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10.3.3旋转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华师大版_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1-1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旋转对称图形和旋转对称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过程,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提高“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探究意识,感悟变换的内涵,体会其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图形绕着某一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电扇的叶片转动°能与自身重合;螺旋桨转动°后,能与自身重合.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
【教学说明】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做一做
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上,在薄纸上画这个图形,使它与如图所示的图形重合.然后用一枚图钉在圆心处穿过,将薄纸绕着图钉旋转,观察旋转多少度(小于周角)后,薄纸上的图形能与原图形再一次重合.
【归纳结论】图形围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就称为旋转对称图形.
注意:这个旋转的角度并不是唯一的.
2.用类似上述的操作方法对如图所示的图形进行旋转,它是不是旋转对称图形?想一想:旋转中心在何处?该图形需要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该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3.如图所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类似上述的操作方法对所示的图形进行探索,它能通过旋转与自身重合吗?
jk251.cOm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华师大版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10.3.2旋转的特征》教学设计华师大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探索过程,掌握相关画图的操作能力,发展审美观.
【情感态度】
培养识图能力,体会旋转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什么叫旋转?什么叫旋转中心?什么叫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如图,若旋转中心在△abc的外面点o处,逆时针转动60°,将整个△abc旋转到△a′b′c′的位置.
观察上图,探索图中线段之间与角之间的关系,填空.
旋转中心是点o,点a、b、c都是绕着点o旋转60°角到对应点a′、b′、c′,则oa=,ob=,oc=,ab=,bc=,ca=,∠cab=,∠abc=,∠bca=.∠aoa′===60°
△abc和△a′b′c′的形状、大小有何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2.(1)将一个平面图形f上的每一点,绕这个平面一点旋转,得到图形f′,图形的这种变换就叫做旋转.(2)对应点到对应中心的距离.(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成的角彼此,且等于角.(4)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和.
【归纳结论】图中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按同一旋转方向旋转了同样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长度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不变.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关于旋转和平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旋转使图形的形状发生改变
b.由旋转得到的图形一定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c.平移与旋转的共同之处是改变图形的位置和大小
d.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
2.如图把正方形绕着点o旋转,至少要旋转度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七年级下10.5图形的全等教学设计新华师大版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
2.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
3.了解图形全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
学生积极参与图形全等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图形全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全等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识别全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观察下面2组图片,他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图形的全等.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我们已经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这是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大小、形状没变.
要想知道两个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经过这三种变换,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观察它们是否完全重合.如果能够完全重合,那么它们的大小、形状没变.
【归纳结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试一试:观察图中的平面图形,你能发现哪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吗?
【归纳结论】图形的翻折、旋转、平移是图形的三种基本的运动.图形经过这样的运动,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大小却没有改变,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反过来,两个全等的图形经过这样的运动一定能够重合.
思考:观察下图中的两对多边形,其中的一个可以经过怎样的运动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上面的两对多边形都是全等图形,也称为全等多边形.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七年级下10.4中心对称教学设计新华师大版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
3.掌握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情感态度】
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心对称的概念.
2.中心对称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
【教学难点】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旋转?什么是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说明】对本章所涉及到的几种图形进行复习,为学习中心对称打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下图,它们是什么图形?
【归纳结论】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2.如图,△abc与△a1b1c1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
由图形及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ao=a1obo=b1o,co=c1o.
【归纳结论】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3.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4.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点o旋转
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结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结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_教案模板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在图形中识别对称图形,用一些方法做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1.师:课件等
2.生:剪刀、纸、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你们喜欢玩吗?给你们一张纸,你们能玩吗?怎么玩?
