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气温分布温度带
  •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气温分布温度带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jk251.com -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气温分布温度带,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 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 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 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 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 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 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 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 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 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 C

    1000~2000 C

    3000 C

    5000 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 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气温气温的分布教案模板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一年中);2、知道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高度)3、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1、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2、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1、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等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教学反思:

    气温气温的分布相关教学方案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要求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内容点析1.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下一节教材一起,虽是对第一节有关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为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与降水,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而非天气。2.气温的概念在上一节已经作了解释,教材从生活出发,很快切入到平均气温的概念。因为一地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3.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举了5个实例,分别说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4.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图3.12和图3.13分别模式化地表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大致趋势。由于气温日变化曲线的绘制取决于观测的次数,因而图3.12的曲线上没有标出对应横坐标时刻的气温点值。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5.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项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实际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步给出一实际气温资料,让学生参照活动第一步的气温曲线图,并根据具体要求,绘出气温曲线图。6.气温的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教材抓住这两点设计图解(图3.15和图3.16)和活动,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气温空间分布的知识,也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比较气温垂直差异的技能。教学建议【气温与生活】1.本节开始,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气温概念。复习的方法可请一位同学表述对气温的理解,再请其他同学评论、补充。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可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从同学们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2.读图3.10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与日平均气温类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而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月内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尝试怎样求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再结合具体困难讲述具体方法。3.《气温的观测》作为阅读材料,只让学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学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气温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统一规定。4.“气温与生产、生活关系”的活动,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分别总结各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生产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关系。第二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分别就每一方面再补充一例。第三步,请同学们在教材给出的几方面外,再思考并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的关系。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学习中,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气温的变化】1.气温时间变化的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3.12和图3.13进行。两图的阅读都要引导学生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较差。图3.12上日最高气温约31℃,最低气温约24.5℃,日较差约6.5℃。图3.13上月平均最高气温约24℃,最低气温约-6℃,年较差约30℃。月平均气温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差异,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不需要讲解原因。2.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活动,可按教材要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图3.14。(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约为22℃;(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约为1.5℃;(3)气温年较差为20.5℃;(4)该地气温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此外,可补充问题: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现什么样的形状?进而说明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3.根据表3.1画气温曲线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图幅的大小。第二,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第三,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点处标上点。第四,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然后对应读图3.15。读图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温线闭合的,要么是高温中心,要么是低温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的高低决定。第二,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第三,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第四,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2.图3.15是简化的模式图,便于学生掌握以上读图要领。接着应引导学生读图3.17(活动1),将刚学过的读图要领运用于实际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之中。该活动答案:(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2)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完成教材中要求的读图任务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读图经验中,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教学时需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3.气温垂直递减率需要学生记住。教学时先讲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然后引导学生做活动2。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并向同学们宣讲,可加深对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记忆。教学时需要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就同一地点而言的。

    经典初中教案频率分布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表和作直方图.

    难点:确定组距与组数和决定分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一组数据即某总体的样本,列出样本的表,作直方图的方法.请叙述此类题目的解法.

    新课

    例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单位:厘米):

    6.56.46.75.85.95.95.24.05.44.6

    5.85.56.06.55.16.55.35.95.55.8

    6.25.45.05.06.86.05.05.76.05.5

    6.86.06.35.55.06.35.26.07.06.4

    6.45.85.95.76.86.66.06.45.77.4

    6.05.46.56.06.85.86.36.06.35.6

    5.36.45.76.76.25.66.06.76.76.0

    5.56.26.15.36.26.86.64.75.75.7

    5.85.37.06.06.05.95.46.05.26.0

    6.35.76.86.14.55.66.36.05.86.3

    列出样本的表,画出直方图.

    教师可采用制作教学挂图(或小黑板或投影片)来讲解此题.

    接下来再补讲例题.

    补充例题

    抽样检查某村小学学龄以上未入学人的年龄,统计出一组数据(共100个)如下(单位:岁):

    67796156206883867527345837

    64216987768060635425158086

    67295489688583524233507660

    51533757558452645767566759

    48728455626875128669182635

    2846404767646546776549721

    58636373497053638033662151

    206258536654684979

    试列出表,绘出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89-7=82(岁);

    (2)决定组距与组数,取组距为10,由于

    故按10岁的组距可分成9组;

    (3)决定分点,把第一组的起点数字定为6.5;

    (4)列表:

    (5)绘制频率直方图.

    小结

    作本课一类题目一定要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直方图.

    五个步骤严格作好.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讲例题时,每一步骤都要请1~2名学生先作一下,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印象.练习要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

    (三)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照五步骤作题.

    难点:教会学生严格按步骤作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

    2.如何估计总体分布规律?

    新课

    本课依照下述题目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

    填空题:

    1.在直方图中,纵半轴表示____与____的比值.

    2.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_____.

    3.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

    4.反映了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_________,通常可用样本的来估计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与____成正比.[]

    A.组距B.组数C.频率D.频数

    2.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各组频率关系是[]

    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没关系

    解答题:

    1.如何得出一组数据的(列出主要步骤).

