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十二篇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1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十二篇。

    这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是作者用心打造的,希望您会喜欢。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以专业人士的意见为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还需要投入一些心思。教案是评判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


    2020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计划篇一

    A、学生情况及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班有学生45人。从学生口算来看,学生差异较大,有些孩子口算很好,有些孩子口算很差,虽然我平时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智力问题,孩子还是跟不上。 笔算,孩子都已经掌握了笔算方法,但没有养成笔算习惯,在遇到数很大计算是老爱口算,容易出错。 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并能正确解答,而有些孩子读题能力较差 不理解题意而乱写。孩子们综合能力较差,小括号应用不熟练。 学生对平移距离不太理解,画图能力较差。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质量单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有漏洞。

    教材编写特点:

    (一) 关于除法和混合运算

    1.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有余数除法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体会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关于生活中的大数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3.通过“拨一拨”活动,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

    4.安排一定数量的估一估活动。

    (三)关于万以内加减法

    1.分为两个单元

    “加与减(一)”是基本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与减(二)”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分散安排的目的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基本计算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分散安排,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有利于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

    2.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算理

    3.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

    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

    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

    3.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

    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5.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6.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培优计划: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不断提高做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辅导对象:赵蕾、刘皓轩、陈哲、赵真

    辅导措施:1.每周有选择性地上一节思维训练课.

    2.在日常教学的分层练习中有的放失地注意对优生的培养.

    3、实行以点带面来全面提高,使学生观念进行转变。

    4、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

    期望效果:

    辅困计划: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可先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

    辅导对象:郭昊辰、王一初、江奕妙、来馨彤

    辅导措施:1、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学困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学困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学困生。

    5、对学困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6、采用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

    7、充分了解学困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学困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期望效果: B、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第一周

    2.13-2.17

    第二周

    2.20-2.24

    第三周

    2.27-3.3

    第四周

    3.6-3.10

    第五周

    3.13-3.17

    第六周

    3.20-3.24

    第七周

    3.27-3.31

    第八周

    4.3-4.7

    第九周

    4.10-4.14

    第十周

    4.17-4.21

    第十一周

    4.24-4.28

    第十二周

    5.1-5.5

    第十三周

    5.8-5.12

    第十四周

    5.15-5.19

    第十五周

    5.22-5.26

    第十六周

    5.29-6.2

    第十七周

    6.5-6.9

    第十八周

    6.12-6.16

    C、学科工作行事历

    周 次 日 期 负责人 内 容 备注

    预备周 2.9-2.11 各组长 制定各项计划,备课两周

    迎接区教体局开学检查

    第1周 2.12-2.17 李丽、武晴晴 检查计划制定及备课情况。

    第2周 2.20-2.24 戈亚萍 解读学科学期工作计划,布置学期学科相关工作。

    第3周 2.27-3.3 李丽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4周 3.6-3.10 武晴晴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5周 3.13-3.17 李丽 各教研组定老师定教材准备参加集团校内优质课评比。

    第6周 3.20-3.24 武晴晴 教学常规月查,反馈。

    第7周 3.27-3.31 李丽 听评组内推荐的优质课。

    第8周 4.3-4.7 武晴晴 听评组内推荐的优质课。 4月4日放假

    第9周 4.10-4.14 李丽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10周 4.17-4.21 武晴晴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11周 4.24-4.28 李丽 教学常规月查。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12周 5.1-5.5 武晴晴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5月1日放假

    第13周 5.8-5.12 李丽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14周 5.15-5.19 武晴晴 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教材、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15周 5.22-5.26 李丽 教学常规月查。组内开课教师说课、听课等活动。

    第16周 5.29-6.2 武晴晴 总结梳理课堂教学模式。 5月30日放假

    第17周 6.5-6.9 戈亚萍 学期教学活动总结,各项业务展评活动。

    第18周 6.12-6.16 戈亚萍 教师粉笔字、钢笔字展评。

    第19周 6.19-6.23 戈亚萍 学期教学活动总结,备课作业展评。

    D:教导处审查:

    计划制定情况:

    教研组长或学科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教学计划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你的好朋友 9、期末复习。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

    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六、课时安排 共计62课时, 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

