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4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经过教师范文大全的积极收集和整理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呈现在大家眼前。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的必要工具。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得更多的项目详情!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整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

    教材在复习整除的基础上概括出整除这个概念,然后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在整数范围内,除法算式可以分为整除和不能整除两大类.引入了小数以后,除法算式又可以分除尽和除不尽两大类.这里的除尽,不但包含了整除的情况,还包含了被除数、除数或商是有限小数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要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与商各种不同情况的观察、比较,使整除的概念从除尽的概念中分化出来.从而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学生学过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后往往把倍数和几倍混同起来,所以教学时应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悟出两者的区别(可以说8是4的倍数,也可以说8是4的2倍;但是不可以说0.8是0.4的倍数,只能说0.8是0.2的2倍),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本质.

    教法建议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整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

    复习引入时,教师要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生长点,对已掌握的整除的意义进行复习,通过观察算式的特征和结果,首先将算式分为除尽和除不尽两大类,然后再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与商各种不同情况的观察、比较,使整除的概念从除尽的概念中分化出来.从而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约数和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首先要利用整除式帮助学生理解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一对约数,进而发现约数可以一对一对的找,在学生学会找约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研讨,发现约数特点的情景.学生掌握了约数的特点,更能提高找约数的能力.找倍数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难点是对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这个特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计集合圈中加省略号和不加省略号两种题目,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加深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

    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数的整除20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3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5.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2、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1.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做一做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最简分数?

    2、把上下两行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起来。

    (二)教学2.

    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24/30化简?

    (1)分母30、分子24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

    (2)15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反馈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3)把桃子放入相应的篮子里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501573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2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丰富多采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包括电脑、实物投影)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一)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二)教学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四、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出示

    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础知识

    板书: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为新知做好铺垫。】

    2、设疑:分数用在什么时候?

    (指名1-2名学生读,如果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

    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用分数来表示。

    【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3、课件出示分数的起源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介绍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2000多年前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印度、阿拉伯人所用过的各种分数表示方法。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示方法或记号,可以让学生体会分数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历史面目,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二)唤醒已知,探究新知

    1、唤醒已知

    提示:用 为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并给这几幅图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

    小组合作,解决分类问题。

    板书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1)找出图中的单位“1”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说你是怎么想的

    (2)寻找教室里的单位“1”

    (3)寻找生活中的单位“1”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加以肯定)

    师: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那么单位“1”不同,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3、 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课堂练习:

    (1)判断

    (2)填空

    (3)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三)认知分数单位

    出示课件

    1、以12块糖为例,引导学生动手分分数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份,5份是这堆糖的( )

    师:你来试一试吧!完成课堂练习。

    用12个小正方体代替糖果,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这一填空练习,既是对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又能为紧接着学习分数单位提供具体的实例。】

    2、认识分数单位

    引导发现 里有几个

    里有几个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 里有3个 , 的分数单位是 。

    【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四)迁移类推,巩固认识

    1、填空练习:

    2、巩固: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3、提升练习: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五)作业:

    任选一个分数,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

    (六)全课总结,疏理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份 1份

    4份 3份

    分数单位

    (八)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分数在生活中的体现,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教学时举出大量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分数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深入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上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会较好的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指导主体作用发挥恰当,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单位“1”的正确认知,这样就能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01567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1)学生先尝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630÷6=4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教师板书。

    2、教师: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汇报: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教师指出: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强调约分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设计】

    约分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2430=24÷630÷6=45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约分,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与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在本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比较计算结果的过程中认识最简分数,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归纳等方式,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501576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4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分母是(),表示();分子是(),表示()。

    2、6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3)14个19是914()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501572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5

    l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l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l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l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 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__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深入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4个苹果、8个三角形分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找到了1/4。现在请你继续观察,还能发现其他的分数吗?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 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 ),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 )/( ),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 )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 )/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503894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称物体

    1、出示物体:今天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获得的奖杯。这时一架轰炸战斗机。这是海狮顶球。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能的回答:对称)

    (但部分学生这时并不真正理解何为对称)

    追问: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可能的回答:两边是一样的)

    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像这样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谁来说说看?

    (可能正确的回答:蝴蝶、蜻蜓……)

    (可能错误的回答:剪刀)

    若有错误答案则如此处理。追问:剪刀是不是对称的?学生产生分歧,有说是,有说不是。剪刀两边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不对称。但是沿着轮廓把它画在纸上,是一个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是对称的)

    同学们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齐说:对称图形)

    (师在“对称”后接着板书:图形)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看——

    (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形)

    边贴边说: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吗?(不是)

    3、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能)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你准备怎么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称图形,一类是不对称图形)

    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对折)

    好,我们用这个办法试一下。谁愿意上来折给大家看的?自己上来,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折给大家看。

    4、图形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谁先说?(可能的回答:对折后两边一样或对折后两边重叠)

    你们所说的两边一样、两边重叠,也就是说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师板书:重合)(若有说出完全重合则板书:完全重合)

    请将对折后的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谢谢。

    师指不对称图形。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重合了,现在再请几位同学上来折一折不对称图形,看看这次又有什么发现?还是自己上来。

    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可能的回答:没有重合、对折后两边不一样)它们有没有重合?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有一点重合)

    拿一个对称图形和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能的回答:这个全部重合了,这个没有)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

    (师在“重合”前板书:完全)而不对称图形只是部分重合。

    好,谢谢你们,请将图形放这(不对称图形下黑板)

    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

    “一——二——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齐说: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对称轴的画法

    同学们都很聪明,课前你们都准备了彩纸、剪刀,如果请你用这些材料创作一个对称图形,行吗?

