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案精选
  • 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07

    【www.jk251.com - 综合与实践教案】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怎样才能写好小学教案?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jK251.COm精选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优秀模板


    语文综合实践1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所学成语,感受多义词一词多意,能照样子扩写句子,能独立阅读短文,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和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能力。训练学生能静心读书,鼓励求异,积极表达,爱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和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能静心读书,鼓励求异,积极表达,爱习作的习惯。

    查阅资料:成语故事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所学成语,感受多义词一词多意,能照样子扩写句子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语文综合实践1

    一、看拼音写词语。

    1、自己试着拼一拼这些词语。

    2、自己试着写一写这些词语。

    3、写完之后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重点指导:寂静索性兴奋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读一读表示成语的三句话,边读边想是什么成语?

    2、互相商量一下、讨论一下。

    3、师生讨论答案:左顾右盼、异口同声、不约而同

    4、游戏拓展:谁能说出成语的大概意思,让大家猜一猜是哪个成语?并动手写一写。

    三、体会带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1、自己读句子,想句子的意思,在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2、交流:道:说、量词(个)、道路。

    3、照样子说一两个例子。

    四、扩写句子。

    1读例句,理解意思,找出不同,哪个句子好在哪?

    2、扩写练习,鼓励求异。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成语,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2、3课时

    教学要求培养独立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做。

    1、齐读题目:说一说“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

    2、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呢,静下心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3、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要求:要不等同于复述或者讲故事,要简单明了。

    4、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了,同时形成了“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在生活当中有“望梅止渴”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你亲身经历吗?

    5、小结:在生活当中“望梅止渴”的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它用来比喻“用想象或者虚构的东西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6、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讲出主要内容,但不同于背诵。

    7、在小组内试着讲一讲。在全班讲。

    二、口语交际。

    1、创设生活情境:小丽很想为十分疼爱她的爸爸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你们能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吗?说说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2、在小组中交流,要当参与者,不当旁听者。

    3、在讨论的过程中比较、筛选,选出最佳方案。

    各小组发表意见什么方式最好?

    选出最佳方案,并说出为什么?

    (最佳方案要围绕“有意义”进行,同时要考虑可行性,符合实际情况,不任意想象,不华而不实,祝贺的方式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

    4、小结并提出要求。

    第四课时:写作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课后小结: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表教案 教案精选篇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1~4题。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并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策略,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教学准备:投影,作业纸,挂图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教师提供的帮助与指导活动设计意图反思再设计激趣唤起旧知活动一:课前游戏拍手游戏要求学生拍的下数是老师的2倍、3倍……(让人清楚地听出)复习“倍”的概念,为新课学习探究作铺垫。开门见山,寻找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二:情境导入1、学生反馈:裤子28元,上衣是裤子的3倍(随机贴出条件)2、一件上衣多少元?(师:会做吗?怎么列式?这是一步计算题)一套衣服一共多少钱?(板书贴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板书贴出)1、师:上周日,徐老师去逛商场,走到了这家店(挂图出示)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师:那你可以知道什么呢?3、这两个问题需要几步?(2步)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贴出)——揭题用例图的情景把学生带如学习场景,开门见山。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并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策略,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三:自主探索学生自己列式解,师巡视发现:1、28×3=84(元)2、28×3=84(元)84+28=112(元)3、28×4=112(元)4、1+3=428×4=112(元)学生各抒己见:1厘米,2厘米,1.5厘米……学生自己探索画线段图中几倍数的画法,师巡视发现资源。学生评作业纸得出初步的画图方法。(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表示求一套衣服多少钱?(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多少钱)不能,交代4是从哪里来的?1+3=4先求上衣的价钱加上裤子的价钱条件没有变,问题变了。只要改问题就好了。生来指,老师改图。28×3=84(元)84-28=56(元)3-1=228×2=56(元)1、“一套衣服多少钱?”师:你会做吗?(自备本完成)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你想发表什么想法?(把认为错的排除掉)3、请你们认为对的三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追问:哪里有4个28?条件告诉我们没有?(没有)4、引入“线段图”(1)为了让们更清楚地理解题目,请小助手:线段图来帮忙,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28元。那这条线段画多长呢?追问:1厘米好还是1.5厘米好?为什么?(2)我们一般取整厘米数比较简单,这里取1厘米表示裤子28元。那上衣怎么画呢?完成在作业纸。(3)展示学生作品,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可能端点不对齐,端点对齐,在每段上面标28……)(4)师示范画法。追问:为什么上衣要画这样的三份?(5)图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两个条件,问题求什么?注意看好老师如何表示。手指“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6)请学生对照老师的线段图对自己的稍作调整。5、看线段图理解解题方法师:28×4你能看懂了吗?能找到4个28了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追问:能不能直接写28×4?再看28×3=84(元)84+28=112(元)先求什么?你能找到图上是哪段吗?(指一指)求一共还要?5、试一试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1)师:这题我们还是借助图来做,和上一题比较,条件变没?图要不要变?为什么?不同在哪里?(2)师:问题变了,在图上也只要改问题,怎么标呢?谁来指一指?(3)师:会做吗?你会几种呢?(4)交流怎么想?6、归纳解题方法同学们真厉害,学得真快,以后遇到这样的应用题,可以先审题,再画图,再分析,然后解答,最后检查。(板书)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蓝本,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其应用意识。抓住学生的资源,以资源带动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线段图的学习中体验其重要性,自发形成画图解决的内在需求。巩固中练习,水到渠成活动四:巩固练习蓝带子长5米,红带子的长度是蓝带子的大倍,求一共多少米?(1)周末我还买了些彩带准备装饰教室,看书第43页,你了解了什么?(2)你会求吗?有几种?(3)交流解题方法分层进一步体会这类问题的特征。活动五:总结课堂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贴纸形式)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那样学生学习兴趣更浓。所以我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难点借助线段图,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结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审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而我在处理这些环节的时候整节课的结果意识是有的,可每个环节处理都很仓促,指导都不到位,导致一半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自我分析反思一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及时捕捉,巧妙处理,合理引入上存在欠缺,这一方面是经验积累少,还有是理论知识的缺失。要多学习理论书籍,多向其他老师学习课堂经验,多积累。