    1、余数的除法-------------

    ———-5课时

    2、时、分、秒------------------

    --8课时

    3、认识方向-------------—

    ——— -2课时

    、测定方向-----------------——1课时

    4、认识万以内的数---------------

    -7课时

    5、分米和毫米---------------

    ——-3课时

    6、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12课时

    7、角的初步认识-----------------

    -2课时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11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 1课时

     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了,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心也非常强,部分学生的书写仍旧比较潦草,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要改进,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信心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

    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

    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计划篇四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工作以学校总体教学工作为依据,以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教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业务职能的作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六年级的质量检测为重点,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英语教研组教研工作水平。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认真学习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为教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2)每周组织一次全组人员共同学习的活动,从各类杂志和书籍中找出有价值的文章,共同学习讨论,共同进步。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开学初教研组就要积极开展组内听课。通过评课、研讨,促进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上课时要求教师精神饱满,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充分运用实物,图片,直观教具等,生动活泼地进行英语教学。

    2)抓集体备课。

    本学期将加强集体备课,为提高教师研讨课的质量做准备。备课时通过民主讨论,深刻分析,相互比较,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翔实,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抓作业批改。

    进一步完善作业批改制度,控制作业总量,规范作业批改,按照“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总要求,使作业质量更上一层楼,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4)抓教学质量。

    关心潜能生,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工作。认真分析试卷,及时总结和反思,力求在教学中对薄弱处加以改进。

    3.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情况,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英语竞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2】


    第1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

    这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三、设计理念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以 “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学生回答。)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嗨,我叫聪聪。我叫明明。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①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②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区别: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④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①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③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④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国徽。)

    小结: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m(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

    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

    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

    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座位买。

    [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

    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

    (五)总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第2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

    给你一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小明长大了)

    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电脑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人民币。

    生:①纸币、硬币。②几元的、几角的、几分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力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

    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a.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师:“同学们都见过什么面值的人民币?”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不同面值人民币。

    生1直接说出几元,几角,几分,教师板书。

    生2说几分,几毛,几块。教师引导:平时说的几分,几毛,几块在数学上还可以说成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

    b.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出示1元人民币)“谁认识这张人民币?”

    师:“你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吗?”

    学生从字样、颜色、人物等不同方面,谈自己对人民币认识。

    师:“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小组合作:拿出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组内互相交流。

    师:(电脑出示2元、10元、5元、5角、1角)。

    “谁能给同学介绍一下这几种人民币?”

    [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c.归纳整理。

    师:“同学们把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师:“你能把人民币分类吗?”

    学生可能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可能按面值分为元、角、分;也可能把元、角、分再细分。

    师:“老师想知道以元为单位有几种,以角为单位有几种,以分为单位有几种。谁可以帮助老师?”

    学生进行介绍。

    2.人民币兑换。

    [这次活动中,引导学生由动手而动脑,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注意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并逐步脱离操作,进行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小明也认识这些人民币。妈妈想考验一下小明,于是说‘小明,东西买完了我们还有些零钱(课件同时出示一分一分硬币),你去买一块橡皮吧!’小明来到商店一看,橡皮上只写着‘1角’,他为难了。谁能帮帮他?”

    生:“拿10个1分就可以买一块橡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角是10分,10分就是1角。”

    师:板书 1角=10分

    师:“如果老师这里有许多1角1角的人民币,我想买一把一元的小刀,应怎样付钱?”

    生:“拿10个1角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是10角,10角也就是1元。”(板书 1元=10角)

    师:“这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呀?”(出示卡片。)

    3角等于几分 5元等于几角

    10角等于几元 80分等于几角

    3.大额人民币的换算。

    [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使静态的内容成为动态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入数学世界。]

    师:“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出示大额人民币)。没有1元,怎么办?

    生:“可以换成1元1元的。”

    师:“谁可以帮小明换一下?”生用学具人民币边摆边说。

    电脑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______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______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电脑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换几张?”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应用

    1.兑换游戏。

    a.1元换成零钱,怎样换?思考后,指名回答。(多种答案,略。)

    b.小组合作。把零钱换成整钱,或把整钱换成零钱。

    2.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的钱。”

    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

    师:“没买到玩具或买玩具剩下的钱,你们打算怎么办?”

    生1交学费,生2买文具,生3捐给希望工程等。

    师:“老师想给灾区小朋友写信,要8角钱买邮票,谁能帮我拿出8角钱?”

    教师出示一些人民币,指名取8角钱。

    [在这一应用环节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谁表现的好?

