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
  •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9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良好的教案编制是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内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接下来将由编辑为大家讲解“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欢迎你收藏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学生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方向的量。

    3、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及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2、能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  教学读写方法

    1.游戏引入。

    师:剪子包袱锤玩过吗?那我们也来玩一玩,不过是有规则的。

    课件出示:同桌的2个同学玩4次,把自己的输赢的结果记在心里。

    生玩游戏,教师和其中一生一起玩。

    师: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输赢情况。

    生1:我赢3次,输1次。

    生2:我赢4次。

    生3:我赢1次,输3次。

    生4:我赢2次,输2次。

    [评析]本节课从“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2.初识负数。

    师:如果赢2次记作2,那么输2次该怎么记呢?

    生1:就在2前面写一个输。

    生2:在2前面画一个“×”。

    生3:在2前面画一个哭脸。

    生4:在2前面加一个“—”。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式既简便,又有数学的特点呢?

    生:用“—”表示。

    师:你的想法和科学家一样。在生活中除了赢和输是相反意义,还有哪些是意思相反的呢?

    生1:收入和支出。

    生2:转进和转走。

    ……

    师:现在咱们也来用这种方法,记录下面两句话,指名两个同学到黑板前来写。

    课件出示:(1)爸爸这个月收入为1500元,可以记作1500,支出水电费200元,可以记作(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运出12吨,记作(  )。

    3.读负数。

    师指着黑板的两组数据:2、1500、60和-2、-200、-12这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生:2、1500、60这三个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

    生:-2、-200、-12这三个数前面都有一个减号。

    师:“-”在这里可不是减号了,叫负号,那我们把-2、-200、-12就叫做负数。这个-2就读作“负二”。

    生读剩下的两个负数。

    师:像2、1500、60就是正数,负数前面有一个“-”,那么正数前面也有个“+”,叫正号。人们为了简便,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这个+2就读作“正二”。

    生读后面的两个正数。

    师:正数前面的正号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也能省略吗?为什么?

    生:不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负号去掉就没有办法与正数区分啦。

    4.写负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正、负数,并且会读正、负数了,那你们能写几个正、负数吗?

    指名两生到黑板上各写5个正、负数,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师:请几个同学将自己写的正、负数读给大家听一下。

    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还能写多少个正、负数。

    生:无数个。

    师:那也就是说正数和负数都有无数个。(师在黑板上在写正、负数的后面加……并画上集合图)

    [评析]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让其继续写下去会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

    5.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120    +103

    二、介绍负数的产生史(略)

    三、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负数。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

    生1:天气预报。

    生2:妈妈的工资条上。

    生3:我们的一日常规记录。

    ……

    2.出示天气预报图。

    师:老师这儿带来了几个城市某一时刻的天气预报图。(课件一边出示天气预报图,边配音播报天气情况。)

    生:图中北京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是-4℃。

    介绍温度计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温度计(课件出示温度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上有两个刻度,左边是摄氏度,右边是华氏度,我们国家常用的是摄氏度。0度是作为零上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我们看温度计的时候只要看哪边的刻度就可以了?

    生(齐答):左边。

    师:现在温度计显示的是多少度呢?(课件分别出示10℃)

    生:10℃

    师:谁能来指一下-10℃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10℃和-10℃,两个温度哪个更冷一些?

    生:-10℃冷。

    师:用动作和表情把冷的感觉表示出来。

    生做寒冷状,并念叨着好冷啊。

    3.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

    师:零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那么这个“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负数

    [评析]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得“通俗易懂”了。在教学中从认识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及0上和0下的温度。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负数的应用

    师: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那就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填一填。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向东行4米,那么小华的位置如果在-5米处,说明他是向(  )行(  )米。

    2.出示电梯按钮,问上五楼和地下二楼应按哪两个键?