    2.两组学生各20人,作引体向上比赛,各人的次数分别如下:

    甲组1061214812101441614841020xx141068

    乙组10812810121012126101281212101010128

    (3)作出甲组表;

    (4)绘出甲组直方图.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练习的结果.

    填空题:

    1.频率,组距;2.频率;3.1;4.比的大小,总体分布规律.

    选择题:

    1.D;2.C.

    解答题:

    1.(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表;(5)画直方图.

    (3)甲组表:

    (4)甲组直方图:

    对解答题第2题要进行讲评.

    小结(同本节第(二)讲)

    作业:选用教材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同本节第(二)讲),布置学生作“读一读”.)

    对改练习.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气温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

    查询:,查询广州天气。

    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

    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附卷第一题)

    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

    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

    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

    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

    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生产

    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

    教学反思

    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选取部分学生的绘图成果进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绘画准确的曲线,可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利于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并应对绘画得较好的加以表扬进行激励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日本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地图以及各种日本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文化风貌,了解日本的工业、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及领土组成。

    2.通过读“东亚地图”“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日本工业分布图等”,及北京和东京的气候比较图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使学生了解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3.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4.通过对日中贸易即日本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和从我国进口产品的调查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树立国际意识,增强主人翁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小,人口稠密。自然地理特征,多山、平原狭小;海岸曲折、港湾优良;多火山地震;矿产资源贫乏;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等方面。它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教材首先讲这些特征,为讲经济发展准备条件。

    教材的发达的经济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讲述。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许多自然资源缺乏),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群岛多港口等,大力发展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说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工业部门和对外贸易概况。教材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说明许多重要原料依靠进口。

    关于日本的工业分布,教材指出了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一带,并指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讲完工业分布以后,附带讲一下首都东京的情况。

    渔业和农业在日本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它们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发达的造船业又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捕捞工具。因此日本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鱼也成为日本人的重要食品。日本的耕地少,对农业发展不利,但日本人民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在农业上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关于“发达经济”的教法建议

    讲述“发达的经济”一段教材,可按以下步骤:

    1.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通过阅读“教材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让学生说出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

    3.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出当地输出日本的后从日本进口的货物引申介绍日本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贸易情况。在讲述日本经济发达,工业部门齐全,主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应指出,由于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要靠出口,日本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大。讲述日本经济的时候,适当交代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些背景情况,使形式认识到日本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4.讲述日本工业的分布时,应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5.渔业和农业这部分,首先说明北海道附近海域多渔场,是发展渔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然后讲述日本利用发达的造船工业和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强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而农业特点,也要联系日本地形、气候、劳力和经济技术条件。

    关于“自然地理特征”的教法建议

    国家是一个综合体,要认识一个国家,首先是明确它所在的位置和组成。明确日本的位置和组成,便于认识日本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从而了解这个国家的资源情况和为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基础和可能性。

    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先找出日本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太平洋、日本海、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约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通过读日本政区图并填图,使学生掌握日本的领土组成和位置特征。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从日本所处的位置—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比较东京和北京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结合亚洲气温大陆的降水分布图,说明日本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联系地形和气候的特征,说明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降水的丰沛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点出其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

    【教学媒体】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东亚气候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日本政区图)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1.群岛国家,多港湾

    (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降水量

    东京

    3.7

    25.1

    1610毫米

    北京

    —4.7

    26.1

    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海洋性季风气候

    (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

    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的来源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伏笔)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日本

    自然环境特征

    群岛国家,多港湾

    多山,多火山、地震

    海洋性季风气候

    矿产资源贫乏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难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媒体】日本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图、日本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地形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日本的自然特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知道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但其矿产资源贫乏。面对矿产资源的不利条件,日本人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日本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日本是怎样发挥其优势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利用岛国多港湾、人力资源丰富及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等优势,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板书)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引导学生读日本工业在世界的位次表)

    (提问)日本的经济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地位如何?

    产品

    汽车

    发电量

    集成电路板

    磁带、录像机等电器

    产量

    11034万吨

    1348万辆

    7576亿千瓦时

    在世界位次

    1

    1

    3

    2

    1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示意图)

    日本经济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许多产品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日本的原料和产品对外的市场的依赖太强,不可避免地存在脆弱性。

    (板书)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

    (提问)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从日本进口的商品有哪些?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工业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主要是电子产品,另外日本向我国输出的还有钢材和其它工业产品,而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其实,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其次才是亚洲和西欧

    (板书)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有要销国外,日本的工业应分布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在图上找出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并标注下来。

    (板书)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城市附近都是日本主要的工业区。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在关中平原的南部,人口有12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国内和国际交通的枢纽。那里有高速铁路通往名古屋、大阪等城市。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进行确认)

    (转折)日本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相汇处,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展水平如何呢?由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带动了渔业的发展?依靠那个部门的带动?