    1、请将你创作的对称图形,慢慢打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中间有一条折痕)

    大家把手中的对称图形举起来,看看是不是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些折痕的左右两边——(生齐说:完全重合)。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有它独有的名称叫做“对称轴”。

    (在“对称图形”前板书:轴)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把“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连起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呢?这个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你看着自己创作的图形说说。

    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可以上来拿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2、师拿一张轴对称图形,随便折两下。

    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师随便折两下。

    谁来说说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那条?

    (一条都不是。)为什么?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请你来折出它的对称轴。通常我们用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师示范。请你在所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上用点划线表示出对称轴。

    四、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1、对于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中应该就有一些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先回忆一下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可能的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教师板书,适当布局)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对折 )如果它是轴对称图形,那它有几条对称轴呢?

    好,那我们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注意如果它有对称轴请你折出来。

    结论出来了吗?现在你的判断和刚才还是一样的吗?

    3、问:你想汇报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机动回答,回答语可有:

    这位同学既能给出判断结果,又能说出判断的理由,非常好。

    看来,仅靠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错!

    也许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以此类推……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我们既要考虑一般的图形,又要考虑特殊的图形。但是关于圆形,我们却无需考虑这么多,正如你所说的,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情况。看来,数学学习中,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对待。

    (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1条),正五边形(5条),圆(无数条)

    4、用测量的方法找对称轴。

    刚才,大家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了他们的对称轴,但是如果老师请你在黑板面上找出对称轴呢?

    大家都有一张长方形纸,假设它就是不能对折的黑板面,怎么画出它的对称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找出对边的中点,连结中点。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另一条对称轴。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画出书上长方形的对称轴。(小组内交流检查)

    五、练习

    1、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在你身边的物体上找出三个轴对称图形。(瓷砖面、电视机柜、衣服、国旗?、凳面、桌面)

    问: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产生冲突。说明:不但要观察外形,还要观察里面的图案。

    2、判断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找阿拉伯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4、领略窗花的美丽,再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可出示一些指导性图片。

    选择一些贴到黑板上,最后出示“美”字。

    总结: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商标等方面的设计中,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的知识,把我们的教室、把你的家以后把我们的祖国装扮得更漂亮。

    #503898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 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第二课时  位置(二)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第三课时 位置(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P21——23练习五2、3、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基础性练习

    1、填一填,再回答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往(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 )往( )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 , ); 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 )列第( )行,(8,7)在图中表示第( )列第( )行的位置。 2、动物园的平面图。

    ①、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②、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③、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 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 ,4),可能是哪里?

    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④鳄鱼潭在(2,4),请标出。图上(4,2)和(2,4)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注意两个数的顺序。

    ⑤小强的位置在(3,1),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6,5),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图形的具体位置。

    二、巩固性练习:

    书本第2、3、5、6、7、8题,学生先独立练习,老师再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点评,指正(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这部分练习可以课前布置)。

    三、发展性练习

    1、移动图形

    ⑴、在格子图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并构建一个平面示意图,确定列和行,用数对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⑵、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后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⑶、把三角形ABC绕B点逆时针90°,得到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2、五子棋

    明明和小强下五子棋:

    明明执黑子先下,小强执白子后下。 明明和小强的落子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明明:1、(4,5) 2、(5,6) 3、(6,7) 4、(7,8) 5、(4,7) 6、(5,7)

    小强:1、(5,5) 2、(6,6) 3、(3,4) 4、(8,9) 5、(4,4) 6、(7,7)

    ⑴、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画出一个简单的棋盘,并在棋盘上画出黑子和白子。

    ⑵、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如果你是明明,你的下一步棋子准备放哪?请用数对表示。 3、涂色游戏

    根据下面给出的数对给方格涂上相应的颜色,并说说涂出的图形是什么。

    红色:(3,4),(4,5),(5,6),(6,7),(7,6),(8,5),(9,4),(4,4),(5,4),(6,4),(7,4),(8,4)。

    蓝色:(4,1),(4,2),(4,3),(8,1),(8,2),(8,3)。 黄色:(8,6),(8,7)。

    绿色:(7,10),(8,9),(8,11),(9,9),(9,11),(10,9),(10,11),(11,10)。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我们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以后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练习的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501582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

    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

    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

    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2)探索特征。

    3、学生归纳,强化认识。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经过找出倍数、观察比较,我们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让学生读一读板书的结论。

    强调: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发现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反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不是3的倍数。

    4、阅读“你知道吗”。

    启发:当你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时,你对数学有什么感觉?