    加几几减 教案精选


    【五】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p7890例题,试一试,p90~91“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教学难点:理解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先请学生观看茄子老师带来的礼物(小白兔采蘑菇的情景图),再请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全班交流,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8=□。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师:怎样才能计算出5+8=□,请你们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互相讨论计算5+8时是怎样想的?小组汇报。2、试一试。师:小朋友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5+8,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书上p90试一试中为你们准备了3道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1、做“想想做做”第1题——奖水果。师:茄子老师看到你们这么能干,给你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好几种水果。都印在了我们的书上,就是“想想做做”第1题,茄子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看图列出算式,就把水果奖给谁。学生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一下,多少人能得到水果。2、做“想想做做”第2题——送水果。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得到了水果,茄子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大西瓜,上面写有“想想做做”第2题的算式。茄子老师又给你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又对又快地把西瓜上的算式做完,西瓜就给谁。学生做完后,比一比、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师:现在大家都做对了,茄子老师说:“书上的西瓜也都送给你们了。”3、做“想想做做”第3题——送蘑菇。师:刚才茄子老师送你们各种各样的水果,现在小白兔也想把它采的蘑菇送给它的好朋友,谁愿意帮一帮它?分组游戏。每个小朋友手拿蘑菇算式卡片,送到合适的朋友家中。4、做“想想做做”第4题——买东西。师:刚才你们帮助了小白兔,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现在茄子老师要奖励你们,带你们到玩具店去逛一圈。每一个玩具上有一道题,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5、做“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看第5题,提问:上面有()盆花,下面有()盆花,一共有多少盆花?怎样填写?怎样列式计算?6、做“想想做做”第6题——统计玩具。引导学生看第6题,统计表的第一横行有什么?第一竖行表示的是什么?应怎样填写统计表。学生看懂题意以后,互相讨论,填写统计表。7、做“想想做做”第7题——开火车。师:前面我们帮助了小白兔,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他要想回到家,就必须算对这些题。你们能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到家吗?分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每人做一道题,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哪一组获胜。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5、4、3、2加几)五、教学后记:

    加几的应用 教案精选篇


    小师发表于-1-19:02:00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第107页例4(人教版)

    教学目标: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听算练习:20以内加减法。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9+68+5

    二、探索新知

    1、谈话激趣: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特地准备了些东西,看看是什么呢?(桃子)

    2、在情境中生成问题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桃子?”

    3、小组交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汇报、交流

    板书:(1)、数出来的。

    (2)、按左右两边计算:8+7=15(个)

    (3)、按有无叶子计算:10+5=15(个)

    5、说一说:哪一种方法好?

