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 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2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标准,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为了让您满意栏目小编制作了“小学数学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3、 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1- )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运算定律 叙述方法 字母表示

    加法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a+(b+c)

    减法 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ab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除法 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

    =a(bc)

    =acb

    其它 凑与拆 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简算。拆成和分数分母相同的数,进行约分。再利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流程

    第一段:

    流程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下面一组题。

    师:请看屏幕,请大家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都算对了吗?最后一组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第二段:

    流程2:教学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和退位减法的口算

    1、不退位减法口算

    课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暂停)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8—25=44—25=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算得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师:我们先来看38—25,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了让同学听得明白,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思路去说。(暂停)

    师:同学们在口算时可能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课件呈现:

    算法1:个位上8—5=3,十位上3—2=1,合起来是13;

    算法2:先算30-20=10,再算8-5=3,10+3=13;

    算法3:先算38-20=18,再算18-5=13;

    算法4:先算38-5=33,再算33-20=13

    师: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拆数”。前两种算法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结果合起来;后面两种算法是把减数拆成20和5,从38里面分两次减。你是用哪一种方法口算的?

    2、教学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44—25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跟同学交流一下。(暂停)

    PPT课件呈现:

    算法1:先算14-5=9,再算30-20=10,10+9=19;

    算法2:先算44-5=39,再算39-20=19;

    算法3:先算44-20=24,再算24-5=19。

    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算法,这些算法和刚才的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暂停)

    第三段:

    流程3:比较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PPT课件呈现:

    (两道例题的完整板书)

    师:这两道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暂停)

    小结:一道题是不退位减,一道题是退位减,在口算时都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用被减数先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或者可以先减减数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用被减数和减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

    数分别相减,再把结果相加。注意在遇到退位减时,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想减。

    第四段:

    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5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活动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29页实践活动调查利率,计算利息。

    活动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储蓄知识,认识储蓄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2、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3、结合自已所调查的,总结收获、提出质疑。

    4、每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通过预习,交流收获

    1、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出示整存整取,国债年利率。(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二、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出示例题:

    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大家帮他算一算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

    (1) 估算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买哪一种收益大呢?为什么?

    (2) 论证

    师: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究竟是哪种收益大?

    (3)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收益大?大多少?

    整存整取 50002.54%380%=302.4(元)

    国债 50002.54%3=2348(元)

    348-302.4=45.6(元)

    (4)讨论

    师:相对来说,国债的利益比较大,请同学们说说国债和整存整取各自有什么优点?

    2、出示情境题

    王刚的爸爸说:我在国外辛辛苦苦地挣到了20000元,现在这笔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四人一组帮五刚的爸爸设计一个方案。

    (1) 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 小组交流,共同探讨

    师:小组内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帮王刚的爸爸设计了什么方案?

    (3) 选择方案,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作为王刚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议一议

    (1) 联系实际,说出想法

    师:如果作为你自已有1000元,根据你及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2) 小结:我们实际存钱时,不一定看收益,哪一种适合就选哪种,即标准不同,选择也不同。

    2、问一问

    (1) 联系实际,提出质疑。

    师:在生活中,存钱取钱时,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你家遇到过什么特殊情况?或者,你有什么新问题?

    (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你知道怎么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本课

    师: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设想:

    本次活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大众数学思想。

    为了体现活动的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填未知数的过程,感悟填未知数的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在解决填未知加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物图抽象填未知加数算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导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扑克牌游戏,你们有兴趣吗?

    2、(师出示两张扑克牌的背面):我这儿有两张扑克牌,你能猜出他们是几吗?你怎么猜的?(生胡乱猜4、5后)你有什么依据吗?

    3、看来,刚才大家都是瞎蒙的,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这两张牌合起来是9,猜猜,他们可能是几和几?(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在一角)

    4、刚才我们想出这几种可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其中一张是7,你能知道另一张是几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5、再猜:如果两张牌合起来是8,其中一张是7,另一张是几?如果其中一张是2,合起来是10,另一张是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珠笔图

    ①师:还想再猜吗?(出示圆珠笔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

    ②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7()=10

    ③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生试读,师示范读,生再次跟读。()就用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小括号里的数。

    ④谁能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同桌先交流,再汇报。

    ⑤生汇报后师出示答案。

    2、教学书P70小旗图。

    ①有一位叫小红的小朋友现在想考考大家(出示P70的小旗图),谁会读小红提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已经画了6面小旗了,再画几面就是8面了。)

    ②你能解决小红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把小括号里的数填上。

    ③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几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填出小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独立填好后,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结:刚才我们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填小括号里的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吧!

    三、课间游戏

    拍手游戏: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老师拍:

    我们拍:

    四、实践运用

    1、P70做一做1

    左图不变,右图实物图及算式改为()5=9。先观察,再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一说想的过程。

    2、做一做2

    先出示第一行的点子图和算式5()=8,师:请小朋友把点子图和算式合起来看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应该再画几个点子,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行和第三行,其中第二行改为()2=7

    3、填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独立完成后校对。

    2()=8()6=9()1=7

    1()=9()5=72()=8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游戏;

    有几朵美丽的花,可惜每一朵花都少了一片叶子。请小朋友们给每一朵,再先一片叶子,使每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957810

    41421

    6、9、4、5、3、2

    教材分析: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或点子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10 7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体验负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算中的应用,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 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正负数一》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正负数一》教学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以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15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