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锦集
  • 高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8

    高中数学教案锦集。

    新加入的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细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的执行是显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针对您所需要的资料“高中数学教案”,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资源,希望这些经验和建议能够帮助您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取得更好的成就!

    高中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4.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高中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2022最新完整版 篇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

    所以s==(40-x)x(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2022最新完整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2022最新完整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2022最新完整版 篇5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高中数学教案格式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3.高中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高中数学教案(篇3)

     一、基础突破课本层面

    其实很多同学在平时学习中也重视课本,概念公式也记住了但是任然感觉学习没有多大效果,还不如多做两道题目有意义,可是做题有无从思考,于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那么课本该怎么学呢?

    ①概念公式的拓展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核心是概念的外延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大家知道一般概念定理基本可以分成四块:文字+图形+式子+运算,而一般的题目也是由这四块文字+图形+式子+运算构成的,这就是解题与课本学习之间的对应的地方,所以概念学习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挖掘突破,对于相关的学习挖掘方法我们给大家通过函数单调性做了一个简单示范,可参见樊瑞军相关视频讲解。

    ②课本题型归纳

    大家知道高中数学的课本题目根据难易程度有A,B两组,这些题目都是经过专家组慎重选择的,并不是胡乱选择的,而且高考试题的编制基本是通过课本深度改编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题型方面的归纳梳理,掌握这些题目的深层含义,并在后续的练习中不断深化和补充题型,那么所谓的基础题型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课本学习中的第二个突破口基础题型掌握,对于题型的梳理方法我们通过必修二直线与圆这部分给大家做了详细示范,详细可参见视频讲解。

    ③运算提升

    运算是高中数学解题必须的一个过程,而且会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但是运算基本不会在课本直接呈现,而是要通过解题不断归纳总结梳理,樊瑞军认为高中数学运算主要分四块:

    1、高中数学基本式子变形处理如整式类,分式类,根式类等;

    2、初高中各类方程及方程组突破;

    3、各类简单,复杂及含参不等式突破;

    4、特殊类式子处理。

    ④图形突破

    图形特别是函数图形不仅在高考的选择题中直接考察更是解答题中必备的,但高考的考察一般都要高于课本,这就需要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图形突破主要包括画图,认识图形,图形拓展方法,图形处理及图形计算五个方面。

    考试层面

    一般的考试试卷和高考真题都是我们学习最好的积累归纳素材,考试试卷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学习方向,更能够检查学习效果。

    二、把握做题方向重视归纳解题思考方法

    高中数学的题目数量非常庞大,要想单纯通过做题突破高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确实难以实现,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因此要精做习题,学会选择,有助于判断高考题目与平时常见题目的异同,增强判断题目信度的能力,在遇到即将来临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未来的高考中哪些内容是高频命题点,哪些是冷门的,有哪些基本题型,一本书学完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好都要有一个大致标记,以便于后续继续学习归纳。当你做完一道习题后可以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我们从中得到了解题的什么方法?这一类习题中有什么解题的通性?

    高中数学的题目数量非常庞大,要想单纯通过做题突破高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确实难以实现,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因此要精做习题,学会选择,有助于判断高考题目与平时常见题目的异同,增强判断题目信度的能力,在遇到即将来临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未来的高考中哪些内容是高频命题点,哪些是冷门的,有哪些基本题型,一本书学完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好都要有一个大致标记,以便于后续继续学习归纳。当你做完一道习题后可以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我们从中得到了解题的什么方法?这一类习题中有什么解题的通性?

     三、时刻面向高考以高考为核心

    不论我们是高一还是高二甚至是高三,高考都是我们最后的冲刺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面向高考,经常做高考题目,因为高考真题在考查知识点时的切入点,综合程度以及题型与平时的练习题还是有一道差异,而且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的掌握高考知识点的难度和基本题型。我们平时的复习资料中,有相当的习题已超出高考难度或者与高考方向偏离较大,针对这些题目我们可以舍弃,而集中精力突破真正我们该突破的内容。

    四、注重解题思路

    学习数学核心在于如何思考,重视老师对该题目的分析和归纳,然而有很多同学往往忽视问题的分析,往往沉静在老师讲解的每一步计算、每一步推证过程。听课虽然认真,但费力,听完后满脑子的计算过程,支离破碎。所以当教师解答习题时,学生要重视问题的思考分析。另外,当题目的答案给出时,并不代表问题的解答完毕,还要花一定的时间认真总结、归纳理解。要把这些解题策略全部纳入自己的脑海成为永久地记忆,变为自己解决这一类型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中会听课而不会做题目的坏毛病。