    第3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及1元和5元的面值。

    2、初步尝试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感知并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你们再过几个月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生要用到很多的学习用品,今天,我们就去逛逛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好吗?

    二、认识人民币

    1、买学习用品要用什么?(钱、钞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钞票)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人民币)

    2、课件(出示所有的人民币):看,这些都是什么?(人民币)

    3、课件(出示数字7):那今天我们要用几元人民币去买学习用品?

    三、取钱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有很多的人民币,现在请你们从储蓄罐里取出7元人民币。(幼儿操作)

    2、你拿了几元钱?是怎么拿的?(让幼儿了解拿7元钱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一张5元,两张1元硬币,一种是7张1元硬币)

    3、请小朋友把人民币放到钱包里。(幼儿把7元钱放到钱包里)

    四、制作计划表

    1、我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那你们准备到文具店里买些什么文具呢?(请2――3名幼儿简单讲述)

    2、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看文具店里有些什么文具?这些文具的价格又是多少呢?

    文具店里有什么?多少钱?

    3、原来文具店里有这么多的文具,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只有7元钱,那该买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介绍记录表并举例:这些是文具的标记,在这一格里你把想买的文具画上去,在旁边的格子里写上这样文具的价格。比如,你想买一块橡皮,就在这儿画上橡皮的标记,在这儿写上价钱1元。)

    5、幼儿操作

    你想用7元钱买些什么文具?(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你计划用7元人民币买些什么文具,为什么?(幼儿相互交流后,集体交流并展示计划表)

    (汇总)你用7元人民币买了几样文具,在这张表格中对应的数字下贴上你的标记

    6、小朋友用7元人民币买的文具多少不一样,有了计划就能买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五、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文具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购物后检查:你们都买到了想买的东西了吗?

    六、人民币的用途

    1、你们都买到了自己需要的玩具,开心吗?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文具外,还有什么用?(幼儿自由回答)

    2、人民币还有什么用呢?(简单的说一说,看一看)

    第4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

    下面由范文网的作者为你提供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的写法。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技能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借助经验,交流介绍

    1、学生介绍认识的人民币。

    2、根据学生回答形成:1元以内的人民币有1元、1角、2角、5角、1分、2分、5分(硬币和纸币)

    3、分类游戏。

    三、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1、橡皮2角,学生说出不同付法。

    2、羽毛球8角,学生在桌上摆一种付法。相互交流。

    3、书本1元, 1元可以怎么付?学生在桌上摆出多种付法,然后交流,引出1元=10角,学生一起数出1元,1角……9角,1元

    4、火柴1角,引出 1角=10分

    5、学生根据商品钱数说出价钱,再根据商品价钱摆出钱币。

    四、模拟购物,体验升华

    学生拿好一元人民币,进入一元超市。

    1、师生示范。

    2、同桌练习。

    3、购物表演。

    五、交流收获,自我感悟

    1、学生谈收获。

    2、学生体验:要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

    第5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

    给大家带来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教科书46-48页

    2、教材简析: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①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②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让学生在认识元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位关系,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③创设“文具小超市”购物活动,同时开展主要用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进行买卖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认识1元=10角。

    3、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②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进一步学习分类方法。

    ④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⑤教学重点: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种类,说明这些人民币在我国商品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⑥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怎样让他们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二个环节:(1)拿10个1角的硬币去买一把尺子,但我又怕硬币掉,你能替我想一个办法吗?让他们通过换钱自己找出1元=10角的换算关系。(2)我有10个1分的硬币,我想买一块橡皮,橡皮1角钱一块,我能买吗?让学生认为能买,从而认知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关于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1张2角可以换几个1角?

    ②1张5角可以换几个1角?

    ③我拿10个1角的硬币去买一把尺子,但我又怕硬币掉,你能替我想一个办法吗?