    3.连一连(练习一第4题)

    4.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练一练第2题)

    五、探究升华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新疆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可以记作:+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六、本课小结

    [设计理念]

    我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正数和负数,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我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我首先进行课前游戏,通过生活中有许多相反的事例引出新数。其次教学时我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最后通过挖掘习题,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体会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来的培训,感觉自己还是受益很多,一堂课的设计,根据教师理念,知识面、教学经验的累积等因素的差异,情景的设置与教学过程也会大相径庭。以往我们设计的认识负数,完全利用教材做最原始的依据,这也是多数教师惯用的伎俩,但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添设一些与学生较为密切的活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其中,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有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容易接受。

    我们研习了很多精彩的课例,专家们也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是我们必然会遇见的情况,从另一侧面来说,专家们是在指导我们怎样去应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点真的大有学习参考的必要。我也从这些精选的课例分析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但是距离真正掌握这种技能还相差很远,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区体会与琢磨。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可以最到更好,应该是一直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王老师昨天去给班上的同学买写字本,可是商店里一共只有23本,如果每个盒子能装10本,这些本子能装满几个盒子?

    2、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引入新课。

    1、呈现主题图:因为昨天买的本子不够用,所以,王老师今天又去商店了。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3、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本写字本?

    4、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2和2+30。

    5、点明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你们会算吗?请你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

    2、学生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算得的结果是多少?你又是怎么算的?可能会出现:

    (1)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

    (2)用小棒摆。

    (3)用计数器拨。

    (4)利用数数的方法往后数。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要加以肯定。

    3、共同验证:刚才大家都说这两个算式都等于32,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是不是要验证一下?引导学生验证:

    (1)用数的组成:30+2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2)用小棒验证:3捆小棒加2根小棒,就是把3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结果是32。

    (3)用计数器验证:3捆小棒就是3个十,2根小棒就是2个一,先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合起来就是32。

    (4)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先验证30+2,在30后面往后数两个数。

    4、教师质疑:

    (1)那2+30我们是不是也要在2的后面,往后数30个数呢?引导学生发现:同样可以在30后面往后数2个数就行了。

    (2)那2+30怎么也等于32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管是30+2还是2+30都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组成的数都是32,只不过是两个加数的位置改变了一下。

    5、快速抢答:教师出示:50+4、4+50;8+70、70+8;90+6、6+90,让学生快速抢答。

    6、发现提炼:

    (1)引导学生发现以上所有算式的特点:都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

    (2)引导学生提炼方法:不管是几十加几还是几加几十,都是求几个十加上几个一,结果都是几十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汇报交流之后,再引领学生验证,解惑,最后提炼出方法。

    (二)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1、提出问题:谁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呈现:

    (1)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2本没装在盒子里,剩下的都装在盒子里,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

    (2)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30本装在盒子里,没有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

    2、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2-2和32-30。

    3、说出算法:请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可能会出现:用数的组成、用小棒操作、用计数器操作、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想的、用倒着数的方法等等。

    4、选择算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之中,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所在,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又快的方法。

    5、计算接力:53-3、53-50;75-70、75-5;64-4、64-60,89-9、89-80。每组接力,第一个同学写出一题答案后,立刻将答题卡传给下一位同学。

    6、归纳小结:

    (1)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题目不是几十几减几,就是几十几减几十。

    (2)小结方法: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对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对快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P48的“做一做”第1题:做好后,请个别学生说出方法,提示: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2、P48的第2题,“烤玉米”。

    3、P49的第1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提醒:如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4、开火车:P49的第4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基础练习为主,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又对又快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P49的第3题:

    (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

    2、P49的第2题:

    (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教师加以引导。

    (3)学生独立解答。

    (4)集体讲评,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规范格式要求。

    3、P49的第5题:

    (1)完整呈现题目,学生独立解答。可以有意选取一名解答正确的学生上台板演。

    (2)集体讲评,根据学生所列算式提问:小猫吃了8条鱼,为什么还要加上8呢?

    (3)教师带领学生审题:特别突出对“吃了”、“还剩下”、“一共”等关键词的理解。

    (4)解答错误的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难度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与逆向思考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一)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

    1、师生共同归纳所学内容。

    2、提炼计算方法:

    (1)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几。

    (2)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3、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和灵活选择策略与方法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课件篇一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 二千 三千 四千 五千 六千 七千 八千 九千 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 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也就是大约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课件篇二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 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 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 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 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

    现在有一张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jk251.cOm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能够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能够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此刻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能够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思考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好处和价值,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 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                ;  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               、还知道了              。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 数                      负 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15克       2号  0克    3号   +0.7克     4号   -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边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2.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04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用具:扑克牌,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两个纸盒,六个学具盒,幻灯片。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扑克牌吗?老师这有四张牌,请认真观察看好了吗?(教师把牌翻过来,洗一洗牌)抽出一张你猜这张是什么牌?