    谈话:是的,数学很神奇、神秘,3的倍数居然和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数学有许多神奇、有趣的规律,只要我们具有一定基础,认真探究,这一条条神奇的秘密和规律就会被发现和应用。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的“你知道吗”,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规律告诉你。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完全数?举例说一说。(结合举例6和28,先板书因数,再板书表示完全数的等式) 现在发现的完全数都有什么特征?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五第8题。

    4、做练习五第9题。

    5、做练习五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和判断2、5的倍数不同在哪里?

    #503893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503896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1)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作业:教材练习第47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1)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

    (完全确定)

    一定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2)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2)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65=1.2

    153=5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30.62.540.17-0.08

    0.20.31.20.050.4320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王红的妈妈是单位的采购员,她为单位购买了如下商品,商店为她出具了一张发票.出示图片:发票,里面数据没填全,你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写完整吗?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四)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是2.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六、课后作业

    (一)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得数保留整数.)

    (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积的近似值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操场面积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准备

    计算器,米尺,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测量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大约是几米(一般走路时的步长),并记录这个数值.

    2.先步测操场的长,用正常步长走路;记下有多少步,算出操场的长.

    3.用同样的方法算出操场的宽.

    4.计算整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5.用计算器验证计算结果,用米尺实际测量操场的长与宽,计算出面积,进行对比.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整数乘以小数

    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理解小数乘法整数和整数乘法相同。

    3、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P1(多媒体投影)

    a、全体学生填在书上。

    b、学生相互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填空

    7.6扩大()倍得76

    0.034扩大()倍得34

    a、先填空,再列式算式。

    B、讲授新课:

    ㈠出示例1每筒面价1.8元,买4筒面付多少元?

    1、读题后,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1.8+1.8+1.8+1.8=7.2(元)(板书)

    2、列出乘法算式:1.84

    a、提问:怎么计算?根据什么?同学间相互讨论。

    b、计算讨论:①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得18。

    ②然后按整数乘法算出得数。

    ③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也扩大10倍

    ④要使积正确,应把积缩小10,得7.2。

    c、比较: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哪一种方法简便?

    小结: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就是求什么(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㈡出示例2每千克早米价2.16元,买25千克付多少元?

    1、全体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2、反馈讨论,指出错误。计算结果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归纳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1.257=0.4219=

    a、说一说两题的积各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b、说一说1.257的意义。

    C、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D、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

    2、小数乘以整数应该怎么计算?

    E、布置作业

    P3第四题、第五题和第六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小数乘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练习,为新授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试图放手,但我的问题设计的太碎了,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价值:(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2)要求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3)你能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吗?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对新授的内容1.84我想最好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用自己以前的知识去解决,在关键处设计几个问题点拨一下,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基础课

    教法:多级分析综合法

    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难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二课时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转化课

    教法:尝试自学法

    目标:1、在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及算理。

    2、能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式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及概括能力。

    重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和分子是0的分数。

    难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和分子是0的分数。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三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转化课

    教法:尝试自学法

    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

    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四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课型:训练课

    教法:设疑激思法

    目标: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五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型:迁移课

    教法:引导模仿法

    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灵活确定算法、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计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计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六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课型:迁移课

    教法:引导模仿法

    目标:1、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简算方法。

    难点:简算方法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七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训练课

    教法:设疑激思法

    目标:1、进一步更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八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训练课

    教法:设疑激思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课题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一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他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我在设计中试图从充分大胆地用好学生的教学资源(这里所指的学生资源不仅指知识、能力,还包括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供支持和保障。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育理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50页的内容。

    教学重点:数的整除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1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数的整除的意义,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谁是谁的倍数和约数,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通过游戏、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5、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的第一课时。万事开头难,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上好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节课将是学好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的首要一关。

    案例描述:

    课前我组织学生编号,由于我们班有73个学生,学号就是173,我也加入学生的行列,我是74号。要求学生在课前每人用一张硬纸板做好卡片,并写上自己的编号。学生兴趣很高,总是问我做这个干什么呀,我说我们做游戏用,学生特别高兴。课一开始,我用电脑出示如下算式:

    237=32 65=1.2 3.216=0.2

    103=31 2.21.1=2 180.6=30

    153=5 2412=2 366=6

    师:观察这些算式,想一想计算除法会出现哪些情况?请你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迅速地动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着学生的情况,有的分成了两类(有余数的和无余数的),有的分成了与前面不同的两类(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还有的分成了三类(整除的、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此时我说:同学们,请把你分得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并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此刻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议论起来,有的甚至争论起来。我在一旁倾听着同学们的争论,欣慰地笑了。待争论有所平息之时,我说: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一组、二组十二个小组的代表纷纷把他们的结果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有条有理地进行讲述。每种分发都讲明了他们分类的标准、依据。我说:各组分得都有道理,那么我们选取分三类的这种先来研究好吗?学生的兴趣高涨: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 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 4和24 49和7 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师: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把非零自然数分为哪几类?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