    (造船业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建立了强大的海洋捕捞船队和水产品养殖业,故渔业发达。

    (板书)四.渔业发达

    (提问)日本的工业发达,农业发展如何呢?为什么日本农业多采取小型农业机械?为了提高单产,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

    日本耕地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他们合理施肥,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很高

    (总结)日本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经过消化,成为本民族的一部分,因此,现代日本文化既有本文化的传统,又兼又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善于学习,扬长避短,重视科技和教育,保护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呢?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

    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四、渔业发达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记住日本四大岛、临海、首都和主要海港及富士山。了解日本的地形、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及主要内容。理解日本的海洋性气候。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分析自然条件的优劣。

    3、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濒临的海洋。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学工具:地理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除了祖国,同学们最熟悉的国家可能就是日本、美国、法国这些著名的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我们能够从很多方面发现这个国家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课件展示】日本的书法

    实际上,日本的很多文化传统来自于中国,这得益于中日间很近的距离,便于两国的交往。

    【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北京和日本的东京,要求根据图中提供的比例尺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课件展示】一衣代水的邻邦-日本的视频

    【承转】学习一个国家的地理知识,主要抓住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其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应该清楚该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日本位置示意图。

    【活动】引导学生确定日本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找出日本面临的海洋。(注意应强调纬度为北纬)。

    【提问】1、从这种纬度位置看,日本应处于什么温度带上?

    2、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3、日本的国旗图案为什么是太阳?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位于东亚最东部,是亚洲最先看到日出的国家,号称“日出之国”,故红日是日本的象征。)

    【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日本称为“小日本”吗?

    日本的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口:1.25亿

    【活动】根据前面的知识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提问】从图中观察,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它的山地分布在哪里?平原分布在哪里?

    对它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设问)

    结论:日本境内多山少平原,并且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狭小的区域内。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受到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

    【承转】我们在概论中已经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岛国,实际上日本的国土主要是由四个大的岛屿加上南部的琉球群岛及一些小岛组成的。

    【课件展示】日本四岛空白图

    【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有北向南依次确认日本四岛的名称,并标注在填充图上。教师展示四岛名称。日本的国土相当于中国的云南,但他的海岸线却比我国岸线还长,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日本海岸线的特点

    【课件展示】日本海岸线轮廓。

    【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曲折的海岸线对日本的经济及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岸曲折,有众多的良港;岸线漫长,受海洋的影响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注重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师注意总结)

    【课件展示】日本主要城市和地理事物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城市和最大的内海及最高峰富士山。并在相应的图册中填出。

    【课件展示】日本的城市景观和富士山风景。

    讲解日本的国花樱花。

    【提问】大家在欣赏日本风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为什么富士山的形状是圆锥形?

    【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及日本的位置

    【讲解】由于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这个国家境内火山众多,地震频繁。富士山实际上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火山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课件展示】富士山航拍图,关东大地震和坂神大地震照片讲解灾害。(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8.2级,死亡人数15万。)

    【转承】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日本的基本概况,对日本的地形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的气候特征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课件展示】东亚气候类型图。

    【提问】日本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

    日本大部分地区在45 N~30 N,属于温带地区。同中国东部相同的是,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日本呈现了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

    【课件展示】东京、北京气候对比表

    【提问】同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气候有什么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讲解】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它的太平洋沿岸夏秋多台风。

    【提问】日本的河流有什么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把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联系起来思考)

    (日本的降水比教丰富,加之国家狭小,山区大,使得它的河流短小但水流湍急,故水能资源丰富)

    【提问】回过头来回忆一下课件展示,日本的风景非常优美,这中间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丰富)

    【课件展示】日本的林地分布图

    【讲述】日本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日本20几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造林优异者。法律规定,凡在国家规定的防护林内盗伐林木者,要处以5年以下的徒刑或2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日本人几乎到了爱树成癖的程度。房屋还没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花木的坏现象。在日本,绿化已深入人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转承】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但对它相当不利的是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很多矿产需要进口,这对它的经济起到了制约作用。

    【总结】课件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联系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特征:

    1.东亚岛国,地狭人稠,港湾众多

    2.平原狭小,山区广大,多火山、地震

    3.季风气候,海洋性强,森林茂密,水能丰富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1.假设自己是一个日本人,想白手起家,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

    2.联系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阐述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中国经济?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巴基斯坦


    教学目标

    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巴基斯坦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巴基斯坦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巴基斯坦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巴基斯坦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巴基斯坦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巴基斯坦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地形气候


    第二课时:地形和气候

    设计:胡从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

    (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

    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

    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导入:

    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

    新课:(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课堂学习和竞赛,并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为激励竞赛,规定课堂竞赛得分少的一组要表演节目。)引导学生读图13、7欧洲的地势和欧洲西部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并思考问题: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

    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

    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成因:西欧濒临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沿岸,强劲的西风把暖湿气流输送到大陆内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水汔进入内陆。地中海气候特征:冬雨夏干。成因:冬季,西风带南移,带来暖湿的气流,气候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用投影片演示)1、老师小结后,看有关内容的教学录像,巩固效果。学生做课堂练习。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让得分少的小组表演节目。

    板书设计:

    湖泊

    地形:平原-----波状起伏-----冰川作用-----冰川地形----峡湾

    u形谷

    欧洲西部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匀。

    成因:海陆位置、洋流、地形、风带

    地中海气候特征:冬雨夏干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气温分布温度带】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