    生:红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没有。

    师:一定是红桃A吗?

    生 :一定

    师板书“一定”

    师: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

    生 :因为刚才老师让我们看的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老师无论拿哪张牌都是红桃A。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都是认真观察的好孩子。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牌到底是不是红桃A?(实物展示)果然是红桃A。恭喜你们猜对了。

    师:我再拿一张牌这张牌有没有可能是黑桃A?

    生:不可能,因为老师这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不可能是黑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确定。

    师:板书“不可能”,那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什么牌?果然是一张红桃A。

    师:老师这还有一套牌,(4张不同的A)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把牌翻过去,再洗一洗牌,我抽出一张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牌?

    生 :方片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老师刚才的四张牌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牌都有,所以就不能确定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牌。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来猜一猜,我手里是一张什么牌?

    生 :红桃A。

    师:确定吗?

    生 :不确定。

    师:不确定,应该怎么说呢?

    生 :可能是红桃A。

    师:板书“可能”

    师:“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描述事物可能性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板书课题:可能性)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确定的,而可能是不确定的。

    师:还想玩游戏吗?(老师做出非常6+1的手式)认识这个手势吗?

    生 :非常6+1

    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那么在非常6+1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谁知道?

    生 :砸金蛋

    师:对,但老师这没有金蛋,我这有六个宝盒,分为两类,一类叫幸运宝盒,一类叫快乐宝盒,幸运宝盒有2个,快乐宝盒有4个,我想找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抽宝盒,谁愿意来?

    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想抽到什么宝盒?

    生:快乐宝盒,因为我想得到快乐。

    师:你认为你一定能抽到吗?

    生:有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有两种宝盒,抽到哪种的可能性都有。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他抽到哪种宝盒的机率最大?

    生1:快乐宝盒

    生2:幸运宝盒

    师:究竟能抽到哪种宝盒呢?答案马上揭晓。

    生抽宝盒交给老师。

    师:恭喜你心想事成,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微笑”一下。

    现在剩下的这些宝盒,你认为都是什么宝盒呢?

    生:3个快乐宝盒,2个幸运宝盒。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继续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猜一猜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快乐宝盒。

    师:一定是快乐宝盒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

    生:有可能是幸运宝盒

    师:大家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剩下的宝盒既有幸运宝盒又有快乐宝盒所以不能确定。

    师: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同意。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后打开。

    师:你很幸运,选种幸运宝盒,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3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你能确定吗?

    生:确定,一定是这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继续到前面来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中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选中哪种宝盒的机会大些呢?

    生:快乐宝盒。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宝盒并打开

    师:恭喜你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大笑”

    生做大笑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2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观察仔细继续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请你选择

    生选择并打开。

    师:祝贺你,你非常幸运,选中了幸运宝盒。

    那么剩下的宝盒是什么宝盒呢?

    生1:一定是快乐宝盒。

    生2: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因为两个幸运宝盒都被打开,所以剩下的就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有道理,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完成游戏,分别做出“冷笑”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师:看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就在领你们玩一个游戏,我需要两个助手,谁愿意到前面来,(把这两名学生的眼睛蒙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把一袋黄球放进1号盒子里,把一袋不同颜色的球放进2号盒子里),看清楚了吗?

    生 :看清楚了。

    师:(解开一名同学的纱巾)我想让这名同学一定摸出一个黄色的球,请你找出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来告诉你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1:到1号盒里摸。

    生 2:到1号盒里摸。

    师:你能确定吗?

    生 2:确定。

    师:听了朋友们的话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看

    师:果然是黄色的球。再摸摸看,又是一个黄色的球,再摸摸,又是一个黄色的球,那么我想让你猜一猜,根据朋友们说的和你刚才摸球的结果,你觉得这1号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 :我想这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色的球。

    师:为什么?

    生:一定摸出黄色的球,那只有都是黄色的球才能一定摸出黄色的球。

    师: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孩子。请回吧!

    师:这回该轮到你了,我想让你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准备找谁来帮忙告诉你呢?

    生:我的朋友。

    生1:到2号盒子里摸,能摸出蓝色的球。

    师:你能确定吗?

    生1:不能确定。

    师:他不能确定你一定能摸出蓝色的球,你再找一名同学帮帮你。

    生:*同学。

    师:好,你来告诉他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2:还是到2号盒子里去摸。

    师:你能确定他一定摸到蓝色球吗?

