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14篇
  • 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08

    小学数学教案14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数学教案14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3、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

    2、 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3、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4、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1、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2、 整理和复习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一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那你们会计算吗?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

    ③改错。

    3、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小组讨论。

    4、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内容概述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解决在游森林公园过程中遇到的买门票、租船、为猴子选择食物等问题,从而复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一、能够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

    知识形成目标

    一、熟练的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类应用题的解法;

    情感形成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课 前准 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

    障碍资料

    1、 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2、 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板书设计

    游森林公园

    购买门票

    租用船只

    选择食物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今天我和你们的班主任带你们去游森林公园。

    (师贴艺术字:“游森林公园”)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课件演示一辆小火车前进,放着《火车开了》的音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要先干什么呀?

    师板书:购买门票

    课件显示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牌:“零售:

    儿童票每张10元,

    成人票每张20元;

    团体票(25张或25张以上):

    儿童票每张8元,

    成人票每张16元。

    怎样买票才能算最合适呢?让我们进入到买票方案的设计界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买票方案,愿意设计几个就设计几个。

    大声地读这几个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答到:“买票”

    生读门票价格牌

    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买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单价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

    渲染气氛,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现人机交互,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带给学习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买票方案

    评选一下最优方案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

    课件显示收到的新邮件,猴山的饲养员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帮忙。

    课件显示森林湖

    师提问:到猴山要过森林湖,我们该怎么办?

    课件显示设计租船方案的界面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租船方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评选最优方案,并说出理由。

    生欣赏森林公园的美景。

    生答应去帮忙。

    生积极想办法,一致认为应该乘船。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租金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租金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联系生活实际

    说明:一共提供了5种船的图片,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船的租金和座位数。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采用“学易”系统评选最优方案

    通过“学易”系统查看选择情况

    课件演示猴山的全景并出现饲养员叔叔,他提出要求,让大家帮助他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为猴子购买食物的方案。

    师提问饲养员叔叔要我们帮什么忙?

    课件显示为猴子选择食物的设计界面

    师演示选择食物的过程。

    生拿起遥控器从5个方案中选择认为最好的

    生通过“学易”系统中显示的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复要求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

    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食物的单价。选择哪种,只需要单击一下这种食物的图片,方案内就会自动出这种食物的名称和单价,只需在方案内输入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而且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的提示信息。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易”系统的使用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进一步明确要求,为设计选购食物方案作准备。

    使学生确实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

    评价方案

    课件先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但是最后呈现出一幅

    人们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画面。

    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优点和不足

    生谈感受

    但不选最优,只要合理即可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这次游森林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

    老师做小结,明确今天复习的知识,小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节复习课成了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视算

    13-917-912-9

    18-914-915-9

    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

    ◎◎◎◎◎◎◎◎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练习二第1、2题

    4、算一算

    练习二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变式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2、第4题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三、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二第6题和第8题)

    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列式计算,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拓展练习

    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 2

    × 3

    12

    × 4

    12

    × 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18×315×627×3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教师表扬发现人民币正面主席像的孩子,并给学生简要介绍主席)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篇一: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和“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这两个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知识储备;而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从使用新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普遍具备这个能力。但一少部分学生爱讲不爱听,还有些学生愿做不愿表达,更有甚者,愿听老师的,而不愿听同伴的发言。所以,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能否虚心、耐心地倾听、思考他人的算法是我们这个班在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实录

    (一)借助情境,设疑激趣

    师:秋天到了,山坡上的萝卜丰收了。这一天,兔妈妈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块儿上山拔萝卜。(板书课题:拔萝卜)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当教师讲完童话故事,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由静静地倾听变为争先恐后地猜测,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继而产生强烈想知道比赛结果的愿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猜对的学生表现出兴奋的样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

    (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

    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亲自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讨论解决问题,气氛热烈,但个别组组员讨论不怎么积极,教师帮助引导他们。)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评析 在让学生探索出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

    (四)巩固应用

    1.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下面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