    五、积累考试经验

    对于每一次考试和单元模拟要积累一定的考试经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在每一次考试中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接受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应对一些突发情况等综合能力。只有在平时的考试中不断总结,那么在高考的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避免考试发挥失常等的发生。

    六、归纳小题及解答题方法

    高中数学考试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是基础,共76分是整个考试得分的基础,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在会接的基础上提高解题速度,还要归纳总结选择题的热门题型,解题技巧等。

    选择题方法技巧主要通过选项布局特征,选择题快速运算技巧,选择题题目特征与核心解法,选择题中的结论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突破。

    对于解答题而言高考的题型以及命题方式等都是非常成熟的,要在平时学习中对于解答题中的一般思考方法,热门题型,基础知识点,体现的基本运算,涵盖的基本图形以及书写要点要求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对于解题思考,运算,图形等相关方面我们在前面都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在后面将继续给大家总结归纳,相关可关注樊瑞军微信公众号或者个人微信号,数学学科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的一门学科,数学是高考中三科综合科之中一门拉开综合成绩的重要学科,学数学要重视方法,不能盲目随波逐流。

    七、制定好学习计划和复习策略

    学好数学要制定好计划,不但要有高中三年的计划,也要有本学期大的规划,还要有每月、每周、每天的小计划,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吻合,不能相互冲突,不要急于求成每一天甚至一星期全面突破一个考点,研究该知识点考查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及高考的难度,不断地归纳、反思、回顾,集中精力提前突破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重难点。

    预习

    如果你想把数学学好,单纯地做学校发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去学校旁边买一本侧重讲解的参考书。在老师讲课之前,先把课本中要学习的内容看一遍(用心看),定义、公式可能记不住对吗?对,看着写着,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把这些基础弄清楚为止。之后看你买的参考书,这比课本上所讲解的又深了一个层次,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两个例题。看完后,把课本、参考书上面的知识点再回顾一遍,做课本后面的习题。

    听课

    你的预习基本可以让你明白90%了,至于课堂,有的放矢吧。你的选择有很多,如果你的知识点掌握的已经很好,你可以再进行回顾,也可以自己找题做;如果你的知识点掌握的不是太好,你可以跟着老师再把知识点记忆一下。当老师拓展新的知识点时要认真听,再听一下,加深理解。

    复习

    对于各科而言,复习都很重要。拿数学来说,好多同学认为就是不断的刷题。其实不然,当你要做课后习题的时候,首先应先温习教材知识点,之后看你的课本后面是否有做错的题目,如果有,再做一遍,最后就是找题做了。

    高中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

    所以s==(40-x)x(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_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教案(篇5)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卷(2)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维方法分析:

    (1)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所体现的“数”和“形”的变换,可以看“数学”本身的“量化”和“物化”。

    (2)从构造手段的角度,在教材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心理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并能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1 / 9 2 能力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类比能力,并准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品质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意识; “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和“数字形成”意识。

    4 人格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点:本课重点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4.课本加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其过程一般是先根据逻辑线索组织知识点。然后由多条知识线组成一个知识平面,为什么是“数形结合”在这堂课中提出?应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课的过程力求解决以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发展的?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如何体现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的简单和谐关系。

    V.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动态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整体。集体意识的过程。教为导,学为主体,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理解原理,积极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专注于掌握元认知过程。

    2.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多方沟通结合起来。

    7.教学程序和假设

    (1) 设置问题并创建情景。

    3 / 9 1.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数量,而且经常会接触到带有方向的数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达呢?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通过回忆“力的图形”,分析作用点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之间的关系,关注作用点的相对和绝对影响。运动上的力。

    设计意图:

    1.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意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变成“猜”、“吃”、“糊”、“烦恼”、“忐忑”、“期待”。寻找理由和论据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或情境有关。 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吸收和索引他们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由此获得的知识不仅易于维护,而且易于转移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中。

    (2)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形成假设。

    1.船以 /s 的速度航行。众所周知,一条河长2000m,宽150m。船到对岸需要多长时间?

