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三原色三间色的教学方案
  • 三原色三间色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4-14

    【www.jk251.com - 高三教学方案】

    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高质量的教案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写一份初中教案?这篇《三原色三间色的教学方案》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凌朝晖

    [课业类别]

    绘画色彩知识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及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录像片、幻灯片、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2分钟)

    1·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缓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播放录像,生观察。)

    b.看了录像,我们知道日常生活申色彩确实很多。

    请同学回答,刚d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

    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板书课题:《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20分钟)

    (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

    问: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师贴出定义)。

    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

    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用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c.做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师边说边做)。

    生:橙色。

    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

    d.得出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

    生:(答)

    师贴出间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3·做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种颜色。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击鼓传色"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稳谁芋另、";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

    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

    同学传色,师生共同做这补色游戏。在玩申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

    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设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0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0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wWw.jk251.cOm

    0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轻音乐)

    4·讲评作业。

    五、看录像结束教学。(3分钟)

    1·看课本第P11。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如课本中: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叶、小草、树叶等。

    2·看录像。

    师: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播放,生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清,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

    3·结束。(在轻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过三点的圆的教学方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③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

    难点:反证法不是直接以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正确,又因为矛盾的多样化,学生刚刚接触,所以反证法不仅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作图、观察、分析、概括出定理.

    (2)组织学生开展“找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作图能力.

    (3)在教学中,解决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对圆心和半径的探讨,已知圆心和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这是从圆的定义引出的基本思路,因此作圆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找圆心和半径的问题.由于作圆要经过已知点,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作圆的问题又变成了找圆心的问题,是否可以作圆以及能作多少个圆,都取决于能否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圆心的个数.

    在第二课时反证法的教学中:

    (1)对于A层的学生尽量使学生理解并会简单应用,对B层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即可.

    (2)在教学中老师要精讲:①为什么要用反证法;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③精讲精练.

    第123页

    过三点的圆相关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活动设计:

    (二)学习载体设计:

    (1)实践:(a)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b)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发现新问题).

    (2)实验:应用电脑动画,使学生观察、发现新问题.

    (3)作图:已知: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已知点A、B、C(如图)

    求作:⊙O,使它经过点A、B、C.

    (4)应用和拓展:给弧找圆心、三角形的外接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能否作圆,什么情况下能?什么情况下不能?

    (三)学生交流、师生对话活动设计:

    学生交流与师生对话,在上课之前无法确定,要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但在两处必须要进行:(1)在实践(或实验)中发现的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活动

    确定圆的个数

    1、如图1,直线上两个不同点A、B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一个圆;如图2,直线上三个不同点A、B、C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三个圆;……;那么直线上n个不同点A1、A2、A3……An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

    2、如图4,直线上n个不同点A1、A2、A3……An和直线外两个不同的点P、Q,则这(n+2)个点最多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3、如图5,在⊙O上的n个不同点A1、A2、A3……An和P,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参考答案:

    1、可以确定个圆;

    2、分类求解

    (1)取P点和直线上两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个圆;

    (2)取Q点和直线上两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个圆;

    (3)取P、Q两点和直线上一个点,一共n个圆;

    ∴最多可以确定个圆.

    3、可以确定个圆.

