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十五篇
  • 高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08

    高中数学教案十五篇。

    在大量的资料中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了一篇极其有用的“高中数学教案”。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案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感激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

    高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线性规划的概念;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在运用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概念及其解法

    教学难点:

    代数问题几何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1.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一:小王和小李合租了一辆小轿车外出旅游.小王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70公里,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6公升;小李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4公升.现知道油箱内油量为60公升,两人驾车时间累计不能超过12小时.问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多少时间时,行驶路程最远?

    2.探究和讨论下列问题。

    (1)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2)满足不等式组①的条件的点构成的区域如何表示?

    (3)关于x、y的一个表达式z=70x+50y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4)z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5)z的最大值如何确定?

    让学生达成以下共识:小王驾车时间x和小李驾车时间y受到时间(12小时)和油量(60公升)的限制,即

    x+y≤12

    6x+4y≤60 ①

    x≥0

    y≥0

    行驶路程可以表示成关于x、y的一个表达式:z=70x+50y 由数形结合可知:经过点B(6,6)的直线所对应的z最大.

    则zmax=6×70+6×50=720

    结论: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6小时时,行驶路程最远为720公里.

    解题反思:

    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了那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3.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什么是“线性规划问题”?涉及约束条件、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4.进一步探究线性规划问题的解。

    问题二:若小王和小李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和40公里,其它条件不变,问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多少时间时,行驶路程最远?

    要求:请你写出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作出可行域,求出最优解。

    问题三:如果把不等式组①中的两个“≤”改为“≥”,是否存在最优解?

    5.小结。

    (1)数学知识;(2)数学思想。

    6.作业。

    (1)阅读教材:P.60-63;

    (2)课后练习:教材P.65-2,3;

    (3)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写出约束条件,确定目标函数,作出可行域,并求出最优解。

    《一个数列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 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课后思考题: 1.将{an}推广为一般的无穷等比数列:1,q,q2,…,qn-1,… ,上述一些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

    2.若将{an}改为等差数列:1,1+d,2+d,…,1+(n-1)d,… ,是否可以进行类比研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一、对“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试图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关于“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数学学科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会审题,会建模,会转化,会归类,会反思,会编题。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3. 问题的选择;

    4. 师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5.教学策略的运用。

    (五)了解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高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的概念,和一一映射的概念.

    (1)明确映射是特殊的对应即由集合 ,集合 和对应法则f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知道映射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是多对一和一对一的对应;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把握映射与一一映射的区别;

    (3)会求给定映射的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了解求象与原象的方法.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一映射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且函数也是特殊的映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如图:

    由此我们可从集合的包含关系中帮助我们把握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①映射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初中所学对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对应集合 B中的唯一这点要求的理解;

    映射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对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应本身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集 合A和集合B及对应法则f,由于法则的不同,对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其中只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能构成映射,由此可以看到映射必是“对B中之唯一”,而只要是对应就必须保证让A中之任一与B中元素相对应,所以满足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就能体现出“任一对唯一”.

    ②而一一映射又在映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建议

    (1)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 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可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比如:

    (3)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学校可以在给出定义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映射的例子,教师也给出一些映射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发现映射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再从中引出一一映射概念;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学校,则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映射的特点,一起概括.最后再让学生举例,并逐步增加要求向一一映射靠拢,引出一一映射概念.

    (4)关于求象和原象的问题,应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特别是求原象的方法是解方程或方程组,还可以通过方程组解的不同情况(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数解)加深对映射的认识.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例中去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寻找共性,共同讨论映射的特点,共同举例,计算,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要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2.1映射

    教学目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及一一映射的概念.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初中,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函数的定义并研究了几类简单的常见函数.在高中,将利用前面集合有关知识,利用映射的观点给出函数的定义.那么映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的概念.

