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分享
  • 高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9

    高中数学教案分享。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促进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您的要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搜索整理了“高中数学教案”,请将与他人分享的护肤秘诀告诉您的朋友!

    高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1:0,5,10,15,20,25,….

    2:18,15.5,13,10.5,8,5.5.

    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 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研究过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为约束条件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线性规划问题。那么是否有多个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呢?又什么样的问题不用线性规划知识来解决呢?

    高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_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9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高中数学教案格式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 篇5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应该从四方面来落实。一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内容很抽象,都是一些数字符号,不容易理解,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二是强化数学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数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以前的数学教学与实践生活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新数学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重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并不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学生在攻克数学难关中获得积极情感。数学知识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学生可以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数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创新,就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学会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用不到“读”的方法。其实,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离不开“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才会发现和归纳数学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数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议”的思路。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讨论,尤其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国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思“的重要性,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论断。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辨析数学知识的难点,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质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没有自信心,只能向教师或者权威的书籍求证,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高中数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找出了“权威”的错误,这对于学生来说将是更大的鞭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的数学教材中,都有教法指导和学法渗透的内容,如在每一章都编排了“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等相关的知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读题的方法。读题并不是随意阅读,是让学生在读题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果学生在读题中找到了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数学教学思想,使数学知识能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数学教案 篇6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诱导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

    1. 诱导公式(一)(二)。

    2. 角 (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3.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已知 由

    可知

    而 (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1.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 (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很荣幸大家来听我的课,通过这课,我学习到如下的东西:

    1.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对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书设计,注重细节的东西,语速需要改正

    3.进一步的学习网页制作,让你的网页更加的完善,学生更容易操作

    4.尽可能让你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的思考,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上课的生动化,形象化需要加强

    1.评议者: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态大方,作为新教师,开设校际课,勇气可嘉!建议:感觉到老师有点紧张,其实可以放开点的,相信效果会更好的!重点不够清晰,有引导数学时,最好值有个侧重点;网络设计上,网页上公开的推导公式为上,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来思考。

    2.评议者: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学设计得好;建议:课堂讲课声音,语调可以更有节奏感一些,抑扬顿挫应注意课堂例题练习可以多两题。

    3.评议者:学科网络平台的使用;建议:应重视引导学生将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结论总结出来,并形成自我的经验。

    4.评议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

    建议:课件制作在线测评部分,建议不能重复选择,应全部做完后,显示结果,再重复测试;多提问学生。

    (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语调相对平缓,总结时,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更好

    ( 2)这样子的教学可以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

    ( 3)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存在问题:1.公式对称性的诱导,点与点的对称的诱导,终边的关系的诱导,要进一步的修正;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怎么用,学习这个诱导公式的作用

    ( 4)给学生答案,这个网页要进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点就出来

    ( 5)1.板书设计要进一步的加强,2.语速相对是比较快的3.练习量比较少

    ( 6)让学生多探究,课堂会更热闹

    ( 7)注意引入的过程要带有目的,带着问题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 8)教学模式相对简单重复

    ( 9)思路较为清晰,规范化的推理

    高中数学教案 篇7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2.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教科书引言所给的问题。

    组织讨论:

    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

    1.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解一个问题,通常是先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它,把它数学化。这个问题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问题不同,是属于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先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它,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组织讨论:

    什么是集合?

    归纳总结:

    1.代数:实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等;

    几何:点的集合等。

    2.在初中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具体举例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

    例如,设B={1,2,3,4,5},那么5∈B,

    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结合实例理解它们所描述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元素的属性,来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确切含义。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像“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此外,集合还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注:①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这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可能有所不同;

    ②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数集,表示成或。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负整数集、正有理数集、正实数集等,没有专门的记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义。学习时应结合实例弄清其含义。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确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如后面要学习的包含或相等关系等)。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2题(直接填在教科书上)。

    高中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瞬时速度的定义;

    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教学难点:

    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平均速度:物体的运动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称为平均速度。

    问题一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段内运动的快慢程度。那么如何刻画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问题二跳水运动员从10m高跳台腾空到入水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假设t秒后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为h(t)=-4.9t2+6.5t+10,试确定t=2s时运动员的速度.

    2。探究活动:

    (1)计算运动员在2s到2.1s(t∈)内的平均速度。

    (2)计算运动员在2s到(2+?t)s(t∈)内的平均速度。

    (3)如何计算运动员在更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探究结论:

    时间区间

    t

    平均速度

    0.1

    -13.59

    0.01

    -13.149

    0.001

    -13.1049

    0.0001

    -13.10049

    0.00001

    -13.100049

    0.000001

    -13.1000049

    当?t?0时,?-13.1,

    该常数可作为运动员在2s时的瞬时速度。

    即t=2s时,高度对于时间的瞬时变化率。

    二、建构数学

    1。平均速度。

    设物体作直线运动所经过的路程为,以为起始时刻,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可作为物体在时刻的速度的近似值,?t越小,近似的程度就越好。所以当?t?0时,极限就是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三、数学运用

    例1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方程为,其中位移单位是m,时

    间单位是s,,求:

    (1)物体在时间区间s上的平均速度;

    (2)物体在时间区间上的平均速度;

    (3)物体在t=2s时的瞬时速度。

    分析

    (1)将?t=0.1代入上式,得:=2.05g=20.5m/s。

    (2)将?t=0.01代入上式,得:=2.005g=20.05m/s。

    (3)当?t?0,2+?t?2,从而平均速度的极限为:

    例2设一辆轿车在公路上作直线运动,假设时的速度为,

    求当时轿车的瞬时加速度。

    ∴当?t无限趋于0时,无限趋于,即=。

    练习

    课本P12—1,2。

    四、回顾小结

    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

    2实际应用问题中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求解;

    问题2解决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当?t?0时,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极限值。

    问题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极限的思想方法。

    3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方法。

    五、课外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

    (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

    (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情境导入

    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

    第二步:瞄准目标;

    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

    第五步:开枪;

    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

    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

    ●课堂探究

    预习提升

    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

    2.描述方式

    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算法的特征

    (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

    (5)不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的.

    【高中数学教案分享】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