    生物间的食物联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常识第九册《生物间的食物联系》。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着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4.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头饰。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相结合。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始让学生唱《数蛤蟆》。2.你们刚才唱的歌的歌名叫什么?如果我要你们带我到现实中去数蛤蟆,那你们会带我到哪里去数?为什么?(因为田野里有蛤蟆吃的食物——害虫,所以那里蛤蟆特别多。)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课文《生物间的食物联系》。(二)探究新课1.再现生活(1)今天的天气特别好,我们一起到野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怎么样?(课件展示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面,画上有玉米、狗尾草、水稻、大树、池塘以及蓝天等。)(2)我们的家在农村,大家能根据自己的见闻说说田野里会有哪些动物,它们一般喜欢在什么地方?请知道的同学上来点给大家看。(课件中链接了老鼠、青蛙、蛇、老鹰、蝗虫、麻雀等动物,当学生在课件上点击时,画面中会出现相应的动物。)(3)你们为什么要在这些位置上点击?(因为这里有它们喜欢吃的食物。)2.深入研究(1)借助游戏简化知识点①让几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水稻、青蛙、蛇、小昆虫、老鹰等动物。然后让他们去找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并且用手抓住“它”。②当每位同学都抓住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时,让其余学生观察他们所组成的形状。③提问:你们觉得现在“它们”一个连着一个像什么?(像链子。)“它们”是以什么联系起来的?(它们之间以食物为联系。)给这条链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比较好?(食物链。)④让参加游戏的学生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名字依次写在黑板上,并且用箭头标出自己会被谁吃了。(2)课件出示讨论题:讨论比较“水稻→虫→青蛙→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的生物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共同点?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水稻是植物,能够利用阳光和二氧化碳合成自身的营养物质,所以是生产者;虫、蛙、蛇、老鹰是动物,主要依赖其它生物而生存,所以是消费者。食物链开始于植物,结束于凶猛的食肉动物。)(3)课件出示一块田,田边长着狗尾草,田里长着水稻,还有蝗虫、青蛙、麻雀、苍蝇、老鹰、蛇等动物。提问:这些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把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用箭头连起来,最后得到的形状像什么?(像网。)把它称作什么?(称作食物网。)(4)说说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生物是生产者?哪些生物是消费者?请你说出几条食物链。3.倡导保护大自然(1)课件出示讨论题:在“水稻→虫→青蛙→蛇→老鹰”这条完整的食物链中,如果某个环节缺少了——如青蛙没有了,结果会怎样?(害虫没有了天敌青蛙,就会大量繁殖,最后虫害会使水稻减产。)(2)蛇除了吃青蛙,主要还吃什么?如果大量地捕捉蛇,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3)讨论:根据对上面两个事例的分析,我们以后该怎样做?(4)课件出示(配有画面和录音):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尊重大自然间的一切,决不能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益虫、益鸟、益兽。例如,平时要做到不捉青蛙、不吃青蛙,发现有人买卖青蛙、蛇等野生动物,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我们还要多写一些有关环保的文章、发放宣传单,呼吁广大市民要热爱、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和睦相处。(三)应用巩固(课件出示)1.填空题(1)生物之间________联系叫食物链。(2)绿色植物是食物链中的___________,动物、细菌等生物是食物链中的______。(3)在“水草→______→鸬鹚”的食物链中,中间一项可以填______,______是生产者,是消费者。(4)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______。2.选择题(1)在鹰、小麦、鼠、蛇组成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排列是()。A.小麦→蛇→鼠→鹰B.小麦→鼠→鹰→蛇C.小麦→鼠→蛇→鹰D.鼠→蛇→鹰(2)在食物链中的消费者排列顺序为()。A.由弱到强B.由强到弱C.无一定要求(3)在街上发现有人卖青蛙,你会()。A.买青蛙吃B.不管他C.向有关单位举报3.判断题(1)水稻生长要消耗水和肥料,所以水稻也是消费者。…()(2)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是生产者。…………()(3)自然界里的青蛙、蛇等动物非常多,我们就吃一只是无所谓的。………………………()4.思考题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谈谈人类和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后你会怎么做?

    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的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方案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及的对应元素;

    (2)知道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学生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证明:AF∥DE

    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方案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cosa、tana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程序:

    一.探究活动

    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aa=,cosa=,tana=

    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abc中的siaa,cosa,tana的值。

    4.学生练习p21练习1,2,3

    二.探究活动二

    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30°cos45°tan60°

    归纳结果

    30°

    45°

    60°

    siaa

    cosa

    tana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a30°+cos30°(2)sia45°-cos30°(3)+ta60°-tan30°

    a

    b

    c

    三.拓展提高p82例4.(略)

    1.如图在⊿abc中,∠a=30°,tanb=,ac=2,求ab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p85-862,3,6,7,8,10

    【三原色三间色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