2、你们猜猜老师会玩吗?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玩的?(撕纸)
只有一张纸,先对折,认真的撕一部分……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是在很认真的撕……
3、想学老师这样玩吗?请拿出纸玩玩。(认真的撕)
4、作品展示
二、“认”对称,悟特征。
1.以撕(剪)出的图形为例。
撕(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动手试一试,互相交换试试。(对折,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对折,两侧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2、巩固判断对称图形。课件
①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对称图形)。
问: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强调:
有些图形看起来象是轴对称图形,但他们却不是轴对称图形;
有些图形看起来不象是轴对称图形,但他们却是轴对称图形;
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说说各原因。
三、观对称,加强认识。(课件)
1、展示数学课件,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
请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课件)
2、判断电脑中的图案是否是对称的。(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四、猜图案
自己想。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说说……
奥运五环(奥运五环也称为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为天蓝、黄、黑、绿、红五色。五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五、动手做一做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根据对称图形的特点,想办法创造一个对称图形。
1、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这幅作品,进行设计,然后进行创作。
2、交流。学生说出创作过程
疑惑:左右颜色不同,是对称图形吗?(是)
六、小结。
这节课,你你有收获吗?给大家说说
教师: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用于各方面的设计中。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把教室布置得更好
音乐教案-七年级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采茶舞曲〉〉
教学目标:1、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2、了解〈〈采茶舞曲〉〉与越剧及浙江民歌之间的关系。
3、结合介绍“采茶舞“,通过律动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完全融入歌曲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歌曲〈〈采茶舞曲〉〉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示:“采茶舞”的舞蹈录象。
使学生通过观看舞蹈了解到这首曲子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并营造出了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出歌曲〈〈采茶舞曲〉〉
二、学习歌曲〈〈采茶舞曲〉〉
1、介绍〈〈采茶舞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2、课件演示:歌曲〈〈采茶舞曲〉〉的演唱录音。
学生通过再次聆听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3、视唱歌谱
4、加入歌词唱
(1)轻声唱一遍全曲,边唱边思考问题:
l根据歌曲的内容及情感要求,应该怎样安排它的力度层次?
l歌曲的高潮在哪里?
(2)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演唱并选择一两种大家满意的处理意见。
(3)按学生选择的处理方案来演唱歌曲。
(4)模仿用方言来演唱歌曲
讨论:用普通话唱和用方言唱哪一种更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色?
三、律动
我校很多学生家里都种茶叶,都采过或看到过采茶,先让学生来做一做采茶的动作,然后学习“采茶舞“中的采茶动作,使学生了解舞蹈来自于生活,但要经过艺术加工。
学生在〈〈采茶舞曲〉〉的音乐伴奏中做着“采茶“的律动,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长江两岸的民歌》
教学目标:1、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长江两岸各个地区的民歌及其特点。
2、重点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尝试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重点:《龙船调》、《十送红军》的聆听与感受。
课前的准备:1、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在长江两岸有哪些省(直辖市)
2、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地区对其地理位置、环境、有哪些著名民歌以及民歌的风格特点或其他与这个地区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
一、学生的讲述
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选定的主题进行介绍,可以通过语言讲解、播放音像资料、制作课件等多种形式来介绍,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说明,并帮助学生进行小结。
二、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插入对几个重点曲目的介绍:
1、《龙船调》
(1)完整聆听一遍《龙船调》,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问题:这首歌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山歌、小调、号子)
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这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最后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
(2)介绍:《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
(3)欣赏宋祖英《龙船调》MTV(注意其中的表演)
(4)创造性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造。
2、《十送红军》
(1)介绍歌曲背景
(2)聆听歌曲
思考: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为什么要有这些演唱形式上的变化?对歌曲情绪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简单介绍、聆听其他一些地区的民歌
(1)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
(2)湖南:《浏阳河》等
三、小结
第三课时:《江南丝竹》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了解和探究的兴趣。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3、能用口琴较流畅地演奏《茉莉花》,并与打击乐相配合。
教学重点:《茉莉花》的演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欢乐歌》
并介绍“江南丝竹”,以及常见的民族乐器。
二、口琴教学:《茉莉花》
1、聆听磁带演奏
2、学习吹奏《茉莉花》旋律
先学习高声部旋律,视学生情况逐步加入中声部、低声部
三、打击乐创作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创编节奏。
2、各小组演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要求与口琴《茉莉花》的演奏相配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由教师以及学生推选出的“评委”评分,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演奏奖”、“最佳合作奖”。
四、小结
完全平方公式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在变式中,拓展提高;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重点是正确理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并初步运用;难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的“预习知识树”,导入课题:
师:前面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同学们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运用以及学习公式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研究另一种“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请拿出你的“预习知识树”,小组内互查并交流,在预习中有疑问的同学请询问。
(活动:老师巡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答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生:(互查、讨论“预习知识树”,有问题的询问问题。)师:(老师点评学生预习情况,并出示老师做的“知识树”,引出课题:完全平方公式。)说明:把预习提到课前,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也可合作交流、讨论研究,这样预习会更充分,听讲时就能有准备、有选择;一上课,老师就检查“预习知识树”,了解学生新课学习情况,适当点拨,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大量拓展、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
2.自学检测,制造通用工具:师:下面进行自学检测.计算:⑴(x+3)2;⑵(2x-5)2;⑶(mn+t)2;⑷(-4x+y2)2。
(活动:投影显示练习题。)生:(四人到黑板上板演,答错了,由学生纠正,老师再点评。)师:观察练习,公式中的a、b可代表什么?