    生2:不能确定,但有可能摸到蓝色球。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你猜猜这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盒子里的球颜色不一,但一定有蓝色。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

    师:你真幸运,一下就摸到了蓝色的球,你再摸摸。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

    师:让其他同学摸一摸。谢谢你的配合,请你回位。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号盒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1号盒子里只有黄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想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红色的球,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2号盒子里没有红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师:根据刚才咱们做的游戏,请你按要求涂一涂。拿出题卡。

    (生按要求涂题卡)

    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涂。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老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描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事进行研究。(课件展示)

    (学生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结合实际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观察力,与我们的知识经验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课后同学们要多看书,多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制数学第九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cai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教师设疑:cai出示一个梯形,想一想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二、教学新课:

    (一)、引入课题:那我们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做实验,共同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实验探究:

    ② 梯形的面积会跟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2.小组合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标出上底、下底和高),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思考: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怎么拼?

    ② 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 你觉得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小组合作,学生实验。

    3. 实验汇报。

    现在给你一个任意梯形,你都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怎么求?为什么?

    5.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要用(上底+下底)×高÷2?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五、巩固提高。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梯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移”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景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三、思维拓展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真行!我家邻居小明暑假去旅游了,照了好多好看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看?那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他照了多少张相片呢?大家一起算一算吧!(出示课件)你们能不能尝试列综合算式呢?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交通与数学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具体做到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用乘除法的意义解释所列算式。

    教学重点:1、理解“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要走多少米?”的意思。

    2、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教学难点:理解“家住6楼,每上一层”实际是要上几层?

    课前小研究

    第()组研究者

    填空。

    8:10——8:30经过了()分。

    9:50——10:00经过了()分。

    小东上学,7:10出发,7:20到校,他每分走65米。

    (1)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想:从题目“7:10出发,7:20到校”可以知道小东走了()分,又知道“他每分走65米”,要求“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就是求()个()。列式计算:

    (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想:要求“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大约走多少米?”就是求()。

    列式计算:

    (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想:要求“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就是求()。

    列式计算:

    二、课堂学习

    (一)1、交流课前准备情况,

    2、试做第四问。通过画图、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从1楼到6楼工上5层”这个道理。

    (二)1、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直到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不变。

    2、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

    1、有几条路可走?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找最近的路。

    引导学生先观察、估计,再计算。

    (四)找一找交通标志,说一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用数学练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一、复习:二、巩固练习口算练习11-6=14-6=13-7=12-8=11-9=12-5=13-4=12-9=13-8=11-5=13-6=12-3=14-8=15-7=16-9=练习四:第3—7题第3题:要求都算对,计时比赛第4题:用数学第5题:加减法题放在一起,混合练习,巩固“想加算减”的口算方法第6题:在○里填上””或“=”第7题:只给画面,要求可以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学生独立完成,或印在纸上,及时收集学生计算情况,纠正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广泛交流自己的想法。生生评价,学生应学会自我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用线连的形式进行提高练习,同位互评。及时纠正错误。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情况进行评价,提高计算效率。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可能提出加法、减法多种问题。分组内讲想法,提问题,算得数,并组织全体汇报这道题借助学生的对话提供信息,要求学生解答的“知道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完备的应用题。多补充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规律从而找到这类用数学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三、提高练习四、小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生:有13个圆,其中黑圆有6个,白圆有几个?生:有13个圆,其中白圆7个,黑圆有几个?生:有7个白圆,6个黑圆,共有几个圆?13-6=713-7=66+7=13教后记:有部分学生把减法应用题列成了加法算式,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每个数个代表什么数,或者什么意思,问的问题就是要求的数,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自己体会一下,让不会的学生多说,多做。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乘加,乘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算乘加、乘减题。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重点难点:1.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的原理。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其中最后一个鱼缸有彩纸事先挡好)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谈话:看来小朋友们掌握的乘法知识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出示出第4个鱼缸)二、探究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提出疑问: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师:原来是这样,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生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三、拓展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四、归纳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五、应用教材第12页第1、3、4题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第3题,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猜一猜第(1)题图中的人数多,还是第(2)题图中的人数多?再列式算一算,你猜的对吗?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列出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第4题,能帮帮茄子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乒乓球拍吗?六、课堂作业教材12页第2题。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例题

    a4+4+4+4+2=14b4×3+2=14

    c2+4×3=14d2+4+4+4=14试一试

    3×4-2=□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单元数学广角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目标分解】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2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植树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课时: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内容解读】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两步应用题,直线、封闭曲线等有关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相关应用题