    54+2378-5422+3698-5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自己的方法是否快捷简便,从而在反思中再一次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2.森林医生(出示29页第4题)。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我们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间的学习合作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场地小而人多,难以搭配得十分均匀,因而组与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的组讨论热烈,个个发言积极;而有的组只有小组长一人说,其他人只当听众。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只能指导一两个小组,所以组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案例点评

    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一开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有趣、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在分享兔妈妈一家采摘丰收果实的同时,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教师适时地用不同颜色的智慧星和友爱星等形式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予以评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编者点评

    1.大班额下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如何用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值得研究的地方。如何让每个小组成员有事做,有话说,适时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来促进他们的主动性也是本节课要改进的地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反思中成长。

    2.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方式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是否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玩卡片等活动来探索加与减的方法,可能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感与亲近感。

    3.课尾的总结采取常规性的方式,概括本节的知识,但学生各方面的提升,不是光靠总结就可以完成的。应根据课的内容加以拓展,在身边寻找带有数学加、减的生活实例,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使整个课堂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篇二: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发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并掌握计算发法。

    2、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述小兔拔萝卜的故事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拔萝卜

    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几个?

    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几个?

    如何列式计算?

    三、探索算法

    1、提问:36+23=?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计算

    方法二: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方法三:先算30+20=506+3=950+9=59

    方法四:先算36+20=56再算56+3=59

    方法五:先算23+6=29再算29+30=59

    方法六:列竖式计算

    3、、竖式计算:

    36

    +23

    59

    说说在进行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给小伙伴们提个醒

    小结算法: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口算或竖式计算:43+25

    四、试一试。

    1、36-23=?你能自己算出来吗?试试看

    2、交流方法

    五、练一练,巩固竖式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六、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思考并和同伴交流,知道了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小结

    教师提问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三、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或=。

    35○53

    78○69

    13○31

    70 9○79

    63-3○70

    80○81

    65○65+5

    37○37-1

    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教学反思:

    今天的这堂课,我为各小组准备了学具卡片,小组内分好工后便开始了学习,我到各组查看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但是这一次,我不在直接指出知识上的错误,而是指导各组怎样更好的合作交流,换句话说,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留下的是过程性的点评。在集体汇报环节,我请一组同学汇报,其他组倾听,并及时给出意见,虽然可能还有个别小组会出现不愿参与别的小组现象,但整体上,却有了进步,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会指出意见不统一的地方,汇报不在是说给老师听,我想,我们的学本式又有了一些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一、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11-5=()

    2.抽象成数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3.题4—5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提问:这次成功了吗?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3+5=8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用小圆片来摆一摆)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课件圈出老师自己的生日)课件上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是几月几日?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11、21、22题

    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学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2.能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辨异能力。

    3.在绘制统计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负责态度。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要求通过对统计图的复习,达到下面的目标:

    1.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的方法、步骤。

    2.会对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3.绘制统计图时讲究整洁、美观。

    二、回忆梳理,结成络(15分)

    组织回忆:统计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三、组织记忆,融会贯通

    同桌间相互讨论,边说边记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步骤基本一样,如果连接每个直条的端点,就使条形统计图变成了折线统计图;而沿着折线统计图的各点画出直条,就转变成了条形统计图。

    四、练习矫正,形成技能。

    第11题

    (1)从图上可以看出旅行车从8:00到11:00行走的路程为180千米,时间是3时,所以速度是每时60千米。

    (2)可以这样描述,先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时,休息了1时后,又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1时,然后浏览了2时的景点,再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1时,总共行驶了300千米。

    旅游车停留的3时,学生只要叙述合理就行。

    第21题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由跑步可排除C,由跳远可排除A,再比较跳高可以排除B,选择D。

    第22题

    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纵轴可以1格代表2个人,可以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画折线图。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学生也可以议一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也许会说:从折线统计图也可以看出,营养不良的学生数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肥胖的人数也比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生活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所节制,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