生: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
说明:点评时,老师反复引导学生分清题目中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b,就是让学生明确“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即制造通用工具。在前面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在这里再次强化。
师:说得非常好,明确“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变化规律,就能正确运用公式解题了。显然,刚做的练习题是由公式变化来的,若是变下去,能变多少道题?
生:无数道。师:最终是几道题?生:一道。说明:这就是老师的“暗线”语言,引导学生明白从公式出发,反映在a、b上只是取值不同,可以演变出无数道题,是“解压”的过程,最终还是利用公式解题,所有的题目只有“一道”,只是形式不同,这又是“压缩”的过程,把握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解题。
师:你会变了吗?请各小组编题。(活动:四人小组先在组内讨论、交流,再推选完成最快的两个小组出示题目,其他小组同学练习。)说明:引导学生现场出题,一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二是验证变化规律。
师:下面思考,如何计算:(a+b+c)2生1:可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来计算,就是把(a+b+c)2看做(a+b+c)(a+b+c)。
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也可以把其中的(a+b)两项看成一项,变成[(a+b)+c]2的形式,就能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了。
师:说得非常好。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哪种更简单呢?请你任选一种,完成练习。
生:(紧张地做题,同时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师:这道题若是变为(a+b+c+d)2,你会做吗?
生:(齐答)会。师:怎么办?生1:把其中(a+b)看做一项,(c+d)看做一项,还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
生2:还有其他分组方式,如把(a+c)看做一项,(b+d)看做一项,也能直接运用公式解题。
师:方法一样吗?生:一样的。师:还能变下去吗?这样可以变出多少道题?
生:无数道。师:最终是几道题?生:(齐答)一道题。师:现在,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解这样的题了。课下,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a+b)2的指数变化一下,又可以变出多少道题,你能计算出来吗?
(活动:投影显示一组题目,如(a+b)3、(a+b)4……)说明:这就是老师进一步利用这个例子论证“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
3.通过大量的习题验证通用工具,学生并且自造通用工具。
师:通过前面的检测,看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下面进入达标检测。
(活动:投影显示达标检测题)1.填空:
①(2x+3y)2=______;②(14a-1)2=116a2-____+1;③当x=5,y=2,则(x+y)(x-y)-(x-y)2=_________。
2.计算:
①(-2m-n)2;②(2-3a2)(3a2-2);③(-cd+12)2;④(n+3)2-n23.计算:(x+2y+3)(x+2y-3)生:(积极
、主动地在作业本上完成上面练习题。)师:(巡视,批阅完成快的学生的作业,最后集体点评,只讲不会的。)说明:第2①
题,可先变形为[-(2m+n)]2,再按(a+b)2的公式展开,也可直接理解成-2m与n的差,按(a-b)2计算;第2②题将(2-3a2)变形为-(3a2-2),原式可转化为-(3a2-2)2,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第2④题把(n+3)看做a
、n看做b,逆用平方差公式也是一种解法,同时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第3题是下节课训练内容,在这里可以提前,引导学生通过变形,得出(x+2y+3)(x+2y-3)=[(x+2y)+3]·[(x+2y)-3]=(x+2y)2-32=x2+4xy+4y2-9,这里还是把(x+2y)看做a、3看做b,进一步验证了“通用工具”,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拓展提高还是在“变”上下功夫,要求学生能较熟练掌握,逐步达到脑算的层次,水到渠成,能力自然提高,学生就会自造“通用工具”了。
4.嫁接“知识树”,推荐作业。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再次投影本节课“知识树”。)生:这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知道了公式中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能运用公式解题了,能力上又有新的提高.师:课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投影显示]思考题:计算(a+b+c)2、(a+b+c+d)2的结果,观察有什么规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计算(a+b)3、(a+b)4的结果,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预习指导:①课本第38-39页内容,重点研究例3两个题目的解题方法,能尝试独自解答课后随堂练习或习题,②设计下节课“知识树”,优化本单元“知识树”。说明:本环节是将本节课“知识树”
移植到乘法公式的单元“知识树”上,整体构建知识,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能力树”。作业是推荐性的作业,达标检测就是“堂堂清”,学生课下只须做好预习作业就行了,这样会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发展个性。
