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案精选篇
  • 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案精选篇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语言的演变教案】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小学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案精选篇》,希望您喜欢。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算盘等学具准备:算盘、计算器等。教学过程:一、指导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1)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2、算筹计算。(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2)算筹的计算方法。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来表示等。3、算盘。(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①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②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①出示教具、学具------算盘②记数法: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4、计算机。(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jk251.cOm扩展阅读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皮球。

    生读:我有10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课堂练习

    1、p52做一做

    每题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2、练习九第10—11题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用计算器计算 教案精选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器计算,进一步熟练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优点2、根据一些算式题组,发现规律,并自编题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补充:用2、3、4、5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不能重复,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要求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积最小和最大是多少?

    指出:最这种题,先要确定十位上的数字

    最小:要考虑是二十多乘三十多,有两种情况。24×35和25×34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一乘,比较一下,得出哪个积更小。

    最大:要考虑是四十多乘五十多,也有两种情况。42×53和43×52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出结果,比出最大的是哪一个。

    二、完成书上练习:

    1、第一题(题略),师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要提醒学生不能输入错误的数据。

    算完后互相校对。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6396÷(520-438)

    提醒学生注意:用我们的科学计算器计算时,别忘了输入“()”

    算完后校对得数,如果有错,可对照,检查出输入错误的地方。

    3、用计算器计算,并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

    (1)9×9-1=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估计算到第四题的

    98×9-2=时候会有学生发现规律,指名说一说该规律;

    987×9-3=并用该规律,猜测后面一题的得数,并计算器验证。

    9876×9-4=利用规律,你能继续写算式吗?

    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指名板演。交流。

    其他几组也基本照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

    4、张叔叔在购物中心买了右边发票中所列的物品,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张叔叔带了3000元钱,够不够?

    观察该张发票,说说你觉得哪里需要填写完整?

    分别把各个服务项目的总价填写清楚,并算出总价。

    介绍发票常识:最后还要把总的价钱用大写字写一遍。指导学生写一写。

    问:现在你能回答3000元够不够了吗?

    5、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红色方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图略)

    要让学生先猜一猜有什么关系,再算一算。发现:中间数也就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

    任意框9个数,都有这种关系吗?试一试。

    要使方框内9个数的和是153,该怎样框?(先算出平均数,再框)

    6、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三、比一比:

    知道1加到100,和是多少吗?(5050)

    下面我们要利用计算器来算一算,由于我们的计算器最多只能输入95个数据,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加到100,而是分成10个数10个数;每加到一个整十数,大家就对一下得数,然后再继续。看谁能在这10关中都算得正确。