    三、本单元的例3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关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四、练习二十第4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二十第4题十探讨关于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寻找隐藏其中的规律,比如把一个圆圈平均分成4份,可以看到正好有四个间隔点,所以关于封闭曲线的指数的棵树正好是分出的间隔数。

    【教学提醒】

    五、怎样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対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精选4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精选4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习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 《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条裙子:54.6元 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

    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

    28)

    【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评析:多媒体课件有效而不花哨,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评析:第一次观察交流,是让学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点,并能仿写出来;第二次看和说,有助于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归纳出算式的特点。看和说都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学生相互间的说,打破了课堂中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时空。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204+□=57+204

    37+□=59+□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凌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评析: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评析: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凌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评析: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继而在自选口算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运算律。在这里,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了运算律的作用。】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3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4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系列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想看一篇好文章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推荐您去看“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一定会有助于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 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                ;  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               、还知道了              。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 数                      负 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15克       2号  0克    3号   +0.7克     4号   -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①——④①——⑤②——③②——④②——⑤

    想2+2+2=62×33+3=6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要在一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有时间的话做“思考”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2幅动物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看这是什么?(出示公鸡图片)这幅呢?(出示兔子图片)

    师;这是两种同学们很熟悉的小动物。

    师:一只鸡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几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多几只脚?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关于鸡兔的有趣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谁来读一读?

    师: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可说,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如果生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师:看来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二、解决问题

    1、好!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把你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本子上。

    3、生在做题时,师在注意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做法。

    4、展示学生的答案。

    实验投影展示

    10分钟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也许学生不知道这是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师你能给你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同样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三种列表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在采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知道采用了什么方法吗?

    师:对!还采用了假设的方法。

    师:同样采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有不同。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列表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会选择哪种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4、有其他的解法吗?(老师让举手的其中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5:假设20只都是鸡,那么兔有:(54-20×2)÷(4-2)=7(只),鸡有20-7=13(只)。

    生6:假设20只都是兔,那么鸡有:(4×20-54)÷(4-2)=13(只),兔有20-13=7(只)。

    5、生还可能采用画图的方法。

    师:同学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图、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选择取中列表法。在列表时应注意如何设计表头:

    现在大家就根据列表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1、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例题中的表格老师已经设计了表头,练习题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设计,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2、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生做题后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师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有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采用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了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中也能象今天一样肯于动脑,勤于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8】

    第一课时           辨认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内容:p32情景图   p33例1、2

    课堂活动p36、1        练习三、1、2

    教学目的:1、通过前后的辨认,让生体会生活的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积极性

    2、 识上下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教育生从小爱护小鸟,不要随便捕捉小鸟,和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前后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出示 情景图

    1、 请生仔细看图

    2、 生小组交流

    师: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什么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后面

    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师可提示 生警察叔叔手指的方向,两个学生玩指南针,两个工人用经纬仪测方位

    (指南针,经纬仪课前请学生调查,了解)

    师:有谁知道指南针和经纬仪的有关知识,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辨认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二、 探索新知

    (一) 学例1

    1、 请生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些什么?”

    2、 请生找到亮亮用笔把亮亮圈起来,用箭头指出前进的方向

    3、 师:甜甜在亮亮的前面,勇勇在亮亮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4、 师:在 甜甜后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5、 师:在巧巧前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6、 师:你看图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

    (生讨论,交流)

    7、 说一说:你在教师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生观察,请生说

    8、 练习三、  1

    生观察,交流

    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谁跑在松鼠的前面,谁跑在乌龟的后面

    跑在松鼠后面的动物有哪些?

    还可以怎么说

    (二) 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图片,泥人市图中的动物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老师。

    (生认识图片)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孔雀左边的是什么鸟吗?

    孔雀的右边是什么鸟?我们在判断谁的左边是谁是,你可以举举自己的左手,左手 对着的是左边,右手对着这边是右边,分清左右以后,再来判断。

    你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还可以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你能说说孔雀的上边是什么吗?

    孔雀的下边是谁?       谁能够像这样再说一说?

