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整式的加减
  • 经典初中教案整式的加减

    发表时间:2022-01-20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掌握: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3.运用:能够正确地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整式加减运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出示投影1)

    化简下列各式

    (1);

    (2);

    (3).

    学生活动:同桌两位同学出一个学生在胶片上化简,另一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把几个学生的演算胶片用投影打出,其他学生一起来给打分.不对的,由学生找出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师提出问题:上述三个数学式子,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呢?(把每个括号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活动:同桌同学互相讨论、研究,若讨论的结果、语句认为比较通顺者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彩笔把运算符号写在胶片上显示出来,以引起注意.)

    【教法说明】前两节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内容,其实就是整式加减内容的一部分,复习上述知识,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就过渡到整式加减这一节内容上来,使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衔接起来.

    师提出问题:上述式子中,每个括号内的式子是什么式子?(整式)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以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为铺垫,从而引出本节知识,可以说是自然顺畅,学生不会感到整式加减法陌生.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2)

    例1求单项式,,,的和.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然后用投影仪显示出部分胶片来,正确的师生给予掌声,不对的则由自己或他人找出错在何处,并及时改正.

    师做相应的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接着计算(或在投影胶片上计算),一个学生接着老师板书继续完成以下过程.把不同层次学生的胶片显示在投影上,师生给予肯定或纠正.

    师提问题:在这几个单项式相加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做必要的强调)

    练习:(出示投影3)

    l.说出下列单项式的和(口答)

    (1),,,;(2),,.

    2.写出下列第一个式子减去第二个式子的差

    (1),;(2),;(3),.

    学生活动: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口答.2题直接观察回答(先答所列式子,再回答结果).

    【教法说明】上述两个题目学生完成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实践,然后叫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特别是要调动差生的参与积极性.

    师:如果求几个多项式的和与差又该怎么办呢?

    (出示投影4)

    例2求与的和.

    学生活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或胶片)上完成.

    说明:在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然后把出现问题的胶片显示在投影上,学生一起改,这样可使学生印象更深一些,在列代数式时可能每个多项式有的学生不加括号,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把每个多项式加括号,利用复合投影胶片把例2中的“和”变为“差”.

    学生活动:学生都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换打分,并让一名学生把完整的解题格式板演到黑板上.

    【教法说明】变式训练也是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上题求“和”时,每个多项式加与不加括号不影响其结果,学生对括号的重要性就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变为“差”,括号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师提出问题:通过例l、例2的学习,你发现进行运算一般分几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互相叙述,教师深入某一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待讨论结果认为合理后,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做简要归纳后,板书以下内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例题的解答,让学生自己发现多项式加减法的一般解题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的和为____________.

    2.计算:(1);

    (2);

    (3).

    学生活动:1题学生回答,2题部分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准又快,鼓励差生的进步与参与.

    【教法说明】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来,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教师对差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已知;;计算

    (1);(2);(3);(4);

    2.一个多项式加上得,求这个多项式.

    3.三角形的第一边是,第二过比第一边大,第三边比第二边小5,求三角形的周长.

    学生活动:1题同桌同学分别做,左边位置的完成(2)(4),右边位置的完成(1)(3).再让四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完成,座位上的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换检查;2、3题也让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然后教师规范解题格式.

    【教法说明】1题四个小题方法一样,所以可以每人做两个,可节省时间,l题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观察:(1)(2)小题计算结果是不是相同?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3)(4)小题如何.2题是在前面求多项式和、差的基础上的简单变式,学生会计算,但可能解题格式不会写,教师应重点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3题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3题再做一些变式.

    如:已知长方形一边长为,另一边长比它小,则长方形的周长为多少?

    (五)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为把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请看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7)

    1.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的步骤,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式加减的结果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做适当强调:在整式加减中实际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在去括号时一定注意括号前是“+”还是“-”.

    【教法说明】归纳小结有时也不用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以完成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可能比教师简单归纳效果要好.

    八、随堂练习

    1.化简

    (1);

    (2).

    2.一个多项式加上得,求这个多项式.

    3.已知一个长方形一边长为,另一边比它小,求长方形周长.

    4.已知,求的值.

    5.已知,在数铀上的位置如图,化简.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69页A组7、8、11.

