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单元“鸡兔同笼”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 单元“鸡兔同笼”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22

    【www.jk251.com - 鸡兔同笼优秀教案】

    按照惯例,小学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小学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如何才能写好小学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元“鸡兔同笼”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难点: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授课程。

    1、教学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2)假设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是兔子的只数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x=26

    32x-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3,延伸与应用: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下面分

    组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六年级38名少先队员划船活动,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人,大船能乘6人,小船能乘4人。这次活动租大船、小船个几条?(“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师: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这个“租船”问题转化成了一道‘‘鸡兔同笼”问题。

    4,畅谈收获,全课结束。

    师:今天的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师: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人教版教案单元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题

    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共享教案

    一、回顾旧知

    填空。

    1、0.1是()分之一。0.6里有()个0.1。

    2、10个0.1是()

    10个0.01是()

    3、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学生量,反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一把尺,在尺下标上几个箭头,让学生填出所指的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p55.1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4.做练习九的1至4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单元数学广角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目标分解】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2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植树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课时: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内容解读】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两步应用题,直线、封闭曲线等有关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相关应用题

    三、本单元的例3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关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四、练习二十第4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二十第4题十探讨关于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寻找隐藏其中的规律,比如把一个圆圈平均分成4份,可以看到正好有四个间隔点,所以关于封闭曲线的指数的棵树正好是分出的间隔数。

    【教学提醒】

    五、怎样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対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

    我的教学问题集(单元 教案精选


    1、关于公倍数、公因数概念的引入,教材改变了以往老教材毫无生机与趣味的从抽象的概念(倍数、因数)到抽象的概念(公倍数、公因数)的引入方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然引出两个概念,完全遵循了新课程的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我总有一个感觉,两个铺长(正)方形的题粗看很相似实质又不同,学生有混淆,特别反映在此类题的练习中,况且倍数与因数原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学生说理时常达不到教师的“位,他不知道老师要说倍数还是因数。

    2、关于最小公倍数求法,列举法和“大数翻倍法”学生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心算能力要强);最大公因数求法,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他们自己得出了可用列举法与“小数缩倍法”(名字也是他们自己取出的),我对此加以了肯定与尊重。可我马上就后悔了,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不讲所谓“小数缩倍法”不会出现的错误情况,比如12与16,有不少同学缩倍后答案不是写商4,而写了除数3,甚至33与11也出现了有同学写3。细细想来,求最大公因数千篇一律用“小数缩倍法”是不科学的,有时可能反而用“大数缩倍法简单”,关键是看“少”(因数个数)而不是看“小”,如12与57。所以还是用列举法加上让学生熟悉几种特殊情况后判断简单。

    3、有关“起点”的实际问题。教材上练习四的4、7、8及练习册中的不少题目起点都是从零开始的,如第4题跳棋起点是在1前面而不是在1上,第8题“起点”是7月31日而不是8月1日,所以这类题算出的公倍数就是最后的答案,导致学生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公倍数是几答案就是几。我不知道教材是不是有意这样编排的,但最后一个思考题,“起点”却是8月1日,导致学生答案都是公倍数12,而正确答案却是13。所以既然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就要接近生活实际,题目就不能全是理想化的从“零”开始的。这类题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出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两次相隔的数量,这样不管‘起点”是几,只要加上相隔的数量就能计算出下一次。

    编者:学贵有疑,教亦贵有疑!

    下数学单元教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我们学过了哪些体积单位?容积单位?

    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容积单位呢?

    3、0.54升=()毫升=()立方厘米

    2430毫升=()升=()立方分米4升30毫升=()升=()毫升

    320毫升=()立方分米2.4立方分米=()毫升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

    一瓶墨水的容积约是60()。

    一张课桌所占教室空间约350()。一间教室面积约是50()。

    课本封面的面积约是237()。一棵大树高15()。

    二、综合练习。

    1、一个铁皮无盖正方体水箱,棱长2米8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如果1立方米水重1吨,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吨?(厚度忽略不计)

    2、一个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

    3、挖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30米,宽20米,深2米,这个游泳池最多能盛水多少立方米?占地多少?

