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气温降水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 第气温降水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07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初中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气温降水教案初中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jK251.COm精选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气温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第12页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气温分布温度带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地理教案-第初中教案精选


    通过分析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感受“人地协调”的和谐美。

    1课时。

    1、教材、地图册、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②“亚欧大陆桥”图、填充图册。

    2、地图:“亚洲地区”图、“亚洲地形”图、“中亚政区、地形”图。

    3、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1、复印放大“中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事先剪好,制成拼图,让学生进行拼图训练。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一段课文,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2)“内陆干旱环境”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特征。

    本章最后简要介绍了中亚的三个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

    要求学生在“中亚地形”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人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过去——渔业基地,生机勃勃。

    变迁

    变迁现在——水面缩小,鱼类绝迹,盐度增加气候恶化,死气沉沉

    成因:人口增长,盲目开垦,用水剧增。

    改良:控制人口,科学种田,节约用水。

    初步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看图11、6“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第1节概述

    1、地形:丘陵、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七年级地理气温降水教案的教学方案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六)降水的空间分布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七)降水的时间变化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八)干湿地区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九)课堂总结讨论,发言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十)达标测试读题、讨论,做出答案提问,反馈测试结果板书设计一.气温的分布1.冬季2.夏季3.温度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1.空间2.时间3.干湿地区

    降水干湿地区初中教案精选


    本学期总第18课时本单元第18课时授课日期10.20课题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区(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3、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征和成因。4、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难点:我国降水的季节及年际变化原因教具投影仪、大背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三复习:1、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2、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导入新课:

    设问: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同属暖温带,自然景观是否相同?思考原因:降水差异(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讲授新课:1、观图4、10回答问题:(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沙漠与春意盎然105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1月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风陆地区房屋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量情况有什么关系?总结:这说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读图4、11,4、12回答以下问题(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秦岭—淮河至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大致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西北部—200毫米400—800毫米平面与斜面

    东南沿海地区的太平洋沿岸和印度洋沿岸

    西北内陆距海润洋较远受夏季风的影响弱。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分布规律2、影响因素教后记:

    经典初中教案第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初中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经典初中教案第,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3节太阳和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和太阳活动。

    2、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4、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如黑子,需要通过图表等形式进行分析得出)

    教具准备

    1、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太阳活动的表现,月亮的形态特点,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观测太阳须十分注意保护眼睛)

    2、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关于太阳、月亮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

    3、支持学生收集有关太阳、月亮的文字、图片、动画、影视材料。(鼓励学生试写科幻故事,并找机会展示学生的成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学习了地球,地球仪,那么,在宇宙中,和地球最亲密的两个朋友是什么呢?太阳:给予我们光和热;月球:照亮我们的夜晚。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太阳。

    一、太阳

    1、先看一遍有关太阳的资料片

    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记录相关的数据,书上有的划出来,没有的补充上去,同时说明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1)太阳系的形成

    (2)太阳的简介

    太阳的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黑斑点,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读图

    练习:第20周为几几年1755+19 11=1965年

    1987年第几周1987=1755+11XX=22

    (2)耀斑和日珥

    耀斑——太阳表面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 色球层(耀斑爆发,说明太阳活动激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日珥——太阳表面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主要存在于日冕层中,但下部常与色球相连

    (3)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看资料片)

    4、总结:

    (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

    (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

    (3)太阳风导致极光的产生。

    二、月球

    1、了解月球表面的状况

    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们讲讲。

    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踏上了月球,下面就来看一下登月实录和图片,大便边看边想,然后一起来讨论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人到了月球和人在地球比,会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1)月球的形状

    轨道半径:距地球384400千米

    月球直径:3476千米质量:7.35 1022千克

    (2)月球表面明暗状况

    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明面

    画出月球表面的月貌图(有环形山、放射状山脉、低洼高地)

    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高原

    阴暗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看上去像水域,又叫海和洋)

    环形山:大体上是陨石撞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和地球的表面进行比较:……

    (3)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

    A、物体会变轻(重力小)

    B、一天里要换很多衣服(没有大气,温差大)

    C、听不到声音(没有大气)

    D、很多环形山(没有大气保护)

    【小结】:月球是一个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如果人要住到月球上去,可能吗?需要哪些条件支持?

    【讨论】:开发月球

    2、探测月球

    (1)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A、夜间照明

    B、月相的变化用来作为计时依据

    C、潮汐现象,相互引力吸引

    D、月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已有60多种

    (2)登月纪事

    A、阅读万户与古代火箭,及人类登月大事纪

    B、我们过登月技术现状,讨论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

    C、想象一下,人类以后会对月球进行什么样的开发?(写短文,作为作业)课后在晚上观察月亮

    三、观察太阳和月球

    板书设计

    第3节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1、太阳的简介

    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月球

    (1)月球的形状轨道半径:距地球384400千米月球直径:3476千米

    质量:7.35 1022千克

    (2)月球表面明暗状况

    (3)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

    2、探测月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气温气温的分布教案模板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一年中);2、知道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高度)3、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1、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2、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1、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等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教学反思:

    【第气温降水教案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