    二、新课

    在前一章集合的初步知识中,我们学习了元素与集合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映射是重点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要先从我们熟悉的对应说起(用投影仪打出一些对应关系,共6个)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一类特殊的对应,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提问1:在这些对应中有哪些是让A中元素就对应B中唯一一个元素?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由学生回答,对有争议的,或漏选,多选的可详细说明理由进行讨论.最后得出(1),(2),(5),(6)是符合条件的(用投影仪将这几个集中在一起)

    提问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个对应的共性吗?

    经过师生共同推敲,将映射的定义引出.(主体内容由学生完成,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高中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4)集合A有个 元素,集合B有 个元素,从两个集合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 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高中数学教案 篇4

    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切线.

    (5)进一步理解曲线方程的概念、熟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的推导,根据条件求圆的方程,用圆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②本节的难点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以及圆方程的求解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圆是最简单的曲线.这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经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知识和前边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复习、多运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学生研究.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重点:(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 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 时,②表示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

    (2)当 时,②表示一个点 ;

    (3)当 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 时,①表示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 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 和 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 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3) .

    学生演算并回答

    (1)表示点(0,0);

    (2)配方得 ,表示以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

    (3)配方得 ,当 、 同时为0时,表示原点(0,0);当 、 不同时为0时,表示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

    例2:求过三点 , , 的圆的方程,并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分析:由于学习了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那么本题既可以用标准方程求解,也可以用一般方程求解.

    解:设圆的方程为

    因为 、 、 三点在圆上,则有

    解得: , ,

    所求圆的方程为

    可化为

    圆心为 ,半径为5.

    请同学们再用标准方程求解,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1)求圆的方程多用待定系数法.其步骤为:由题意设方程(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根据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系数,写出方程.

    (2)如何选用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一般地,易求圆心和半径时,选用标准方程;如果给出圆上已知点,可选用一般方程.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 经过点 作圆 的割线,交圆 于 、 两点,求线段 的中点 的轨迹.

    解:圆 的方程可化为 ,其圆心为 ,半径为2.设 是轨迹上任意一点.

    化简得

    点 在曲线上,并且曲线为圆 内部的一段圆弧.

    【练习巩固】

    (1)方程 表示的曲线是以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求 、 、 的值.(结果为4,-6,-3)

    (2)求经过三点 、 、 的圆的方程.

    分析:用圆的一般方程,代入点的坐标,解方程组得圆的方程为 .

    (3)课本第79页练习1,2.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

    (3)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作业】课本第82页5,6,7,8.

    高中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1)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用平面向量处理有关长度、角度、直垂问题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是必修4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层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用数量积求夹角,距离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渗透化归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

    4、我的思考

    本节数学的目标为让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应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处理相关夹角距离及垂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们学会把数学问题转化到图形中,及能在图形中把图形转化成相关的数学问题尤其重要。

    二、学生分析

    1、在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之前,学习已经认识并会找向量的夹角,及用坐标表示向量的知识。因此,对于a·b=∣b∣︳a︴cosθ(θ=),容易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但对于理解这个式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把a·b=∣a∣∣b∣ cosθ转化到图形

    a·b=∣OM∣·∣OB∣=∣b∣cosθ∣a∣

    即a·b=∣a∣∣b∣cosθ理解并记忆。

    对于cosθ= ,等的变形应用,同学们甚感兴趣。

    2、我的思考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本节知识,在处理例题成练习上,计算量不易过大。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讨论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算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题引入 师:请同学请回忆我们所学过的相关同里的运算。

    生:加法、减法,数乘

    师:这些运算所得的结果是数还是向量。

    生:向量。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有关向量的新的运输,数里积(板书课题) 由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是层层深入,知识永不止境,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中来。 3min 2、平面向里的数量积定义 师:平面向星数量积(内积或点积)的定义:

    已知两个非零向星a·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注:①a·b≠a×b≠ab

    ②O与任何向量的数里积为O。 直接给出定义,可以让学习对新知识的求知数得到满足,并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方向性。 5min 3、几何意义 师:同学们猜想

    a·b=∣a∣∣b∣cosQ

    用图怎么表示

    生:a·b=∣a∣·∣b∣cosθ

    =∣OM∣·∣OB∣

    师:数里积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讨论数量积且有哪些性质

    通过自己画图培养学生把问题转化到图形上,到图形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5min 性 质 师:同学们a·b为非零向果,a·b=∣a∣·∣b∣cosθ。当θ=0°,90°,180°时,a·b有什么性质呢。

