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
  • 高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02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要在教案课件中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智慧与创造性。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高中数学教案集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中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1)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用平面向量处理有关长度、角度、直垂问题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是必修4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层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用数量积求夹角,距离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渗透化归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

    4、我的思考

    本节数学的目标为让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应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处理相关夹角距离及垂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们学会把数学问题转化到图形中,及能在图形中把图形转化成相关的数学问题尤其重要。

    二、学生分析

    1、在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之前,学习已经认识并会找向量的夹角,及用坐标表示向量的知识。因此,对于a·b=∣b∣︳a︴cosθ(θ=),容易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但对于理解这个式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把a·b=∣a∣∣b∣ cosθ转化到图形

    a·b=∣OM∣·∣OB∣=∣b∣cosθ∣a∣

    即a·b=∣a∣∣b∣cosθ理解并记忆。

    对于cosθ= ,等的变形应用,同学们甚感兴趣。

    2、我的思考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本节知识,在处理例题成练习上,计算量不易过大。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讨论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算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题引入 师:请同学请回忆我们所学过的相关同里的运算。

    生:加法、减法,数乘

    师:这些运算所得的结果是数还是向量。

    生:向量。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有关向量的新的运输,数里积(板书课题) 由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是层层深入,知识永不止境,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中来。 3min 2、平面向里的数量积定义 师:平面向星数量积(内积或点积)的定义:

    已知两个非零向星a·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注:①a·b≠a×b≠ab

    ②O与任何向量的数里积为O。 直接给出定义,可以让学习对新知识的求知数得到满足,并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方向性。 5min 3、几何意义 师:同学们猜想

    a·b=∣a∣∣b∣cosQ

    用图怎么表示

    生:a·b=∣a∣·∣b∣cosθ

    =∣OM∣·∣OB∣

    师:数里积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讨论数量积且有哪些性质

    通过自己画图培养学生把问题转化到图形上,到图形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5min 性 质 师:同学们a·b为非零向果,a·b=∣a∣·∣b∣cosθ。当θ=0°,90°,180°时,a·b有什么性质呢。

    生:①当θ=90°时

    a·b= a·b=∣a∣·∣b∣cosθ

    ②当a与b同向时

    即θ= 0° ,则a·b=∣ a∣·∣b∣

    当a与b反向时,

    即θ= 180°,则a·b=∣ a∣·∣b∣

    特别a·a=∣ a∣2 成 ∣ a∣= a·a

    ③∣a∣·∣b∣≤∣ a∣ ∣b∣

    学生自己的探究性质,体会并深入理解向里数量的运算性质。 8min 生:①a·b= b·a(交换)

    ②(λa)·b=λ (a·b)

    高中数学教案(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自学案

    一、知识链接

    1. 写出 的三角函数线 :

    2. 向量 , 的数量积,

    ①定义:

    ②坐标运算法则:

    3. , ,那么 是否等于 呢?

    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材导读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

    如图,建立单位圆O

    (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又OM=OB+BM

    =OB+CP

    =OA_____ +AP_____

    =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

    点T( )

    AB与PT关系如何?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用 表示向量 ,

    =( , ) =( , )

    则 . =

    设 与 的夹角为

    ①当 时:

    =

    从而得出

    ②当 时显然此时 已经不是向量 的夹角,在 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 ,则 + =

    此时 =

    从而得出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 利用余弦公式计算 的值.

    2. 怎样求 的值

    你的疑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 的值.

    例2.已知 ,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训练案

    一、 基础训练题

    1、

    2、 ¬¬¬¬¬¬¬¬¬¬¬

    3、

    二、综合题

    --------------------------------------------------

    高中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此时叫全排列。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

    (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

    (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高中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_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9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高中数学教案格式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2022最新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

    所以s==(40-x)x(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_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2022最新完整版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

    (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3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

    因此,2k·360°+360°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

    属于第二象限角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3.分层抽样的步骤: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数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

    2.学会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3.理解向量、零向量、相等向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用联系的方法、类比的观点研究向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自然地实现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向量的概念及对平行向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类比法:引入概念

    师:在物理中,位移与距离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在物理中,我们学到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像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在数学中,把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数量,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联系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加深印象

    师:能否举出一些生活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二)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1.代数表示一般印刷用黑体的小写英文字母(a、b、c等)来表示,手写用在a、b、c等字母上加一箭头(→)表示。

    2.几何表示

    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的起终点字母表示

    3.坐标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内,任取两点A(x1,y1),B(x2,y2),则向量AB=(x2-x1,y2-y1),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三)相关概念

    1.向量的模

    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2.单位向量

    引入: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大家所画线段长短不一是为什么呢?(由单位长度引入单位向量)

    总结: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

    3.零向量

    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平行向量(共线向量)

    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5.相等向量

    设计活动:传花游戏(通过游戏调动兴趣,让学生体会相等向量的本质特征)

    总结: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本节是平面向量的第一堂课,属于“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具体教学中,要设计一个能让学生领悟概念的过程,引导他们联系具体事例,体会概念的本质特征。要使学生意识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

    高中数学教案(篇9)

    课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

    (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wWw.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4.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