    (二)选做题: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当,,时,求的值”.有一个学生指出,题目中给出的,是多余的.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十、板书设计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经典初中教案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通分:

    (1),,;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例2通分:

    设问:对于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通分如何找最简公分母?

    前面讲的是单项式,对于多项式首先应该对多项式因式分解,确定各分母所含的因子然后再确定最简公分母。

    解:∵最简公分母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解:

    将分母分解因式:x2-4=(x+2)(x-2).4-2x=-2(x-2).

    ∴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由学生归纳一般分式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其步骤如下:

    1.将各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

    2.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5.将上述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最简公分母;

    6.原来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最简公分母。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六、作业

    教材P.85中1、2.

    七、板书设计

    1.1 整式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①单独一个数与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②形如形式的代数式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注:单独一个数的次数是0次.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注:①多项式概念中的和指代数和,即省略了加号的和的形式.②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二、定义的补充: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注:①单个字母的系数为1;②单项式的系数包括符号.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三、区别是否整式: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四、例题讲解: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ab+c,ax2+bx+c,-5,,,

    例2:求下列各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ab2c例3:说出下列多项式为几次几项式?-x-x2y+2,6x3y2-5+xy3-x2例4:

    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并判断是否为整式.

    ①ab两数的积除以两数的和;

    ②ab两数的积的一半的平方;

    ③3月12日是植树节,七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一班种了棵树,二班种的比一班的2倍多棵,这两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④课本例题.

    五、当堂练习:

    1.若-2am+2b4是7次单项式,则=_______;

    2.多项式x2-3x-4共有_____项,次数是________.

    六、竞赛积累题:

    已知a=2,b=3,则()(a)ax3y2和bm3n2是同类项(b)3xay3和bx3y3是同类项(c)bx2a+1y4和ax5yb+1是同类项(d)5m2bn5a和6n2bm5a是同类项

    七、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及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及系数的概念.

    教学后记:

    经典初中教案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2.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

    3.加减运算中注意的问题.

    【例题】

    例1判断:

    (1);()

    (2);()

    (3);()

    (4);()

    (5).()

    (要求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能进行加减运算的,要加以改正.)

    例2计算:

    (1).

    解:

    (2).

    解:

    (3).

    解:

    (4).

    解:

    小结: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

    (1)如果有括号,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

    (2)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例3当,时,求代数式的值.

    解:

    当时,时,

    原式

    例4已知,求下列各式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1);

    (2).

    解:(1).

    当时,

    原式.

    (2)

    当时,

    原式.

    注意:求值时,一般应对代数式先化简,再代入数值.

    (二)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已知,,求式子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三)总结、扩展

    正确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需解决好几个环节:去括号,化简二次根式,确定同类二次根式,合并的方法等.

    可通过例题加以说明.

    练习:教材P191中2(6)、(7),3;P194中7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93中3(7)、(8)、(9)、(10);教材P194中4(5)、(6),5.

    (五)板书设计

    标题

    1.例题2.练习题

    例1……3.小结

    例2……

    例3……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与乘除法法则的区别

    运算

    二次根式乘除法

    同类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系数

    系数相乘除

    系数相加减

    被开方数

    被开方数相乘除

    被开方数不变

    化简

    把最后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可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运算

    1.9 整式的除法(1)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来理解单项式的除法,要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教学难点: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教学过程:一、探索练习,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理由.

    (1)

    (2)

    (3)

    提醒:可以用类似于分数约分的方法来计算.

    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该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结论: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二、例题讲解:

    1.计算:(1);(2);

    (3).

    做巩固练习1.

    2.月球距离地球大约3.84×105千米,一架飞机的速度约为8×102千米/时,如果乘坐此飞机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做巩固练习2.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2);

    (3);(4).

    2.计算:

    (1);

    (2).

    小结: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

    作业:课本p41习题1.15:1、2、4.

    教学后记:

    经典初中教案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本节的重点有两个:

    ⒈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⒉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关键是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实质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因此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本节的难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首先是化简,在化简之后,就是类似整式加减的运算了.整式加减无非是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二次根式的加减在化简之后也是如此,同类二次根式类似同类项.但是学生初次接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关键是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

    (1)在知识引入的讲解中,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先给出几个二次根式,把他们都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在进行比较或者加减运算,从而引出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和同类二次根式;二是先复习同类项的概念或进行一两道简单的正式加减的题目,通过类比引出同类二次根式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两种处理方法各有优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综合应用,但有些过繁.