    (小组交流) 3、 课堂活动p36、1

    读题,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请生按要求摆放

    4、 课堂活动、3

    师:自行车要靠公路的右边性,他们都遵守了这条交通规则吗?

    我们在公路上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绿灯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

    5、 p40练习三、2

    请生把书倒过来,正对着汽车,再完成。

    三、 课堂活动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            找座位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3      p36、2、4、5    练习三、3

    教学目的:  通过找座位的形式,在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的 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

    教具准备:例3的图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自己

    师:你能介绍自己 的名字,并说出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是谁吗?

    (生介绍)

    二、 新授

    1、 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板:找座位)

    2、 参观教室

    师:面对讲台最左边的是第一组,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

    (第一组起立)   (师出示示意图)

    师分别请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的小朋友起立。

    (师依次出示示意图)

    师:请小朋友看一共有几组?

    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一排,依次就是第二排……

    (手边口述,边板书:1、2、3、4、5)

    师:这个教师里一共有几排?

    (师点排数,生起立)

    师: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生起立)

    第二排、第三排……

    师:你知道你是教室中的第几组第几排吗?

    (师出示玲玲)

    师:玲玲坐在第几组第几排?你能指出来吗 ?谁能像他那样边指边说?

    3、 帮其余4位小朋友找位置,看书p35

    师:左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兵兵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红红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巧巧说了 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军军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同桌的小朋友比比谁连得好。

    4、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小朋友

    师:兵兵坐在哪?协会来贴出兵兵?

    红红、巧巧、军军坐哪?谁来贴?

    点点和佳佳的位置在哪?请你找出来,到黑板上指出来,说说后填在书上。

    巧巧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军军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老师作在兵兵的后边是哪?军军的饿后边是哪?

    你自己 想坐在教师的哪?是第几组第几排?

    三、 练习

    1、 p37课堂活动 4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2、p37  课堂活动   5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认认有些什么书?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数学书在第几层,第几格?第三层第四格是什么书?连环画的右边是什么书?左边是什么书?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

    3、练习三  p40   3

    看图理解题意,提示生从中间观察

    请生用连线的方法完成,订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8  例4、5  p39课堂活动  1、2         练习三4、5

    教学目的:1、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向学生呈现出观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

    2、 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能在动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而辨认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教具准备:例4中的小姑娘三个面的画像,例5中2个不同位置观察的水壶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

    师出示例4图

    师:你看了例四这幅图以后,能不能一下子说出穿兰色衣服小姑娘的后面,侧面,正面分别是谁画的?

    (可先请生议论一下)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自己来亲自验证一下。

    二、 新课

    1、 教学例4

    (1) 把生分成每4人一组按图上的情景坐一坐,认真地从正面,侧面,后面的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2) 从一方位观察后可换一个方位观察,被观察的小朋友也可以交换成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小组多交换几次,直至每个同学都从图上的各个方位观察一遍。

    (3) 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

    2、 教学例5

    (1) 出示例5,请生猜一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 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

    (3) 师拿出准备好的 茶壶,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轮流观察。

    (4) 请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从那个位置观察的。

    (5) 现在你知道例5中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三、 练习

    1、 p39课堂活动 、1

    读题,请生观察,交流你看了以后,这几个面各有什么不同。

    2、 p39课堂活动、2

    读题,动手画画,小组的朋友一起完成,交流你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些什么?

    3、 p40练习三、4观察火车头玩具,然后完成在书上,交流

    4、 p40练习三、5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同桌交流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0】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04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用具:扑克牌,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两个纸盒,六个学具盒,幻灯片。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扑克牌吗?老师这有四张牌,请认真观察看好了吗?(教师把牌翻过来,洗一洗牌)抽出一张你猜这张是什么牌?

    生:红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没有。

    师:一定是红桃A吗?

    生 :一定

    师板书“一定”

    师: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

    生 :因为刚才老师让我们看的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老师无论拿哪张牌都是红桃A。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都是认真观察的好孩子。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牌到底是不是红桃A?(实物展示)果然是红桃A。恭喜你们猜对了。

    师:我再拿一张牌这张牌有没有可能是黑桃A?

    生:不可能,因为老师这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不可能是黑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确定。

    师:板书“不可能”,那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什么牌?果然是一张红桃A。

    师:老师这还有一套牌,(4张不同的A)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把牌翻过去,再洗一洗牌,我抽出一张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牌?

