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五年级数学教案实用
  • 五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9

    五年级数学教案实用。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老师也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不但是促进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优质教案课件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如果你对“五年级数学教案”感兴趣,不妨看看这篇文章,本文将为您呈现优质教案课件的写作心得!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C=4a S=ab S=ah÷2 S=(a+b)h÷2 ……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准备:三根长30厘米、宽3厘米的白纸条,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2.拿出一张纸条让学生估计它的长和宽。

    二、探索活动1

    1.师生一起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一边口述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一边演示制作,然后让每个人制作一个。

    2.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学生涂色。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4.观察、交流学生涂色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探索活动Ⅱ

    1.让学生在另一张纸条的正中画好一条线,再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圈。通过沿莫比乌斯圈一面涂色却使纸圈两面都有了颜色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先大胆猜测,再动手操作。

    3.交流沿中线剪开后的结果。

    4.提出书中(2)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想象剪开后的结果。

    5.鼓励学生按要求实际操作。

    6.交流学生沿画线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把一个三等分的莫比乌斯圈沿等分线剪开,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四、课外延伸

    教师进行激励性谈话,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

    通过激励性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培养估计的意识,了解纸条的长和宽,方便下面的语言表述。

    通过教师边口述边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每人制作一个,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展示学生的作品,检查莫比乌斯圈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的全过程。

    通过自己动手做莫比乌斯圈,亲身体验它的神奇。

    通过教师叙述制作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通过让学生想象猜测,一方面培养学生联想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动。

    在操作结果和提供的数据中,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动的基础上,对看似相关问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在猜测、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条来探索一种神奇的纸圈,这个纸圈是什么呢?大家请打开书第10页,读一读前两段。

    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师: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这个“纸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长、多宽?

    学生估计,对估计准确给予表扬。使大家知道:纸条的长30厘米,宽3厘米。

    师:我们就用这张纸条做一个莫比乌斯圈。怎样做呢?把纸条儿的一端扭转180°,与另一端粘在一起,这样一个莫比乌斯圈就做好了。

    教师边说边示范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准备好的`纸条也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莫比乌斯圈?

    学生展示,关注是否都对。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莫比乌斯圈,我们给它涂上颜色让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种颜色的彩笔在纸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给莫比乌斯圈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涂好色的莫比乌斯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面都有颜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师:沿一面涂色纸圈的两面都出现了颜色,真是个奇迹!这就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教师板书: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师:请同学们接着做,你会发现更神奇的事情。听清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张新的纸条,在正中画一条线,再把它粘成莫比乌斯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么样?

    生:会得到2个莫比乌斯圈。

    师: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用剪刀沿中线把它剪开,看一看结果会怎样。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沿中线剪开后怎样?和你想象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可能回答:

    ●沿中线剪开后结果不是两个莫比乌斯圈,而是一个。

    ●这个新的纸圈比原来的大了。

    ……

    师: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结果不是两个纸圈,而是一个更大的纸圈。那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要是在纸条上画两条线,把纸条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乌斯圈,再用剪刀沿画线剪开,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个更大的纸圈。

    ●得到3个纸圈。

    ……

    师:请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看一看结果会怎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剪开后结果怎么样?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要是在纸条上画三条线,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乌斯圈,接着沿画线剪开,结果会怎样?要是画四条线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 ,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 ,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小黑板

    教学流程:

    引入:

    复习: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自学,或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

    研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位是0?

    研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合作讨论:

    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当堂作业:做教科书第17、18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能正确的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3、会把较大的整整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再求近似值。

    教学重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师: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在商店买菜时,电子秤上显示总价是7.53元,而营业员只收我们7元5角。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即可,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川、数的近似数) 。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 .

    生2:已知信息是豆豆的身高是0.984m,亮亮说:“豆豆身高约是0.98m。”红红说:“豆豆身高约1m”。

    生b“豆豆的身高是O.984m”,这里的0.984m,是测量时精确到毫米得到的。

    生2:“豆豆高约0.98m”,这里的0.98是精确到厘米得到的。

    生3:“豆豆高约1m”,这里的l是精确到米得到的。

    生:0.98和1都是0.984按不同要求取的近似数。

    生:我们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时,用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师:对,“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取近似数。

    师: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0.984m是如何得到0.98的?

    生:“豆豆高约是0.98m”,这里的0.98m是把豆豆身高0.984m保留两位小数得到酌结果。

    生:按要求把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时,一般要看到千分位,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进1,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

    0.984≈O.98(保留两位小数),因为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师:“豆豆高约lm”,这里的lm是把0.984m保留整数得到的结果。一个小数怎样才能保留整数呢?

    生:一个小数,如果保留整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的十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m-≈lm。

    师:如果0.984m保留一位小数,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把0.984m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到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是9,9+1=10,接着向个位进1,个位上0+1=1,所以0.984m保留一位小数是1.0m。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上8大于5,向前一位迸1。

    生:不能,因为要是省略就变成精确到整数部分的个位了。

    2、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师:384400km,数据比较大,书写起来也不方面,你能把它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

    生: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然后点上小数点。

    生:不正确,因为384400和38.44根本就不相等。

    生:在38.44的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因为把384400变为38.44缩小到了原数的而1/10000。

    师:好,上面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生2: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师: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上面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且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

    师: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把大数改写成一个用小数表示的数,所以都应该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师: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那么改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呢?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思维,类推了把一个数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能写出改写过程吗?