    6、强调: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寻找方法。如,这一题-------

    三、内化归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谁的表现好?好在哪里?

    四、应用创新

    1、算算我们班黄组、蓝组一共有多少人?看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2、107页“做一做”

    3、108页的第一题

    (二)设计意图与理念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明确提出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也是努力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节课中,我通过儿童化的语言,鲜艳的教具营造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一下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2、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的小组活动。

    3、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4、在总结阶段突出生生间的互评,目的是使学生在互相肯定中扬长避短,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5、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三)教后随想

    一直都觉得课前设计的生动性不及课堂中用心发现并挖掘的资源。在之前的练习设计中,我原本打算让学生完成的是书本练习,可一进教室看到来听课的老师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人数不多,才十几个时,我马上把练习改为数数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老师。结果,效果显著,再次迎来了教学高潮。学生想到的方法五花八门,有按男女计算,有按老少计算,有按有无带眼镜计算,有按头发颜色计算,等等等等。我的教后感悟:课堂中并不缺少精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易感的心灵.

    用计算器计算 教案精选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器计算,进一步熟练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优点2、根据一些算式题组,发现规律,并自编题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补充:用2、3、4、5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不能重复,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要求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积最小和最大是多少?

    指出:最这种题,先要确定十位上的数字

    最小:要考虑是二十多乘三十多,有两种情况。24×35和25×34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一乘,比较一下,得出哪个积更小。

    最大:要考虑是四十多乘五十多,也有两种情况。42×53和43×52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出结果,比出最大的是哪一个。

    二、完成书上练习:

    1、第一题(题略),师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要提醒学生不能输入错误的数据。

    算完后互相校对。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6396÷(520-438)

    提醒学生注意:用我们的科学计算器计算时,别忘了输入“()”

    算完后校对得数,如果有错,可对照,检查出输入错误的地方。

    3、用计算器计算,并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

    (1)9×9-1=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估计算到第四题的

    98×9-2=时候会有学生发现规律,指名说一说该规律;

    987×9-3=并用该规律,猜测后面一题的得数,并计算器验证。

    9876×9-4=利用规律,你能继续写算式吗?

    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指名板演。交流。

    其他几组也基本照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

    4、张叔叔在购物中心买了右边发票中所列的物品,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张叔叔带了3000元钱,够不够?

    观察该张发票,说说你觉得哪里需要填写完整?

    分别把各个服务项目的总价填写清楚,并算出总价。

    介绍发票常识:最后还要把总的价钱用大写字写一遍。指导学生写一写。

    问:现在你能回答3000元够不够了吗?

    5、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红色方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图略)

    要让学生先猜一猜有什么关系,再算一算。发现:中间数也就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

    任意框9个数,都有这种关系吗?试一试。

    要使方框内9个数的和是153,该怎样框?(先算出平均数,再框)

    6、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三、比一比:

    知道1加到100,和是多少吗?(5050)

    下面我们要利用计算器来算一算,由于我们的计算器最多只能输入95个数据,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加到100,而是分成10个数10个数;每加到一个整十数,大家就对一下得数,然后再继续。看谁能在这10关中都算得正确。

    师生共同开始计算,以锻炼学生输入的正确程度。

    全课总结:虽然说计算器能算得又对有快,但如果输错了数据,得数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要在数据输入的时候特别细心。

    语文实践活动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46个,其中33个会正确书写,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认读21个(其中有多音字1个,是“和”)。

    2、继续学习朗读课文,能够背诵第一课。

    3、积累词语,会用“必须”、“继续”造句。

    4、学写便条。

    5、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和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幸福欢乐,懂得遇到困难不应该灰心的道理,体会参加家务劳动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和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幸福欢乐,懂得遇到困难不应该灰心的道理,体会参加家务劳动后的喜悦。

    2、学习写便条。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

    课时:11课时。

    入学教育

    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说话,初步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惯。

    3、使学生尽早的回到课堂。

    过程:

    一、欢迎词:

    欢迎大家又回到我们的教室,一个寒假过去了,大家已经有一个假期没见到老师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学生说一说

    三、重申课堂常规及要求:

    (一)坐姿:

    (二)站姿

    (三)读书的姿势

    (四)写字

    (五)本子的使用

    (六)回家的要求

    四、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

    五、教师和学生互动,问问你想知道的内容

    六、学生自己看书

    【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