    生 :方片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老师刚才的四张牌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牌都有,所以就不能确定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牌。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来猜一猜,我手里是一张什么牌?

    生 :红桃A。

    师:确定吗?

    生 :不确定。

    师:不确定,应该怎么说呢?

    生 :可能是红桃A。

    师:板书“可能”

    师:“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描述事物可能性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板书课题:可能性)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确定的,而可能是不确定的。

    师:还想玩游戏吗?(老师做出非常6+1的手式)认识这个手势吗?

    生 :非常6+1

    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那么在非常6+1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谁知道?

    生 :砸金蛋

    师:对,但老师这没有金蛋,我这有六个宝盒,分为两类,一类叫幸运宝盒,一类叫快乐宝盒,幸运宝盒有2个,快乐宝盒有4个,我想找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抽宝盒,谁愿意来?

    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想抽到什么宝盒?

    生:快乐宝盒,因为我想得到快乐。

    师:你认为你一定能抽到吗?

    生:有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有两种宝盒,抽到哪种的可能性都有。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他抽到哪种宝盒的机率最大?

    生1:快乐宝盒

    生2:幸运宝盒

    师:究竟能抽到哪种宝盒呢?答案马上揭晓。

    生抽宝盒交给老师。

    师:恭喜你心想事成,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微笑”一下。

    现在剩下的这些宝盒,你认为都是什么宝盒呢?

    生:3个快乐宝盒,2个幸运宝盒。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继续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猜一猜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快乐宝盒。

    师:一定是快乐宝盒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

    生:有可能是幸运宝盒

    师:大家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剩下的宝盒既有幸运宝盒又有快乐宝盒所以不能确定。

    师: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同意。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后打开。

    师:你很幸运,选种幸运宝盒,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3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你能确定吗?

    生:确定,一定是这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继续到前面来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中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选中哪种宝盒的机会大些呢?

    生:快乐宝盒。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宝盒并打开

    师:恭喜你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大笑”

    生做大笑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2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观察仔细继续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请你选择

    生选择并打开。

    师:祝贺你,你非常幸运,选中了幸运宝盒。

    那么剩下的宝盒是什么宝盒呢?

    生1:一定是快乐宝盒。

    生2: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因为两个幸运宝盒都被打开,所以剩下的就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有道理,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完成游戏,分别做出“冷笑”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师:看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就在领你们玩一个游戏,我需要两个助手,谁愿意到前面来,(把这两名学生的眼睛蒙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把一袋黄球放进1号盒子里,把一袋不同颜色的球放进2号盒子里),看清楚了吗?

    生 :看清楚了。

    师:(解开一名同学的纱巾)我想让这名同学一定摸出一个黄色的球,请你找出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来告诉你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1:到1号盒里摸。

    生 2:到1号盒里摸。

    师:你能确定吗?

    生 2:确定。

    师:听了朋友们的话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看

    师:果然是黄色的球。再摸摸看,又是一个黄色的球,再摸摸,又是一个黄色的球,那么我想让你猜一猜,根据朋友们说的和你刚才摸球的结果,你觉得这1号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 :我想这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色的球。

    师:为什么?

    生:一定摸出黄色的球,那只有都是黄色的球才能一定摸出黄色的球。

    师: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孩子。请回吧!

    师:这回该轮到你了,我想让你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准备找谁来帮忙告诉你呢?

    生:我的朋友。

    生1:到2号盒子里摸,能摸出蓝色的球。

    师:你能确定吗?

    生1:不能确定。

    师:他不能确定你一定能摸出蓝色的球,你再找一名同学帮帮你。

    生:*同学。

    师:好,你来告诉他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2:还是到2号盒子里去摸。

    师:你能确定他一定摸到蓝色球吗?

    生2:不能确定,但有可能摸到蓝色球。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你猜猜这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盒子里的球颜色不一,但一定有蓝色。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

    师:你真幸运,一下就摸到了蓝色的球,你再摸摸。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

    师:让其他同学摸一摸。谢谢你的配合,请你回位。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号盒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1号盒子里只有黄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想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红色的球,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2号盒子里没有红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师:根据刚才咱们做的游戏,请你按要求涂一涂。拿出题卡。

    (生按要求涂题卡)

    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涂。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老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描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事进行研究。(课件展示)

    (学生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结合实际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观察力,与我们的知识经验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课后同学们要多看书,多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