    让学生自己找出1元=10角的十进位关系。

    ④我有10个1分的硬币,我想买一块橡皮,橡皮1角钱一块,我能买吗?让学生认为能买,从而认知1角=10分。

    这么多钱,拿出5角怎么拿?(不同的拿法)

    ⑤很多的东西想卖给你,1元2角钱,怎么买?(不同的买法)

    ⑥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3、实践活动:文具小超市。

    4、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①认识了人民币;②怎样换钱;③知道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④学会了怎样买东西。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3】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2-93页。

    教学目标: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4】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5】

    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6】


    第1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习近平均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 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第2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这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

    陈思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五、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4、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这有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颗?“平均分”是怎样分呢?请同学到黑板前分。通过学生尝试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揭示课题

    像上边那样,把糖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除号

    1、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2、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求每人分几颗,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颗糖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给4个同学,“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人分得几颗?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分实物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尝试练习。 ⑴填空:

    15÷ 3= 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18÷ 6 = 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3)完成教材1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1、2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景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4、质疑。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2、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1)把15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3 = (2)把15个梨,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3、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1)把18棵树苗,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2)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3)妈妈买来10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10÷2”,“2”是从哪里来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

    陈思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位图转矢量图,掌握图片格式转换操作要领;

    2.学会制作flash形状补间动画;

    3.知道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可根据需要二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四、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法:教师讲解、引导。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

    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人物?

    谁能给大家说一下孙悟空有什么本领?

    那么大家想不想再看一次《西游记》?

    好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自制的《西游记》片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播放flash动画,出示课件:即本课孙悟空变成大公鸡、房子、猪八戒和桃子的变形动画,并伴有动画片《西游记》里的主题歌)。

    师:好了,大家欣赏完了,想不想自己做出这个小动画?(生:想)那好,今天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来做一次。

    (二)制作动画。

    a布置学习任务,勇闯第一关。

    要认真仔细的读要求,反复的推敲,然后按步骤完成?遇到困难时再仔细读读,答案就在里面。好了,开始闯关吧!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3、简单交流,恰当鼓励。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要求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布置任务,勇闯第二关:

    1、同学们真棒。第一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他变成了一只鹰,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房子,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二关开始!

    2、学生自主完成。

    (本关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3、学生演示,全班交流,恰当鼓励。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在设计上仍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尽量避免教师的讲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充满自信完成任务。

    此外概念部分并没有象往常一样在上课伊始就提出,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尝试中领悟,从而自然的明白其中的含义。

    c布置任务,勇闯第三关:

    1、第二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变成火要烧房子,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猪八戒,当时猪八戒是天篷元帅,这下可好了,天兵们怎么也认不出。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三关开始!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三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三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制作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安排了交流展示,既是对完成好的同学的鼓励,又能够充分调动没有及时完成动画制作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互帮互助,最终完成任务。

    (三)勇闯第四关:

    1、第三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一个劲喊:屁股红的是猴子,孙悟空一见不好,正好前面有一棵桃树,他迅速变成了桃子,当树上全是桃子,二朗神君看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四关开始,帮肋孙悟空渡过难关。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四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3、教师讲解示范“勇闯第四关”。(因为本部分学习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自选的图片又为其制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四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六、展示交流,综合评价(针对学生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及教师巡视中看到的好的作品结合课程时间情况展示3-5人作品,并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充分鼓励和奖励。)。