七年级音乐上教材分析人音版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以“歌唱祖国”为主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选取《国歌》、《爱我中华》等具有鲜明爱国热情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中,感受、体验、理解歌曲内涵。单元附增歌唱的基本要求、基本姿势、基础发声练习要求及旋律、常见的演唱形式等内容,使学生在开学之初就要注意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以“缤纷舞曲”为主题,这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同时又非常浅显易懂的一类音乐体裁。教材选取了国外的圆舞曲、波尔卡、探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舞曲等具有典型性、普及性、愉悦性的舞曲类型,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第三单元以“草原牧歌”为主题,选取蒙古族长调、短调歌曲各一首,又增添了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民歌曲目,为学生展现出一条具有时代色彩的民族音乐发展道路。教科书中呈现的曲谱、歌谱及精美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立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我国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发展。
第四单元以“欧洲风情”为主题,教材选取了意大利民歌、俄罗斯民歌和苏格兰民歌,以及一些欧洲特有的民间器乐曲。重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感受外国民间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异同,为学生以后能够认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单元以“劳动之歌”为主题,选取中国民歌中重要体裁之一“劳动号子”,通过船工号子、森林号子、农事号子代表的几首歌曲,让学生在演唱和欣赏中加强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者的尊重,同时积极参与到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创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力。
二、教材重难点
第一单元的重点是用准确的节奏、节拍,饱满的情绪背唱《国歌》,难点是对三拍子的节拍特点、休止符、附点音符等的把握。
第二单元的重点是把握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能用正确的演唱方式演唱《青年友谊圆舞曲》。难点是对各类舞曲特点、风格的准确把握。
第三单元的重点是能够准确把握《银杯》、《牧歌》的风格,并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难点是对长调、短调歌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特点的准确理解,演唱时声音的控制以及对大跳音程音准的把握。
第四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二声部合唱中,有感情地演唱《桑塔·露琪亚》。难点是二声部声音的协调。
第五单元的重点是深入了解劳动号子,能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军民大生产》。难点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七年级美术壁报编辑制作教案教案模板
课题壁报编辑制作
年级
一年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将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班级壁报的实际编辑、设计、制作全过程。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学习、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
教法交流法、讨论法、欣赏法、引导法、协调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法、合作法、实践法。
重点将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班级壁报的实际编辑、设计、制作全过程。
难点合作学习中是否能愉快的合作,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对合理的部分进行采纳。
教具教材、范画、各种搜集的资料、画笔、颜料、彩纸、白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
教学谚语分析分析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启示。在问“如果在实践中遇到大家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畅谈总结出集体团结的力量很大。愉快的合作,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对合理的部分进行采纳。然后大家在统一看法,做到愉快合作—探讨—辩论---统一。
难点的预示
学习方法的提示导入新课壁报编辑制作提示运用前两课所学的知识,分组合作,办一期班级壁报。
目标
实施一、确定集体方案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温固前两课所学内容2、引导确定主题3、引导集体分析、研究,集中、整理,形成新的集体设计方案。部分资料提供优秀范例演示提供打印机1、回忆、交流、温固前两课所学内容2、确定主题3、集体分析、研究,集中、整理,形成新的集体设计方案。优秀范例欣赏与借鉴合作学习的初步实施启发学生设计思路,提供学生设计参考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目
标
实
施
过
程二、栏目设计三、壁报全貌的初步组合与完善四、正稿设计制作提示组与组之间要互通有无指导师生之间和小组设计的整体效果交流与讨论指导构思草图的修改与完善指导集中由各组推举代表发表修改和调整意见,讨论,完善,定稿。指导整体“拼装“与调整具体活动:1、分析已确定的主题,并将主题展开成为若干个方面的子题,每个子题作为一个栏目。2、进行栏目分工,自由结合,组长统筹,在分合作小组,分头进行各自栏目内容的组织和设计。3、各合作小组将搜集的有关材料加以选择、整理,充实进本栏目4、将本栏目的设计构思画成草图,师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5、修改与完善6、完成栏目设计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对合理的部分进行采纳。整体“拼装“与调整难点的实施加强合作学习重在思想的引导培养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
布置
作业参观班级壁报,评选最佳壁报,交流学习心得。
组织评选
组织参观
组织交流参观
评选
交流相互学习总结得失
小结
积极参与社区的宣传栏,将知识应用与社会实践。
简单小结并提出希望
展望创设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