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主要地形区相关教学方案
  • 地理教案-主要地形区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jk251.com - 主要地形区】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初中教案?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地理教案-主要地形区相关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级青、藏,川西部

    (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

    (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

    (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

    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青、藏,川西部

    4000米以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北部

    大兴安岭—长城—祁连

    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

    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华北

    太行—秦岭—祁连—长城

    晋、陕、甘宁部分

    1500米左右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西南部

    横断山脉东南

    云东部,贵大部

    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准噶尔盆地

    西北部

    阿尔泰、天山之间

    新北部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

    塔里木盆地

    西北部

    天山、昆仑山之间

    新南部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

    柴搭木盆地

    西部

    阿尔金—祁连—昆仑

    青西北部

    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西南部

    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

    川、渝

    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板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

    (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教学过程、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

    (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

    (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

    (演示课件)主要丘陵。

    (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

    (板书)江南丘陵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

    (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

    (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

    (反馈练习)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

    〈设计思想〉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东北平原

    东北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黑、吉、辽内蒙古东北

    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

    华北

    燕山—太行—淮河

    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部

    巫山以东

    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

    10米左右,河湖众多

    “鱼米之乡”

    江南丘陵

    东南部

    长江—雪峰—南岭—武夷

    湘、赣大部,

    皖南

    200—500米

    多著名景区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

    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

    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Jk251.coM编辑推荐

    地理教案-地震火山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板书)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

    (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

    (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

    (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

    (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

    (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

    (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

    (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演示课件)唐山地震。

    (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

    (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

    (总结、反馈练习)

    〈设计思想〉

    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1、2、3、4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动

    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块薄泡沫板,出思考题:

    将泡沫板从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种现象与地震有联系吗?

    小组讨论3分钟,之后由每组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地理教案-与山为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新课)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师(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师: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师:山区要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较缓的山地修成梯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塑”。(点击幻灯)哈尼梯田不仅是外观美,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语来概括一下?师: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更没有正常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师(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板书)师: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创造性表现的空间,体会山区生活。)师: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点击幻灯,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快乐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好的经验。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其实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点设想,好吗?(点击幻灯:实践探究)(树立人地和谐观,进行情感教育,引发新思考。)实践探究:浙江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请你收集有关资料,谈谈浙江山区农民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教师指导,给出建议。)教师寄语:略。(在教师的祝愿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山区之美、祖国之美,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影片学生回答,指图生:纷纷回答生:哈尼族人从事农业生产,哈萨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生:畅所欲言生:看书、看图、填图、指图,分析得出“垂直的牧场”生:“四季放牧”生:指图说明生:……(学生根据课文讨论、回答)欣赏图片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生:“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学生:(角色扮演)生:欣赏图片,感受山区之美。小组讨论:学生合作,选定山区,进行探究,汇成材料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

    (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

    (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学生活动)现在我们借助各组做的模型。对世界七大洲进行初步的了解。

    请亚洲组来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单元。一位同学指着模型给我们介绍,另一位同学在他介绍的同时,在分层设色地形地图上也把这个地形单元指出来,一方面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检查一下他们组的模型做的是否准确。

    (教师)全班同学在你们的引导下对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些地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再请你们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指图回答)

    (小结)的确像他们描述的一样,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板书)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下面我们请亚洲的邻居之一,欧洲组来介绍。

    请两位同学同时指图和模型,介绍欧洲的主要地形单元;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欧洲的特点,对照模型做检测。

    (小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低平。

    依次类推,由同学完成其他五个大洲。

    (板书)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

    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三、七大洲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

    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四、四大洋: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

    探究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

    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

    活动内容和步骤: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

    步骤一:

    (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

    (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

    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地理教案-大洲大洋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地理教案-河流湖泊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长、水运发达的特点;理解红水河段水能丰富的知识内容。

    通过引导阅读京杭运河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勾通的水系。

    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通过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结合流域内降水、地形特点分析得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引言这部分简要概括地说明河流湖泊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想一想”提出河湖对人类提供了“利”,同时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个标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介绍了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看出我国河湖众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点。教材在后两节对长江和黄河做专题介绍,但珠江水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也是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条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绍了珠江的源流概况、水量、水能、航运等知识。第三部分是“京杭运河”:介绍了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长度、在历史上的作用、现状,并通过读图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及沟通的水系。

    教法建议

    建议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教学,可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不讲水文特征。)

    关于我国的湖泊的教学,可把此标题提前至第二个标题。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关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学,要讲清这里所说的南方与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应该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资源丰富、水量居全国第二的特点,要结合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水能蕴藏丰富的特点,要结合地形图分析;其他特点读图即可。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里没有难点。但要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优笔。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湖,外流湖的含盐度的差异。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我国地形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我国主要水系图。

    景观图:鄱阳湖、青海湖

    〈教学过程〉

    (引课)

    有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教师总结)今后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将更多地开发、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板书)第1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查阅地图册,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各注入哪个大洋。

    (展示)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讲述)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区域叫做外流区。

    (学生活动)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与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区别?