    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竞争意识,为今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全课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孙悟空变化的本领,你的孙悟空能变化多少次?(生:无数次)说的真好,我们手中的孙悟空能变化无数次,下节课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你的孙悟空形象变化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反思:本课结束后,发现孩子们的想象是无可限量的,他们的答案也有独特之处,孩子们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因更多的放手,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6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县***乡中心小学     柯昌东【情景说明】:《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6的乘法口诀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来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1.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6的乘法口诀熟记,并会运用(计算简单乘法)。难点:编制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1—5的乘法口诀。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了?生:1—5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1—5乘法口诀表格)师:在这1—5的乘法口诀中,你能说几的乘法口诀?生1:我能说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生2:我能说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形成如下口诀表:)师:真能干!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你猜,今天我们会学几的乘法口诀呢?生:6的乘法口诀。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评析:教师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从复习1—5的乘法口诀中,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既复习了旧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的。】二、探究。(一)猜测。师:根据1-5的乘法口诀,请你推测一下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生:6句(课件点击,在上面口诀表下出示6个□)师:对了,你知道是哪几句吗?生:我知道,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教师写在黑板上)师:了不起,咱们都还没学过,你们就已经知道啦? 【评析:猜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了上面的复习铺垫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6的乘法口诀的猜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二)验证:1.师:刚才说的这些乘法口诀的对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研究。(课件出示)操作验证要求:①每人任意选择一句口诀,把它写在白纸上。②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这句口诀,能画几种就画几种。③列出乘法算式,算一算结果正确吗?2.学生独立画图操作,并列算式验证,教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3.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怎样理解这些口诀的。4.小组汇报。师:现在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研究结果,汇报得好的小组可奖励一面小旗。请下面的小朋友当一当评委,你们可要仔细听了,看看他们能不能得到。生1(投影图画):我们组共选了四句口诀,第一句是“四六二十四”,每堆画四个○,画六堆,表示6个4;也可以表示每堆画六个,画四堆,表示4个6。所以四六二十四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6×4=24,4×6=24(教师板书算式)。               表示6个4            表示4个6第二句口诀是“二六十二”,……(同上)第三句口诀是“一六得六”,……(同上)第四句口诀是“六六三十六”,每堆画六个○,画六堆,表示6个6。所以六六三十六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6×6=36。(教师板书算式)师:你们小组真能干,选了四句口诀来研究,小朋友说他们汇报得好吗?能不能给他们奖励?生:能。师:那么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师:哪一组选了和他们不一样的口诀?把不一样的口诀拿上来。生2(投影图画):我们组研究的不一样口诀是“三六十八”。每堆画三个△,画六堆,表示6个3;也可以表示每堆画六个△,画三堆,表示3个6。所以三六十八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6×3=18,3×6=18(教师板书算式)生3(投影图画):我们组选了“五六三十”这句口诀。每堆画五个○,画六堆,表示6个5;也可以表示每堆画六个○,画五堆,表示5个6。所以五六三十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6×5=30,5×6=30(教师板书算式)师:刚才两位小朋友,汇报的好不好?要不要给他们小组奖励?生(齐):要。师:同样,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评析:对6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也是对6的乘法口诀的探究与感悟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组内交流,小组汇报等过程,使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中,教师让学生来做“小评委”,从而培养了学生仔细倾听的良好习惯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三)发现规律。师:小朋友真棒!用自己的图画和算式说明了各句口诀的意思。我们先来观察左边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第一个因数依次增加1,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依次增加6。师:那么右边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生: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6。师:这位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所以我们如果忘了后面一句口诀,只要前面一句的得数加6就可以了。【评析:通过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三、合作交流 创编口诀1.同学们通过发现,知道了那么多数学秘密,可真了不起,现在你们能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吗?你会便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说给小组同学听,看谁说得准,说得多。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创编的口诀,并说说编口诀的理由,老师相机板书乘法算式及口诀。3. 师:同学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思考这些口诀有什么特点?(指名说口诀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记口诀,比比谁最先背熟。四、实践运用深化口诀1.出示用六根小棒摆成的正六边形。学生看,摆这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正六边形。2.那摆2个、4个、6个六边形各要多少根小棒?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好多这样的数学知识,大家看,生活中哪些事物的计算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观察、交流)(教室里2把吊扇6片转叶,4把呢?窗户上的玻璃,小组的同学人数……)4.师:同学们既能发现身边的数学,口算又准确,可真了不起!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几个班的学生吗?解决下面的问题就有答案了。出示: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一共有多少个班?5.游戏:摘苹果(苹果卡片上写有乘法算式,指名学生摘,摘到卡片说得数)6.背口诀【评析:教师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记口诀。】三、应用。1.吹气球。   3×6=       1×6=        6×6=              6×4=       4×3=        3×3=              5×6=       6×2=        5×5=(让学生做在草稿纸上,并反馈。)2.摘果子。(1)出示: 6×2+6=                  6×3=生:第一题等于18,第二题也等于18。师:算得可真快。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生1:这两题都是18。生2:2个6加1个6等于3个6师:对了,这位小朋友可真会动脑筋!所以6×2+6还可以用6×3来计算。(2)出示:6×5+6=    生:等于36。师: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还可以怎么算呢?生:5个6加1个6等于6个6,所以可以用6×6=36来计算。(3)出示:6×3-6=    生:是12。3个6减1个6等于2个6,所以还可以用6×2=12来计算(4)出示:6×5-6=    。生:是24。还可以用6×4=24来计算。3.挑战自我,延伸课后。出示:填空并说出口诀。① 6 × (   )=30         ②(  )× 4 =24③(  )×(  )=12        ④(  )×(  )=18生1:第1题6×5=30,口诀是五六三十。生2:第2题6×4=24,口诀是四六二十四生3:第3题6×2=12或2×6=12,口诀是二六十二。师:这题还可以怎么填?生4:3×4=12或4×3=12,口诀是三四十二。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生5:第4题,3×6=18或6×3=18,口诀是三六十八。师:谁知道这里还可以填什么?生2:2×9=18或9×2=18。口诀是——二九十八。师:太厉害了!“9的乘法”我们以后再来学习吧!【评析: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通过第1题的计算,提高学生应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通过第2题的计算与推算,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情景图的编题与解答,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第3题的填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本课学习延伸课后。】四、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1×6=6一六得六 6×1=62×6=12二六十二 6×2=123×6=18三六十八 6×3=184×6=24四六二十四6×4=245×6=30五六三十 6×5=306×6=36六六三十六6×6=36【课后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当好“舵手”,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先出示一条鱼,并问:“你从小鱼身上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科学地、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从小鱼身上去发现,而不是从其他地方去发现什么。这样,学生的发言很准确,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偏离。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乐趣,获取了清晰的数学知识。其次是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学过程中,合作交离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帮助,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创编口诀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编口诀的想法和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采取的,既发挥了优生的创造力,又可让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受到感染,实现了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在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都能放手让学生在学中去发现、去表达,把听数学变成去找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水中鱼儿戏水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也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又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口诀之后,寻找生活中的事物,哪些可以用口诀来计算,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处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既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总评】:   本节课教学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本课中,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猜口诀、自己画图列式研究口诀的含义、组内交流各人的想法、集体共享研究结果,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味显得是那样的浓郁。2.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本节课,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已有的“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起点,从复习1—5的乘法口诀中,让学生猜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哪几句,从而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3.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本课中,通过对6的乘法口诀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6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8-x=2y+24