    师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师: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到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到千分位……

    师:如何把一个较大的数改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师生总结: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加上“万”字。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加上“亿”字。

    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不要把单位“万”“亿”丢掉。

    生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类似,都是采用“四舍五入”法。

    生2: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写起数来就简单多了,这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思想。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数,你们课下去找一找,看看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字设计:

    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 0.984保留一位小数 0.984保留整数

    ↑ ↑ ↑

    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 778330000=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6】

    在小学阶段,只是让学生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概念和适时判断的能力还不强;

    2、学生观察1至20各数因数个数的规律还存在困难,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会很模糊。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熟记20以内的质数,能准确判断100以内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概念、感受数学。

    3、活化抽象的概念,增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质数、合数的意义。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问: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

    4.38 ÷ (36.94 + 34.3×0.2)

    = 4.38 ÷(36.94 + 6.86)

    = 4.38 ÷ 43.8

    =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问: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 [1.94 ÷0.4 + 0.15] ×0.92

    = [4.85 + 0.15] ×0.92

    = 5 ×0.92

    = 4.6

    D、巩固练习: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抽两名学生板演。

    E、课堂小结:

    在既有中括号,又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业:

    P - 52 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 十一

    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方程的解法。

    3、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6 + 4.4 = 0.01×80 = 7.4-0.9 = 6.3÷0.63 =

    2.3×5 = 0.4×0.5 = 0.2÷0.04 = 5÷0.02=

    18.6-6 = 5.4 + 6 = 9-1.35= 0.3×0.05 =

    1、以小组开火车形式看口算报得数。

    2、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B、比较训练: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1、说一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2、括号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4、校对,错的说出错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数:

    7.2 + X = 15.4 X - 0.8 = 3.6

    1、抽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每题求X的依据什么?

    D、应用题:

    P - 53 第五题: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先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两人相互讨论。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 42 ÷1.5 表示什么? 42 + 42 ÷1.5 表示什么?

    E、布置作业:

    P - 53 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 十一 (二)

    一、教学目标:1、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简便运算:

    0.27 ×99 + 0.27 0.25×1.25×40×8

    (0.25 + 2.5 + 25)×0.4 8.4 + 7.66 + 2.34 +1.6

    1、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错的原因。

    B、四则混合计算:

    8.4 -8.4×1.5÷18

    (1 - 0.99)×(38.6- 8.6)

    [0.05 ×(83 + 117)]÷(9.6-5.6)

    1、先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错的订正。

    C、文字题:

    2.5 乘以 6.6与1.4的和,积是多少?

    1、求什么?积是哪两个数相乘?

    2、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

    3、列式计算。

    D、应用题讲解:

    P - 55 第十二题:

    1、要求平均每天的营业收入四月份比三月份多多少元?我们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四月份每天怎么求?三月份每天怎么求?

    3、四月份为什么要除以30,而三月份要除以31呢?

    E、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方面还掌握的不够呢?

    F、拓展题:

    先让学生讨论完成。

    G、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9】

    五年级的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打好五年级的数学,也是有助于六年级知识的巩固,下面请看这三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吧!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

    到了商店他们发现有好多种风筝。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元。

    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的意义想到把3.5×3看成是3个3.5相加,用加法算出结果;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

    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

    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的意义把3.5×3看成是3个3.5连加最后得出10.5的结果;

    有的同学是利用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把3.5元看成是35角算出结果;

    其实小数之间也有计数单位,相邻单位间的也有十进关系,谁能利用小数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说明为什么3.5×3=10.5吗?

    (3.5有35个十分之一,35个十分之一乘以3得105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0.5),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根据大家刚才说道理我们就可以研究如何列竖式计算,实际上是35个十分之一乘以3,所以竖式可以列成:3. 5

    这个105是表示什么?也就是多少?(在竖式中写出得数10.5)买3个风筝要10.5元。

    如果我们要买3个5.74元的风筝呢?你能把它算出来,并且说一说吗?

    让学生利用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讲算理。

    (三)比较算法,初步小结。

    比较上面2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一个一位小数乘以一个整数,积也是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乘整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也就是说小数和整数相乘,乘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积的小数部分也有相同的位数。

    学生齐读一遍。

    完成书后练习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师:昨天下年,老师接到一个任务,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帮我一起解决,你们愿意吗?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少先队要吸收100名同学入队,需要做100条红领巾(电脑出示:红领巾),需要买多少布料?(电脑出示问题:需要买多少布料)

    你们看看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接触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新授。

    1、复习:

    师:回忆一下,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的?

    生1: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裁下一部分,平移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大家对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得不错(电脑出示:(1)转化成已学过的求面积计算的图形。

    师:我们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长方形,然后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能不能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试着找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呢?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各两个)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屏幕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智慧充分得到施展。]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师:我这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你用的是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教师操作)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五年级数学教案实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