    (讲述)我们把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叫做内河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找到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观察其位置,思考:1、与气候一章中的哪条气侯区的分界线位置接近?(可查阅地图)2、外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给出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3、内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给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总结)略

    (板书)2、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讲述)除河流外,我国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内流区的叫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区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学生活动)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分析说明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则为淡水湖的原因。

    (板书)3、外流湖和内流湖

    (讲述)这些湖泊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两大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阳湖的风光图片

    鄱阳湖

    青海湖

    (总结板书)(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愿湖区:鄱阳湖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2、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内流湖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

    珠江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京杭运河的起止点及途径地区。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地形图;珠江流域示意图;京杭运河示意图。

    景观图:西江、京杭运河

    〈教学过程〉

    (讲述)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明的两条大河,在后面会做专题介绍。在祖国的南疆还有一条大河,在我国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是珠江。

    (展示)珠江流域示意图

    (板书)二、江南大河—珠江

    (讲述)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学生活动)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的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

    (总结)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7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展示)西江的风光

    (讲述)除天然河流外,我国还有很多人工河,如刚提到的灵渠等,其中京杭运河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板书)三、京杭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示意图

    (学生活动)读“京杭运河示意图”,完成教材中的读图练习:

    从京杭运河示意图上看:

    1、京杭运河北起___________市,南至___________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省、市;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

    (展示)有关京杭运河的图片

    京杭运河扬州段景观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二、江南大河—珠江

    三、京杭运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2.什么叫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些水文特征主要受什么影响?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最大;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展示)咸水湖和淡水湖形成示意图。

    (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展示盐湖图片)

    (展示并讲解)分别展示我国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图片,并配以适当的说明。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南方大河——珠江

    五、京杭运河

    六、我国的湖泊

    1.内流湖和外流湖

    2.我国的两大湖泊区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如果我国地势为东高西低,河流将会与现在有那些不同?

    〈步骤〉

    1、分组

    2、根据引导问题进行讨论: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内、外流区面积的影响。

    c对河流水量的影响。

    d对水能资源的影响。

    3、各小组总结,派代表发言。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4、教师总结

    地理教案-矿产资源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课件:(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矿产资源的种类和铁、煤、石油的分布

    【教学难点】铁、煤、石油的分布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所学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读一个小国是怎样致富的,了解矿产资源的作用。

    (讨论)同学们在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利用过哪些矿产资源或其制成品?

    (归纳)(展示图片)矿产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看图思考)展示课件:四个时期的工具图片,学生思考: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展示:不同社会阶段人类利用矿产情况的对比表格

    (小结)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矿产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如果人类不利用矿产资源,虽然也有可能生存下来,但将退回到茹毛饮血,手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承转)在众多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特别重要。

    (看图思考)看世界铁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找出铁矿最丰富的7个国家及其位置: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美国。

    (看图思考)世界煤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

    ①世界主要煤矿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②煤矿主要分布在哪两个大陆?

    ③找出产煤量居世界前位的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

    (看图思考)看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地图:

    ①找出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②找出西亚海上石油输出的主要路线

    ③找出除中东地区外,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较多的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

    (总结)展示世界各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世界矿产分布极不平衡。但从资源总量来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储量最为丰富。

    (展示)展示矿产资源的利用图片

    (展示)展示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等图片,目前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中,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使得矿产资源面临着危机。

    (展示资料并讨论)地球矿物资源开采前景资料,讨论自己能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调查家庭使用的物品涉及到的矿产资源:厨房、电器、首饰等等

    2、参观钢铁厂或采矿场,写一篇观后感

    3、调查首钢的变化,谈谈你的想法。

    4、谈谈你对废品回收的看法。

    地理教案-东南亚相关教学方案


    第二节东南亚

    蚶江中学薛道通

    一、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联系两大洋和两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4、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会读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

    6、会利用东南亚地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观察、分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气候的比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东南亚政地形图、亚洲气候图、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日本知识

    1、在日本地图上指出四大岛

    2、说出日本的特点

    (1)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提问学生)

    (2)发达的经济――为什么?(提问学生)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问学生)

    (4)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

    3、引入新课:日本工业现在很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家里用的日本电器,特别是松下电视,它主要来自哪里?――马来西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南亚

    (二)十字路口的位置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1)完成P28活动1

    (2)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分析它的位置是位于哪两洲和哪两洋。

    (4)引入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完成活动2

    2、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亚的情况了解

    通过网上收集的资料,每组叫一位同学读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三)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从与我国南方有很多相似,引入农业生产。

    (1)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说明原因。

    (2)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

    说出有哪些农作物与其分布。

    (3)总结出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分析产生的原因―――湿热的气候,引入热带气候

    (5)完成P30活动1,2(教师逐步指导)

    (6)课件演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的天气过程。

    (四)小结。

    【地理教案-主要地形区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