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生活中的图形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生活中的图形

    发表时间:2022-01-19

    【www.jk251.com - 北师大版数学生活中的图形】

    随着高中的教学工作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老师的策划能力,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高中教案?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生活中的图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生活中的图形(一)

    --------------------------------------------------------------------------------

    何春华2002-12-1711:24:40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jk251.cOm扩展阅读

    探索规律(北师大版)(小编推荐)


    探索规律

    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字母表示数》这一章是开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学习大门的钥匙,《探索规律》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学生初步学习数学符号语言后在应用方面的升华。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其次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将原有的一课时改为两课时,分别从直观形象和抽象符号上进行规律探索(本课是第一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减,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理念

    教法:

    本节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以问题引导思维,内容的呈现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景之中,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经历从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的双向交流过程。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

    2、通过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根据“回想——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难点进行层层铺垫,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与思维升华的过程,感受自我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学法: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去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景。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师生齐读儿歌的这种温馨感觉久违了,这节课就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始了。)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开始,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数学式子表示现实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

    二、建立模型。

    联体长方形的摆法:(填空)

    1、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2、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3、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联体长方形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以上的三组题目逐层递进。根据图示的颜色区别,帮助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有规律递增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应用解释。

    1、标准问题。

    餐桌的摆法:(填表)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123…N

    可坐人数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123…N

    可坐人数

    2、变式问题。

    在桌数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更多?

    3、探索问题。

    若你是一家餐厅的大堂经理,由你负责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西式冷餐会,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呢?

    (新颖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一名学生都跃跃欲试,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很完美。)

    [问题2和3之间有一个“问题解决”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一步步加大题目的开放性,不仅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使之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都有较好的体验,从而突破难点。]

    4、辅助练习。

    按规律填空,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

    ①2,4,6,8,____,12,14,…____

    ②2,4,8,____,32,64,…____

    ③1,3,7,____,31,…____

    注释:用N表示数的序号。

    [为下面的知识拓展做好模型,给出充分的联想空间。]

    四、拓展。

    折纸问题:(填表)

    ①对折次数与所得单层面积的变化关系表:

    对折次数01234…N

    单层面积

    ②对折次数与所得层数的变化关系表:

    对折次数01234…N

    所得层数

    ③平行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

    对折次数01234…N

    折痕条数

    (简单的道具纸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活跃起来,边折,边想,边说,可以充分享受思维带来的快乐。)

    [以上的三个问题组由浅入深。问题②③与练习中的数列有类比关系,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和猜想。由数量关系上直接得出规律后,再由教师指引在实际意义上探索得出规律,从而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意研究学生经验中已有的个人的原始观念。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研讨或辩论,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或实验进一步研究有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发现各自原始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解释不通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和发展这些观念。]

    五、小结。

    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1、在探索规律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

    2、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所学习到的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探索规律过程中哪些量是重要的;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等。)

    根据学生总结写出板书:

    [这是一只求知的眼睛,形象地说明了探索规律的过程:问题→猜想→验证→总结→结论。如果验证不合理则进行重新探索,所以此处是一个往复过程。如果验证合理则上升到总结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真的,此时我看到每一名学生眼中有智慧之光在闪烁。)

    检测题:

    A组:(填空)1,4,9,16,____,36,49……

    B组:用火柴按下图方式搭图形,按规律填写下表:

    梯形个数1234…N

    火柴根数

    作业:

    A组:课本作业(略)。

    B组:(开放性作业)有人说一张普通的报纸连续对折最多不会超过8次。利用今天在折纸问题中对折次数与单层面积以及所折层数的关系的探索,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或反驳。

    [在开放性作业中添加了活动内容,围绕折纸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之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辅助的社会调查、加强对观察能力、类比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等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所提交的论文有较严谨的论证,大多数学生能利用表格等方式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结论,有一部分同学还针对纸的韧性、厚度等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思维的缜密性令人刮目相看。)

    课后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1、通过情感活动把学生与教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积极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2、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把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减少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教师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少讲,少问,少板书,力求做到精而美,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不仅应当经常地问学生“为什么”,而且更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相应的“自觉状态”转变,也即由被动地去回答老师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而发展成为经常地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而这一转化过程的引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在课堂生生交往中,所有学生都应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教师方面:进一步丰富社科知识,提高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水平。

    马虹桥

    载自《人民教育》(初中)