    生:①当θ=90°时

    a·b= a·b=∣a∣·∣b∣cosθ

    ②当a与b同向时

    即θ= 0° ,则a·b=∣ a∣·∣b∣

    当a与b反向时,

    即θ= 180°,则a·b=∣ a∣·∣b∣

    特别a·a=∣ a∣2 成 ∣ a∣= a·a

    ③∣a∣·∣b∣≤∣ a∣ ∣b∣

    学生自己的探究性质,体会并深入理解向里数量的运算性质。 8min 生:①a·b= b·a(交换)

    ②(λa)·b=λ (a·b)

    高中数学教案 篇6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 的部分叫圆台

    ④球的定义

    思考: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 篇8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诱导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

    1. 诱导公式(一)(二)。

    2. 角 (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3.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已知 由

    可知

    而 (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1.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 (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很荣幸大家来听我的课,通过这课,我学习到如下的东西:

    1.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对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书设计,注重细节的东西,语速需要改正

    3.进一步的学习网页制作,让你的网页更加的完善,学生更容易操作

    4.尽可能让你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的思考,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上课的生动化,形象化需要加强

    1.评议者: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态大方,作为新教师,开设校际课,勇气可嘉!建议:感觉到老师有点紧张,其实可以放开点的,相信效果会更好的!重点不够清晰,有引导数学时,最好值有个侧重点;网络设计上,网页上公开的推导公式为上,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来思考。

    2.评议者: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学设计得好;建议:课堂讲课声音,语调可以更有节奏感一些,抑扬顿挫应注意课堂例题练习可以多两题。

    3.评议者:学科网络平台的使用;建议:应重视引导学生将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结论总结出来,并形成自我的经验。

    4.评议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

    建议:课件制作在线测评部分,建议不能重复选择,应全部做完后,显示结果,再重复测试;多提问学生。

    (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语调相对平缓,总结时,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更好

    ( 2)这样子的教学可以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

    ( 3)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存在问题:1.公式对称性的诱导,点与点的对称的诱导,终边的关系的诱导,要进一步的修正;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怎么用,学习这个诱导公式的作用

    ( 4)给学生答案,这个网页要进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点就出来

    ( 5)1.板书设计要进一步的加强,2.语速相对是比较快的3.练习量比较少

    ( 6)让学生多探究,课堂会更热闹

    ( 7)注意引入的过程要带有目的,带着问题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 8)教学模式相对简单重复

    ( 9)思路较为清晰,规范化的推理

    高中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 篇10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考纲要求

    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1.向量坐标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

    设 =(x1,y1), =(x2,y2),则

    + = - = λ = .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 =(x1,y1), =(x2,y2),则 ∥ ⇔________________.

    (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

    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1.已知A(-2,4),B(3,-1),C(-3,-4).设 (1)求3 + -3 ;

    (2)求满足 =m +n 的实数m,n;

    练:(2015江苏,6)已知向量 =(2,1), =(1,-2),若m +n =(9,-8)

    (m,n∈R),则m-n的值为.

    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3,2), =(-1,2), =(4,1)

    若( +k )∥(2 - ),求实数k的值;

    练:(2015,四川,4)已知向量 =(1,2), =(1,0), =(3,4).若λ为实数,( +λ )∥ ,则λ= ()

    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总结:

    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

    设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

    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

    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考点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

    则 的值为; 的值为.

    【提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练:(2014,安徽,13)设 =(1,2), =(1,1), = +k .若 ⊥ ,则实数k的值等于()

    【思考】两非零向量 ⊥ 的充要条件: · =0⇔.