    4 / 9 2. 到了对岸?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期待答案:参考文献未知。)

    3.如何将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同学们交流讨论,期待答案:要确定一个量,有时除了知道它的大小,还要知道它的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可以在学生智力发展略超前(即思维最近发展)的边界上通过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给出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

    (3)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以上问题?从我们学到的知识中,我们必须增加“方向”的要求。

    2.导向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位移的本质是什么?预期答案:大小和方向的统一。

    5 / 9 3. 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向量、共线向量等序列化概念有什么关系? (重点明确。)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累现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探讨完成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建设。

    2.本题旨在让学生不只“只看书”,敢于并善于质疑、批评和超越书本和老师。这是一种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追求。

    3.尽可能揭示认知思维方法的全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结论,加强理解。

    经过指导,同学们总结出“数与形结合”的思路——“数”和“形”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6 / 9 (5) 变体扩展和重构。

    教师指南: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如果要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解决,这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一些与向量相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使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一: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单位长度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概念3:具有相同或相反方向的非零向量称为平行(或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同、方向相同的向量称为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积累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项目。线段与向量关系的构建。

    7 / 9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数字和形状”。

    3.让学生对教学思维方法和应该处于的情境有更加熟练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和思维储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应用。

    (6)总结反馈调整。

    1.知识内容:

    比如设O为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形和向量O A ,O B、O C 是相等的向量。

    2.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素质总结:

    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解数学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对探索问题的意识”;作为一种能力,发现可以解释为“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解决问题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8 / 9 c。探索问题变体的过程是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多维整合过程。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课本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知识。再生。系统,使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对知识内容的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质量。

    2.总结运用数学方法的创新素质,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每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组合”探索过程,梳理知识体系,完成习题内容。

    9 / 9

    高中数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课题:§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四、 引入课题

    1、 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 N;(2

    ;(3)-1.5 R

    2、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

    布课题)

    五、 新课教学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B(或B?A)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B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A?B(或B?A)

    (二)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

    a?B且B?A,则A=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B

    ?A?B即 A=B?? B?A?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A?B,存在元素x∈B且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四) 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1A?A ○2A?B,且B?C,则A?C ○

    (六)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

    (七)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1 已知集合A={x|a取值范围。

    2 设集合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

    D={正方形},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六、 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七、 新课教学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

    Venn图表示: 读作:“A并B” 即: A∪B={x|x∈A,或x∈B}

    高中数学教案(篇7)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

    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A)y=(x—2)2—1(B)y=(x+2)2—1(C)y=(x—2)2+1(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B(—1,7)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A)(a)2·(b)2=(a·b)2(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高中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高中数学教案2022最新完整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教案2022最新完整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2022最新完整版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教案2022最新完整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

    (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示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提供了空间。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教师要给与积极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平面角来处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产生的背景。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教师启发,寻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空间角总是转化为平面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平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平面的角来定义。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大胆猜想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帮助。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索实验。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继续探索,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探讨后发现,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只须使它的两条边在平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一性,由此发现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性,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后发现可由定义找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让学生先做,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给学生板演的机会。教师讲评时强调解题规范即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图中共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本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证——再解(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空间中三种角加以比较、归纳,以促成学生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考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整理和复习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每天跑步的米数用X表示。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星期跑的米数7X。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现在每天跑步的米数x+2凹

    (2)出示1(2),引导学生解答。

    (把用字母表示数,按整理和复习的类型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

    解方程的意义

    出示练习三十二1题,进行反馈练习。

    (2)整理和复习3题

    ①口述解题步骤

    ②使学生明确:根据加、减、乘、除运算关系进解答,这在以前解含有未知数尤的等式中已经掌握。

    ③出示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分组进行解答,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边整理边反馈练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④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

    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③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④解答,检验与答答话。

    (2)整理和复习4题

    分组进行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十三4题,用方程解,独立计算。

    (4)整理和复习5题

    ①先分组用不同方法解答

    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确: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1.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勃口列式。

    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

    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x的关系,引出含有末知数x的等式。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注意:用方程解应用题,得数不注明单位名称;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得数要注明单位名称。

    今后题目中除指定解题方法以外,自己选择解题方法。

    (5)练习三十三6题

    订正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七、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7、8题。

    八、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 , , ,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完整版高中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2022完整版高中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2022完整版高中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2022完整版高中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教案锦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