    (2)在教材例1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细分处理,例如分成几个小问题:①把被开方数都是整数的放在一个小题中,②把被开方数都是分数的放在一个小题中,③把被开方数带有简单字母的放在一个小题中,④把字母次数略高于2的放在一个小题中,……使问题的解决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便于学生参与其中,也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在组织学生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教学中,同样将例题细分成几个层次进行教学,例如:①不需要化简能直接进行相加减的,②需要化简但被开方数都是简单整数的,③被开方数都是有理数但既有整数又有分数的,④被开方数含有字母的,等等.

    (4)在二次根式加减法的组织教学中,虽然教材已经不要求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但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总结法则,既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5)在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比如:①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就不是同类二次根式,②该化简的没有化简,或化简的不正确,③该合并的没有合并,不该合并的给合并了,或者合并错了,等等类似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和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2.能判断二次根式中的同类二次根式.

    3.会用同类二次根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简单的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层层深入,从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渗透二次根式化简合并后的形式简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法、比较法、剖析法,在比较和剖析中,不断纠正错误,从而树立牢固的计算方法.

    2.学生学法通过不断的练习,从中体会、比较、二次根式加减法中,正确的方法使用,并注重小结出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化简.

    3.疑点及解决办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关键在于二次根式的化简,在适当复习二次根的化简后进行一步引入几个整式加减法的,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从而最后引入同类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可进行阶梯式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通过具体例题的计算,可由教师引导,由学生总结出计算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反例,让学生去伪存真,这种比较法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法则的运用更加准确和熟练,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最简二根式整式及的加减运算,引入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尽量让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通过例题的示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并引入同类的二次根式的定义.

    3.再通过较复杂的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计算,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出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法则.

    4.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中体会理解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实质及解决的方法.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学习二次根式化简的目的是为了能将一些最终能化为同类二次根式项相合并,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本节课就是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二)整体感知

    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应分二层含义去理解(1)化简后(2)被开方数还相同.通过正确理解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来准确地实施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应特别注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时仅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减,根式一定要保持不变,并可对比整式的加减法则以增加对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解,增强综合运算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什么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由学生回答)

    与的形式与实质是什么?

    可以化简为.

    继续提问:,可以化简吗?

    ,可以化简吗?

    这就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讲解新课】

    1.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计算:

    (1);

    (2);

    (3).

    小结:整式的加减法,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2.例题

    (1)计算.

    解:.

    (2)计算.

    解:.

    小结:

    (1)如果几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那么可以直接根据分配律进行加减运算.

    (2)如果所给的二次根式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应该先化简,再进行加减运算.

    定义: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例题

    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

    解:略.

    例2计算.

    解:

    例3计算.

    解:

    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合并方法为系数相加减,根式不变.

    (可对比整式的加减法则)

    例4计算:

    (1).

    解:

    (2).

    解:

    (二)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练习:教材P192中1、2(1)、(2)、(3)、(4)、(5);教材P193中1、2.

    (三)总结、扩展

    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整式的加减法进行比较,强调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93中(1)、(2)、(3)、(4)、(5)、(6);教材P194中4(1)、(2)、(3)、(4).

    (五)板书设计

    标题

    1.复习题5.例题(1)、(2)、

    2.整式的加减例题(3)、(4)

    3.例题(1)、(2)6.练习题

    4.同类二次根式7.小结

    整式的教学方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2,,,,

    2.圆的半径为,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次数是1,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中,这一项不是.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的2倍与的平方的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2)是二次二项式()

    (3)是二次三项式()

    (4)是一次三项式()

    (5)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0,,,

    ;;

    ;;

    (2)如果代数式是关于的三次二项式则,.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1)单项式,多项式;

    二项式;

    三次三项式;

    (2),.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4)四次三项式

    教材P.150页中B组3题:有,,项;各项系数依次是1、-5、;各项次数依次是6、4、2;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6。

    经典初中教案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经典初中教案地球的运动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1天1年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经典初中教案肺的通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前面讲了营养和营养的运输,我们人类能够正常生存,除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离开呢?