    解题心得:

    (1)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3)两非零向量a⊥b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

    考点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

    例4:(2015湖南,理8)已知点A,B,C在圆x2+y2=1上运动,且AB⊥BC,若点P的坐标为(2,0),则 的值为()

    A.6 B.7 C.8 D.9

    练:(2016,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线上一个动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解题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 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

    (2)几何法,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习题1、2题)

    高中数学教案 篇11

    内容分析:

    1、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N={0,1,2,…}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N_={1,2,3,…}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Z={0,±1,±2,…}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Q={整数与分数}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高中数学教案 篇12

    课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

    (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

    (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3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

    因此,2k·360°+360°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

    属于第二象限角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

    高中数学教案 篇15

    第一章 集合与逻辑用语(14学时)........................................................................................................2 第二章

    不等式(10学时)......................................................................................................................3 第三章 函数(20学时)............................................................................................................................4 第四章 三角函数(5学时)....................................................................................................................6 总复习(7学时)........................................................................................................................................6

    第一章 集合与逻辑用语(14学时)

    教学目的:

    1.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通过描述集合的概念使学生掌握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掌握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

    2.使学生熟悉掌握集合与集合之间的三种关系,理解子集、真子集,会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三种运算,理解交集、并集和补集;

    3.使学生熟悉掌握逻辑用语,命题的概念,懂得用“且”“或”“非”连接而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值的判定,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三种关系,集合的三种运算,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难点是“p或q” “p且q” “非p”的真值的判定。

    教学时数:14学时

    教学方法:系统讲授与启发法相结合一、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掌握集合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通过描述集合的概念使学生掌握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掌握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与集合之间的三种关系,包含于、真包含于和相等;讲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子集、真子集的关系,集合的三种运算,交集、并集和补集的文氏图表示;逻辑用语,命题的概念,介绍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从命题p和命题q的真值去判断“p或q” “p且q” “非p”的真值,讲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

    第二章

    不等式(10学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应用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不等式变形;

    2.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概念,理解区间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在复习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过程,会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5.理解分式不等式的概念,会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

    6.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掌握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过程,分式不等式的求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难点是区间的概念,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解因式法。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方法:系统讲授与启发法相结合一、复习引新 浏览复习上次授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是基本的数学关系。它们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抽象出实数集R的一条重要性质:任何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由此产生了不等式,不等式在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等式是数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在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最大最小值问题以及研究数列和函数的极限问题,描述平面上的区域问题,线性规划,优化问题等等都要运用不等式的知识。详细讲解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区间、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本章小结和复习题二。

    第三章 函数(20学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映射的概念;

    2.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理解分段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法; 3.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掌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4.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了解函数y=f(x)的图像与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6.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7.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概念,理解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8.了解几个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9.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0.了解指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指数增长和指数衰减; 1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性质;

    12.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积、商、幂的对数公式;

    13.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4.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概念和图像,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幂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对数的概念,对数的计算,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积、商、幂的对数公式,待定系数法。难点是映射的概念,分段函数的图像以及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反函数的概念,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对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时数:20学时

    教学方法:系统讲授与谈论法相结合一、复习引新

    浏览复习上次授课内容。二、讲授新课

    本章教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函数,第二部分是函数的性质,第三部分是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

    现实世界中许多量之间有依赖关系,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起变化,函数是研究各个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工业革命时代,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映射作为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的抽象,能更好的理解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是数形结合的基础,要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图像的意义。

    由函数的图形引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

    运用映射的观点阐述反函数的概念,给出反函数的求法。

    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呈指数增长的量的倍增期,和呈指数衰减的量的半衰期的问题,需要对数函数。

    将指数概念加以推广,从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进一步推广到实数指数幂,并且需要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待定系数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要使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第四章 三角函数(5学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理解弧度的意义,会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 2.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了解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的定义,掌握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方法:系统讲授与启发法相结合 一、复习引新

    浏览复习上次授课内容。二、讲授新课

    详细讲解角的概念、弧度制、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总复习(7学时)

    【高中数学教案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