    2003年13-14期

    高中教案“转圈”中的数学【精】


    ----“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案例及点评执教:荆门市京山实验中学/程诗春点评:荆门市教研室/罗昭旭摘自:《荆门教育信息网》我们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师乃至数学教学总是那么一幅正儿八经的数学面孔: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使得原本生气勃勃的青少年对数学望而生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活动产生了数学,社会生活充满了数学,我们何不将数学的“真实”(背景、情境、发生过程等)再现给孩子们!本此目的,在执教多边形外角和时,作了如下尝试.课例:首先,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引出课题:多边形的外角和。结合图形(如下图所示),老师和学生共同明确了多边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意义后,提出问题:请你想一想,下列图中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外角和m3、m4及m5,哪个大?然后分组计算讨论.T:同学们有什么发现?S1:它们的外角和总是360°,与边数无关.T:那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有关,而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一个周角呢?你不感觉到意外吗?(激发求知欲望)S2:可以用内角和(n-2).180°来说明它的正确性.(具体推导略)T:不错.哪位同学能有更确切的见解?比方说你们由周角会想到什么?(点击思维火花)S3:每个顶点处转动一个角度,正好联成一个周角.T:S3的见解太妙了,转了一圈就是一个周角,360°就是转了一圈.那么同学们会转圈吗?(刺激活动兴趣)S:(齐答)会!我们每天早锻炼跑步就是在操场上转圈.T:(如图)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请思考:问题(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在图上标出.问题(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S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分别是∠1、∠2、∠3、∠4、∠5.S2:我想小明在点A处第1次转身前后视线夹角为∠1,同样在点B处第2次转身可得∠2,在C处第3次转身得∠3,在点D处第4次转身得∠4,点E处第5次转身得∠5后,他与他原来方向一致,刚好转了一圈,由此我想这五个外角的和是3600.[学生对问题(1)、(1)的解决充分展示了他们思考的全程,同时也充分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数学,形成数学结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同成长.]S3:沿各边行走,应该说他的视线恰好扫过了一圈.S4:我在某一顶点沿各边方向转动一圈,恰好形成一个周角.T:好极了,S4回答得真精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360°.周而复始,原来如此!现在我们把转圈的过程搬到黑板上来.(教师拿来出圆规,使一边与六边形的一边重合,另一边沿着各边方向旋转……,直至最终重合在一起,形成周角)此时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什么关系?(自然过渡,恰到好处的抽象.)S5: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同位角.S6:这相当于在一个顶点处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而并未改变外角的大小.T:Verygood!一语道破了天机!可见数学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实际,再现了“数学----生活”的主题.)T:好,非常好!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周角这一有趣的结论.这里不妨再回头比较一下它和多边形内角和的联系与区别.(照应前面S2说过的话)S7:根据内角与外角互为邻补角,可以由内角和推导出外角和.S8:多边形内角和随边数增加而增加,而外角和始终为周角.S9:(举手)老师,也可以由外角和推导内角和.T:太好了!其实在前面探讨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是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基础的,而用外角和来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更为方便.请大家填写下列表格,作为课外的探讨.多边形顶点的个数内外角总和内角和外角和333×180°180°360°445566……………nn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慰.说实话,从事数学教学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在追求,在探索,但始终未能跳出“灌输”的窠臼.应该说也是在没完没了的“转圈”,就像多边形外角和为360°,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每次都是轻松地带过,而未能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个“圈”.直到今天,在这个“转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周角,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全新的理念及其课程观.点评: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从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公式,数学知识真实而生动的背景、情景及发生过程被掩盖得严严实实.比如多边形的外角和,我们总是用内角和一证了之,没有任何探究过程,更谈不上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本节课打破惯例,在师生共同的“转圈”活动中观察、体验,让学生真正看到了多边形外角和是一个周角,再现了数学知识的真实背景及其本质内涵,学生当然不会把360°当作一个简单的数据去记忆了.它留给孩子们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鲜活又纯真的“梨子的滋味”,天经地义的结果和“原来如此”的感悟.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西装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19世纪80年代年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

    (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出现:1896年(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一、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高中教案新标教材经济生活单元教案 精选版


    第二单元

    p22虚线框的素材变了。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可能没有想到,我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按每双筷子长20厘米、宽1厘米计算,这些筷子可铺满363个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许多人纷纷呼吁“筷子革命”:外出就餐尽量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

    ○你愿意支持“筷子革命”吗?请说明理由。

    有专家估算后认为,我国每年餐饮剩余饭菜浪费的蛋白质高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的一年所需。“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有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几个菜,吃完后一定要有剩余。如果盘子里的才被客人吃光了,主人就很没有面子。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你或你的家人外出就餐时有没有“舌尖上的浪费”?请就如何消灭“舌尖上的浪费”与同学交流。

    【解读】素材与现实更为贴近

    p24把袁隆平的事例换成了XX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的事例。

    把牛玉儒的事例换成了白芳礼老人的事例。

    【解读】事例更加贴近时代,更感动人。

    p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现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现改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0“为了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改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2“乡镇企业”的图换成了“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诞生”

    集体经济的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解读】修改后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实际。

    p35“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的后一句改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6“微观基础”修改为“微观主体”。【解读】更加科学。

    p39“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后面增加一句“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解读】更便于学生理解。

    p40虚线框“火腿”事例换成了“奶粉”事例

    p42“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46“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删除“便捷的投资”这一提法;删除“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

    p47删除“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这一提法。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删除“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这一说法。

    p48“稳健的投资——债券”删除“稳健的投资”这一提法。“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删除“规避风险的途径”这一提法。

    p50删除:“作为投资工具,基金的优势主要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于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更为符合实际,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高二数学抛物线中的焦点弦问题集体备课


    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问题一:已知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

    交抛物线于两点,则

    问题二、已知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

    交抛物线于两点,为在准线上的

    射影,则

    问题三、已知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

    交抛物线于两点,为在准线上的射影,

    则以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的位置关系?

    问题四、已知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

    交抛物线于两点,

    问题五、已知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交抛物

    线于两点,则

    二、练习

    例1、过抛物线的焦点做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如果,那么

    变式:过抛物线的焦点做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如果,为坐标原点,则的重心的横坐标是

    例2、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且与抛物线交于两点,由分别向准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如果,为的中点,

    则(用表示)

    变式: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且与抛物线交于两点,由分别向准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如果,为的中点,则(用表示)

    例3、设坐标原点为,过焦点的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则

    例4、过抛物线的焦点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若线段与的长分别是,则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生活中的图形】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