    (学生随意答),对,这就是空气(O2)

    空气如何进入人体内?或人需要的O2通过哪一生理过程获得?—呼吸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进行新课:安排学生活动——憋气,让学生体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让全体学生像游泳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请学生自己记时。练习三次,看全班谁憋气的时间长?达多长时间不喘气,体会憋气的感受。

    不管你憋气的时间有多长,最终你还是得呼吸,人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不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将会窒息甚至身亡。可见,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

    板书:第六章呼吸

    人通过呼和吸两个动作将空气送入人体内,又将体内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呼吸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分析一下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请学生分小组自学书中内容—呼吸系统组成,辨认各器官的形态及位置,并提问1—2名学生,让讲台在挂图上指出各器官的位置。

    (1)呼吸道(由上→下):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等作用。

    (2)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这是为什么?

    ②为什么吃饭不能高声谈笑?

    ③咽部如被东西堵塞,怎样急救才可挽救生命?(“T”形切口外插人工呼吸管)

    讨论2—3分钟后,请2~3个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为什么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下面来看肺的结构。

    2、出示肺的内部结构模式图结合模型,边观察边讲解:

    肺的位置:肺在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的外形:(可安排观察实物)肺呈圆锥形,柔软而有弹性,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吸入尘埃沉淀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

    肺的结构:指导观察:先观察完整的肺器官(模型),再观察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的放大图,最后观察这簇肺泡中一个肺泡的放大图。随后,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肺泡和包绕在外的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气体进出肺泡,联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大到小,从小(肺泡)到大(肺)反复认识肺的结构。

    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哺乳动物肺的永久装片。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板书:肺泡的特点:(1)数量多:约8亿;(2)面积大:约100平方米;(3)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有弹性:肺泡壁外具弹性纤维;(5)外包毛细血管网。

    小结: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可以保证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的气体顺利地进行交换,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如何?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

    进行新课:肺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呢?它必须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

    1、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用猪肺或羊肺做演示实验:教师将玻璃吹管插入与肺相通的支气管内,向吹管吹气,再停止吹气,请学生用观察肺的扩张和回缩。

    2、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理解。

    ①做胸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②做腹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概括什么是?呼吸运动的概念。

    板书:

    —肺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3、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1)演示实验1:肋骨的运动

    ①请一个学生介绍教具哪些部件代表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学生分组用自备的教具模拟肋骨运动。

    ③观察和讨论: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由于肋间外肌的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反之,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总之,肋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肋骨运动,从而引起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演示实验2:膈的运动

    ①教师介绍模型各部分代表的部件: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膈的运动。说明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手松开橡皮膜,使膈顶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张。

    ③学生观察并思考:膈的运动与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3)小组讨论:

    ①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②呼吸运动导致的什么最根本变化使肺通气能够顺利完成?(肺内气压的变化)

    (4)全班进行概括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5)深呼吸动作的完成

    体验:作几个深呼吸动作,讨论除了有肋间肌和膈肌的舒缩外,还有哪部分的肌肉参与

    参与深呼吸的肌肉还有胸部的肌肉和腹部的肌肉,使吸气时胸廓扩得更大,呼气时胸廓缩得更小。

    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因煤气中毒、触电、溺水而突然停止呼吸,这时候,就要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常用口对口吹气法)进行急救。人工呼吸就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率一样。

    4、实验: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学生先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以掌握急救动作的要领。然后教师再示范讲解。

    使用人工呼吸的具体做法和步骤:①尽可能在空气新鲜的场所进行。②要使被救者的呼吸道畅通,事先要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内的污物。③让被救者仰卧,颈下垫高,使头后仰,并将口敞开,盖上一层纱布。④救护者深吸一口气后,对准被救者的口,用手捏住被救者的鼻孔,进行吹气。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每分钟内吹气的次数要与平时呼吸频率一样。⑤观察反应。气吹入后,如胸廓略有隆起,则为成功;如无反应,则应该检查被救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或者吹气是否得当等。

    进行人工呼吸,有时需要半小时,甚至数小时以上才有效果。因此一定要耐心,坚持,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生命。

    讨论: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

    人的呼吸频率为多少?

    5、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1)、测试平静时的呼吸频率

    两人一组,轮换测试。被测者双手放于胸部两侧,感受到呼吸运动,每完成一次吸气动作和一次呼气动作为一次呼吸。然后,测试者计时,被测者记录1分钟的呼吸次数,连续三遍。测试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2)、测试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被测者做下蹲起立动作20~30次后,测一次呼吸频率。二人轮换。测试结果记录于实验报告的表中。

    [观察与记录]

    姓名

    平静时呼吸频率

    运动后呼吸频率

    1

    2

    3

    平均值

    1

    2

    3

    平均值

    [分析与思考]

    ①什么叫呼吸频率?