    师生共同开始计算,以锻炼学生输入的正确程度。

    全课总结:虽然说计算器能算得又对有快,但如果输错了数据,得数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要在数据输入的时候特别细心。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表教案 教案精选篇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1~4题。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并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策略,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教学准备:投影,作业纸,挂图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教师提供的帮助与指导活动设计意图反思再设计激趣唤起旧知活动一:课前游戏拍手游戏要求学生拍的下数是老师的2倍、3倍……(让人清楚地听出)复习“倍”的概念,为新课学习探究作铺垫。开门见山,寻找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二:情境导入1、学生反馈:裤子28元,上衣是裤子的3倍(随机贴出条件)2、一件上衣多少元?(师:会做吗?怎么列式?这是一步计算题)一套衣服一共多少钱?(板书贴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板书贴出)1、师:上周日,徐老师去逛商场,走到了这家店(挂图出示)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师:那你可以知道什么呢?3、这两个问题需要几步?(2步)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贴出)——揭题用例图的情景把学生带如学习场景,开门见山。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并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策略,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三:自主探索学生自己列式解,师巡视发现:1、28×3=84(元)2、28×3=84(元)84+28=112(元)3、28×4=112(元)4、1+3=428×4=112(元)学生各抒己见:1厘米,2厘米,1.5厘米……学生自己探索画线段图中几倍数的画法,师巡视发现资源。学生评作业纸得出初步的画图方法。(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表示求一套衣服多少钱?(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多少钱)不能,交代4是从哪里来的?1+3=4先求上衣的价钱加上裤子的价钱条件没有变,问题变了。只要改问题就好了。生来指,老师改图。28×3=84(元)84-28=56(元)3-1=228×2=56(元)1、“一套衣服多少钱?”师:你会做吗?(自备本完成)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你想发表什么想法?(把认为错的排除掉)3、请你们认为对的三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追问:哪里有4个28?条件告诉我们没有?(没有)4、引入“线段图”(1)为了让们更清楚地理解题目,请小助手:线段图来帮忙,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28元。那这条线段画多长呢?追问:1厘米好还是1.5厘米好?为什么?(2)我们一般取整厘米数比较简单,这里取1厘米表示裤子28元。那上衣怎么画呢?完成在作业纸。(3)展示学生作品,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可能端点不对齐,端点对齐,在每段上面标28……)(4)师示范画法。追问:为什么上衣要画这样的三份?(5)图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两个条件,问题求什么?注意看好老师如何表示。手指“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6)请学生对照老师的线段图对自己的稍作调整。5、看线段图理解解题方法师:28×4你能看懂了吗?能找到4个28了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追问:能不能直接写28×4?再看28×3=84(元)84+28=112(元)先求什么?你能找到图上是哪段吗?(指一指)求一共还要?5、试一试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1)师:这题我们还是借助图来做,和上一题比较,条件变没?图要不要变?为什么?不同在哪里?(2)师:问题变了,在图上也只要改问题,怎么标呢?谁来指一指?(3)师:会做吗?你会几种呢?(4)交流怎么想?6、归纳解题方法同学们真厉害,学得真快,以后遇到这样的应用题,可以先审题,再画图,再分析,然后解答,最后检查。(板书)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蓝本,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其应用意识。抓住学生的资源,以资源带动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线段图的学习中体验其重要性,自发形成画图解决的内在需求。巩固中练习,水到渠成活动四:巩固练习蓝带子长5米,红带子的长度是蓝带子的大倍,求一共多少米?(1)周末我还买了些彩带准备装饰教室,看书第43页,你了解了什么?(2)你会求吗?有几种?(3)交流解题方法分层进一步体会这类问题的特征。活动五:总结课堂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贴纸形式)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那样学生学习兴趣更浓。所以我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难点借助线段图,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结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审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而我在处理这些环节的时候整节课的结果意识是有的,可每个环节处理都很仓促,指导都不到位,导致一半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自我分析反思一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及时捕捉,巧妙处理,合理引入上存在欠缺,这一方面是经验积累少,还有是理论知识的缺失。要多学习理论书籍,多向其他老师学习课堂经验,多积累。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18×20

    24×40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12×2512×25

    =(3×4)×25=12×(100÷4)

    =3×(4×25)=12×100÷4

    =3×100=1200÷4

    =300(元)=300(元)

    课后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亿有多大”

    一亿怎么写?板书:100000000

    什么时候经常听到用亿做单位的?(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口“13亿”)

    二、数一数:

    1、如果一秒数一个数,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需要花多少时间呢?

    板书:100000000秒

    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我们来算一算,是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呢?

    100000000÷60≈1666667(分)指出: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就可以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天)

    1157÷365≈3(年)

    算完之后,说说你对一亿的想法。

    2、学生完成书上的“数一数”,算完后再交流。

    三、排一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

    指出:两手间的距离和人的身高是差不多的,我们学生差不多140厘米,所以10个小朋友就差不多有14米

    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长呢?

    填写下表:

    人数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10000000

    长度(米)1401400

    学生填写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注意数清楚0的个数

    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赤道多少圈?你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3.5圈)

    四、称一称: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

    先填表,再用计算器算一算

    粒数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10000000

    质量(克)2.525

    (1)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算完后,说说你想说什么?(节约粮食方面的话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等方法认识了1亿有多大,现在你能谈谈你对一亿的认识吗?

    你还很想了解哪些有关一亿的知识呢?

    五、补充:

    1、一个人的寿命以80年来算,可以算得一生大约有25亿秒

    2、一分钟如果是90次心跳,一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

    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案精选篇】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