    2.4=a2x-147215b=3

    5x+32=472816+14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1】

    当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购物小票作为购买凭证,可以用于退换货。如果你无法提供购物小票,就难以退换,非常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初级用法2】:精细记账的凭据。

    相信很多精于理财的女人们,平时都有记账的习惯。但每个人记账的习惯,都会略有不同!

    有些人是随手记(实时记账),而有些人是凭记忆汇总账,还有些人是依据“信用卡对账单”来记账。

    其中,随手记(实时记账)较为麻烦;凭记忆记账,则容易出现偏差;信用卡对账单,则只有消费金额和消费地点,但对所购之物没有明确标示。以上三种记账方法,都存有潜在的bug!

    所以,请暂且保留好购物小票,无论是超市消费的,还是商场购物的。在完成记账精细说明后,再妥善处理这堆购物小票。

    【中高级用法】:只买折扣商品。

    姑娘们肯定都有过小编接下来描述的类似经历吧?!

    刚刚买完某件奢侈品大牌家的衣服,几天后再去逛商场时,你会愤怒地发现那件衣服“居!然!打!折!了!!”(而且折扣幅度很大!)。

    而自己刚买的那件,早已剪了标签…穿过2次…洗过1回。想退换,那真心是没办法啦!瞬间整个人哪儿都不好啦!心里各种觉得那叫一个亏!

    所以,请暂时保留好你的购物小票!

    此时无需再愤怒啦!你只需让营业员包好那件已打折的、跟自己之前购买的那件一模一样的衣服,然后用折扣价,把它买下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

    不,重点现在才开始!——然后,退了它!(退货时,使用购买之前那件——非折扣衣服的购物小票!!)这样你就能得到非折扣的退款啦!

    如果文字描述你没看明白的话,请看图示说明(如下图所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 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在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以往,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带者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时间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即使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良好课堂秩序的一种保障,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及时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用品如课本、工具书、练习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并要按一定顺序摆放。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写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了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用一句话来提示学生,“坐如钟”一句简短的语言,能提醒学生及时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坐姿与自己的视力也密切相关。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使眼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视力的下降。不良坐姿也会影响自己将来身体美,不良坐姿还会影响将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信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均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1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书写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还有一个反复强化持久要求的问题,只有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所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只要是提笔书写,我就让学生想口诀:书写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样学生通过简单的儿歌来强化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长此以往,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然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要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认真验算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每次写完题之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为此以往很多老师采取批评的态度,但结果没有太大的改进。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书写清楚规范,竖式要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逐步养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解析

    1、计算要过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应用题要接触:

    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RH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三年级的内容要不要学,尤其是应用题要不要学?首先,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数学课本中那样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十二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