    ②运动后的呼吸频率为什么比平静时加快?

    ③比较同组两个人呼吸频率差异的大小,分析两人呼吸频率差异大小的原因。

    总结:单位时间(一般以1分钟计算)内呼吸的次数叫做呼吸频率。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18次,儿童约为每分钟20次,女性一般为男性多1~2次。人体运动加强时,呼吸频率也随之加快,这样可以使人体获得更多的氧,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设计一表格统计记录班内男生、女生的呼吸频率,并计算出男生、女生和全班同学呼吸频率的平均值。

    设计并画出全班同学以及男生、女生呼吸频率的变化曲线。

    第三课时

    为了测定人体呼吸功能的强弱,常用什么做指标?(肺活量)

    什么叫肺活量?如何测定?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测量肺活量要测量三次,最大的一次就是肺活量的值。

    实验: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际操作,将自己的肺活量记录下来。

    记录全班的肺活量,统计全班总肺活量、男生总肺活量、女生总肺活量,及全班、男生、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如下列表格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全班肺活量的分布曲线图。

    [观察与记录]

    1.个人肺活量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肺活量

    测定数值

    ml

    ml

    ml

    ml

    2.全班肺活量

    男生

    女生

    (毫升)

    总量

    [分析与思考]

    1、数据整理

    项目

    全班人数

    男生数

    女生数

    全班

    总肺活量

    全班

    平均肺活量

    男生平均

    肺活量

    女生平均

    肺活量

    2、全班肺活量分布曲线

    3、分析(1)造成男生与女生肺活量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肺活量的大小与肺的呼吸功能有什么关系?

    肺的呼吸功能除了用肺活量来衡量,还可以用胸围差作测量指标。

    胸围差是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尽力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

    实验:测定胸围差

    先让学生阅读此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教师找开朗、大方的学生做示范,然后请学生自己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为什么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其胸围差比一般人的大?

    第六章呼吸

    第一节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实验——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实习——测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三、呼吸的功能指标

    1、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实验: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2、胸围差: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

    实验:测定胸围差。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体育锻炼对肺活量大小有影响吗?

    [提出假设]

    如果体育锻炼能增大肺活量,那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的肺活量会明显高于经常不参加运动的人的肺活量。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对比实验法。

    实验组:(A组):选5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

    对照组:(B组):5名经常不参加锻炼的同学。

    注意:两组同学性别、身高、体重应相近(想一想为什么?)

    [实验准备]将肺活量计的外筒盛水,水量约为外筒容量的80%,套上浮筒使其下降到外筒底部,将肺活量计的计量盘与指针调到零位。

    方法步骤:

    1、分别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的肺活量。其实验过程是:

    (1)、将肺活量计的标尺定在零位上(使浮筒零位刻度与外筒上缘平齐)

    (2)、先用75%酒精消毒吹嘴,防止疾病传播

    (3)、受测者站立,先尽力吹气,然后迅速向肺活量计的吹嘴内尽力吹气,直至不能再吹为止,立即关闭进气管的开关(或折叠橡皮管)

    (4)、浮筒平稳后,肺活量计上所显示的数值,就是受测者的肺活量数值

    (5)、重复三次,并记录每次肺活量的数值

    (6)、取三次中的最大值作为受测者的肺活量

    2、将测得的肺活量结果填入下表并求平均值。

    A组同学

    肺活量

    B组同学

    肺活量

    1次

    2次

    3次

    1次

    2次

    3次

    平均

    平均

    3、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

    ①A、B两组差异说明了什么?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

    ②在选择参加实验的同学时,为什么两组同学性别、身高、体重等条件应尽量相似?

    [得出结论]体育锻炼能增加肺活量。

    对此问题就一个人来说还可以提出如下假设并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假设。

    [提出假设]如果体育锻炼能增大肺活量,那么经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后,他的肺活量和胸围差将比原来有所提高。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实验: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测开始锻炼前的肺活量和胸围差

    实验组:测锻炼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后的肺活量和胸围差。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6105.html

    【经典初中教案整式的加减】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