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讨论其消极作用,进一步明确明朝经过改革国家机构,全国的军政司法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恰恰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走向没落,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八股取士等,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重点突破方案

    1.明朝的建立。解决办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

    2.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办法:以讲述为主,穿插提问,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法建议

    1.建议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2.建议采取问题法、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法和阅读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本课与以前的知识联系较多,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根据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这一认知特点,要求学生:

    1.课前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预习新课,找出本课的知识点,列出学习提纲,不懂的做出标记;

    2.课外要阅读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3.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方法;

    4.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教案辩证唯物论】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