    4、把9升水倒入一个里面长是50厘米,宽是45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的高度是多少?

    5、学校要砌一堵长25米,厚20厘米,高4米的砖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0块,一共要用砖多少块?

    6、一块正方体花岗石,棱长1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块重2.7千克,这块花岗石重多少千克?

    三、思考题。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箱,长、宽、高分别是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现在打包带按图上所示(接头不计)。这个纸箱至少要多少厘米的打包带?合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练习

    0.54升=()毫升=()立方厘米

    2430毫升=()升=()立方分米4升30毫升=()升=()毫升

    320毫升=()立方分米2.4立方分米=()毫升

    课后反思:

    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信息处理和策略分析。

    教学难点:策略的最优化。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很多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了。如果你家里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你希望家里购买什么呢?

    虽然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梦想,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还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宽敞明亮的住房(大屏幕出示各种不同风格的住宅楼)。

    如果你家里准备购买一套新房,你首先会考虑哪些问题?

    今天,易老师也碰到了这样一个购房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揭示课题: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

    (一)计算房价

    1.问:同学们已经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房子一般是怎样计价的吗?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出示材料一:新房信息。

    3.学生活动,用计算器算出总房价。

    940×98=92120(元)

    老师问: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房价怎么样?

    4.出示材料二:教师购房的几条优惠政策。

    (1)一年教龄优惠6元/m2(夫妇二人教龄合计25年)。

    (2)小学高级教师优惠40元/m2(丈夫为小学高级教师)。

    (3)长沙市优秀教师优惠30元/m2(本人为长沙市优秀教师)。

    教师问:有没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小组活动,用计算器算出优惠以后的房价。

    请小组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计算方法和结果。

    25×6=150(元/m2)

    150+40+30=220(元/m2)

    940-220=720(元/m2)

    720×98-70560(元)

    (二)选择付款方式

    1.教师:即使国家给出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但易老师仍然面临困境。

    出示材料三:易老师家庭经济状况。

    (1)家里已有存款3万元。

    (2)准备借2万元。

    (3)夫妇二人每月收入合计1700元,各项生活开支900元。

    教师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份材料的?

    2.出示材料四:可供选择的付款方式。

    (1)一次性付清70560元。

    (2)首期先付50000元,以后每月付300元,付8年。

    (3)首期先付30000元,以后每月付800元,付5年。

    3.学生小组活动:如果你是易老师,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派代表说说你们这组的想法。

    (三)选择地板

    1.教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我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让学生欣赏)。

    装修是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其中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确定使用木地板,出示材料五:关于木地板的市场调查。

    3.教师:易老师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能用数据说明吗?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

    比如,以15年内所需的资金来进行比较(假定在客厅和三个房间铺木地板,总面积60m2)。

    高级木地板:120×60=7200(元)

    普通木地板:60×60×3=10800(元)

    三、总结(略)。

    《小学青年教师》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型]: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18、11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寄信买邮票的过程。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同邮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时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三、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教学93页的练习十七2—4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和策略分析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能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具体情部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93页的下面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93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3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1元的,则总钱数是40元,比实承钱数多7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5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的?

    学生讨论。

    讨论衙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讨论让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4、补充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3、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4、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5、一辆公共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在中途下车,每张票价0.6元,另一部分到终点下车,每张票价0.9元。售票员共收票款36.9元。问:中途下了多少人?

    三、全课总结

    1、说说通过今天的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小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替换”与“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学会借助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进行分析,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作业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练习课(单元整理和复习三)

    完成p25:8――――-p26:11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12-412-314-8

    16-96+813-6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12-613-714-9

    2)12-713-811-6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九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第p26:11题图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每两个之间插进一个女生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的演示。

    语文下册单元导学图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第一单元导学图导语1文言文两则2匆匆3桃花心木4*顶碗少年5*手指交流平台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两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交流一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阅读链接:明日歌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新课标第一网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阅读链接:手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当我们读的心有所动时,就会心有所思考,继续往下读,联系上文想一想,你就能明白,作者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生长。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结合本组课文和以前的语文学习,交流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的感悟方面有什么特点,你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的。

    【单元“鸡兔同笼”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

    求个数比另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这节课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